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環境法律責任形式包括哪些

環境法律責任形式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5-03-30 07:17:18

① 造成環境損害所擔的責包括

法律分析:傳統的民事責任包括四個方面:主觀上具有過錯、行為的違法性、損害結果、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對於環境民事責任來說,又有些許不同。在環境民事責任中,主觀上的過錯與行為的違法性不再那麼被注重。更加註重的是致害行為和損害結果以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民法上,承擔民事責任以行為的「違法性」為必要要件,但環境法中不把行為的違法性當做承擔環境民事責任的必要要件。我認為這和現實當中,環境污染對於人的損害形式分不開的。在現實生活當中,環境的勿擾往往不是瞬間發生的,對於人健康的損害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即使很多企業的排污是達到了標準的,其排污行為也不具有違法性。但當企業長期以來積累的排污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不可避免的會對環境以及這個環境內的人的健康造成傷害。為了保護環境和公眾利益,即使這種行為不具有違法性,也是必須承擔賠償責任的。

法律依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第十條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形式有:誡勉、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包括調離崗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降職等;黨紀政紀處分。

組織處理和黨紀政紀處分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時使用。

追責對象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② 環境管理的制度有哪幾類

一、環境管理的制度
1、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是通過簽定責任書的形式,具體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單位對環境質量負責的行政管理制度。這一制度明確了一個區域、一個部門及至一個單位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者和責任盪圍,理順了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關系,從而使改善環境質量的任務能夠得到層層落實。這是我國環境環保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
2、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城市環境綜合定量考核,是我國在總結近年來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項重要制度,它是通過定量考核對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活動予以管理和調整的一項環境監督管理制度。
3、污染集中控制
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為保護環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設施和所採用的管理措施,是強化環境管理的一項重要手段。污染集中控制,應以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為目的,依據污染防治規劃,打基礎安照污染物的性質、種類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為主,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佳效果。
4、限期治理制度
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對污染危害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區域採取的限定治理時間、治理內容及治理效果的強制性行政措施。
5、排污收費制度
排污收費制度,是指一切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生產經營者,按照國家的規定和標准,繳納一定費用的制度。我國從1982年開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費制度到現在,全國(除台灣省外)各地普遍開展了徵收排污費工作。目前,我國徵收排污的項目有污水、廢氣、固廢、雜訊、放射性廢物等五大類113項。
6、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防止新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吵念的法律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又稱環境質量預斷評價,是指對可能影響環境的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或其他開發建設活動,事先進行調查,預測和評估,為防止和養活環境損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7、「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三同時」制度是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污染防治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
8、排污申報登記與排污許可證制度
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指凡是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按規定程序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所擁有的排污設施、污染物處理設施及正常作業情況下排污的纖畢種類、數量和濃度的一項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報登記是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基礎。排污許可證制度,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污染總量控制為基礎,規定排污單位許可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方式等的一項新的環境管理制度。我國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
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內容
1.環境保護應貫徹國家的環保法規,遵循「全面規化,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的方針,提高全體員工的環境法制觀念,重視環保工作;
2.技術中心做好環保基礎工作,掌握公司污染情況,按期測定污染排放數據,並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長期規劃和年度治理計劃;
3.企業改造和生產,必須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設備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生產廢棄物的管理: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包裝袋、包裝桶等毀碰芹其他廢棄物應分類存放,盡量回收利用,對不能再使用的物品,由行政部門回收;
5.「三廢」處理: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和廢渣,必須經過處理才可排放,處理必須符合排放標准;
6.躁聲的管理:採用低躁聲設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③ 污染防治資源保護法一共有哪些

中國環境保護法律主要體系的構成

從1973年至今,中國已經制定了為數眾多的環境保護法律文件,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和任務各不相同,其制定機關以及法律效力也不盡一致。從整體看,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比較協調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它是由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環境保護基本法、其它以保護自然資源和防治環境污染為宗旨的一系列單行法律、法規、規章、標准以及國際條約所組成的一個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法律體系。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條款
中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對環境保護作了明確規定。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9條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在第10條、第22條還有相應規定。憲法的這些規定,明確了國家的環境保護職責和任務,構成了環境保護立法的憲法基礎。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是中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在環境體系中佔有核心地位,它對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作出了全面的原則性規定,是構成其他單項環境立法的依據。該法不僅明確了環境保護的任務和對象,而且對環境監督管理體制、環境保護基本原則和制度、保護自然環境和防治污染的基本要求以及法律責任作了相應規定。
3)環境保護行政法
這是由國務院制定並公布或者經國務院批准而由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環境保護規范性文件。它分作兩類,一類是為執行某些環境保護單行法而制定的實施細則或條例,如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以及為了實施海洋環境保護的規定而制定的防治陸源污染物、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般舶作業和海上傾廢污染海洋環境的6個條例;另一類則是對環境保護工作中沒有相應單行法律的某些重要領域所制定的條例、規定或辦法,如國務院頒布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對外經濟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暫行規定和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行政法規還包括國務院或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某些具有一定規范性的決定和通知,如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環保局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審批意見報告通知等。
4)環境保護部門規章
這是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單獨或與有關部門聯合發布的的環境保護規范性文件,它以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行政法規為依據而制定的,如國家環保局1992年7月3日發布的《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在環境管理實踐中,對某些尚無相應法律和行政法規調整的領域也相應地作出規定,如國家環保局1990年6月22日通過的《放射環境管理辦法》。
5)環境保護地方行政法規
根據中國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體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市、較大市及計劃單列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制定了大量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省會市、較大市及計劃單列市的人民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環境保護地方政府規章。這些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都是以實施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或行政法規為宗旨,以解決本地區某一特殊環境問題為目標,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辦法》,《上海市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源保護條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已逾千件。

6)環境保護法的體系
與其他許多國家的環境法體系一樣,我國的環境法體系也十分復雜。從法律規范的形式和特點來說,既包括作為整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基礎的憲法規范,也包括調整因實施國家環境行政管理而產生的行政關系的各種行政法律規范;既包括民法中有關環境規范和環境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規范,也包括在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環境中有關犯罪和追究刑事責任的刑事法律規范;既包括有關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環境的技術性措施和要求的技術性法律規范,也包括有關環境訴訟的程序性法律規范。此外,還包括一些有關的經濟法律規范和國際法律規范。因此,我國的環境法體系是一個包含多種法律形式和法律層次的綜合性系統。
從我國現行立法體制下法律法規的效力等級看,我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主要由如下幾個層次構成:
一、憲法
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我國憲法主要規定了國家在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利改善環境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基本權利、基本義務、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等問題。如1982年的《憲法》第9條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第10條規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第2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憲法規范屬於指導性法律規范的范疇,它具有指導性、原則性和政策性,一切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都必須服從憲法的原則,不得以任何形式與憲法相違背。
二、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和簽訂的國際條約
《環境保護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這就是說,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和簽訂的國際條約,較我國的國內環境法有優先的權利。
近年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物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三十幾件。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法律。目前我國已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6部側重於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律,以及《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漁業法》、《節約能源法》、《防洪法》、《煤炭法》、《防震減災法》等12部側重於資源保護的法律。另外,其他一些法律中也有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內容,如《鄉鎮企業法》、《電力法》、《文物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等。
在我國,除了以上所列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專門性法律外,在其他許多法律中也有不少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4條關於「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旨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環境損害行為而產生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1997年通過的新刑法中,專門增設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一節共9條,對一些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的行為規定了刑事處罰條款,在一段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在刑事處罰方面的空白,增強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的權威性。另外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也都有不少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法律規范,如《鄉鎮企業法》、《城市規劃法》、《農業法》、《對外貿易法》、《公路法》、《電力法》等。這些法律規定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環境與資源保護問題,因此針對性較強,也較易於操作,對於解決相關領域的環境與資源破壞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法規
環境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行政法規。目前國務院已制定100多件防治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行政法規,如《雜訊污染防治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等。
五、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部門規章和標准
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和其他依法有行政規章制定權的國家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行政規章。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相比,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標准數量更大、技術性更強,是實施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法規的具體規范。如國家環境保護局制定的《環境保護行政處罰辦法》,根據《環境保護法》、《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保護的行政處罰規定了詳細的程序和辦法。與法律法規相比,部門規章和標准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六、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地方環境法規
地方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是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其他依法有地方法規制定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地方法規。近年來,各省、市、自治區已先後制定了600多件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
七、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地方行政規章
地方環境與資源保護行政規章,是指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其他依法有地方行政規章制定權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地方行政規章。從全國范圍來說,地方環境行政規章的數量很大。
八、其他環境規范性文件
其他環境與資源保護規范性文件,是指除上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依照憲法、法律的規定製定的有關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環境和資源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根據《憲法》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可以發布決定和命令」。
上述八個層次的效力級別如下:《憲法》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基礎,在整個環境法規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層次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環境法律具有僅次於憲法的法律效力,除憲法以外的其他層次不得與其相抵觸;環境行政法規必須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地方環境法規不得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環境行政規章必須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地方環境行政規章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行政規章制定。從立法體制的角度建立環境法規體系,要注意維護我國環境法制的統一性,發揮中央和地方立法機關以及各個層次法規的作用。

④ 我國的八項環境法律制度是什麼

中國環境法律制度有:

1、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制度;

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3、『』三同時『』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收費制度;

4、現場檢查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強制淘汰制度;

7、公眾參與制度;

8、總量控制制度;

9、行政代執行制度等。

(4)環境法律責任形式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有下述特點:

1、綜合性。環境保護范圍廣泛,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復雜,環境法不僅包括大量的專門環境保護法規,而且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2、技術性。保護環境須採取自然科學的、工程技術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環境法同上述各種手段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里包含有較多的技術規范。

3、廣泛的社會性。環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的保護對象是土地、大氣、水、森林等自然環境,所以又受客觀存在的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部門誠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利益。

4、共同性。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更多地涉及經濟發展、生產管理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某些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與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國的環境法中有較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東西。

⑤ 造成嚴重污染企業法人與直接責任人應負的法律責任

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第二,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第三,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2)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第二,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3)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第二,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第三,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熱點內容
縣里司法局 發布:2025-04-01 13:44:51 瀏覽:228
關於新婚姻法的感想 發布:2025-04-01 13:41:57 瀏覽:371
群星修改道德 發布:2025-04-01 13:35:05 瀏覽:918
勞動合同法主體特定嗎 發布:2025-04-01 13:26:19 瀏覽:906
民法改正第一話 發布:2025-04-01 13:10:01 瀏覽:260
道德有無用處 發布:2025-04-01 13:01:53 瀏覽:786
1995年法官法規定的學歷條件 發布:2025-04-01 12:58:57 瀏覽:282
韓友誼刑法百度雲 發布:2025-04-01 12:57:24 瀏覽:267
橫瀝第三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01 12:44:21 瀏覽:873
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發布:2025-04-01 12:42:55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