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法法律責任
1. 環境保護法中的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1. 環境保護法的法律責任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
2. 行政責任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人,依法應當承擔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等責任。
3.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人,依法應當承擔的刑事處罰,如罰金、拘役、有期徒刑等。
4. 民事責任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人,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等。
5. 環境保護法中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行為違法、行為人的過錯、行為的危害後果以及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2.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沒有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沒有制定本級政府、本部門環境保護目標的;
(二)未按照規定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
(三)未按照規定編制、公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規定處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環境事件的;
(四)因違法決策、未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等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
(五)未依法公開相關環境信息的;
(六)違法實施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的;
(七)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
(八)發現環境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九)將環境保護資金截留或者挪作他用的;
(十)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的。
第六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環境監測機構未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造成監測數據失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可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或者偽造、變造、篡改環境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停止排放污染物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吊銷其排污許可證,並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排放或者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建立載明防治污染設施運行、維護、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況的管理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水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五款規定,受委託單位未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或者在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中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受委託單位在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辦理排污申報手續或者變更申報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四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設置、管理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設置標志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通過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或者從污染物處理設施的中間工序引出並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七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自動監控設施的管理運營單位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自動監控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七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不正常運行或者未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停止運行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定,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未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信息,或者發現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發生重大變化,未立即報告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七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四款規定,油碼頭、加油加氣站、儲油儲氣庫(區)和油罐車、氣罐車等未按照規定安裝油氣回收裝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五款規定,飲食服務業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設置油煙凈化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治。服裝乾洗和機動車維修等項目未按照規定設置異味或者廢氣處理裝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治。
第七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建築施工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其停工整頓:
(一)施工工地未設置硬質密閉圍擋,或者未採取覆蓋、分段作業、擇時施工、灑水抑塵、沖洗地面和車輛等有效防塵措施的;
(二)未採用密閉式防塵網遮蓋在施工工地內堆存的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的;
(三)未及時清運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的。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土地使用權人對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的裸露地面未進行覆蓋或者綠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以及灰漿等流體物料未採用密閉方式運送或者未採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或者未按照規定路線行駛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車輛不得上道路行駛。
第七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或者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未及時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單位或者個人使用超過農業灌溉標准和水產養殖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和養殖,或者將有毒有害的污泥作為農用肥料使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或者漁業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個人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劃定的畜禽禁養區從事畜禽養殖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拒不停止違法行為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第七十八條對違法排污造成環境事件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按照以下規定處罰:
(一)對造成一般或者較大環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二十處以罰款;直接損失無法認定的,對造成一般環境事件的處十萬元罰款,對造成較大環境事件的處三十萬元罰款。對主要負責人和負直接責任的人員,處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二十的罰款;
(二)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環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三十處以罰款;直接損失無法認定的,對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處一百萬元罰款,對造成特大環境事件的處三百萬元罰款。對主要負責人和負直接責任的人員,處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的罰款。
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環境事件的,可以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關閉。
第七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拒不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的,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的次日起,按照原罰款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一)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二)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的;
(三)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
(四)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不正常運行或者未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停止運行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
(五)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認為其環境違法行為已改正申請查驗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的次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實施查驗;未申請查驗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改正期限屆滿的次日起十五日內完成查驗。
第八十條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及時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移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移送的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應當依法進行處理。
第八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及有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由公安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有哪些
違反《環境保護法》需承擔法律責任,主要包括罰款、責令改正、限制生產或停產、停業關閉、恢復原狀,以及罰款並公告。若企業單位及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且受到罰款並被責令改正後仍拒絕改正,依法執行處罰的行政機關可從次日起,每日按照原罰金連續處罰。此罰款標准依據相關規定,考慮防治污染設施成本、污染行為直接損失或違法所得等因素。地方政府可根據實際環境需求,增加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