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行為單位承擔責任法律法規
Ⅰ 民法典職務行為法條
民法典中關於職務行為的規定,主要涉及到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職務行為是指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所實施的行為,其法律後果由所在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承擔。
一、職務行為的定義
職務行為是指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所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履行合同、執行職務、代表單位進行民事活動等。職務行為的法律後果由所在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承擔,而不是由工作人員個人承擔。
二、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或非法人組織承擔侵權責任。這意味著,如果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因過失或故意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受害人可以向該工作人員的所在單位請求賠償。
三、職務行為的免責事由
雖然民法典規定了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對職務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但也存在一些免責事由。例如,如果損害是由工作人員的故意行為造成的,且該行為與工作任務無關,那麼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可以主張免責。此外,如果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能夠證明已經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也可以減輕或免除其責任。
四、職務行為的法律適用
在處理涉及職務行為的糾紛時,應當首先確定行為是否屬於職務行為。如果屬於職務行為,那麼應當適用民法典中關於職務行為的規定。如果不屬於職務行為,那麼應當適用其他相關的法律規定。同時,還需要考慮行為人的過錯程度、損害後果等因素,以確定責任的承擔方式和范圍。
綜上所述:
民法典中關於職務行為的規定明確了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對工作人員在執行工作任務時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的原則。這一規定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同時,也需要注意在適用這一規定時應當考慮各種因素,確保責任的合理承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規定: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Ⅱ 職務行為由單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認定依據是怎樣的
首先,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於問題的解釋》第八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條: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判斷依據:
根據以上法條,實踐中一般結合以下幾個標准判斷員工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
(1)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僱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2)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3)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4)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僱主僱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和認定依據是怎樣的在上文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要認定是否為職務行為只需要找到能夠證明其行為與公司的職務活動有關,就可以進行判定,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大部分會由用人單位承擔,因為是出於工作的目的。
Ⅲ 職務行為由單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因職務行為造成第三方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員工是故意或者有重大過失的,用人單位對外賠償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員工進行追償。
實踐中一般結合以下幾個標准判斷員工行為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
(1)行為是否有經營者的授權,是否是有僱傭關系的工作人員所為。
(2)行為是否發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
(3)行為是否以經營者的名義或身份實施。
(4)行為與職務是否有內在聯系,如行為的內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僱主僱用的目的,行為是否具有為法人謀利的意思。
用人單位的責任具體是指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的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只要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了他人損害,不論工作人員是否有過錯,用人單位都應承擔侵權責任。
僱主在下列情況下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僱工非職務行為
(二)不是為了僱主利益的行為。
(三)僱工與僱主意思不一致。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接受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單位(以下稱用工單位)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勞務派遣協議應當約定派遣崗位和人員數量、派遣期限、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險費的數額與支付方式以及違反協議的責任。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節嚴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什麼是用人單位責任:
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造成他人損害,應當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這種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上稱為用人單位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Ⅳ 職務行為由單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法律主觀:
1、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由企業法人承擔 民伍毀事責任 。 2、以法人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 侵權責任 等。
法律客觀: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腔猜備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兆敗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