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工程承包合同的法律效力
『壹』 礦山企業承包後發包人能否轉讓出去
這種情況下是可以轉讓出去的具體需要注意和履行的職責由金鵬礦山機械為您整理,承包轉讓的具體內容如下:
《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第38條規定:「采礦權人不得將采礦權以承包等方式轉給他人開采經營。」許多人據此認為,我國禁止任何形式上的礦業權承包合同。但事實上禁止的是以「承包」形式非法轉讓礦業權,而非禁止礦業權承包合同本身。
另外,與此相關的規定,還包括《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3]58號)。該《通知》指出,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關於生產經營單位安全保障的各項制度和規定,在煤礦改制以及承包、租賃合同中必須明確安全生產職責。
礦山企業承包可分為外部承包和內部承包,外部承包又分為企業承包和勞務性承包。企業承包準確地說應是「承包經營管理」,是指企業與承包者間訂立承包經營合同,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全部或部分在一定期限內交給承包者,由承包者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及獲取企業收益的行為。勞務性承包是指采礦權主體只將礦產資源採挖等工程承包給他人,但自己依法經銷礦產,進行采礦手續管理;或采礦權主體自己組織開采,但將礦產品承包給他人依法進行經銷的行為。
而內部承包是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與之具有勞動關系的職工之間為完成一定的生產和銷售任務而發生的行為。企業承包與內部承包的區別主要看:承包人——是不是本企業職工;承包對象——是承擔具體工作還是享有經營權、控制權;經營回報——是享有勞務報酬還是分享利潤;發包人對煤礦的管理狀況——是監督管理還是脫離控制。
在實踐中,以企業承包居多。例如,原來山西省內60%的中小煤礦由溫州煤團承包。而礦業權租賃合同與具體工作的承攬合同也多以「承包合同」的名義出現。而勞務性承包實為對具體采礦工程的承攬,不屬於承包合同。
綜上所述,礦業權承包可合法存續的底線是不構成「變相的礦業權轉讓」。審查礦業權承包合同的效力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是發包人不得脫離對礦山企業的日常管理。在采礦任務承包期間,發包人仍是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主體,其不得在收取承包費後放棄對礦山企業的管理義務。
二是有關礦產品的生產、經營、銷售、調運、過磅、貨款結算等均需以發包人的名義進行,並在實際上受發包人控制,不得以承包人名義直接實施上述行為。
三是不得給承包人授予對礦業權的再處分權,如轉包、分包、轉讓、抵押、合夥、合股、轉投資等權利。
四是不得將被承包礦山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一職授予承包人,這將造成承包人與發包人主體資格的實質性混同,違反了承包法律關系的基本原理。
五是不得將承包期限設定為永久性,應當參照租賃合同的規定,承包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年。
六是不得授權承包人對礦山企業的原股權結構享有直接進行變更登記的權利。
事實上,目前礦業權承包合同糾紛多數是「名為承包,實為轉讓」的性質,故真正意義上的合法承包十分少見。凡違反上述中承包法律規則中的一項或多項者,即可判定該承包合同有變相轉讓采礦權之嫌疑。具體到該案來說,陳某負責煤礦的日常開采、經營、管理活動,自負盈虧,承擔安全等所有法律責任,不難斷定,其與所在煤礦簽訂的承包合同並非所謂的「內部合同」,按照其約定的內容來判定,該承包合同有變相轉讓采礦權之嫌疑,應當屬於無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