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歸責的原則有法理學
Ⅰ 侵權法的歸責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有三種,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屬於過錯責任原則,僅僅是通過舉證責任倒置,更好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即過錯推定原則是過錯責任的特殊情況。
侵權行為歸責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過錯是行為人決定其行動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
2) 適用過錯責任的意義:
① 在一般侵權中,只要行為人盡到了應有的合理的注意義務,即使發生損害也不負賠償責任。
② 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③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或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承擔有重要影響。
A) 在第三人對損害也有過錯時,構成共同過錯;此時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並負連帶責任。
B) 如受害人有過錯的,即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3) 過錯推定責任
① 含義: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體現在民通126條)
② 此是過錯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它只有在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使用。
③ 舉證倒置原則的含義:
A) 受害人只要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並存在因果關系,無需對加害人的主觀情況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承擔相應責任。
B) 受害人為免除責任,應由其自己證明主觀上無過錯。
④ 法條上的體現:民通126條:建築物或其他設施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
2、無過錯責任原則
1) 含義: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盡管其主觀上無過錯,便根據法律規定(民通106條系3款)仍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
2) 適用情形(民通規定):
① 從事高度危險活動致人損害的行為
② 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行為
③ 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行為
④ 產品不合格致人損害的行為
3) 適用的注意事項
① 無過錯原則的適用必須是法律的明確規定
② 適用無過錯原則,受害人不須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也不能通過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責,但原告應證明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
③ 我國實行的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出現法定免責事由時,有關當事人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責任。(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的,免於承擔)
3、公平責任原則
1) 含義: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均無過錯,但如不補償受害人的損失又顯失公平的,法院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
2) 適用中的注意事項:
① 適用的前提是當事人既無過錯,又不能推定過錯,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況。
② 當事人如何分擔責任,由法官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包括損害事實與各方當事人的經濟能力進行綜合衡量,力求公平。
③ 在法條中的體現(民通和民通意見):緊急避險致人損害的(險情由自然原因形成;行為人採取的措施無不當);為對方利益或共同利益中致人損害的(可責令對方或受益人給予受害人一定的經濟補償)。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結,也叫歸責,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在我國,歸責的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責任法定原則、公正原則、效益原則和合理性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公正原則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第一,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第二,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責罰相當」、「罰當其罪」。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非依法律程序,不得追究法律責任。第五,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或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效益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應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
合理性原則是指,在設定及歸結法律責任時考慮各當事人的心智與情感因素,以期真正發揮法律責任的功能。
上述四項歸責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八個字。麗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地歸結法律責任,是正確、充分地發揮法律責任的功能,實現法的價值的必要條件,進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證。
Ⅲ 法理學中的五大原則
立法的原則、司法的原則、執法的原則、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法治的原則等。法治: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
法理學中的五大原則
1.立法的原則
(1)合憲與法制統一原則
(2)民主原則
(3)科學原則
2.執法的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合理性原則
(3)講求效率原則
(4)正當程序原則
(5)其他原則(比例、誠實守信、權責統一)
3.司法的原則
(1)司法法治原則
(2)司法平等原則
(3)司法獨立原則
(4)司法責任原則
(5)司法公正原則
4.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
(2)因果聯系原則
(3)責任與處罰相稱原則
(4)責任自負原則
5.法治的原則
(1)法律至上原則
(2)權利保障原則
(3)權力制約原則
(4)正當程序原則
Ⅳ 司法考試法理學知識: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和特點
法律責任是指由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的產生會橘談嫌導致不利後果。法律責任是對法律權利的救濟措施,體現了國家權力。法律責任能夠促使義務的履行。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
2.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法律責任與權力、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法律責任與法定權利與義務有密切的聯系。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圓手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例題: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多選)
A、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
B、在權利受到妨礙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是救濟權利
C、法律責任通過設定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實現的保證
D、法律責任規范著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界限
【答案】ABCD
【命題目的】考查對法律責任特點的理解。
●法律責任的種類
1.刑事責任;2.民事責任;3.行政責任;4.違憲責任
例題:將法律責任劃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國家賠償責任與違憲責任的標準是:( )
A、責任的內容 (財產與非財產責任)
B、責任的人數 (個人責任與集體責任)
C、責任的程度 (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
D、引起責任的行為性質
【答案】D
二、法律責任的歸責和免責。
法律責任的歸責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其授權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歸責要遵循合法(責任法定)、公正、效益、合理性原則。法律責任的免責形式有:時效免責、不訴及協議免責、自首立功免責、履行不能免責。法律責任的免責不只是免除法律責任,實際上是免除其具體的責任承擔。
免責又稱為法律責任的免除,指雖然違法者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並且具備承擔責任的條件侍禪,但由於法律規定的某些主觀或客觀條件,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理解時,我們要注意到這樣幾個觀念:第一,免責首先意味著他有責任,在有責任的情況下才談得上部分責任的免除和全部責任的免除,我們說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本身不負法律責任,所以不存在免責的問題。第二,法律責任的這種免責不同於「不負責任」和「沒有責任」。第三,免責也不能混同為「證成」,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並不意味著特定的違法行為是合理的、法律允許或法律不管的,更不意味著這些被免責的行為是法律贊成或支持的。
三、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又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這個觀念一定要注意到,就是說從違法行為到法律責任到法律制裁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縮小的口子,違法行為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恐怕不一定是,而有法律責任的實際受到法律制裁的肯定也不一定是。法律制裁分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例題:根據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下面這些行為哪一個不能減輕或免除法律責任?
A.家住偏僻山區的蔣某把入室搶竊的康某捆綁起來,關押了6個小時以後才把康某押到40里以外的鄉派出所
B.蔡某偷了一輛價值150元的自行車,10年以後被人查出
C.醫生李某徵得患者王某的同意鋸掉其長有腫瘤的小腿
D.高某在與三個青年打架時拿出刀子將對方刺成重傷
【答案及解析】D。他跑到我家來我和他搏鬥,我把他制服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情況,如我也餓了休息一下再把他送到派出所,或者說天黑了、晚上了,所以A可以免責的。B是時效免
Ⅳ 公務員考試中,《法律基礎知識》考哪些內容
法律基礎》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法理學
一.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的基本特徵,法律的本質,法律的作用、法律的要素、法律的歷史發展、法系、法治和法治國家。
二.法律的制定:法律制定的概念和原則、法律的淵源、法律的分類、法律體系。
三.法律的實施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概念、法律執行、法律適用、法律的效力、法律關系、法律責任和制裁、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法律監督。
第二部分 憲法
一.憲法概述:憲法的概念,憲法的歷史發展、憲法的分類、憲法監督保障制度。
二.中國的基本制度:國家的性質,政權的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國家的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
三.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四.中國的國家機構:國家機構的概念和活動原則、中央國家機構。
第三部分 行政法
一.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的淵源、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公務員。
三.行政行為:行政行為的內容和分類、行政行為的效力。
四.行政復議:行政復議的概念和原則、行政復議的主體和管轄、行政復議的范圍。
五.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概念和種類、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行政處罰的程序。
第四部分 刑法
一.刑法概述:刑法的概念和淵源、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適用范圍。
二.犯罪和犯罪構成:犯罪的定義與特徵、犯罪構成的要件。
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
四.犯罪的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五.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六.刑罰:刑罰的概念、刑罰的種類、量刑、刑罰的適用和執行。
七.幾種重要的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
第五部分 民法
一.民法概述:民法的調整對象、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
二.民事主體:公民、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三.民事行為和代理: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無效民事行為與可撤消民事行為及其後果、代理的概念和種類、代理人和委託人的權利和義務、無權代理及其法律後果。
四.民事權利:物權、所有權、相鄰權,債權、人身權。
五.民事責任:違約的民事責任、侵權的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六.民事訴訟時效
第六部分 公司法
一.公司法概述:公司的概念和類型,公司法的適用范圍。
二.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章程和組織機構。
三.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組織機構、上市公司。
四、公司破產、解散和清算
第七部分 知識產權法
一.知識產權法概述:知識產權的概念和法律特徵、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二.著作權法:著作權的概念、作品及其種類、著作權的主體和歸屬、著作權的內容、著作權的取得和限制、著作權的保護期限、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三.專利法:專利權的概念、專利權的主體和客體、授予專利權的條件、專利權的期限、專利權人的權利和義務、專利侵權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四.商標法:商標的概念和種類、商標注冊、注冊商標的期限、續展和終止、商標的轉讓和使用許可、商標使用的管理、商標侵權行為及其法律責任。
第八部分 合同法
一.合同法概述:合同的概念、合同的種類、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二.合同的訂立:合同訂立的程序、合同的主要條款。
三.合同的效力:有效合同和無效合同、可變更和可撤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
四.合同的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則和規則、合同履行的擔保。
五.合同的變更、轉讓和終止
六.合同責任: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
第九部分 市場管理法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行為的特徵、種類和法律責任。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法律責任及爭議解決途徑。
三.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的義務,產品質量的法律責任及其解決途徑。
第十部分 勞動法
一.勞動法概述:勞動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勞動法律關系。
二.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勞動合同的訂立及主要條款、勞動合同的無效、勞動合同的變更和解除、集體勞動合同。
三.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爭議的解決機構、勞動爭議的解決方式及原則。
第十一部分 婚姻法和繼承法
一.婚姻法: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結婚、家庭關系、離婚。
二.繼承法:繼承法的基本原則、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和遺贈、遺產的處理。
第十二部分 訴訟法
一.訴訟法概述: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特有原則。
二.訴訟主體: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訴訟主體。
三.訴訟證據:證據的概念和種類,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
四.訴訟管轄:管轄的概念、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