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㈠ 無依據亂說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法律分析:亂說話的法律責任:1,造謠污衊;2,侵害個人隱私;3,煽動性言論都是要承擔法律後果的。說自己不同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學術討論,是不用負法律責任的。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㈡ 無依據亂說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是要負責任的。說話當然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當然,也需要要看說話的內容和產生的後果來定的。
如果亂說話 就很可能會涉嫌誹謗誣蔑他人,甚至會承擔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公民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公民的名譽權。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問題的解釋》規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一般不予支持。 公民的名譽權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利用網路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互聯網廣泛、快速的傳播性和其本身的專業、復雜性給利用網路侵權行為的認定及其相應的法律保護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沖擊,但網路絕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路實施的侵權行為絕不會「逍遙法外」。為倡導全社會共管共治網路謠言,共建共享網路文明,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文明網、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和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1日聯合發布《「抵制網路謠言 共建網路文明」倡議書》。
倡議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類謠言在網上傳播擴散,嚴重誤導公共輿論,損害網民權益,污染網路環境。整治網路謠言亂象、凈化網路生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成為社會各界共同心聲。
倡議書強調,網路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各類網路行為主體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堅決杜絕造謠傳謠等違法違規行為,絕不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台。
倡議書提出「嚴守傳播秩序、完善治謠格局、辟除網路謠言、共建網路文明」四點倡議,旨在進一步強化互聯網平台主體責任,提升社會公眾網路媒介素養、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全社會共同治理網路謠言、共同建設網路文明的良好局面。
㈢ 派出所警察說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我認為是肯定的!人民警察代表了正義代表了公正,一定意義上也代表了法律。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得隨意口頭承諾。
㈣ 在網上陳述事實,需要對後果承擔法律責任么
一般情況下,假如「沒有惡意詆毀的言論」的話,是不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網路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文字的媒介,就如同在報紙上,雜志上也可以出現一些打假的,或者是揭露黑暗問題的文章,重點是,你必須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你說的都是客觀事實,否則一旦對方將你告上法庭,你有可能因為沒有充足的證據而背上誹謗詆毀的違法行為而必須對對方有所賠償(精神損失等等)
所以,在你在網上客觀陳述醫療糾紛發生的經過時,最好同時准備好一切可以准備的強有說服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