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行為法律責任
『壹』 校園欺凌應付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1. 校園欺凌的法律責任主要涉及侵權責任。根據我國《刑法》,未成年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侵害他人權益的,應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
2. 校園欺凌行為的法律責任承擔涉及三個主體:行為人本人、監護人和學校。成年人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可能構成犯罪;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法律責任的承擔較為復雜,需考察監護人的過錯。
3. 校園欺凌的兩種主要方式:
- 直接欺凌:公然、明顯的方式,包括直接身體欺凌(如打、踢)和直接言語欺凌(如辱罵、譏諷)。
- 間接欺凌:較不易被發現的方式,包括關系欺凌(如傳播謠言、社會孤立)和網路欺凌(如歧視性簡訊和電子郵件)。
4. 校園霸凌的懲罰方式:
- 感化教育:對實施欺凌的學生進行教育懲戒,促其內心感化、行為轉化。
- 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的學生,可轉入專門學校。
- 構成犯罪的依法處罰:對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情況予以行政或刑事處罰,特別是性質惡劣、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行為。
- 民事責任:對造成損害的校園暴力事件,未成年人侵權責任由監護人承擔,學校有過錯的,也需承擔相應責任。
綜上所述,校園欺凌事件應負的法律責任主要是侵權責任,具體責任承擔取決於行為人的年齡、監護人的過錯以及學校是否存在過錯。對於構成犯罪的行為,應依法予以刑事處罰。
『貳』 校園欺凌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校園欺凌從本質上看,無疑屬於一種侵權行為,這也就意味著行為人必須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對於校園欺凌案件的法律責任承擔,我們需要考慮三個主要的主體,他們分別是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本人、他們的法定監護人以及學校所負有的責任。
首先,關於行為人本身的責任問題。
若行為人為成年人,應當由他們自身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然而,若欺凌者已經達到了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段,對於那些情節特別惡劣的行為便可能會被認定構成犯罪。
然而,當行為人屬於未成年群體時,情況就變得較為復雜,此時不應簡單地視青年一代的過錯為法律上的過錯,而是需要對他們的監護人進行考量。
根據我國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所賦予的條款來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他人所造成的損害,監護人必須承擔其侵權責任。
只要監護人能證明他們已經盡職盡責履行了監護職責,那麼他們所應當負擔的侵權責任或許能夠得到適當程度的減輕。
如果存在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情況,那麼應當由本人的財產來支付受害方的賠償費用;
如出現支付不足的情況,剩餘的損失仍需由他們的監護人負責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