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的形態包括
⑴ 《民法典》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一、《 民法典 》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歸責原則是關於 侵權責任 「歸責」的基本規則,即行為人因為何種事由被要求承擔責任。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 過錯責任 、 過錯推定責任 、嚴格責任類型。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 過錯推定 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現代 侵權法 出現了一般條款和類型化相結合的模式,適應此種發展趨勢,我國《民法典》採取了「一般條款 類型化」的模式。所謂一般條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成為一切侵權請求權之基礎的法律規范。所謂類型化,是指在一般條款之外就具體的 侵權行為 類型作出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歸責原則確定了不同的責任構成要件。例如,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三要件或者四要件,嚴格責任的構成要件不能按照一般的責任構成要件來確立。 歸責原則還確定了不同的減輕和免責事由。就一般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而言,其需要符合侵權責任的一般構成要件,如果不符合構成要件,就不構成侵權責任。如果具備了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如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行為、不可抗力、 正當防衛 、緊急避險等,既可能表明行為沒有過錯,也可能表明沒有因果關系,所以,也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不成立。因此,法律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都可以成為一般侵權責任中的免責事由。但是,在 特殊侵權 責任中,需要具備特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免責事由才能減輕或免除責任。 二、 過錯責任原則 的規定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為歸責的依據,並以過錯作為確立責任和責任范圍的基礎的歸責原則。 以下是幾種典型的過錯責任形態。 1. 網路侵權 ,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具體包括兩項規則:一是通知規則或提示規則,即「通知——刪除」責任,指在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以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二是知道規則,指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網路用戶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時,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 2.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指行為人依據法律規定、合同約定或先前行為等負有對他人的注意義務,因未盡到注意義務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場所」責任,指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等公共場所,因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而發生致他人損害所承擔的責任。二是組織者責任,指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 3.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遭受損害的責任。 4. 醫療損害 責任,又稱為 醫療事故責任 、醫療侵權責任。醫療事故責任所涵蓋的范圍較為狹窄,引起此種責任的醫療活動只能是 醫療事故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應由用人單位即醫療機構承擔責任。在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的過錯都屬於醫療機構的過錯。 三、過錯推定的規定 過錯推定,也稱過失推定,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依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具有過錯,如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推定是根據法定的基礎事實,推定侵權人有過錯。過錯推定採取 舉證責任 倒置的證明方式,如果行為人未能有效證明其沒有過錯,則人民法院最終得以認定其具有過錯,並據此確立侵權責任。 過錯推定的典型形式是道路 交通事故責任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 交通事故 ,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 證據 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因此,機動車一方只有在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才能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也就是說,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後,首先推定機動車一方有過錯,只要機動車一方不能證明其沒有過錯,則其需要承擔全部責任。 四、嚴格責任(無過錯責任) 的規定 嚴格責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害,不論該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如不存在法定的免責事由,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嚴格責任歸責的基礎在於風險活動,行為人的免責事由受到嚴格限制。 1.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具有缺陷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造成損害依法應承擔的 民事責任 。第一,擴大了損害的概念,從比較法上看,各國大多認為產品損害主要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損害。我國《民法典》將損害擴大到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害。第二,規定了召回制度,增加了召回義務。這實際上是在 食品安全法 的基礎上,將召回制度擴大適用,有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防患於未然。第三,採用了多種責任形式。除規定損害賠償外,還規定了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等責任形式。第四,規定了懲罰性賠償。 2. 環境污染 侵權,指因環境污染而發生的侵權責任。一是確立環境污染責任的 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民法典》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使得符合排污標准排污導致損害的受害人仍然可以獲得救濟。二是確立了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在總結立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減輕受害人的舉證負擔,強化對受害人的救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三是確立了數個污染者致人損害的按份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指因高度危險作業或高度危險物導致他人損害而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高度危險責任的歸責基礎是危險。《民法典》第1240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一是與《民法典》相比較,該條對高速運輸工具,改為「高速軌道運輸工具」,其主要指鐵路、地鐵、輕軌。二是增加了「地下挖掘活動」,這是考慮到地下施工事故頻發等,如地鐵的建造導致事故的發生。三是規定了減輕責任的事由。完全適用比較過失,即使一般過失也可以導致減輕責任,這是高度危險責任中的例外。這主要是考慮到我國鐵路等經營的特殊性,需要適當減輕其責任。 4.動物致人損害,指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應由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等承擔侵權責任。 五、侵權責任的形態 侵權責任形態是指確定侵權責任在侵權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形式。由於承擔侵權責任主體的復雜性,責任形態既有單獨責任,又有多數人責任。在多數人責任中,又包括 連帶責任 、 不真正連帶責任 、補充責任、按份責任等。 (一)連帶責任 所謂數人侵權中的連帶責任,是指數個侵權人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以聚合的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人,依法應當向被侵權人 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的連帶責任是法定責任,不因加害人內部的約定而改變。加害人之間基於共同協議免除某個或某些行為人的責任,對受害人不產生效力,也不影響連帶責任的適用。 我國侵權法在數人侵權行為的規則上非常有中國特色。 首先,《民法典》從「共同」這兩個字上區分了共同侵權行為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 其次,關於共同危險行為。指數人實施的危險行為都有造成對他人的損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但不知數人中何人造成實際的損害。我國《民法典》修改了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抗辯事由方面,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為抗辯事由。 第三,我們吸取了歐洲私法一體化進程中取得的最新經驗,規定了累積的因果關系(也有學者譯為並存原因、原因力競合等)。這就在法律上規定了以累積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它是指數個行為人分別實施致害行為,各個行為均足以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 (二)按份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額對 債權人 承擔的賠償責任。在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外也可能承擔按份責任。規定了部分的因果關系,又稱共同的因果關系,指數人實施分別侵害他人的行為,主觀上並無意思聯絡,由加害人分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是指在不能夠確定實際加害人或加害人不能夠承擔全部責任的情況下,由補充責任人在一定范圍內對受害人直接承擔賠償責任的責任形態。補充責任的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充責任具有次位性。在補充責任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發生了分離,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同時,還可能使行為人之外的人承擔責任,責任主體不一定是直接的行為人。補充責任是一種第二順序的責任。第二,補充責任具有從屬性。第三,補充責任大多是一種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四)相應的責任 所謂相應的責任,是指根據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擔的責任。我國規定了「相應」的責任。第一,相應責任一般是對外責任,即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第二,相應的責任也可能是對外應負的責任份額。第三,相應的責任常常是對補充責任的限定。 相應的補充責任,首先應當確定相應的份額,如果需補充范圍超過相應份額的,以相應份額為准;其次,如果需要補充范圍小於相應份額的,以實際需要補充的份額為准;再次,需要確定在補充責任的范圍內,應當承擔多大的相應責任。 (五)補償責任 所謂補償責任,通常是指在侵權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基於公平依法由其向受害人承擔的適當的補償責任。所謂公平責任,就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等因素,由雙方公平合理地分擔損失。補償責任主要特點在於:第一,補償責任主要是一種公平責任。第二,補償責任的責任范圍是有限制的。第三,補償責任主要由法官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六)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責任人基於不同的原因而依法對同一被侵權人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某一責任人在承擔責任之後,有權向終局責任人要求全部追償。 六、責任的承擔方式 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是指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具體方法。我國一共列舉了8種責任形式,但還沒包括 精神損害賠償 和懲罰性賠償兩種責任承擔方式。此處主要探討 死亡賠償金 和精神損害賠償。 (一)死亡賠償金 我國法律規定了在侵害生命權的情況下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嚴格地說,侵害生命的賠償並非賠償生命的價格,而是賠償因侵害生命權所引發的財產損害和 精神損害 。確立了同一案件適用同一 賠償標准 的原則。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內容:第一,必須適用於同一案件,即同一侵權行為而導致的損害結果。同一侵權行為可以是因過錯而實施的侵權行為,也可以是沒有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侵權行為。從實踐來看,同一案件主要是指適用嚴格責任的案件,如機動車事故責任案件、產品責任案件、工作物致害責任案件等。第二,必須是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例如,在同一交通事故中導致多人死亡,或者因同一礦難而導致多人死亡。在通常情況下,同一侵權行為導致多人死亡,引發眾多受害人的損害。正是因為人數眾多,採用同一標准賠償,既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負擔,又避免受害人之間相互攀比,而且,有利於提高 訴訟 效率。第三,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此處所說的「可以」並不是必須或應當,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有其優點,但實際情況中案情復雜,如果一概堅持同一標准,也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二)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因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導致嚴重精神痛苦,受害人因此可以就其精神痛苦要求金錢上的賠償,以對受害人予以撫慰並制裁不法行為人。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相比有兩個變化:一是將精神損害賠償僅限於侵害人身權益,而不包括侵害財產權益;二是進一步限制了責任構成要件,要求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後果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所謂嚴重後果,是指超出常人可以承受的痛苦程度。 對於歸責情形要具體看情況來把握操作規則,其中我們需要正確的認定侵權行為的種類,包括對方侵權的構成要件,同時舉證一方也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侵權責任同時也包括過錯,無過錯和公平責任的原則。
⑵ 履行責任還是履行義務
責任是指一種不利的法律後果,而義務是指公民法律規定的應當作為或不作為的情形。責任一般是公民違法了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是指公民已經為法律所禁止為或者沒有為法律規定必須為的行為後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帶有懲罰的色彩。
而義務是一種尚未發生的事情。例如:法律規定公民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不贍養時就應當承擔不贍養的法律責任。
一、責任與義務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
1、針對主體不同:責任是針對特定當事人而言的。直接因果聯系的。通常具有強制性。義務是針對一般人員而言的。非直接因果聯系的。通常是自願執行。
2、概念不同:責任是指份內應作的事,如沒有做好份內應做的事是沒有盡好責而不負責任的表現,應當承當過失;責任可有報酬也可無報酬;責任集責權利於一體,帶有強制性。道德義務一般不受特定角色的制約,盡義務是無條件的,是以犧牲為前提的,靠自覺自願,沒有約束力,盡義務是高層次的道德行為,可以說責任是行為主體對特定社會關系中定在任務的自由認識和自覺的服從。義務是主體在道德理想支配下自由選擇為善的應然行為。責任和義務往往被人們互相替代使用。責任是指一個人因為沒有履行或完全履行自己的義務而應當承擔的後果。這個定義對義務和責任做出區分,義務是責任存在的前提條件,但責任本身不是義務,而是義務的轉化形態。義務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時,該項義務就轉化成了責任。
二、法律上的義務是什麼
義務是指法律義務,它與法律權利是相對應的概念。權利和義務是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具有的核心內容:法律規范運轉的整個過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法律評價等都離不開權利和義務。法律上的義務指:人們必須實施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尺度。
三、法律上的責任是什麼
法律責任指人們由於違反法律、違反約定、或雖然沒有違反法律和約定但法律有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後果。其特點是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是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反憲責任、國家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⑶ 法律責任民事責任的分類及構成要件
民事法律責任是民事搭培主體對於自己因違反合同,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或者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人身權利所造成法律後果,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民事責任的分類及構成要件是什麼?以下由我為大傢具體解答,希望能對您有幫助。一、民事責任的分類
民事責任種類包括合同責任、侵權責任與其它責任、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單方責任與雙方責任、單方責任與雙方責任、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等。
(一)合同責任、侵權責任與其它責任
根據責任發生根據的不同,民事責任可以分為合同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合同責任是指因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合同附隨義務或違反《民法典》規定的義務而產生的責任。侵權責任是指因侵犯他人的財產權益與人身權益而產生的責任。其薯游他責任就是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之外的其他民事責任,如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產生的責任。
(二)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
根據民事責任是否具有財產內容,民事責任可以分為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財產責任是指由民事違法行為人承擔財產上的不利後果,使受害人得到財產上補償的民事責任,如損害賠償責任。非財產責任是指為防止或消除損害後果,使受損害的非財產權利得到恢復的民事責任,如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
(三)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
根據承擔民事責任的財產范圍,民事責任可以分為無限責任與有限責任。無限責任是指責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財產承擔的責任,如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的責任,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債務的責任等。有限責任是指債務人以一定范內或一定數額的財產承擔的民事責任,如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有限責任;物的擔保,以特定物價值為限的有限責任;等等
(四)單方責任與雙方責任
單方責任是指只有一方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責任,如合同履行中違約方對非違約方承擔的違約責任,侵權中加害方對受害方承擔的責任。雙方責任是指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相互承擔責任的形態。單方責任和雙方責任形態,既可以是直接責任,也可以是替代責任。如果在侵權責任中加害人屬於多數人,則可能形成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按份責任。
(五)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
根據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數量的不同,民事責任可以分為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單獨責任是指由一個民事主體獨立承擔的民事責任,多數責任屬於單獨責任。共同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實施違法行為並且都有過錯,從而共同對損害的發生承擔的責任,如加害人為兩個以上的人對受害人承擔的責任。
(六)按份責任、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
在共同責任中還可以區分為按份責任、連帶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
1、按份責任
按份責任是指多數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各自承擔一定份額的民事責任。在按份責任中,債權人如果請求某一債務人清償的份額超出了其應承擔的份額,該債務人可以予以拒絕。如果法律沒有規定或合同沒有約定這種份額,則推定為均等的責任份額。
2、連帶責任
連帶責任是指多數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連帶地向權利人承擔責任。如因違反連帶債務或者共同實施侵權行為而產生的責任,各個責任人之間具有連帶關系,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在連帶責任中,權利人有權要求責任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承擔全部或部分的責任,責任人不得推脫。任何一個連帶債務人對手債權人做出部分或全部清償,都將導致責任的相應部分或全部消滅。民法上的連帶責任主要有:
(1)合夥人對合夥之債權人的責任;
(2)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
(3)連帶保證人之間的連帶責任;
(4)代理關系中發生的連帶責任。
按份責任數枝銷與連帶責任的區別在於多數債務人對於債權人的外部關系而不是內部關系。任何連帶責任在債務人內部關繫上都是按份責任。同按份責任一樣,假如法律沒有規定或合同沒有約定這種份額,則推定為均等的責任份額,如果哪一個債務人清償債務超過了自己應承擔的份額,有權向其他債務人作相應的追償,這種權利叫代位求償權。
3、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各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於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於消滅,此時數個債務人之間所負的責任即為不真正連帶責任。
(七)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責任的構成是否以當事人的過錯為要件,民事責任可以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1、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並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為責任的要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的責任。可見依過錯責任,若行為人沒有過錯,如加害行為為因不可抗力而致,則雖有損害發生,行為人也不負責任。此外,在確定責任范圍時應當確定受害人是否具有過錯,受害人具有過錯的事實可能導致加害人責任的減輕和免除。我國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即采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2、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失,不問其主觀上是否有過錯而都應承擔的責任。一般認為,我國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與侵權法上的特別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即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如在違約責任中,在違約責任發生後,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約方的行為已經構成違約即可,而不必證明其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對於違約方而言,通過舉證自己無過錯來免責是徒勞的,但可以通過證明違約行為是發生在不可抗力和存在特約的免責條件下而獲得免責。同理,特別侵權人也只能通過證明法定的免責事由的存在而獲免責。
(3)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是指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有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由當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公平責任以公平觀念作價值判斷來確定責任的歸屬,在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法律又無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為平衡當事人之間的財產狀況和財產損失,由當事人合理分擔損失,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平責任是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結合的產物,是以法律來維護社會的公共道德,在更高的水準要求當事人承擔互助共濟的社會責任。
二、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1、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損害是指因一定的行為或事件使民事主體的權利遭受某種不利的影響。權利主體只有在受損害的情況下才能夠請求法律上的救濟。
2、行為的違法性。指對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規定的違反。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行為人只應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3、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構成民事責任要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人的行為及其物件與損害事實之間所存在的前因後果的必然聯系。
4、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的過錯是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具備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
三 、民事責任的條件與要求
1、自然人或法人因違反法律或合同規定的民事義務,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或人身權利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因而導致承擔的民事責任有:
(1)違約責任,即不履行、不適當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的民事責任。
(2)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3)不履行法定義務(如扶養)的民事責任。在刑事訴訟中如果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則犯罪人除服刑外,還要承擔民事責任。
2、民事責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免除:
(1)不可抗力。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地震、水災、戰禍等。
(2)正當防衛。即為了保護國家、集體、他人或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為的侵害,對侵害人進行必要限度的反擊行為。
(3)緊急避險。即在發生了某種緊急危險時,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害和人身傷害而不得不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一定的損害(見自力救助)。
3、民事責任是對違反民事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提出的必須履行其民事義務的行為要求,具有國家強制性。在中國,公民和法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民事法律責任是法律責任的一種,我國相關法律對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免責原因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以上就是整理的對「法律責任民事責任的分類及構成要件」的解答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知識。
⑷ 企業的法律形態主要有哪四種
法律分析:微小企業最常見的法律形態是: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不同的企業法律形態有不同的要求,從而會對企業產生諸多影響,這些影響包括:
1、開辦和注冊企業的成本;
2、開辦企業手續的難易程度;
3、業主的風險責任;
4、尋求貸款的難易程度;
5、尋找合夥人的可能性;
6、企業的決策程序;
7、企業利潤所得。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十四條規定: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