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法律效力的概念
1. 法律效力和法律效益有什麼區別
法律效力和法律效益區別具體如下:
1、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是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
2、法律效益是通過立法、執法、訴訟、守法過程中對法律權利資源的最優配置,除去各種成本耗費後,進而實現法律資源使用價值在質上的極優化程度和量上的極大化程度及其所得到的綜合效果。
法律約束力具體如下:
1、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2、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3、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對業主具有法律約束力。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4、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地役權對受讓人具有法律約束力;
5、債務人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行為被撤銷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6、建設單位依法與物業服務人訂立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業主委員會與業主大會依法選聘的物業服務人訂立的物業服務合同,對業主具有法律約束力;
7、自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事主體變更姓名、名稱的,變更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8、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
9、無效的收養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10、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婚姻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無效婚姻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
法律適用規則是根據法律相關規定,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則: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2、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3、新法優於舊法。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4、一般不溯及既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法律規則是指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關於人們行為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范。法律規則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規范(法律規范可以分為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
5、法律規則的三要素:假定,處理,制裁;
(1)假定條件。是法律規則中有關適用該規則的條件和情況的部分,包括適用條件和主體行為條件;
(2)行為模式。即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如何具體行為之方式的部分,包括可為(授權)模式、應為(義務)模式和勿為模式;
(3)法律後果。是法律規則中規定人們在作出符合或不符合行為模式的要求時應承擔相應的結果部分,包括肯定的後果和否定的後果。
綜上所述,法律對具有普遍約束力,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2. 法律效果、法律後果、法律效力分別指什麼
1、法律效果,是指法律運行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效果,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
2、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做出具體行為時,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承擔違約責任,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
法律後果大體上可以分為肯定性法律後果和否定性法律後果兩大類。法律規則不等於法律條文。法律條文是法律規則的裁體,但是並不總是一個包含著一個規則,有時候一個條文包含著幾個規則,有時候幾個條文結合在起才能夠產生一個完整的規則。
在法律中,規則是數量最多的構成要索,是法律的主體。法律規則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是供用他的標准,便於人們依法辦事它們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為國家權力的行使提供了標准和制約的依據。
3、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也就是法律能夠作用的時間范圍和空間范圍。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
(2)外部法律效力的概念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類:
①空間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一般來說,它包括一國主權管轄范圍所及全部領域。但就具體法律來說,其生效范圍又有不同。主要有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在局部地區有效以及在本國領土以外有效三種情況。
②時間效力,指法律的有效期限,包括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以及對其實施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等問題。
③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哪些人適用。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人和對外國人的效力。
3. 法的實效,法的效力,法的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區別是什麼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蘊含的、相對於一定的對象(與范圍)的作用力,具體包括法律效力是一種蘊涵著的指向力量,法律效力是法律中所蘊涵的力量,以及法律效力總是相對於一定的對象的力量。
法律效力與法律實效有顯著的區別。法律效力是法律規範本身固有的一種特性,它表達的是「應當怎樣」的概念,而法律實效則表明人們的實際行為符合法律規范,它表達的是「是怎樣」的概念。實效問題關注法律規范是否被實際遵守,而效力問題關注法律規范是否有資格或值得遵守。此外,法律效力分為有效和無效,而法律實效主要表徵法律的實質有效性。
法律效力具有靜態性和抽象性特徵,而法律實效則具有動態性和具體性特徵。法律效力是評價性問題,而法律實效是描述性問題。
法律效力與法律實效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法律實效以法律效力為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法律效力以法律實效為直接結果。
法律效力與法律效果有顯著區別。法律效力是一種抽象的靜態存在,而法律效果則是一種客觀的靜態存在。法律效力包含著對社會發展的預想目的,更多的是對主體行為的指引力,法律效果則是主體對社會發展理想的固定化,是主體行為的結果狀態。
法律效果的產生過程是法律效力中目的的實現過程,法律效果的評價只能以法律效力中的目的內容為標准。
法律效力與法律效益也有顯著區別。法律效益是指社會主體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法律效力是一個抽象的、靜態的實體存在,它以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為主體內容。法律效果是一個動態的、具有某種客觀性的關系存在,它以法律實施的結果與社會主體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為主要內容。
法律效益對法律實施的評價間接導致了其法律效力的合理性評價,而法律效力則必須以法律效益為核心來調整自身的權利、義務的設定方式與范圍。
4. 法律效益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1)時間效力不同:法律效益,指法律的實施是否給人們或社會帶來某種有效的利益和好處,是否滿足了人們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或目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
(2)層面不同:從宏觀層面看,法律效益包括法律的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內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指法律本身之外的社會各項收益與成本之比,具體包括法律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法律的內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運轉過程中的投入和產出的問題,具體包括立法效益、執法效益、司法效益、訴訟效益、守法效益等。
(4)外部法律效力的概念擴展閱讀
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