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受什麼法律責任
Ⅰ 個人欠款還不上受什麼法律責任
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 債務人 欠 債權人 錢的話,是需要在約定的日期內償還的。如果不還錢的話,債權人是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而對於欠債人來講,不管是惡意不還還是真的沒有還債能力,其實都是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那麼個人 欠款 還不上受什麼法律責任?請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個人欠款還不上受什麼法律責任 民間借貸 還不起錢的,可能會被提起民事 訴訟 ,如果不履行人民法院判決的,可能會被 強制執行 。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規定:「 債務 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由此可見,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而《民法通則》對此也僅作了上述原則性規定。 實踐中,債務人無力償還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暫時無力償還。如屬於這種情況,可按照上述《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由債務人分期償還。另一種是永久無力償還。如果是永久無力清償的話,則只能就債務人的個人現有財產來清償了,這就要經過法院審理、作出判決,再付諸執行,也就是說債務人有多少個人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就拿多少。 私人之間的借款要慎重。借錢給人,必須了解對方的資信情況,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互通有無、如果數額較大的話,除立借據外,也要盡可能由借款人提供擔保或以一定財產作 抵押 ,這樣就可減少風險。 二、 民間借貸糾紛 中怎麼維權 (一)在合同中約定好易爭議的借貸利息支付方式問題,關於利息支付,借貸雙方可以達成協議,如果不能確定支付利息的期限的,根據《 合同法 》規定,借款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借款期間一年以上的,應當在每屆滿一年時支付;剩餘期間不滿一年的,應當在返還借款時一並支付。 (二)注意取得和妥善保存合法借款憑據。 (三)必須在 訴訟時效 內主張債權。 借條 註明還款期限的, 訴訟時效期間 為借款之日起兩年;借條中沒有註明還款期限的,自借款之日起20年內債權都能得到法律保護,期間出借人主張的, 訴訟時效中斷 ,適用普通訴訟時效兩年的規定。 (四)原告主張債權必須提供書面借據無書面借據或無法提供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或與自己無利害關系的兩人以上的 證人 證言,來支持自己的主張。 欠條 或者借條在債務人之手時一般將被推定為該債務已經清償。 結合上文的內容,要是欠債人是屬於惡意不還錢的話,這個時候情節就很惡劣了,當然作為出借人也不用再客氣,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在拿到法院有效判決之後再申請強制執行。當然如果對方確實沒有還債能力,則此時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協商,多給一些時間。
Ⅱ 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誰承擔
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承擔問題,主要取決於承包經營合同的具體約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一、承包經營合同中的約定
在承包經營合同中,雙方應當明確約定債權債務的承擔方式。通常情況下,承包人應當獨立承擔承包經營期間產生的債務,並享有相應的債權。同時,發包人也有權要求承包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清償義務。這些約定是雙方自願達成的,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應當作為解決承包經營期間債權債務糾紛的重要依據。
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除了合同約定外,相關法律法規也對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承擔問題作出了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包括債務清償義務。如果承包人未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清償義務,發包人有權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相關法律也對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承擔問題作出了類似的規定。這些規定為解決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承包經營期間債權債務糾紛的解決
當承包經營期間發生債權債務糾紛時,雙方應當首先通過友好協商的方式解決。如果協商無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在訴訟過程中,法院將依據合同約定和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債權債務承擔問題進行裁決。
同時,為了避免承包經營期間債權債務糾紛的發生,雙方應當在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時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制定合理的債權債務承擔方案,並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加強溝通與協作,確保合同的順利履行。
綜上所述:
承包經營期間的債權債務承擔問題應當根據承包經營合同的具體約定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來解決。雙方應當通過友好協商或司法途徑解決糾紛,並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加強溝通與協作,以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條規定: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規定: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規定: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