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法律效力的諒解備忘錄
㈠ 備忘錄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簽署備忘錄有無法律效力主要取決於是否構成有效合同,一般公司簽署的備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
判斷備忘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看一下幾點:
1、是否構成要約
非正式文件的一方如果在該文件表達的從事某項活動、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思具體且確定,說明在一定時限內不會更改,或者單方表示只要另一方同意自己的意思就有效等,該種表示對該方而言就構成自己做出的有約束力的要約。
2、是否構成預約合同
盡管備忘錄並不具備合同的主要內容,但如果已經有合同的部分主要內容,同時約定在一定時間內將會簽署正式的合同,那麼該非正式文件就構成預約合同。
3、是否構成正式的有效合同
如果其內容明確具體,已經包括了一個合同的主要條款,則該文件可構成有效合同。
因此,不管非正式文件的名稱是什麼,備忘錄、意向書、框架協議、合同要點、合同梗概、文件大綱、會議紀要等等,並不是一律無效,也不是一律有法律約束力,要根據每一個具體文件的內容和文件的形成過程來判斷其法律效力與法律性質。
公司備忘錄 買賣雙方磋商過程中,對某些事項達成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諒解及一致意見,將這種理解、諒解、一致意見以備忘錄的形式記錄下來,作為今後進一步磋商,達成最終協議的參考,並作為今後雙方交易與合作的依據。一般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二條 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第四百七十三條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表示。拍賣公告、招標公告、招股說明書、債券募集辦法、基金招募說明書、商業廣告和宣傳、寄送的價目表等為要約邀請。
商業廣告和宣傳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構成要約。
㈡ 諒解備忘錄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無法律效力。 在國際事務處理中廣泛存在著這樣的文件,即參加方只是表明就其關系的某一方面達成諒解,而不是創設一項權利義務關系。這些無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通常被稱為「MOU」,即諒解備忘錄的簡稱,或被描述為「君子協定」,「無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事實性協議」或是「非法律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