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制度
① 建設工程法律責任制度的內容有哪些
1、法律責任分為
違憲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針對一級建造師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強化訓練,讓您更好/地/吸/收/和/鞏固/相關/知/識點。太/奇/興/宏/程/老師祝您學習進步,夢想成真。
2、民事責任
(1)種類:違約責任、侵權責任。
(2)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3)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如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但也不限於財產責任,還有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4)建設工程民事責任的主要承擔方式:返還財產;修理;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被撤銷後,應當返還財產,方式是折價返還。參照合同約定價款或者按當地市場價據實結算。
3、行政責任
是指有違反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規范的規定,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依法應當受到的法律制裁。
(1)行政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行政處分:針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4、刑事責任
(1)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2)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3)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4)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5)重大責任事故罪。
(6)串通投標罪: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或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損害招標人或其他投標人利益的,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
② 法律責任 法律適用 法律制裁 法律處分
法律責任是指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下面三種:(1)侵權行為,也就是違法行為;(2)違約行為,即違反合同約定,沒有履行一定法律關系中的作為義務或不作為義務;(3)法律規定,這是指無過錯責任或嚴格責任。與道義責任或其他社會責任相比,法律責任有兩個特點:(1)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承擔法律責任的具體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終依據是法律;(2)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即法律責任的履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當然,正如國家強制力有時是作為威懾力隱蔽於法律實施的幕後一樣,在法律責任的履行上,國家強制力只是在必要時,在責任人不能主動履行其法律責任時,才會使用。
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制裁主要針對人身進行,國家使用強制力對責任主體的人身、精神施加痛苦,限制或剝奪財產,使責任主體受到壓力、損失和道德非難,從而起到報復、預防和矯正的作用,平衡社會關系,實現社會的有序發展,維護社會正義。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有著密切的聯系。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同時,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又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比如在民事法律中,民法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包括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制裁;另一種是違約行為和特殊侵權責任的法律後果。在前一種情況下,司法機關通過訴訟程序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給予民事制裁。在後一種情況下,如果違約方根據對方的要求履行合同義務,或採取補救措施,或向對方賠償或支付違約金,違約方以自己的行為主動實現了自己的法律責任,就不會再有民事制裁。同樣地,在特殊侵權責任的情況下,如果責任人主動承擔賠償責任,也不存在民事制裁。當然,如果違約方或特殊侵權責任的責任人拒不履行義務,經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判決違約方或侵權責任人賠償損失或承擔其他方式的民事責任,這種判決才能稱為對被告的民事制裁。
法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法的實現是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從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人們的具體行為,從應然狀態進到實然狀態。法律不實施則僅僅具有文本和認識上的意義,法律只有在社會生活中實施,才能夠真正成為法律,具有社會規范的一切內容。法的實施是實現法的作用與目的的條件,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③ 現代企業法律責任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定義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公司制度為核心,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
企業是在一定的財產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企業的行為傾向與企業產權結構之間有著某種對應關系,企業在市場上所進行的物品或服務的交換實質上也是產權的交易。
所謂產權,是財產權利的簡稱,指財產所有權以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利。
產權的基本內涵包含了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等,是涵蓋一組權利的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權的總和相當於所有權的概念。但是,產權和所有權並不是對等的關系。在所有權的內在權能發生分離的情況下,所有權就只是產權的一種而不是唯一的表現形式,產權代表著與產權客體處置有關的一組財產權利。在這組財產權利中,所有權處於核心地位,其他一切財產權利都是從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
功能編輯
(1)保障產權主體的合法權益。產權具有排他性,產權所有者的權益受法律的保護,他人不得侵犯。產權的這種功能是維護社會的所有制與生產關系,穩定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法權支柱和基礎。
(2)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權具有可讓渡性和可分性。任何一項交易活動實質上就是不同產權之間的交易,明確界定的產權可以提供一種對經濟行為的規范或約束。
(3)為規范市場交易行為提供製度基礎。產權強調的是規則或行為規范,它規定了財產的存在及其使用過程中不同權利主體的行為權利界限和約束關系。產權關系的復雜化和明晰化乃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也是其順利運行的法權基礎。
(4)有助於解決外部性問題。外部性是指經濟當事人之間一方對另一方或其他諸方利益造成的損失或提供的便利不能用價格來准確衡量,也難以通過市場價格進行補償或支付。對一些外部性問題,通過明晰產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談判,當事人有可能找到各自利益損失最小化的合約安排。
企業制度編輯
企業制度是企業產權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制度的總和。企業制度的核心是產權制度,企業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制度是以產權制度為基礎的,三者分別構成企業制度的不同層次。企業制度是一個動態的范疇,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演進的。
從企業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制度有以下三種:
(1)業主制。這一企業制度的物質載體是小規模的企業組織,即通常所說的獨資企業。在業主制企業中,出資人既是財產的唯一所有者,又是經營者。企業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經營,並獨自獲得全部經營收益。這種企業形式一般規模小,經營靈活。正是這些優點,使得業主制這一古老的企業制度一直延續至今。但業主制也有其缺陷,如資本來源有限,企業發展受限制;企業主要對企業的全部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經營風險大;企業的存在與解散完全取決於企業主,企業存續期限短等。因此業主制難以適應社會化商品經濟發展和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要求。
(2)合夥制。這是一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投資,並分享剩餘、共同監督和管理的企業制度。合夥企業的資本由合夥人共同籌集,擴大了資金來源;合夥人共同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可以分散投資風險;合夥人共同管理企業,有助於提高決策能力。但是合夥人在經營決策上也容易產生意見分歧,合夥人之間可能出現偷懶的道德風險。所以合夥制企業一般都局限於較小的合夥范圍,以小規模企業居多。
(3)公司制。現代公司制企業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特點是公司的資本來源廣泛,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出資人對公司只負有限責任,投資風險相對降低;公司擁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保證了企業決策的獨立性、連續性和完整性;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為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
基本特徵編輯
現代企業制度是指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一種企業制度,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企業制度。十四屆三中全會把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概括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十六個字。1999年9月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並重申了對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十六字」的總體要求。
產權清晰
(1)有具體的部門和機構代表國家對某些國有資產行使佔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等權利。
(2)國有資產的邊界要「清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摸清家底」。首先要搞清實物形態國有資產的邊界,如機器設備、廠房等;其次要搞清國有資產的價值和權利邊界,包括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的價值量,國有資產的權利形態(股權或債權,佔有、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的分布等),總資產減去債務後凈資產數量等。
權責明確
「權責明確」是指合理區分和確定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各自的權利和責任。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的權利和責任也是不同的。
權利。所有者按其出資額,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企業破產時則對企業債務承擔相應的有限責任。企業在其存續期間,對由各個投資者投資形成的企業法人財產擁有佔有、使用、處置和收益的權利,並以企業全部法人財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經營者受所有者的委託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擁有經營企業資產及其他生產要素並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勞動者按照與企業的合約擁有就業和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
責任。與上述權利相對應的是責任。嚴格意義上說,責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說的承擔風險的內容。要做到「權責明確」,除了明確界定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及其他企業利益相關者各自的權利和責任外,還必須使權利和責任相對應或相平衡。此外,在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應當建立起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機制,這是因為他們之間是不同的利益主體,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沖突的一面。相互制衡就要求明確彼此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要求相互監督。
政企分開
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宏觀和行業管理職能與企業經營職能分開。
(1)政企分開要求政府將原來與政府職能合一的企業經營職能分開後還給企業,改革以來進行的「放權讓利」、「擴大企業自主權」等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2)政企分開還要求企業將原來承擔的社會職能分離後交還給政府和社會,如住房、醫療、養老、社區服務等。應注意的是,政府作為國有資本所有者對其擁有股份的企業行使所有者職能是理所當然的,不能因為強調「政企分開」而改變這一點。當然,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政府如何才能正確地行使而不是濫用其擁有的所有權。
管理科學
「管理科學」是一個含義寬泛的概念。從較寬的意義上說,它包括了企業組織合理化的含義;從較窄的意義上說,「管理科學」要求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如質量管理、生產管理、供應管理、銷售管理、研究開發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科學化。管理致力於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核心是激勵、約束機制。要使「管理科學」,當然要學習、創造,引入先進的管理方式,包括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方式。對於管理是否科學,雖然可以從企業所採取的具體管理方式的「先進性」上來判斷,但最終還要從管理的經濟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較上做出評判。
④ 經濟法律責任制度的主要內容
經濟法責任
是以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對法律責任進行分類的結果,是經濟法主體因其違反經濟法義務或者不當行使經濟法權利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上的不利後果.
⑤ 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的區別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又與法律責任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而且在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可視其違法情節、危害程度、主觀方面等具體情況,依法減免或從重、加重製裁,這表明,即便是有法律制裁的情況下,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有輕有重。
⑥ 如何建立宏觀調控的法律責任制度
在制定我國的《宏觀調控法》時,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
(一)設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明確其議事規則及其許可權我國《宏觀調控法》應當明確規定,國務院設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是國務院集中行使中央經濟調控權的常設機關。
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的權力行使,應當符合我國《憲法》、《預演算法》、《中國人民銀行法》等法律的規定,同時應考慮宏觀調控本身的經濟屬性,建立科學的、民主的、高效的宏觀調控決策法律制度。
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決議應當具有強制力,國務院經濟主管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經濟主管部門應當執行。
(二)建立宏觀調控的綜合協調機制未來的《宏觀調控法》應當明確不同經濟調控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的制度。在法律中應當作出以下規定:
(1)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等調控部門相互之可以就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經濟政策的制定或者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
(2)一方認為其他方計劃或者經濟政策的制定或者實施違反國務院或者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的決議時,應當及時向總理報告,並可以向總理提請召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會議。
(3)一方認為其計劃或者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其他方配合時,可以向總理提請召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委員會會議。
總之,宏觀調控綜合協調制度,主要是提供不同經濟調控部門之間政策、措施協調的程序和方式,形成穩定的協調機制,從而提高宏觀調控決策的效率;同時也可提供一種解決不同部門之間爭議的途徑,在不同部門之間形成一定的制約和監督,避免宏觀經濟政策彼此之間的相互沖突和抵消,削弱宏觀調控的功能及影響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
⑦ 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責任追究包括()責任()責任()責任
依照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者,由有關主管機關依法追究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具體規定如下:
1、行政責任,是指有違反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行政責任一般分為兩類,即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
(1)行政處分是對國家工作人員及由國家機關委派到企業事業單位任職的人員的違法行為,由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機關所給予的一種制裁性處理。按照行政監察法及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行政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等。
(2)行政處罰是對有行政違法行為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的行政制裁。按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財物、責令停止生產或停業營業、吊銷營業執照等。
2.刑事責任是指有依照刑法規定構成犯罪的嚴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追究刑事責任的方式,是依照刑法的規定給予刑事制裁。
擴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是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2年6月29日通過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決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⑧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實際上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當責任人主動履行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時,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只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才稱為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制裁
1、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確定並實施的,對民事違法者或應該承擔責任的其他組織和個人,依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給予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2、刑事制裁或稱刑罰,它是人民法院對於犯罪行為者根據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措施。
3、行政制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根據行政違法的社會危害程度、實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勞動教養於2013被廢止)兩種。
4、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
(8)法律責任制度擴展閱讀:
一、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責任
網路-法律制裁
⑨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關系
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的對象可能不同:比如小孩打人,父親付醫葯費。
有法律制裁版必然有法權律責任;有法律責任不一定引起法律制裁。比如法律後果輕微
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消極法律後果。
法律制裁是有權機關依法對違反法律規定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進行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