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理人的法律責任
❶ 刑法中法定代理人和訴訟代理人的區別是什麼
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是有區別的。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產生專的根據不同屬、被代理人的范圍不同、代理人的范圍不同、在訴訟中的許可權范圍不同。
法定代理人與訴訟代理人區別:
1、兩者之間產生的根據不一樣。法定代理人基於法律的規定,是固定的;訴訟代理人基於委託產生,是不固定的。
2、被代理人的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中被代理人是無、限行為能力的人。訴訟代理人的被代理人對行為能力沒有限制。
3、代理人的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是由法律預先規定好的,被代理人的監護人,父母、有責任的監護單位等;訴訟代理人廣泛,如律師、公民、單位、親友。
4、許可權范圍不一樣。法定代理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不受被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約束(很多權利可以自己獨立行使,如申請迴避權、上訴權(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都有,例如,一審後被告人表示不上訴,法定代理人上訴,則二審上訴人是法定代理人,但需註明一審被告人是誰))。
訴訟代理人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由被代理人進行授權,受被代理人的意思約束,若無具體授權,則無請求權、和解權、變更權等實體權利。
❷ 法定代理人的范圍
法定代理人是復由法律規定的制對被代理人負有專門保護義務並代其進行訴訟的人。《刑事訴訟法》第82條規定,法定代理人的范圍包括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是其父母,其父母死亡或沒有監護能力的,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及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職責,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後,也可以作監護人。由於患精神病而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其監護人是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及其他近親屬。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職責的,經精神病人所在單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後,也可以作監護人。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是指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所在單位及其住所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是民政部門、工會、婦聯、共青團、殘疾人聯合會等對於特定人員負有保護責任的單位、組織的代表。
❸ 法定代理人的法律界定
法定代理復是代理人根據法制律直接規定的代理權而進行的代理。父母代理未成年的子女參加經濟活動,就屬於法定代理。法定代理關系中的被代理人只能是公民。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由於他們年齡、智力、健康等原因,自己不能獨立地進行民事活動,法律就規定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理他們參加民事活動。
法定代理關系中的代理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公民作為法定代理人時,一般是由被代理人的近親屬充當。如父母是未成年人子女的法定代理人,丈夫是患有精神病的妻子的法定代理人。
法人作為法定代理人時,一般是由被代理人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充當。被代理人的父母所在單位也可以充當法定代理人。
❹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的區別
法定代理人和監護人的區別如下
1、權利責任的使用范圍不同
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進行保護或者對其撫養、照顧、管理、教育以及對其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等法律關系時,使用的是「監護人」;只有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民事法律行為或者參加訴訟時只能使用「法定代理人」。
2、身份不同
法定代理人是法律賦予監護人一種法定的身份,以便監護人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職責。因此,當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給他人造成損害時,法律規定監護人承擔責任的根據在於監護人的過錯責任,即監護人沒有盡到管束被監護人的責任,而不是由於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形成的責任,也不是監護人在代理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承擔民事責任。
3、設定兩者的目的不同。
監護人的目的是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解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民事行為能力方面的障礙;法定代理人的目的則在於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行為和訴訟行為,使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通過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能積極參加民事活動和訴訟活動,滿足自己的利益。
❺ 法定代理人的職責是什麼
法定代理一般適用於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和其他無訴訟行為能力的行政訴訟原告和第三人,而不適用於被告行政機關,只有有訴訟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才可以作為其 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可以由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關系密切的其他家屬、朋友、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精神病人的監護人員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關系密切的親屬、朋友、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法定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權的取得是基於法律所規定的監護關系。
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它主要是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設立的。中國《民法通則》第14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故他是由法律基於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的血緣關系。婚姻關系、組織關系、信任關系等而規定的。此外,中國勞動立法規定,工會可以代理其會員簽訂集體勞務合同,參加有關勞動爭議訴訟,即工會可以成為會員的法定代理人。當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復民事行為能力,或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親屬關系,監護關系等已經不存在時,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即告終止。
第一,法定代理產生的依據是法律的直接規定。委託代理中,代理人的代理權是由委託人通過委託授權而產生的,而法定代理權的產生是不以當事人的個人意志為條件的,而是直接源於法律的規定。
第二,法定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范圍也是由法律規定的,而且一般都屬於普通代理或全權代理,沒有代理許可權范圍的特殊限制。委託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則取決於委託授權書的規定,既可以是全權代理,也可以是特別代理,代理人只能在委託人授權的范圍內代理委託人進行法律行為。
第三,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往往存在某種特定的血緣或親緣關系,這種特定的血緣或親緣關系正是法定代理產生的基礎。實踐中,最常見的法定代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父母作為其為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2)配偶一方作為其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對方的法定代理人;(3)成年的兄、姐作為其未成年的弟、妹的法定代理人;(4)職務代理中的代理人。
第四,法定代理的宗旨在於保證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人能夠通過代理行為順利地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它主要是為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而設立的代理方式。
[1]第五,法定代理都是無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四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代理權是根據法律的規定產生的;二是法定代理人所代理的被代理人,必須是無訴訟行為能力的人。無訴訟行為能力在民法上就是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他們需要訴訟時,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根據民法通則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是根據親權和監護權而產生的,民事訴訟的法定代理與民事的法定代理是相適應的,民事的法定代理人也就是民事訴訟的法定代理人,只不過民事的法定的是民事法律行為,而民事訴訟的法定代理實施的是民事訴訟行為;民事法定代理人的活動受民事實體法的調整,而民事訴訟法定代理人的活動受民事程序法的調整。
❻ 法定代理人是不是當事人
法定代理人是訴訟代理人,不是當事人,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監護人與法定訴訟代理人的范圍一般上是一致的,因此不是當事人,屬於訴訟代理人。
❼ 法定代理人要承擔的責任
委託代理人承擔的責任:
(一)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代理內人在代理權容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二)《民法通則》第65條第3款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三)所以只要代理人沒有超出代理許可權,不會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