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越權法律責任

越權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37:46

⑴ 什麼是越權使用它與侵權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越權

關於行政越權,國內大多依《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而稱之為「超越職權」。目前關於行政越權的認識,我們認為還存在如下欠缺:

其一,只將其視為一種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越權的概念界定上,從目前學者們和實踐部門的專家的理解來看,大多將其限定於具體行政行為范圍內。這些具有典型性的觀點如:(1 )行政越權是行政主體超越其法定行政職權(許可權和權能)的違法具體行政行為;(註:朱新力:《論行政越權》,《法學研究》1996年第2期,第116頁。)(2)超越職權,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超出了法律、 法規規定的權力范圍;(註:黃傑主編《行政訴訟法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頁。)(3)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超越了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范圍或授權、委託范圍。(註: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88頁。 )我們認為,將行政越權這種違法形態僅限定在具體行政行為中,是不完全的。不僅具體行政行為存在越權之情況,而且行政立法行為(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創制行為也存在超越職權的情形,如超越法定的立法許可權范圍、事務范圍、超越授權范圍等。這些情形同樣屬於違法行為並且也為行政越權的具體表現。

其二,將程序越權也視為行政越權。人們一般認為,行政越權不僅包括實體或內容上的越權,還包括程序上的越權,違反了法律規定的方式、步驟、期限等情況即屬程序上的越權。(註:參見姜明安主編《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 頁;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第392頁。)我們認為, 越權是對權力及其界限的超越,它應是對實體權力或管轄權的超越,而對未按法定的程序實施行政行為的,將其歸屬於程序違法或方式違法更為妥當。

其三,將行政越權的主體只限定在行政主體或行政機關。從目前對行政越權的界定來看,各種觀點都將其在主體方面作了限定,只限於行政主體或者行政機關。我們以為,無論何種組織或者人員,只要它們無權而行使或者行使超過法定的權力及其界限,皆應屬於行政越權之范圍。

鑒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行政越權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超越法定的權力及其限度而作出了不屬於自己行政職權范圍的行政行為,或者非行政機關的組織及其人員在無法定授權或委託(或者超越授權或委託的范圍)的情況下而越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關於行政越權的具體表現,可概括為如下幾類:無許可權、層級越權、事務越權、地域越權、內容越權、內部越權。

(一)無許可權

無許可權,是行政越權中的最嚴重違法形式,它是指越權的主體實施了根本就不具有的職權的行為,該類越權行為是一種當然無效的行為。這類無許可權的越權行為可以形象地概括為「無權行使了有權」。在實踐中,無許可權的具體情形主要有:

其一,行政機關行使了非行政權力的行為。在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存在著國家權力的分工,行政機關不得行使司法權和立法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的權力,否則即表現為無許可權。如無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對於需要強制執行的案件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卻自己強制執行的,就屬於此種情形;又如對於刑事案件決定是否起訴或追究刑事責任的,屬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職權,而行政機關決定不予移送司法機關查處,則屬超越了行政權范圍而行使了司法權。

其二,其他國家機關越權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行政權的行為。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也屬「無許可權」行為。

其三,內部行政機構行使了外部行政機關的職權。如行政機關的內部科、處、室及派出機構等直接以自己的名義(有法律、法規授權的除外)對外行使職權。

其四,行政機關以外的企業事業單位、社團體和其他組織或個人在無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依法委託的情況下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職權。

其五,行政機關被撤銷或由於被分解、合並,其行政職權已喪失或轉移後,仍以原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原行政機關的職權。行政機關喪失作為行政主體的資格後,如仍以原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的,就造成了一種無許可權的越權行為。

其六,受委託人的行政委託許可權終了後,仍繼續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

其七,黨組織直接行使行政權或者與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權。黨的各級組織應依照黨章的規定進行活動而無權對公民或組織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否則即超越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

其八,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未任職前或免除職務後的時間內實施行政行為。

(二)層級越權

層級越權或稱縱向越權,是指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上級或下級行使了另一方的行政職權。實踐中,層級越權主要表現為兩種具體情形:

其一,下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上級行政機關的職權。此種情形可形象地概括為「小權行使了大權」,對此類行為屬於越權並被認為違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沒有異議的。

其二,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此種情形可形象地概括為「大權行使了小權」。對該類行為是否屬於越權或違法行為,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為,原則上,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下級行政機關的法定職權,也應屬於違法行為。從目前立法關於上下級行政機關職責許可權的劃分來看,表現為四種狀況:一是立法明確規定職權屬於上級行政機關;二是立法只規定職權屬於該行政機關系統行使,並未區分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職責許可權范圍;三是上下級職責許可權劃分不清;四是立法明確規定某種職權屬於下級行政機關行使。我們認為,當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第四種情形(即屬於下級行政機關行使的法定職權)的權力時,屬於越權。雖然上級行政機關享有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權,但並不能以此認為上級行政機關可以直接代行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這是因為:上級監督權的存在旨在避免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或矯正其違法;下級行政機關並非上級行政機關的地域代表,其設置及其許可權並非出自上級行政機關,而是來源於法律的規定;如果允許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那麼下級行政機關也就沒有設置的必要;另外,將會妨礙到公民救濟權的行使(上級行政機關是復議機關,而上級行政機關直接代行會使復議失去意義或者變得更加復雜)。當然,上級行政機關直接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並非絕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承認它的合法性。例如在德國,依據下列理由上級行政機關可以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1)事實上或法律上之原因, 致下級行政機關難以行使許可權;(2)上級行政機關的指令無從到達時;(3)或因情況急迫有由上級行政機關介入的必要。(註:參見洪家殷:《論違法行政處分-以其概念、原因與法律效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95年3月,第29頁注釋。)

(三)事務越權

事務越權,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或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時,超越本機關的主管許可權范圍。在我國,法律按行政機關主管事項的不同性質來確定其行政職權范圍,不同的部門有著不同的事務主管許可權。如果一行政機關超越了本部門的主管范圍而行使了應由其他行政機關行使的職權,則屬於事務越權。事務越權又可稱為「橫向越權」。如吊銷食品衛生許可證屬於衛生部門的權力范圍,工商行政機關卻作出此種行為即屬越權。在行政執法活動實踐中,行政機關超越其主管許可權的情況時有發生。

(四)地域越權

地域越權,即行政機關超越了其行政職權行使的空間范圍。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往往有著一定的地域限制,即其空間界限,行政機關只有在其管轄的空間范圍內行使其行政職權才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即屬超越地域管轄范圍而應歸入無效。這種越權一般發生在不同地區的兩個職責相同的行政主體之間,如甲地的稅務機關到乙地稅務機關的管轄地域徵收稅費。

(五)內容越權

內容越權,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時,超越了法定的范圍、程度等內容。內容越權的具體情形主要有:(1 )超越法定的時間范圍(並非指超越程序上的法定期限,此種情形屬於程序違法,在此不予涉及)。例如,《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規定,對違反該條例的行為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可以扣留船長職務證書,但時間不得超過六個月。在此,六個月時間即為有效的時間的范圍,否則就構成越權。(2)超越法定的裁量范圍。 即行政機關不在其法定的裁量范圍內選擇或決定。超越法定的裁量范圍包括超越法定的行為的種類(如公安機關在治安處罰中作出拘留、罰款和警告以外的處罰)、法定的數額幅度和對象適用范圍等。(3)被授權組織超越法定的授權范圍。法律、 法規授權的組織必須在法定的授權范圍內行使,否則即為越權無效行為,這類越權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應由該被授權組織承受。(4 )受委託組織超越許可權委託范圍。受委託組織應當在委託行政機關所依法委託的許可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也應屬於越權行為。在實踐中,受委託組織有三種情形:一是非屬於行政機關系統的其他組織;二是屬於委託行政機關系統的內部機構;三是其他行政機關(如在沒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縣或市公安局可以將五十元以下的罰款或者警告委託鄉政府行使)。人們一般認為,受委託組織自行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後果應由委託行政機關承受。我們認為,這種將該類越權情形都視為委託行政機關的越權行為是不適當的,而應區別不同的情形。對於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越權以其所屬行政機關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的,其法律後果應由行政機關承受;至於非屬於行政機關系統的受委託組織和其他行政機關的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應由它們自己承受。

(六)內部越權

內部越權,即行政機關(或被授權組織)的內部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相互間逾越職權。人們一般忽視對此種越權行為的探討

⑵ 事後確認越權代理行為要產生什麼法律後果

濫用代理權的特點:
(1)代理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回
(2)代答理人和被代理人知道代理的事項違法的行為;
(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自己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
(4)同一代理人代理雙方當事人進行同一項民事活動的行為。[1]

⑶ 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為越權行為負責承擔什麼責任

對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它公司、個人)所造成的損害,公司應承擔對應的法律責任,如果該行為由公司高管越權,則公司應追究其責任,包括賠償、紀律處分、開除等。

⑷ 國家公務人員從事越權工作時國家是否要承擔國際法責任

《國家責任條款》第1條規定:「一國的每一國際不法行為引起該國的國際責任」。④
「國際不法行為」
國際法委員會的《國家責任條款評注》)(簡稱《評注》)⑥
在解釋該第1條中「國際不法行為」這一術語時,側重於「行為」,而非「不法」,且比較了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並不論及中文。據參與該條款起草的賀其治教授介紹,國際法委員會在二讀《國家責任條款》徵求各國意見時,曾有過是否要在第1條中增加「受害國」的爭論,但是,對「不法」一詞沒有任何爭論,且最終未對第1條作任何修改。⑦
因此,不難理解國際社會已公認,以「wrongful」作為國家承擔其國際責任的前提。可見,這是無可爭議,且極其重要的措詞。
在現代國際法的文獻中,「wrongful」的用法至少可追溯到「國際法之父」格老秀斯於1604年秋至1605年春寫就的《捕獲法》。格老秀斯在談到國際法上應有的法律和規則時,寫道:「我們已明白何為『權利(right)』[法(ius)],由此概念而演繹出『不法(wrong)』或『損害(injury)』之定義,這種推論以如下基本信念為指導,即該術語是指任何與權利相悖的行為。相應地,根法與正義的觀念導致各種規則和法律(lex,人定法);法律賦予人們一定的權利;合法行使其權利的行為是正當的,損害他人合法權利的行為是不正當的。按照這樣的推演,正當行為是符合權利的行為,當然也是合法的,反之,就是不法行為。「不法行為含有對他方造成『損害』的意義」。⑨
由於「損害」與「侵權」密切相關,因此,我國國際法學界前輩周鯁生教授在談到國家之直接責任時,曾將違反國際義務的國家自身行為,稱為「國際侵權行為」,⑩ 並認為「引起國家責任的國際侵權行為,首先是指國家的政府或其他機關或者被政府授權的個人侵害別國權利的不法行為」。
根據《國家責任條款》第2條款,就國家責任而言所涉「不法」,泛指「對該國國際義務的違背」。這不僅指違背對該國有拘束力的條約義務之「不法」,而且包括違背依一般國際法強制性規范承擔的義務之「不法」。可見,相對於本源意義上的「法」與「權利」而言的「不法」,在英文上以「wrongful」,而不是「unlawful」表示,顯然說明《國家責任條款》所說的「法」,決不限於具體的條約法。事實上,《評注》引用了許多國際習慣法,而傳統意義上的習慣法,又與當代國際法上的「強行法」(jus
cogens),密切相關。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越權執法的後果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專作人員的具體屬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四條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根據法律規定,如果你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⑹ 分公司的越權行為責任歸屬及承擔

該經理是股東嗎?如果是的話,則應以其出資承擔責任,如果不是,經理隸屬於董版事會,權加以公司章程具體分析。
分公司沒有獨立的法律人格,總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其負責。
我還是個學生,這種問題應該咨詢你們公司的法律顧問,或者咨詢律師等。

⑺ 行政越權 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作為行政機關,應當承擔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後果;而具體實施該行政越權行為的工作人員,應當承擔被行政處分的法律責任;因該行政越權行為造成相對人人身或者財產損害的, 行政機關在履行賠償義務後,可以責令實施該行政行為的工作人員承擔全部或者部分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⑻ 有關行政越權:

1.這種情形《行政訴訟法》及《解釋》均未有明確規定,但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內二十五條第四款容的規定和法律原理,該情形下,委託機關仍為被告,這點沒問題。同時由於該行政行為並未逾越委託機關的許可權,行政行為相對人應當履行或申請公力救濟,這個情況不能作為法院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撤銷的情節。假如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也超越了委託機關的法定許可權而被法院撤銷,其法律後果(如行政賠償)也應由委託機關承擔,這點類似於民法中的表見代理(行政訴源於民訴,民訴法的基本原理和規定適用於行政訴),「代理」人的行為法律責任由本人承擔,但委託機關應當加強對受託組織監督。
2.你說的這種情況主要可能出現於行政處罰和行政許可中(出現概率極小),但你的表述不夠恰當。如《行政處罰法》第十六條、《行政許可法》第二十四條均有規定。這應當視為行政機關間委託,而非法律授權,均以授權機關為被告。
希望對你有用。

熱點內容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