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騙稅的法律責任

騙稅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18 04:03:08

Ⅰ 關於出口退稅騙稅的法律責任。在這里我們假設A是老闆,B是員工。A在騙取出口退稅,A叫B用自己的銀行

兩人構成共同犯罪
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Ⅱ 偷稅,欠稅,騙稅,抗水應承擔怎麼樣的法律責任

你好,請參照如下法條: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內申報或者不申報,逃容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Ⅲ 納稅人偷稅,欠稅,騙稅,抗稅要受到法律制裁,這與稅收的特徵有什麼關系

體現了來稅收具有強制性,組建稅源務警察隊伍是國家行使的對內職能之一。近幾年,納稅人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有上升趨向,為了加大稅收徵收力度,增加財政收入,規范市場行為,有效打擊違反稅法的行為,國家決定成立稅務警察隊伍。

Ⅳ 公司騙稅是經營管理人負法律責任還是法人負責

首先,公抄司出現違法情況一般襲會追究法人代表的責任,
如果具體實施人違法情節比較嚴重,也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對於自然人,對於公司的處罰一般是以經濟處罰為主,
如果犯罪情節惡劣,也會對法人代表或者直接責任人處以刑罰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Ⅳ 經濟違法行為是以前從事的,現在已經不做了,還要追究違法責任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法律)第二十九條規定,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生後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法律)第五十二條等規定,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追征稅款、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以延長到五年。五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但是,對偷稅、抗稅、騙稅等情形的,稅務機關追征其未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或者所騙取的稅款,不受期限的限制。

相關法律規定內容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法律)第二十九條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法律)第五十二條因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補繳稅款,但是不得加收滯納金。

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追征稅款、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以延長到五年。

對偷稅、抗稅、騙稅的,稅務機關追征其未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或者所騙取的稅款,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Ⅵ 偷稅、漏稅、抗稅、騙稅與稅務籌劃有哪些區別

納稅籌劃與稅收欺詐有區別:

(稅收欺詐是指使用欺騙、隱瞞等違法的手段,故意違反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不繳或少繳稅款的違法行為,如偷稅、欠稅、騙稅、漏稅、抗稅等,所以偷稅、漏稅、抗稅、騙稅統稱為稅收欺詐。)

1、經濟行為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對一項或多項實際已發生的應稅行為全部或部分的否定。而納稅籌劃則只是對某項或多項應稅行為的實現形式和過程在現行的稅收法律和法規的框架下進行事先合理合法的安排,其經濟行為是合法合理的。

2、行為性質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公然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是與稅收法律法規相對抗的一種違法行為。稅收欺詐的主要手段表現為納稅人通過故意地少報或隱藏有關的納稅情況和事實,達到不繳稅或少繳稅的目的,其行為具有明顯的欺詐性。

即使有時納稅人非故意產生一些漏稅行為,但其結果也是法律上所不允許的或非法的。而納稅籌劃則是尊重法律,利用法律規定,結合納稅人實際經營情況來選擇有利於自身的納稅安排,當然也包括故意利用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漏洞來減輕稅收負擔。

納稅籌劃行為的性質是合法的,至少是非違法的,因為它不觸犯稅收法律法規的禁止性條款。

3、法律後果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屬於法律上明確禁止的行為,因而一旦被征稅機關查明事實,納稅人就要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世界上各國的有關法律對此都有相應的處罰規定。而納稅籌劃則是通過某種合法的形式來盡可能地承擔較少的稅收負擔,其經濟行為對於法律要求,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事實上都是合法的,各國政府都是默許的,即使對於避稅行為,也只是通過不斷地完善各國稅收法律法規來加以杜絕。

如果說納稅籌劃從影響各國的稅收收入的結果來看,各國對其採取的措施,只能是不斷地修改與完善有關的稅法規定,堵塞可能被納稅人利用的稅收法律漏洞。

4、對稅收法律法規的影響。

稅收欺詐是公然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是對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種對抗和藐視,其成功與否和稅法的科學性無關,要防止稅收欺詐,加強稅收征管,嚴格執法。

而納稅籌劃是充分尊重稅收法律法規,成功籌劃需要納稅人或其代理人對稅收法律法規條文非常熟悉和對稅法的精神充分理解的同時,又掌握一定的納稅籌劃技巧,才能達到合理合法減少稅收的目的。

如果說納稅籌劃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漏洞,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它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促進了稅收法律法規不斷走向完善和科學之路。

(6)騙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稅務籌劃的類型:

1、避稅籌劃

避稅籌劃和節稅籌劃不同,避稅籌劃與逃稅籌劃也不同,它是以非違法的手段來達到少繳稅或不繳稅的目的,因此避稅籌劃既不違法,也不合法,而是處在兩者之間,人們稱之為「非違法」。正由於此,避稅籌劃也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有可能被稅務機關認定為「逃稅」。

2、節稅籌劃

研究避稅最初產生的緣由不難發現:避稅是納稅人為了抵制政府過重的稅負,維護自身既得經濟利益而進行的各種逃稅、騙稅、欠稅、抗稅等受到政府嚴厲的法律制裁後,找到的更為有效的規避辦法。

3、轉嫁籌劃

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為了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通過價格的調整和變動,將稅負轉嫁給他人承擔的經濟行為。

稅負的轉嫁與歸宿在稅收理論和實踐中有著重要地位,與逃稅、避稅相比更為復雜。稅負轉嫁結果是有人承擔,最終承擔人稱為負稅人。

稅負落在負稅人身上的過程叫稅負歸宿。所以說稅負轉嫁和稅負歸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說法。在轉嫁條件下,納稅人和負稅人是可分離的,納稅人只是法律意義上的納稅主體,負稅人是經濟上的承擔主體。

Ⅶ 公司騙稅是經營管理人負法律責任還是法人負責

首先,公司出現違法情況一般會追究法人代表的責任,
如果具體實施人違法情節比專較嚴重,也屬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對於自然人,對於公司的處罰一般是以經濟處罰為主,
如果犯罪情節惡劣,也會對法人代表或者直接責任人處以刑罰

熱點內容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