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效力論

法律效力論

發布時間: 2020-12-18 06:39:47

『壹』 離婚財產協議物權法律效力論文

淺析夫妻財產約定涉及他人財產的處理
—兼談約定財產制與物權法的沖突及解決

【摘要】我國公民個人收入水平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不斷提高,離婚案件中夫妻財產標的數額不斷增加,夫妻進行書面財產約定的現象也日益增多。其主要法律依據是2001年修改後的《婚姻法》所確定的夫妻財產約定製度。但隨著2007年《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在司法實踐中婚姻法律制度特別是夫妻財產約定製度與物權法、合同法的沖突逐漸顯現。筆者代理的一起婚姻案件也涉及上述問題,現就其法律定性以及沖突的解決進行分析。
【關鍵詞】財產約定 物權轉移 法律沖突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1]
2001年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確定戀愛關系,並准備結婚。被告梁某及其父母承諾購買住房一套作為結婚以及婚後生活之用。2002年2月,被告梁某與其父即被告梁父購買某處房屋,並以梁某名義辦理抵押貸款手續,房屋產權登記在被告梁某和被告梁父名下。 2003年5月被告梁某向原告薛某出具書面聲明書一份,內容為「本人(被告梁某)和薛某真心相愛,准備近期結婚。為此,在2002年2月我們購買住房一套,住房總價23萬元,父母首付房款8萬元,十年期房貸15萬,房屋產權現有署名本人和本人父親。本人誠心與薛某相愛一生,婚後剩餘房貸由我和薛某共同償還。從結婚之日起,該房產只為薛某和本人所共有,其中薛某占總房產的百分之五十。特此聲明!」
該書面聲明落款處有被告梁某及其父母共三人簽名。書面聲明簽署後三日,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辦理結婚登記手續。
婚後房屋貸款由原告薛某和被告梁某共同償還,原告咨詢房產部門得知房屋有貸款情況下無法辦理產權變更手續。2008年,薛某和梁某感情破裂,梁某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未列房屋為共同財產。薛某向法院另案提起房屋確權訴訟,請求法院確認房屋為原告與被告梁某的共同財產、確認原告佔有該房屋50%的份額。並要求判令兩被告配合原告辦理房屋產權變更手續。
被告梁父答辯時當庭提交書面撤銷贈與聲明書,並稱此協議屬於房屋贈與合同,根據合同法中贈與合同的相關規定,在不動產未辦理變更手續前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故其提出撤銷。被告梁某與其父答辯意見相同,要求法院駁回原告薛某的訴訟請求。
原告薛某認為此協議應當定性為夫妻財產協議,因涉及第三人財產權利,第三人書面表示予以放棄,此協議的形成是各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協議合法有效。
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雙方爭議焦點主要集中於此聲明書的法律性質和法律適用問題。後經法院多次居中協調,原被告達成調解,以調解書方式予以結案,原告獲得了約房屋價值40%的補償。
上述案例以原被告雙方握手言和的方式結案,法院從而也不必再為協議的定性以及法律適用問題做出認定,但作為案例的代理律師,筆者的困惑仍未解決,筆者認為此案主要涉及以下法律問題:1、此份協議屬於贈與合同還是夫妻財產協議?2、如定性為夫妻財產協議,涉及到共有人財產的,如何處理?3、如定性為夫妻財產約定,該約定與物權法中不動產登記制度沖突如何解決?針對以上疑惑,筆者進行探討。
二、此類協議的定性,屬於贈與合同還是夫妻財產協議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十一章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除了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外,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司法實踐中,占很大比例的夫妻財產約定是夫妻雙方約定將一方的婚前財產約定為共同財產。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處理相關財產主要依據婚姻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從本案的被告將其婚前個人財產約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來看,確實屬於丈夫將其婚前個人財產中的部分權益贈與給妻子,達到與妻子共有的目的,並且是無償的,從而從表面現象看符合贈與合同的特徵。同時觀察被告梁父的行為,約定其作為共有人向原告轉移房屋產權也符合贈與合同的一般特徵,但此協議是以婚姻為前提條件,與一般的贈與行為有重大區別。筆者認為,婚姻關系包括身份內容和財產內容,均屬於身份關系。此類協議屬於基於婚姻關系而發生的身份關系協議,簡單定性為贈與合同值得商榷。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九條之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關於共同財產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筆者認為,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立法角度而言,婚姻法中夫妻財產約定製度是規范和調整夫妻財產關系的,合同法中贈與合同的條款是規范和調整贈與合同關系的,兩者有顯著地區別,主要表現在,夫妻財產約定的主體只能是夫妻關系或者預期是夫妻關系,而贈與合同則完全不受此限制。也就是說,夫妻財產約定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雙方的身份關系,並以雙方的身份關系為基礎訂立相關財產約定,如果沒有締結婚姻關系,夫妻財產協議根本無法生效,反觀贈與合同,合同主體並沒有任何限制,贈與人出於特定目的,無償向受贈人贈與財產沒有任何限制,既可以發生在夫妻這樣的親屬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具有親屬關系的當事人之間。在司法實踐中,夫妻財產協議糾紛往往是在離婚案件中予以處理或者由離婚糾紛所引發,而贈與合同糾紛往往是因為一方不履行贈與合同而引發,與婚姻糾紛無關。
本案在處理過程中也有人提出,應當將此協議分為夫妻財產協議和贈與合同兩部分予以審查,一部分是原告與被告梁某之間的財產協議,另外一部分是梁父與原告的贈與合同。第一部分中,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並締結婚姻關系後生效,而第二部分需要辦理登記手續後生效。筆者認為,此觀點在解決此類協議法律效力上具有研究價值,但在解決此類協議的法律性質上值得商榷。本協議的達成,是三方當事人同時協商並達成的一份協議,人為將其劃分為兩份協議顯然不妥。雖然婚姻法第十九條所規定的財產協議應當是基於夫妻關系而在夫妻之間予以簽署。但深究共有人在此協議上簽名的目的,其前提恰恰也是基於婚姻關系這唯一基礎,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實踐中即便簽署類似協議的合同當事人超過了夫妻二人,審查其依據和根源,如果是基於婚姻關系而發生的類似於贈與的行為,仍然應當認定為夫妻財產協議。
對此,法國民法有明確的規定。《法國民法典》第1527 條規定:「夫妻一方或另一方可以從約定的共同財產制中得到的利益以及因動產或負債混同所產生的利益,均不視為贈與。」針對這一條款,法國民法還專門確立了關於「夫妻之間財產性質的利益」的原則,即「夫妻之間財產性質的利益不視為贈與」。[2]因此,處理此類糾紛,不應當片面、生硬照搬法律條文,而應當突破法律條文字面意思的限制,准確客觀把握案件的性質。
解決了協議的定性問題,必然要涉及到本案中共有人與原告的關系問題,即:
三、此類協議如果如定性為夫妻財產協議,涉及到共有人財產的,如何處理
本案夫妻雙方當事人進行婚前財產約定時不僅規定了夫妻之間的財產權屬,也涉及了第三人即梁父的利益。那麼,此類協議的效力如何確定呢?
筆者認為,此協議應當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其法律效力,首先需要確定協議在夫妻雙方之間是否有效。根據婚姻法第十九條之規定,夫妻一方取得法定夫妻財產共有權之唯一根據是基於夫妻身份而達成的協議,是否通過法律行為,是否符合物權變動形式,婚姻法均無要求。其次,再審查夫妻雙方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從而確定協議的效力。就本案而言,被告梁父在聲明書上予以簽名,表示其對夫妻財產協議處分其財產的認可。
根據民法通則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共有財產的處分需要共有人的同意。被告梁父作為共有人,在其子與女友進行婚前財產約定並涉及到自己權益時,通過書面明示放棄了自己的財產權益,同意將其財產納入兒子與女友的夫妻婚前財產約定中,該行為屬於對其財產權利的放棄,是對財產權的自由處分,仍然是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如果實踐中出現夫妻財產約定的標的涉及他人共有財產,並不應當一概認定有效、部分有效或者無效,而應當審查共有人是否同意或者事後予以追認。如簽訂的財產協議涉及共有人財產,而共有人不予追認,則夫妻財產協議僅就其有權處理部分有效;如共有人對夫妻財產協議予以追認,則夫妻財產協議全部有效。
另外,在涉及共有人或者第三人是否具有任意撤銷權的問題上,雖然我國《合同法》第一章規定了贈與人在不動產權利轉移之前享有任意撤銷權,就本案而言,表像上看梁父與夫妻約定其作為共有人向原告轉移房屋產權符合贈與合同的一般特徵,但此協議是以婚姻為前提條件,與一般的贈與行為有重大區別。我國《合同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了「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本文已經論述此類協議應當定性為夫妻財產約定,因此,共有人基於合同法的規定主張任意撤銷權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四、夫妻財產約定製度與物權法、合同法的沖突及解決
我國《婚姻法》第十九條之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關於共同財產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該條款為夫妻財產協議的法律依據,但該條款只是對夫妻財產約定的標的、約定方式、外在表現形式等做出了規定,並未規定涉及不動產是否需要辦理變更登記手續。根據該條之規定,夫妻財產約定的生效要件主要是:(1)雙方具有合法的婚姻關系或者未來將締結婚姻關系。夫妻財產約定的前提基礎就是雙方具有或者即將具有婚姻關系,同居期間對財產約定是一般的民事契約,不應當適用此條款。如果是未婚者訂立未來適用於婚姻關系的財產契約後結婚的,原先訂立的財產契約即為夫妻財產契約,即婚前財產約定也適用婚姻法第十九條之規定。(2)雙方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法律規定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正是出於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為了避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遭受損失,只有具備完全民事能力的當事人才能夠簽訂夫妻財產約定。如果屬於達成夫妻財產約定後,一方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不影響原契約的法律效力。(3)簽訂夫妻財產約定必須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以欺詐、脅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做出違背其真實意思表示的,對方可以請求法院撤銷或者變更夫妻財產約定。(4)協議的內容必須合法,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利益。(5)協議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夫妻財產約定是屬於重大的民事行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以更好的維護婚姻當事人與第三人的利益。
結合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二款之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不難得出,2001年全國人大作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已經將不動產、動產均作為夫妻財產約定的標的,既然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那麼說明只要是雙方達成了約定,約定在內部就產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已經依據財產約定取得物權。
雖然《物權法》第9條規定了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但是婚姻法第十九條關於夫妻財產約定的規定,是否屬於物權法所稱的「法律另有規定」? 即夫妻簽訂財產約定後取得的財產所有權,是否需要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履行物權登記手續? 對此,理論界和司法實務中均未明確。實踐中,相當大比例的夫妻財產約定方式是夫妻雙方約定將一方的婚前財產約定為共同財產,在未辦理產權登記的情況下,如果嚴格按照物權法第九條規定執行,那麼夫妻財產協議只是成立而並未生效。得出這樣的結論顯然又與婚姻法之精神相悖。
夫妻財產約定行為,當然需要適用法律規定,然而該行為畢竟又是以夫妻身份為前提條件,的確不同於普通財產協議。從法律效力上說,相對於我國《民法通則》這一民事基本法,《物權法》及《合同法》均為民事特別法。但就不動產物權的移轉、變動而言,《物權法》及《合同法》的規定是一般規定,而《婚姻法》對夫妻財產關系的規定是特殊規定。在解決夫妻財產爭議原則上,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應適用《婚姻法》。3
因此處理此類案件時,在法律適用上應該有所區別。本案夫妻雙方當事人進行婚前財產約定時不僅規定了夫妻之間的財產權屬,也涉及了共有人的利益,在婚姻家庭財產關系內部,確定婚姻家庭各方財產權利之歸屬應適用《婚姻法》。在夫妻家庭財產關系的對外效力上,可考慮適用《物權法》,即未登記的不動產物權無公示效力,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筆者在寫作本文時,恰逢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在起草過程中,作為一位長期從事婚姻家庭案件代理工作的律師,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之用,期待司法解釋能夠對此問題做出明確規定。

參考文獻
[1]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下冊,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81 頁。
[2] 許莉:《夫妻財產歸屬之法律適用》,《法學》(上海),2007年第12期,第48—54頁。
[3] 楊曉林:《婚姻家庭法律師實務》,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51頁

*江蘇蘇源律師事務所
[1]本案例為作者經辦案例。
[2]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下冊,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81 頁。
3許莉:《夫妻財產歸屬之法律適用》,《法學》(上海),2007年第12期,第48—54頁。

『貳』 論述法律效力的沖突的解決機制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叄』 論當下中國法律效力的判斷標准

沒明白想問什麼
是指法律是不是失效嗎
還是想問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規章這種
北大法寶挺好用的

『肆』 論述思考題:為什麼說法律效力不僅僅是法律的效力范圍

法律的效力范圍包括對人的效力和地域的效力。在對人效力上,存在絕對權和相對權之分,如無權是對世權,而債權則是相對的,至於地域效力如一個省市,或國家地區,或有域外效力,像國際條約則可能在所有成員國有效力。
而法律效力不僅如此,還需要法律效力的強弱,如不同的權利發生沖突了,哪個優先,如「買賣不破租賃」。還有法律效力的時間,很多權利,如形成權是有除斥期間的,若在這個期間內不行使,則不沒有效力了。

『伍』 法律的層次等級如何劃分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參考資料:http://www.haolawyer.com/wiki/doc-view-19923.html

『陸』 什麼是法律的效力等級

法律效力的等級 標簽: 法律效力
頂[5]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開心001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柒』 論述法律效力

你好!

法律有同等復效力
法律解釋制:
(一)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希望能幫到你,望你採納。

『捌』 論述法律效力的本源

法律效力釋義:
法律效力通常是指法律的保護力和約束力,具體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其調整對象所具有的普遍的支配性力量。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正面的、積極的,即法律的保護力;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抑制的、消極的,即法律的約束力或強制力。
法律為什麼能夠約束主體、保護主體?法律效力作為法內在的一種「力」,此種「力」是從何而來的?這就涉及到法律效力的來源問題。西方關於該問題的探討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始終堅持法有善惡之分,惡法非法,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的本質特性。因此法律效力必須來源於法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法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權威使人們由衷地尊重法並信守法。以道德標准證成法律效力的原因主要是:(1)證成一個判決或法規的理由包括著義務論或功利論等道德判斷;(2)法與社會現實一致,而社會現實是一個成功的社會所持有的道德態度、原則、理想、價值和行為的復合;(3)不正義的法律和政令總是激起人民的反抗,從而喪失約束力。自然法學派將法律的正當性作為法律效力來源的前設條件和原因,一個規范當且僅當其被稱為法律規范時才是有效力的。
(二)實證法學派堅持法僅僅是「實際上如何的法」,拒絕討論「應然」意義上的法。在法律效力來源上,實證法學派側重從規范的形式要件角度和邏輯角度進行討論。例如,奧地利法理學家凱爾森認為規范的效力不能咋愛現實中尋找,而只能到規范賴以存在的其他規范中尋找。一個共同體的法律構成一個體系,在該體系中,一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另一個較高的規范;此較高的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更高的規范;最終,法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基本規范。該基本規范時最高的規范,其效力不是從更高的效力中派生出來的。因為「它不是立法的產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被預定為有效力;而它之所以被預定為有效力,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預定,個人的行為就無法被解釋為法律行為,尤其是創造規范的行為」。
(三)社會法學派的觀點
社會法學派認為法律史一個「事實的概念」。判定一個規則是否有效,要從該規則是否被民眾遵守,是否被官員適用,立法者賦予該規則的目的是否實現等角度進行衡量。那些從來沒有或無法持續進行社會調控的法律規則是沒有效力的。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實際或事實上的制約和保護,即法律的「實效」,是法律的標尺和基準。
(四)社會心理學派的觀點
該派認為法律效力源自人們對法律的心理態度。法律對民眾和官員心理施加了影響,使民眾和官員認為法是有約束力的,從而使得民眾願意以法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官員在行動中適用法。因此,「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

熱點內容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
合肥高新技術法院 發布:2024-11-15 19:10:25 瀏覽:542
滕州法律援助收費嗎 發布:2024-11-15 18:25:41 瀏覽:893
檢察院委託辯護人申請法律援助告知書 發布:2024-11-15 18:17:22 瀏覽:997
安徽城市市容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5 18:09:31 瀏覽:311
山東司法大學 發布:2024-11-15 18:09:30 瀏覽:754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