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企業的法律責任風險

企業的法律責任風險

發布時間: 2020-12-18 09:14:50

Ⅰ 公司最終受益人的法律風險是什麼

公司最終受復益人一般應該指的是制股東,而且大部分公司會認為依據控股股東追溯到的實際控制人為最終受益人,當然,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管關聯、代持還是隱形股東,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誰是最終受益人,最終受益人就要承擔股東的責任。
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情形,債權人有權要求全體股東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股東在承擔清償責任後,有權向有過錯的股東進行追償。股東存在出資不實的情形,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股東在出資不實的范圍內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補充清償責任。

Ⅱ 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責任法律風險有哪些

近來很多人咨詢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或稱法人代表的法律責任有多大?因回為有的中國站答上稱擔任公司法人代表風險極大,所以很
多老闆都開始不擔任公司法人代表了。其實有限責任公司的設計就是為了防範個人風險而設置的。只要合法守法經營法律風險幾乎可以忽略,首先,公司應依法出資到位,其次不能抽逃出資,滿足這兩個條件後,無論公司對外負債中國,股東均不需要以出資額以外的部分承擔責任,因此合法經營的公司不存在會要法定代表人用個人財產償債的風險。但是如果公司經營本身就不合法,比如偷逃稅款、走私等,只要法定代表人知道這一違法行為就可能要承擔行政或是刑事責任了。如果這個法定代表人本身並不知道公司的經營情況,或者對違法行為不是直接負責人那麼也是可以免責的。不過需要提供不知情或者沒有參加公司經營的證據。(政法大學碩博律師團 整理)更

Ⅲ 談談我國法律基於投資者對企業風險責任的不同對企業的分類

我國法律沒有
什麼
基於投資者對企業風險責任的不同對企業進行什麼分類

Ⅳ 企業遇到法律責任風險應怎麼做

(一)經營領導層法律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缺乏系統的法律知識。其經營管理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前進,遇到問題時就尋求律師幫助,爭取勝訴。企業法律風險的防範需要對經營決策人員和一線員工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培養其法律思維方式,注重依法治理企業。
(二)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完善企業治理機構
目前,實踐中中小企業在法律風險防範上主要採用如下三種模式:
一是在企業內設置法務機構,由具備法律知識的專職人員組成,負責公司法律事項的審查,提供決策建議,對公司業務有一定的決策權。此種模式由於相關人員對公司事務較為熟悉,公司命運又與其息息相關,責任心較強,處理問題較為及時。但是,由於業務領域的限定性,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在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不如職業律師。
二是外聘常年法律顧問,提供法律咨詢、草擬審查合同文本、辦理相關法律程序性事項。法律顧問對企業的法律風險密切關注,負責法律風險的預警、提示
和防控,對於規模較小、風險發生率又較高的企業來說較為實用。但是由於本身與企業無切身利害關系,責任心不強,有些企業對法律顧問還不夠重視,而且花費成本大概每年三五萬元左右,企業將其作為「不必要的開支」對待,沒有普及。
三是聘請訴訟代理人或委託人,在企業法律風險轉化為現實時,由律師代理訴訟或爭議解決,這是一種事後救濟方式。這種方式看似問題出現時有效性極高,需投入的成本較少。是實力不足的中小企業普遍選擇的模式。當然,這種事後救濟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他可能因為企業省去了幾萬元的費用而造成幾十萬元的損失。
從本企業的現實情況來看,常年法律顧問的模式對法律風險的防範較為有效,費用相對較為合理。當然,選擇何種方式,對於企業再說並沒有一個通行的規則,需要企業從自身需求出發,通過成本與效益的權衡,綜合考慮風險發生幾率和風險嚴重程度作出選擇。
(三)全面風險防範機制的確立
法律風險的防範需要建立由企業經營人統一負責,包括事前預防、事中監控到事後救濟的全面機制,並且更加註重事前預防,防患於未然。從對法律風險的控制來說,訴訟往往是企業解決危機和風險的最後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在訴訟中作為當事方是否會勝訴具有不確定性,除需要遵守嚴格的程序制約和較大的訴訟費用外,最主要的是企業具有充分的證據。所以,事後救濟不如事先預防,輕預防、重訴訟的做法實不可取。

Ⅳ 公司外聘法人代表有何法律風險

法定代表人有以下風險:(一)民事責任1、損失賠償責任。因法定代表人的故意、過失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規定而給公司造成損失,公司有權就該損失向法定代表人主張賠償責任。2、法定代表人濫用職權所獲取的收入歸入公司。(二)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行政責任如果公司存在非法經營、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行為,作為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法院可以直接對其進行罰款,同時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由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當然,法定代表人不知情且無過錯的除外。(三)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如下:一般情況下,對於公司的犯罪行為,應由公司承擔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並不因此而承擔刑事責任。但是考慮到多數情況下公司犯罪是按照公司主管人員的意志而實施的,因此,公司犯罪時不僅僅會處罰公司,很多情況下還會追究主管人員和主要負責人的責任,我們稱之為雙罰制度。在雙罰制度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通常會被理解成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二)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三)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四)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五)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六)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Ⅵ 企業讓員工交風險押金是違法行為嗎會受到何種法律責任。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和第把十四條分別規定了禁止收取員工押金和違法收取押金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明確要求用人單位不得向勞動者收取押金和各種形式的風險擔保金,用人單位違反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由此可見,勞動法是不允許向勞動者收取押金的。
但是是不是單位收取押金一定是違法的呢?
如果單位出於管理經營,不收取押金可能影響到正常經營,是不是沒有任何辦法規避風險了呢?
雖然勞動合同法有上述的規定,並我們不能必然得出結論認為收取押金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我國的法律是復雜的,勞動合同法雖然禁止用人單位利用訂立勞動合同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以及各種形式的擔保,但是還有一些特殊的法律規定,具體的說是這樣: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以後,根據本單位經營管理的需要,按照勞動者資源的原則可以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以及要求勞動者全員入股等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根據這個規定,如果貴單位商品貴重,需要向勞動者收取風險抵押金的,滿足下列條件,可以收取:
1、
經營的實際需要;
2、
勞動者本人自願;
3、
必須在勞動合同簽訂之後。

Ⅶ 企業高管有哪些法律責任與風險

一幫人拿著滾杠帶著口罩,把我的車用拖車拖車二十四小時,然後他們把車放在派出所說說租賃公司拖錯車了,他們該不該負刑事責任

Ⅷ 企業主個人面臨怎樣的法律責任風險

企業主因其生產經營活動和社會責任產生的分線類別分別承擔下列法律責任:
1、合法經營回類:包含企業的合答法登記、准入許可、合法納稅、合法用工、勞動保障等。
2、安全生產類:包含安全生產責任、消防管理責任、食品安全責任等等,就其產生的後果和主客觀因素承擔不同責任,企業法人為第一責任人。
3、經濟糾紛類:就企業在經營存續期間,根據企業性質的不同對外承擔責任。其中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在企業主或合夥人的所有財產范圍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就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4、個人行為類:企業主獨立於企業之外實施的個人行為產生司法後果的法律責任,比如共同財產、損害賠償、基於婚姻、家庭、繼承等糾紛產生的法律責任,與其他普通民事個體產生同等的法律責任。但基於其企業主獨特的身份,可能會對其所有的企業財產產生連帶形式的法律責任。

Ⅸ 公司監事有什麼法律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設監事會,其成員不得少於三人。股東人數較少或者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一至二名監事,不設監事會。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一)檢查公司財務;(二)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三)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五)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六)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七)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十三條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行使下列職權:(一) 檢查公司財務;(二) 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三) 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四) 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五) 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六) 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七) 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Ⅹ 如何區分企業法人和財務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一般在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只追究兩種人的法律責任:

第一種人是直接負責人。也就是違法行為的指使者,可以是法人代表、也可以是財務經理、財務總監。

第二種人就是直接責任人,也就是違法行為的經辦人,一般是單位的會計。

對於法人代表而言,只有在三種情況才會要求法人對偷稅犯罪行為來承擔法律責任:

第一種情況,如果法人代表是涉稅違法行為的直接責任人。偷稅行為是法人代表自己做的,公司其他人不知道。那麼就要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種情況,法人代表授意企業的財務總監、會計操作的,那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例如劉曉慶稅案中,電視台播放劉曉慶的連續劇所付的款項,應做營業收入。

但是等會計請示她的時候,她要求將這部分收入掛在往來賬上。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劉曉慶指使行為。

第三種情況,明知道單位有偷稅的行為,法人代表並不制止。雖然在這種情況下,法人代表沒有參與違法行為,但明知道單位有偷稅的行為不制止的,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0)企業的法律責任風險擴展閱讀

財務總負責人承擔的法律風險

財務總監作為公司財務方面的總負責人,他既擁有所有者賦予的代表其對公司進行財務方面監督與控制的職能,也有協助公司管理者(總經理)參與經營管理職能,同時還兼有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職能。從公司治理的法律理論及實踐來看,財務總監本身具有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雙重身份。

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忠實與勤勉義務來源於《公司法》第148條的規定。所謂「忠實義務」,是指高管在執行公司業務時所承擔的以公司利益作為自已行為和行動的最高准則,不得追求自己和他人利益的義務。

直白地說,就是公司高管不得有貪心,不得為自己和為別人謀取不當利益。所謂「勤勉義務」,就是要求公司高管在處理公司事務時能像處理個人事務時那麼認真和盡力,或者說高管必須以一個謹慎的人在管理自己的財產時所具有的勤勉程度去管理公司的財產。

我國《公司法》對財務總監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作了清晰表述,第149條規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152條規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熱點內容
最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1-12 12:05:54 瀏覽:904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