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傳播法律知識

傳播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2-18 09:33:50

『壹』 法律講座心得體會

是哪種類型的,青少年犯罪的話到可以提供一篇。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 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 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 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 其是我們青少年。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學 校特意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對 於我們來說真可謂是意義重大。 這堂法制教育課裡面講了很多青少年走上 違法犯罪道路的真實案例,圍繞導致青少 年犯罪的各方面原因展開論述,使同學們 更好地認識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家,是青少年第一個影響最深的地方,有 的父母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子女的照顧。 因此,他們胡亂結識朋友,到處留連,自 甘墮落;甚至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 父母能關心自己,不惜一切,又偷又搶, 壞事做盡……

學校,是第二個影響青少年的地方。例如 ,一些青少年因為和同學一時慪氣,就影 響了彼此之間的友誼,還很容易導致心靈 或肉體上受傷。又例如某某同學被老師批 評了一頓,如果接受不了,就會懷恨在心 ,便處心積累想謀害老師。罪惡,往往是 在不知不覺中,一些不經意的事情中造成 的,缺少了胸襟,那麼,你就會成為罪惡 的「獵物」。

第三,便是自身原因。俗話說得好:「小 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一個人從小就 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良好的法 律紀律意識,隨意做損壞公物,打人,罵 人,甚至偷竊等壞事,就會漸漸腐蝕你的 心靈。如果你不能夠痛改前非,繼續發展 下去,那些惡習就會在你心理根深蒂固, 而且會越變越嚴重。到時,你很可能走上 犯罪的道路,最終等待你的,就只有失去 人生自由的監獄了。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做任何事都要按規則去做。國家制定相 關的法律,目的就是為了公民能更好的實 現自己的權利與自由,同時也對破壞和妨 礙他人權利與自由的人也起懲治作用。在 法制社會里,每個人時時處處都離不開法 律。作為一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 遵守法紀。 如果我們不小心違反觸犯了法律,應該勇 於承擔責任按照規定進行補救,千萬不要 耍小聰明,結果反而會害了自己。我們不 但要遵守有明文規定的法紀,做一個合格 的小公民,還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導致違法 的不良誘惑。

總之,作為一名中學生,要讓犯罪遠離我 們,要付出的努力還很多,很多。要與法 律作朋友,與犯罪作斗爭。我們要知法、 懂法、用法,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武裝自 己,保護自己,才能讓自己健康成長,走 好人生的每一步!

『貳』 著作權(版權)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著作權基本特徵是什麼
1、具有獨創性
作品必須是作者創作的智力成果,而不是抄襲剽竊他人的。創作,是一種腦力勞動、智力活動,能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著作權法中作品的獨創性、和專利法中的創造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專利法中的創造性,要求必須具有新穎性,甚至要求必須是首創的。 著作權法中作品的獨創性,只要是自己創作的,是表現自己思想觀念和感情的智力成果,該作品的水平即使低於已經出現的同類作品的水平,但只要自己創作的,就應認定具有獨創性。
2、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成果
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是一個十分廣闊的領域,可以容納所有的智力成果,但體力勞動的成果不屬這一領域。
3、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
著作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它的客體(作品)不同於有形財產權的客體具有一定的外在形狀、佔有特定的空間。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是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觀念的成果,而不是這些思想感情、觀念的載體。但是,作品又必須附著於一定的載體,以一定的形的載體固定、記錄下來,並且這種形體可以被大量復制。
4、作品不違反法律
依法被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即便具有上列三特徵,也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例如違反我國憲法、法律,內容反動或者淫穢下流的作品,無論是否符合前三個特性,均不能構成受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客體。認定一部作品是合法,除憲法以外,出版法是主要依據其他法律也可以成為依據。

『叄』 如何進行普法宣傳

1、微信:互動性強、傳播迅速、影響面廣

不需要大量的投資,也不要長期的准備,利用微信,可以及時快速的發布各種消息以及開展各種形式新穎的活動,通過線上活動吸引人群,從而達到向人們普法的目的。

2、微博:數據挖掘簡單、信息發布便捷、易塑形象

微博在一天之中可以多次發布,更快的更新知識。利用好信息發布便捷這一優點,可以搞線上答題活動,設立獎勵吸進粉絲參加,把法律知識融入題目中,普法無聲。

3、網站:節省時間。迅速便捷

擁有自己的網站,可以自主的在網站中添加自己想要添加的聲音、圖片、動畫和影像信息達到真正的聲情並茂從而達到良好的普法效果,更可以用更少的投入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



(3)傳播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普法宣傳的注意事項:

1、加強督促檢查和工作指導,結合「六五」普法規劃啟動,積極邀請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等方面領導參加「六五」普法規劃啟動和專項調研工作,加強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檢查督促。加大信息溝通力度,開展工作交流,相互借鑒經驗,推進工作發展。

2、加強典型培育,注重發現和培育新的先進典型,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全國普法辦公室確定「六五」普法全國聯系點,各地、各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確定聯系點,發揮聯系點的示範作用。

3、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理論研究,認真總結「五五」普法工作經驗,研究探討工作規律,為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肆』 書的種類有哪些

為什麼會沒有用?那麼我想知道的是,你的心靈雞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看到的。

如果說你是通過手機看到的,那麼確實是沒用,那隻是找了我們的見識,增加了我們的口才,甚至說給了我們一個吹牛裝逼的機會。

如果說你是通過紙質書籍看到的,我覺得還是有用的,起碼你在寫作的時候,起碼你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會用一些犀利的話語。

如果說你還感覺到沒有一點用,那說明你只是間接性地去學習,只是通過一些手機呀,或者是說其他渠道來認識這些雞湯,我覺得有點偏頗。

當然了,我們可以認為雞湯都是一些已經成功的或者經歷過的人在總結的一些經驗和知識,怎麼可能沒有用,只能說明你的方式,你的方法不對,你堅持的時間不夠長,只要你讀書,某一個領域持續不斷地去學習,一定會有用的

『伍』 現在網路詐騙的破案幾率有多少

目前通信詐騙包括網路詐騙的破案率只有5%不到,而且在破案後難以追回贓款。公安部披露,2015年有100多億元人民幣的電信詐騙犯罪贓款被騙子從大陸卷到台灣,而追繳回的贓款僅有20.7萬元人民幣,其他絕大部分被台灣犯罪嫌疑人轉移、揮霍。


(5)傳播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網路詐騙是高科技、高智商犯罪,公安機關破案難,很多案件公安機關不立案,因為立了案根本破不了案,即使把人抓了,網路詐騙案件牽扯到大量的高科技知識,並且電子證據都是以二進制編碼形式呈現的,容易篡改和滅失,並且非專業人士根本看不懂這些電子證據,很多案件人抓了,到了法院卻定不了罪。

利用虛擬的計算機網路實施犯罪與傳統犯罪不同,不會在犯罪空間或者說在犯罪場所留下可以證明其行為和人身同一的痕跡或者物品。在這樣情況下,即使有線索指向犯罪嫌疑人並將其抓獲,如何確定某一個已經受理的具體詐騙犯罪事實就是該犯罪嫌疑人所為、如何確定實施網上詐騙的計算機網路操作行為就是該犯罪嫌疑人所為,在網路詐騙案件的偵查工作中也存在難點。

一、網路詐騙怎麼判刑

參照《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2、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行為,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5萬至10萬元以上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數額在20萬至30萬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追究上述人員的刑事責任。

3、對共同詐騙犯罪,應當以行為人參與共同詐騙的數額認定其犯罪數額,並結合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數額等情節依法處罰。

4、數額較小,沒有達到2000元,尚不構成詐騙罪,但是違反社會治安,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處5~15日拘留,可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但如果詐騙行為累計數額超過2000-5000,就可以追究詐騙罪的刑事責任了。

二、網路詐騙的特點

(一)從犯罪成員組成上看,成員大多無業且呈年輕化趨勢。在本案當中,犯罪分子基本上都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穩定的收入。此外,犯罪分子都是出生在1990年之後,本案4名犯罪分子全是出生1990年之後,佔比達100%,整體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二)從犯罪成員的學歷上看,初中學歷居多,法制意識缺失。此案中團伙4名成員就有3名是初中學歷,初中學歷佔比75%。這些犯罪成員由於初中畢業沒能考入高一級學校繼續讀書,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職業培訓,又兼之長期形成的好逸惡勞思想,有的早在初中就沉迷網路,無心學習,尤其是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欠缺。加之對電腦的應用技術又較為熟悉。

(三)從犯罪成員的家庭情況來看,家庭教育缺失。從犯罪的4名成員的家庭結構來看,有1名犯罪成員的所在家庭的父母離異,有3名犯罪成員家庭父母均多年外出務工,隔代教育成普遍現象導致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四)從犯罪類型上看,主要呈團伙作案且分工較為明確。在此類案件當中,罪犯為了騙取被害人的信任,往往是幾個人合作並且分工較明確,如在此案當中,蔡某負責從淘寶網上搜尋網上的成交記錄,然後冒充買家與賣家聯系,從賣家處套取買家姓名、收貨地址、聯系電話等個人信息,犯罪嫌疑人李某負責在網上找單,陳某因會說普通話負責打電話聯系被害人,其餘罪犯在旁協助。詐騙得逞後,所騙財物歸三人使用。

(五)從犯罪手段上看,呈隱蔽性。由於網路詐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通過網路遠程操作。盡管實行實名制上網,但是在實施犯罪之前,犯罪嫌疑人通過臨時注冊QQ號等方式,在實施犯罪之後停用,隱蔽性極強。

三、網路詐騙犯罪的查處難點

(一)偵查取證困難。犯罪分子在網路犯罪中常用的手段有:

1、採用假身份證注冊銀行卡;

2、使用專門用於作案的手機;

3、擁有多個網路注冊名,且名稱各異;

4、為逃避偵查,往往是流動上網,在詐騙得手後銷毀相關網上證據。

相比於傳統的犯罪,網路詐騙犯罪風險較小,並且因網路傳播迅速、快捷,往往難以確定作案嫌疑人和作案地點。此外,網路詐騙往往是使大批的網民上當受騙,受害人數眾多,涉及范圍廣泛,這些都給公安機關的偵查帶來很大的困難。

(二)辦案成本過高。由於此類案件具有跨地域性,涉案范圍較大,因此,公安機關在偵破此類案件時,往往要輾轉全國各地進行取證,辦案成本遠遠超出辦理一般的詐騙案件。

『陸』 關於音樂傳播的法律,有關知識產權的。

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

第五條 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所列侵犯著作權行為之一,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額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嚴重情節」,應當以侵犯著作權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二)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

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復製品數量合計在一千張(份)以上的;

(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所列侵犯著作權行為之一,違法所得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額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應當以侵犯著作權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

(二)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

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復製品數量合計在五千張(份)以上的;

(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情形。

第六條 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規定的行為,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應當以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是指沒有得到著作權人授權或者偽造、塗改著作權人授權許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權許可范圍的情形。

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行為,應當視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復制發行」。

還可參考http://www.shdf.gov.cn/newshtmt.html?id=5269&newsType=82知識產權案件熱點剖析

『柒』 知識產權是什麼意思

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禁止權。

知識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他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或是知識產品,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是創造性的智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這種權利被稱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等,

即為精神權利;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

(7)傳播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按照內容組成,知識產權由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兩部分構成,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

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離,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或對其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等,即為精神權利。

所謂財產權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認以後,權利人可利用這些智力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它是指智力創造性勞動取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

『捌』 中國有哪些法制欄目

1、《今日說法》是由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欄目。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

節目於1999年1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35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由李曉東、路一鳴、元元主持。

(8)傳播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今日說法》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網路-今日說法

網路-普法欄目劇

『玖』 論述信息傳播的主要障礙有哪些

來自受眾的障礙因素,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障礙。語言是傳播者想要把信息傳達給受眾的基本障礙,而且它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新聞作者應該避免運用專門術語,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語言,這樣才能與受眾溝通,除了意義的精確易懂以外,受眾還要求語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貼切。否則也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字句本身,無論在新聞報道或詩里,都傳達了感覺和情緒,它們能引起受眾的心理反應。信息的隱含層面是非常微妙的,語文的感情色彩能影響信息的指向。意義與情感對於語言這種「符號」而言,還存在著「編碼」和「解碼」的程序問題。特別是當我們想要把兩種不同文化的符號和事物相對應時,往往出現較大偏差,不同的語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現實,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為解碼提供了相當不同的類目。至 於對從事國際傳播的新聞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層面的限制是非常嚴重的,因為處於英浯環境的信息製造者,配製了大多數的新聞,供國際通訊社發送到幾乎世界的每一個國家,語言的文化限制,影響了全世界的新聞,那麼,不同語言環境的受眾,理解同一新聞時,也會產生解碼的障礙。文化背景和主觀認知的不同,使受眾對信息的理解,程序有很大差別。 2.經驗障礙。受眾理解某一新聞報道時,總是結合個人的經驗加以判斷,因此他們決不是一張消極被動的白紙,只等著填滿每天的新聞。他們在心理上是積極、主動的個體,新聞信息只是加強或削弱自己主觀世界的原始資料。由於現實的變動或刺激非常多,受眾接受信息時還存在著一個再選擇的過程,越是不常出現的敘述,越能給人深刻印象。受眾往往運用他獨特的經驗,以自己的背景來彌補信息的多義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這種作用的一個例子。刻板印象實質上是一種頑固的經驗;它將人、團體、事物類型化;使主、客觀世界因機械對應而影響信息的正確傳達;產生了所謂額外信息。中國人受「階級」論的影響太深,習慣於將人看作階級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變的「刻板印象」。新聞報道中出現的幹部、教師、工人、農民、企業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類型化的特徵,受眾理解時也以刻板印象來加深某種認識。受眾的原先固有的態度和觀念,會減弱、改變甚至顛倒信息的本來意義,從而造成有效傳播的障礙。偏見,是這種障礙的突出因素。種族偏見、階級偏見、道德偏見,以至於意識形態的偏見,都會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 3、知溝障礙。「知溝」是指受眾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獲得信息多寡的差別,形成了「知」的鴻溝。按西方新聞學的觀點,「知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然而,實際上並非人人有平等的權利。信息豐富的人,其信息會愈豐富;信息貧乏的人,其信息永遠貧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會上層人士更有可能獲得豐富的信息。但熱門話題、焦點問題,較能使信息為更多的人注意。知溝似乎不會發生。而當人們認為某一信息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時,知溝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信息,越能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不至於毫無意義。例如外交新聞,除非它直接和地方問題有關,否則只有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會看。 4.興趣障礙。不同的受眾在興趣上千差萬別。媒介傳播的信息是否滿足他們的需要,或者是否讓他們感興趣,客觀上制約著信息傳播的效果,人們接觸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種目的;「瞭望」環境是第一動機,許多人看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訊息,有助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獲得參考意見;第三,使用媒介、獲取信息能找到人際交流共同的話題,以便「討論」;第四,媒介讓其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受眾可以透過媒介活在他們想去的世界裡;第五,受眾希望從媒介中,為他們已做的決定尋求「認可」,對與自己觀點相同、興趣一致的信息特別注意。第六,有些受眾通常使用媒介只是為了「鬆弛」和「娛樂」。總之,媒介功能與受眾興趣一致時,傳播效果最佳。為了吸引受眾,傳播者在標題製作和節目設計上應盡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時在信息的內容選擇上,要為受眾的需要著想。西方讀者看報,最喜歡的是災難新聞、疾病和自然現象的討論、犯罪新聞以及讀者來信。女性比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會新聞,而男性則比較喜歡看體育版。西方的記者熱衷報道「反常」的新聞,實質上是為了抓住讀者、聽眾、觀眾的興奮點。中國新聞 界長期以來忽?足受眾的願望當作資產階級新聞觀而批判,結果失去了受眾的信任。近年來有較大改變,硬新聞、軟新聞均有,信息豐富多了。 5.環境障礙。社會環境和人際環境對於信息的有效傳播也能形成障礙。首先,「意見領袖」發揮著重新解釋信息、再傳播的作用。信息通過意見領袖進到某個團體的社會環境里,而意見領袖是從媒介中獲知信息,然後按照順序把它傳給喜歡討論公共事務的跟隨者,意見領袖比一般人更對政治活動和 社會活動感興趣,更大量地接觸傳播媒介,他們的觀點對周圍的人往往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部分地改變或增強他人的態度。其次,口頭傳播能夠抵消或補充信息的內容。 「小道消息」、民謠、流言在人際傳播中極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怨聲載道、街談巷議、人言可畏,這些詞語說明口頭傳播能產生強大的沖擊波。大眾傳媒所發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檢驗。若與民意、社會情緒相抵觸,則效果適得其反。其三,媒介選擇使受眾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見多元化,對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樣的解釋。特別是由於國際傳播的擴張,跨越國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范圍內爭奪受眾。當國內媒介對信息的傳播不能滿足受眾需要時,國外媒介的影響力就會增大。結果國內新聞轉化為國際新聞,再傳回國內,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情形必然對國內信息傳播造成障礙。

熱點內容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
最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1-12 12:05:54 瀏覽:904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