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重要性
『壹』 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筆者談幾個這方面的建議。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第三,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後,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貳』 法院加強廉政建設的意義
構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設制度,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構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設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我們黨今後一段時期的指導思想、工作重點和任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大力弘揚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社會而言,建設廉政文化,能使各類公務人員和廣大民眾時時處處受到高尚、文明、清廉風氣的感染和熏陶,在全社會營造廉潔光榮、腐敗可恥的廉政文化氛圍。人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恪守社會公德,在參與訴訟活動中公平、公正、誠信,杜絕說情、請吃、賄賂等不良現象。法院廉政文化既有廉政文化的共性,也有司法工作的個性,其核心價值觀是為民、公正、清廉。為民是本質特徵,公正是根本內涵,清廉是內在要求。
2、構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設是落實「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指導方針的根本要求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胡錦濤總書記要求,人民法院必須「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把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作為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和指導方針。「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是新時期人民法院全部司法活動的根本標准,也是構建人民法院廉政文化建設制度的指導思想。廉潔與公正是聯系在一起的。「公生明,廉生威」,一個清正廉潔的法官,能促使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反之,如果法官不廉,貪贓枉法,必然導致司法不公和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廉潔與為民密不可分。廉政是對領導幹部從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法官從事司法活動的職責要求。如果法官漠視人民群眾的訴求,利用審判權、執行權謀取一己私利,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則與司法為民的要求格格不入。人民法院通過建設廉政文化,營造尊廉崇廉的氛圍,使法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宗旨觀念和職業道德意識,在司法活動中公正裁判,社會公眾才會從內心敬仰法律、敬重法官,堅定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3、構建法院廉政文化建設是人民法院加強自身反腐防變能力的現實要求
近幾年來,全國法院系統通過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健全落實各類廉政制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法院系統的反腐倡廉斗爭形勢仍很嚴峻。在社會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軌變型時期,法官面臨著更多的考驗和誘惑。由於法官是握有審判權和執行權的執法者,因此,少數當事人、律師或訴訟代理人為了在訴訟和執行中實現其不正當目的,有的便通過各種人情關系向法官說情,有的則千方百計與法官拉關系,有的試圖用吃請和送錢送物等手段直接或間接賄賂或腐蝕法官。據調查,當前法院系統的違法違紀案件仍然呈易發多發的態勢。利用審判權、執行權貪污受賄、枉法裁判、違反社會管理秩序和社會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中級法院前不久發生的一起違法違紀案件其教訓就十分深刻。這就告誡我們,法院自身的廉政建設形勢嚴峻,必須亟待加強。
『叄』 司法權的重要性
其一,司法是法律生命之所系。法律是在運動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只有在司法中法律才能成為法律,否則,法律只不過是一張紙或一個死的規則,它只具有文化意義而沒有規范意義。因此,可以說沒有司法就沒有法律。同時,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在不同的司法制度與不同的法官手裡其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司法制度的優劣對法律的可預測性影響極大。而法律的根本作用就在於它的可預測性,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預測結果的規范。就這一點來說,司法也是法律的生命之所系,有什麼樣的司法就有什麼樣的法律。所謂法治,要言之,就是規則主治,雖然規范的確定性是有限的,但是,追求法律的確定性是法治社會首要的道德義務。這一道德義務將司法推向了前台。
第二,司法是權力正常運作的保障。任何社會的正常運作都離不開權力的有效運作和權力濫用的防止,這兩方面都離不開司法的介入。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權力對社會的管理與服務最終都離不開司法。現代社會權力對社會的推進與改造主要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實現。而立法的目的只有通過司法才能正確貫徹。現代行政權擔負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雙重功能,這兩大功能和實現本身離不開司法。二是不同權力間的許可權糾紛離不開司法的裁決,當立法權與行政權存在不協調時,需要司法權來評判。當不同層級的立法權之間、不同層級的行政權之間產生不協調時,同樣要司法權來評判。三是對權力濫用的控制離不開司法。例如,立法權是否符合憲法、是否符合一般價值要有司法裁決,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也離不開司法的裁決。形形色色的權力腐敗更離不開司法權的最終裁判。正是司法的介入將不同權力的沖突由實力的較量轉化為說理,轉化為法律問題,以保障權力的正常運作,防止權力的暴力化傾向以及不同權力間的暴力沖突。
第三,司法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司法是權利保障和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權利的有無最終得由司法來確認,相互沖突的權利主張要通過司法來裁決,受到損害的權利需要司法來給予救濟。這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司法是人權的保障。現代社會,司法還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條防線,司法失真將使社會失去起碼的公正,使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所以,司法是一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1962年美國黑人的造反運動就是因為當時阿拉巴馬州的瓊斯法官在蘇利文案的審理中奉行種族主義政策,黑人看到通過司法實現正義無望才走上街頭的。
權力的來源有不同的依據,在現代社會,權力的終極來源是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假設。但是,人民只是政治和法律上虛擬的,除了「全民公決」這一很少使用的權力行使方式以外,人民是無法行使權力的。人民必須通過法律將權力授予不同的人和組織。因此,權力就有一個規范依據的位階問題。有些權力是一般規范賦予的,有些權力是議會法律賦予的,最重要的權力則有憲法賦予。司法權是最重要的權力,所以,司法權是屬於憲法規定的權力。之所以這樣說的理由有:一是立憲史上的理由。三權分立是現代憲政的基本原則,憲法的基本內容就是規定三權,其中包括司法權。在各國立法史上,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均有憲法規定,司法權的獨立與權威、司法權的設置等等也都由憲法規定。在此前提下,有關司法的次一級的問題才有議會法律加以規定,關於司法機關的內部程序性的規定也要經過議會授權方可有最高司法機關來規定。這一切規定都必須遵守法律位階原則,任何規范都不得違反憲法。至於行政機關,那是無論如何都無權對司法權說三道四的。二是司法權與訴權的的特殊關系——司法權是實現訴權的基本條件,沒有司法權的正當行使,訴權就會落空。而訴權則是公民最基本的憲法權利,沒有訴權則公民的一切權利都將流於空談。所以,訴權是先於政府而存在的,是高於政府的,他應當由憲法規定,實現訴權的司法權也理應由憲法規定。
現代意義的司法一詞是指審判或裁判,這是基於三權分立的憲法理念而對權力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是以權力行使與規范間的關系而做出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劃分,具有普遍意義。依據這一理念,創造規則的權力是立法權,執行規則的權力是行政權,而依據規則做出裁決的權力則為司法權。因此,司法權是相對於制定規則的立法權和執行規則的行政權而言的。對國家權力作這樣的劃分源自西方。早在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的混合政體理論中就有三權分立的思想,經過洛克和孟德斯鳩的闡述,它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則在清末變法引進西律文化時才有司法權一說。在民國時,才真正確立了現代的司法觀。在民國體制下,國民大會代表主權,在他之下設立立法、行政、司法、、監察五院行使治權。司法院的職能是審判。在作為行政機構的行政院內再設一司法行政部,是為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的機關。1949年以後,實行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審判(司法)三權分立,但是另設一司法部,司法的含義又顯得模糊起來。但是嚴格說來,司法部名實不符,因為它不管「司法」,而是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它設在行政系列本身就表明他不是「司法」的,而是「行政」的。行政權而以司法名之使得外國人不明就裡,也表明我們的司法觀念中有嚴重的行政意蘊。
司法權的裁判性質說明它的行為是說理而不是行動。以往將司法權定位為「刀把子」起碼是對司法權行為特徵認知的錯誤。「刀把子」和行為特徵是行動而不是講理。刀把於理論把司法權定位於工具是欠妥當的。因為「刀把子」論將司法認定為某一主體達到自身目的的暴力,這與司法權的裁判中立不符。司法權作為裁判權是在兩造間裁決的權力,它本身不能為兩造中的任何一造所用,不應當成為兩造中任何一造的工具,它應當是兩造的「公具」,而不應成為任何一造的「私器」。
就裁判權意義上的司法權而言,我國與西方一樣存在。但是,依孫萬勝博士的考察路徑和語境分析,我國司法權的運行更多地體現國家本位型,而非程序本位型,也沒有達到目的本位型。故可以說,我國法院的威權色彩較為濃厚。以《刑事訴訟法》為例,「審判」一詞出現的次數不低於數十次,與審判長、審判人員、審判組織、審判監督程序等復合起來的次數,超過百次;相反,「裁判」一詞,僅出現於第204條當中,以列舉的形式說明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的情形之一,是「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在這里,「枉法裁判」是一個固定法律術語,若非如此,在刑事訴訟法中可能就難覓「裁判」一詞的蹤跡。審判一詞暗含法院的權威性,因為權威而使法院的地位多少都凌駕於當事人之上,再加上古代父母官傳統的影響,就使得我國裁判權的中立性就會顯得薄弱。
『肆』 司法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司法的真正意義?這句話好像沒什麼意義,你所指的可能是指:司法獨立的真正意義吧。
一、什麼是司法?
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在我國司法機關包括:審判機關、檢察機關。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司法的意義!
二、司法獨立的含義
要給司法獨立下一個定義,其實並非易事。德國學者將獨立而不受干涉具體界定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
從中不難看出,司法獨立意味著一個社會中特定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以排除非理性干預為內容、為標志。
1、司法獨立的含義: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
2、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態。
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
三、司法獨立的真正意義
(一)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條件。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弄壞了。
(二)司法獨立有利於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司法真正獨立能夠緩解諸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司法不獨立,導致的結果必然與我們希望和追求的效果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在司法不獨立的情況下,當事人只要不服法院的裁判,就可以不斷地通過上訪改變對其不利的裁判;允許當事人向司法機關以外的機關和部門申訴,其結果可能是使一方當事人暫時獲得他原來的期望的滿足,但是另外一方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手段獲得自己願望的滿足,於是糾紛就這樣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最後獲勝的絕不是掌握真理或代表正義的一方,而是在訴訟方面更有耐心和更有毅力的一方。這樣不僅無法解決矛盾,反而促使矛盾的激
化,長期惡化下去,法律在廣大群眾的心中,只會一紙空文。
(三)司法獨立則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以滿足人們對效益的需要。
通過獨立公正的審判,迅速有效地解決社會糾紛的數量和質量就是審判效果,以盡量少的時間消耗和物質的投入,實現更大意義上的公正已成為現代司法一個綜合的理想要求。司法獨立,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消除了許多不合法的影響裁判的因素,節約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降低了訴訟成本,並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裁判的公正和高效。
『伍』 如何認識當前人民法院加強訴訟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都是忽悠人的。無法相信。
『陸』 法院的依法判決有何現實意義
保護公民、法人和社會的利益
維護法律尊嚴,提高司法公信力
起到法制宣傳教育的目的,引導公民學法、尊法、守法
『柒』 檢察院和法院哪個重要
法院、檢察院哪個更重要?
一、有一個比喻:對於一個刑事案件來說,公安好比是做菜的,檢察院好比是遞菜的,法院好比是品菜的。
二、還有一個說法:大公安,小法院,可有可無檢察院。
三、就目前而言,全國各地的法院與當地的同級檢察院相比,福利待遇更好一些。
四、至於法院與檢察院的區別,正規一點的說法:
(一)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法院是審判機關。
1、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同時也是公訴案件的審查起訴機關。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審查批准逮捕,其自偵案件的偵查,以及審查起訴,和所有公訴案件的提起公訴與出庭作控方。
2、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其主要職責是依法行使審判權,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審判。
(二)法院與上級法院之間是審判監督關系,而檢察院的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
(三)檢察院對法院的依法監督,主要體現在對法院的違法審判有權提出糾紛意見與提出抗訴的權利等。
(四)在刑事公訴案件中,檢察院和法院以及公安是分工協作,互相配合,互相監督的關系。
除了檢察機關自行偵查的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處外,對於普通刑事案件而言,最簡單的說法:公安機關管偵察,檢察院管起訴,法院管審判。
五、下面詳細說說檢察院、法院各部門的職能,從中也可以感受到這二個機關平常都在幹些什麼,也可以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重要性。至於誰更重要,這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檢察院各部門職能
1、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舉報中心
承辦受理、接待報案、控告和舉報,接受犯罪人的自首;受理不服人民檢察院不批准逮捕、不起訴、撤銷案件及其他處理決定的申訴;受理不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的申訴;受理人民檢察院負有賠償義務的刑事賠償案件等工作。
2、反貪污賄賂部門
承辦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進行立案偵查等工作。
3、法紀檢察部門
承辦對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證、破壞選舉等犯罪進行立案偵查等工作。
4、審查逮捕部門
承辦對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審查決定是否逮捕,對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提請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案件審查決定是否延長,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的及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等工作。
5、審查起訴部門
承辦對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偵查部門移送起訴或不起訴的案件審查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或不起訴,出席法庭支持公訴,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實行監督,對確有錯誤的刑事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等工作。
6、監所檢察部門
承辦對刑事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管活動進行監督,直接立案偵查虐待被監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失職致使在押人員脫逃罪和徇私舞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案,對監外執行的罪犯和勞教人員又犯罪案件審查批捕、起訴等工作。
7、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承辦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依法提出抗訴等工作。
8、犯罪預防部門
負責職務犯罪的預防工作。研究、分析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特點、規律,提出貪污賄賂、瀆職犯罪的預防對策;開展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工作;負責對檢察機關在檢察環節中其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指導;負責對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的法制宣傳。
9、紀檢監察部門
承辦受理群眾和社會各界對檢察人員利用職權進行違法辦案、越權辦案、刑訊逼供、吃請受賄等違法違紀行為的舉報和控告,並進行查處等工作。
(二)法院各部門職能
1、政治處職能
協助黨組負責全院幹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幹警教育工作和隊伍建設工作;管理法院的機構設置工作、增編補員工作;負責初任法官的考試、考核工作;負責法官等級、法警警銜以及其他職稱的考核評定工作;辦理《法官法》和法官考評委員會規定的有關事項;負責本院的人事任免、調配幹警、獎懲考核、人事檔案、勞動工資、離退休幹警和幹警人事管理工作;負責做好黨團工作和黨組交辦的其他政治工作。
2、監察室職能
負責監督、監察本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執行和其他工作中的行為;查處本院工作人員的行政違紀行為;完成上級監察部門交辦查處任務;負責本院的行政監察及廉政教育。
3、辦公室職能
協助院領導組織協調政務工作;辦理院務會、院長辦公室、審判委員會等會議事項;起草綜合性文件、報告;辦理由辦公室批轉、批復的有關文件;組織綜合性會議,負責文秘、調研、信息、宣傳、檔案、保密等工作。
4、司法行政裝備科職能
負責法院的計劃、財務工作;負責武器、彈葯、服裝、車輛等專項物資裝備計劃、管理及分配;負責辦公用品采購和固定資產管理維護;負責法院和法庭基本建設;負責辦公自動化、及院區域網管理,負責訴訟費收繳、使用、管理工作。
5、司法警察大隊職能
負責警衛法庭、維持審判秩序; 值庭時負責傳帶證人、鑒定人,傳遞證據材料;送達法律文書;執行傳喚、拘傳、拘留;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或者罪犯;參與對判決、裁定的財產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等執行工作;執行死刑;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6、司法鑒定室職能
負責全院司法鑒定、拍賣的對外委託工作流程管理與監督;組織當事人選擇鑒定機構,參與對鑒定、拍賣標的物的現場勘驗;辦理司法鑒定、拍賣的對外委託工作;開展司法技術咨詢、審核工作。
7、刑事審判庭職能
審判管轄內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包括:(1)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2)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訴才受理和其他不需要進行偵查的輕微刑事案件)。負責審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侵犯未成年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犯罪案件;關心教育青少年,預防青少年犯罪,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 8、民事審判第一庭職能
負責審判本市有重大影響和疑難復雜的第一審民事糾紛案件(包括:房地產案件、勞動爭議案件,涉外、涉僑、涉港澳台案件等);領導交辦的案件和上級法院指定審理的案件;指導人民法庭工作。
9、民事審判第二庭職能
負責審判第一審商事糾紛案件(包括: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期貨、股票、金融債券、票據糾紛案件,經濟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企業破產案件等);指導人民法庭商事審判工作。
10、民事審判第三庭職能
審判以婚姻家庭類案件為主的一般民事糾紛案件;通過審判活動,開展法制宣傳,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11、行政審判庭職能
依法審判涉及土地、治安、工商、稅務、衛生、文化、環保等一審行政案件,負責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辦理行政賠償案件以及本院司法賠償的確認事項。
12、立案庭職能
依法受理和審查各類告訴申訴案件;依法辦理刑事、民事、行政申請強制執行等案件的審查立案工作;負責支付令、公示催告案件的審理; 負責處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
13、執行局職能
依法執行本院作為一審發生法律效力且當事人已申請強制執行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和民事制裁決定書;依法執行由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的行政處罰執行案件;依法執行法律規定由本院執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書;依法執行由上級法院指導執行或其他法院委託執行的案件
14、審判監督庭職能
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刑事、民事、行政的再審案件;對本院的審判、執行工作實施監督、檢查。
『捌』 論法院審理工作中,送達的重要性
您好,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不可或缺的訴訟程序一環,關系著訴訟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完整和公平性行使,也推動著訴訟的進程。
人民法院送達的方式有以下六種。
(一)直接送達。直接送達又稱交付送達,是指人民法院派專人將訴訟文書直接交付給受送達人簽收的送達方式。直接送達是送達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說凡是能夠直接送達的,就應當直接送達,以防止拖延訴訟,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在一般情況下,受送達人是公民的,由該公民直接簽收。
(二)留置送達。留置送達是指受送達人無理拒收訴訟文書時,送達人依法將訴訟文書放置在受送達人的住所並產生送達的法律效力的送達方式。《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受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接受訴訟文書的。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者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視為送達。」
(三)委託送達。委託送達是指負責審理該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時,依法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委託送達與直接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負責審理該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稱為委託法院,接受送達任務的法院稱為受託法院。委託送達應當出具委託函,並附相關的訴訟文書和送達回證。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四)郵寄送達。郵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所送達的文書通過郵局並用掛號信寄給受送達人的方式。實踐表明,法院採用郵寄送達通常是受送達人住地離法院路途較遠,直接送達有困難時所採用的一種送達方式。
(五)轉交送達。轉交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將訴訟文書送交受送達人所在單位代收,然後轉交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轉交送達有三種情況:1.受送人是軍人,通過其所在部隊團以上單位的政治機關轉交;2.受送達人被監禁的,通過其所在監所和勞動改造單位轉交;3.受送達人正在被勞動教養的,通過其勞動教養單位轉交。代為轉交的機關、單位收到訴訟文書後,必須立即交受送達人簽收,並以其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時間為送達日期。
(六)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是指法院以張貼公告、登報等辦法將訴訟文書公諸於眾,經過一定時間,法律上即視為送達的送達方式。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採用公告送達必須是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前五種方式無法送達時,才能適用的送達方式。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60日,即為公告期滿,視為送達。
『玖』 請問,國家建立法院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督促案件執行,多與執行法官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