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負責制

法官負責制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16:52

1. 主審法官與審判長有什麼不同謝謝

對於該問題,可閱讀馬獻釗:《「何謂主審法官」》,網頁鏈接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以來,不論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圍繞主審法官的概念展開了熱烈討論。目前尚沒有官方對該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權威解讀。筆者從三個層面對主審法官的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論上的爭辯:職務、角色、權責抑或資格

理論界(包括司法界人士發表的學術觀點)重點圍繞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或本質展開討論,大體上形成四類觀點:第一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職務,是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選拔出來並加以任命的職務,相當於合議庭的負責人。在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這一職務可以稱為審判長,隨著改革後合議庭替代審判庭模式的建立,這一職務也可以稱為庭長。第二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角色或者一種分工。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即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合議庭中的審判長,兩者只是名稱的不同。第三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實質上是一種權責,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擔更多的權力和責任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直接審理案件並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是切實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享有獨立裁判權並對案件質效負總責的法官。第四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資格。

如果對以上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進行簡單化梳理,大體上可以提取四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1)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2)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3)主審法官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筆者以這四種不同的認識作為選擇項,對河南省六個中院及基層法院880名法院幹警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64份。其中,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的293人,佔比33.9%;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的447人,佔比51.7%;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佔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佔比0.04%。由此可見,理論上的爭議帶來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認識。這些不同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尚無大礙,但若具體到司法改革實踐當中,將會給改革帶來不利的影響,亟須對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給予相對明晰的界定。

筆者認為,對主審法官概念內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於目前絕大多數法院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廣大法官的實際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據此,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在既有法官隊伍中經過一定的程序選任,在審判團隊內起主導作用並承擔相應權責的素質、能力較高的資深法官。首先,主審法官是新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下對法官資格、權責的一種確認,通俗地講,主審法官是權責和資格的統一體。其次,主審法官不是一種行政職務,他對團隊內其他成員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責。再次,選任主審法官的標准應當是既定的,根據標准,在某一時間段,在一個審判團隊內,確定相對固定的主審法官,同時對其工作績效動態考核,當其不具有既定的資格和能力時,及時作出調整。最後,為了確保主審法官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應當建立比較嚴格的選拔程序,但是並不需要嚴格的組織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職務。

同時,為了保障主審法官制度的運行,借鑒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應當建立與「主審法官」相對應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審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議庭完成某一單項審判任務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閱卷、調查取證、庭前會議、庭審准備等各項工作,並對完成的工作結果承擔相應責任;陪席法官是從庭審階段開始參加合議庭的法官。但是,不論受命法官還是陪席法官,在合議過程中與主審法官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對各自發表的裁判意見承擔責任。

從角色論的角度分析,主審法官兼具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和「承辦法官」兩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區別。與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相同的是,主審法官負有對案件程序性事項的主導權責。區別在於:主審法官的主導僅限於程序性事項,且對團隊內的成員沒有行政管理權。與傳統意義上的「承辦法官」相同的是,主審法官必須親歷審判,和其他法官一樣具體參與案件審理,不得採取審批制的方式來管理審判。區別在於:不論是主審法官還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們作為合議庭的共同成員,對於實質性的裁判事項,必須堅持集體決策原則。所以,在以主審法官制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氛圍下,應當摒棄「承辦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實質:對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的揚棄

從官方文獻來看,「主審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綱要第五條規定:「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強合議庭和主審法官的職責。」從黨的文件來看,最早出現主審法官概念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當中,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筆者認為,主審法官概念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合議庭制度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沒有停止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動因,一是解決承辦法官制帶來的「形合實獨」、「合而不議」、「一個人說了算」等問題,二是解決合議庭內部權責不清、無法追責的問題。為此,從1999年開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撐下,審判長負責制在全國法院普遍開展。相對於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進步的地方,極大地改變了承辦法官一人唱「獨角戲」的不正常現象,但是這一制度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是:隨著審判長職務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議庭內部產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議庭成員之間的等級差別加劇了地位的不平等,影響了案件的充分討論和平等決策。

在中央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審法官責任制的構想。與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和審判長負責制相比,這一制度既強調合議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又適度突出主審法官的核心作用,賦予主審法官一定的主導權責,主要是:主持庭審活動、控制審判流程、組織案件合議、避免程序瑕疵等。對於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裁判事項,仍然堅持平等決策、集體負責的原則。為了避免出現新的行政化傾向,主審法官對其他成員不具有行政管理權,主要是通過示範、帶頭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為豐富的審判經驗、資歷以及適當的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引導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審判任務。從制度的實質來解釋主審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應當是「主持」、「主導」,而不是「主要」、「決定性作用」等含義。可以說,這一新的制度是對過去兩種制度的合理揚棄。

三、實踐中的難點:推行主審法官責任制需釐清幾個關系

從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實踐來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難。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主審法官責任制,應當釐清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主審法官」與「員額內法官」的關系。隨著法官員額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應當自然成為主審法官,屆時實際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審法官的概念了。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還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實現「法官」和「主審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它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入額法官素質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獨立裁判意識、獨立擔責意識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的完善,簡易程序適用成為審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內實現了法官員額制,進入員額的法官素質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這種狀況將長期存在。其次,雖然中央層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制度,法院內部也建立了鼓勵法官依法獨立辦案並獨立承擔責任的機制,但是,要實現制度設計的目的、價值,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法官獨立裁判並擔責的意識還需要大力培養和塑造。最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目前簡易程序在中、高級法院適用的比例還比較低,在基層法院適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適用普通程序,必須發揮審判團隊的整體作用。

第二,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關系。一是調整審判團隊的組成結構。借鑒大陸法系國家和普通法系國家的經驗,建設專業化的審判團隊,專業負責審理某一或某幾類領域的案件。團隊中的法官數量一般多於3人,其中主審法官是固定的,在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擔任審判長,受命法官由審判管理部門在隨機分配案件時確定,陪席法官通過隨機抽取的方法產生。這種靈活的結構既可以保持審判團隊的專業化,又可以避免長期固定化合議庭帶來的廉政方面的風險。二是明晰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間的權責。明確主審法官對於程序性事項的主持、主導權責,確保合議流程規范、順暢、高效進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現瑕疵或錯誤;受命法官根據主審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單項任務,需要作出裁決的,受命法官應當與主審法官溝通,由主審法官提請合議庭作出決定;陪席法官雖然一般從庭審階段開始介入案件審判,但是他對主審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應當十分清楚,必要的時候也要作為受命法官完成相應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審法官在審判團隊中的核心作用。基於我國的現實國情,在改革的現階段,為了避免集體懈怠現象發生,保證審判團隊的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可以賦予主審法官對團隊其他成員相應的監督權責,主要包括:工作任務的督促指導、工作業績的評價,以及對法官助理、書記員等輔助人員的調整建議。

第三,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在現有的法院組織體系和內設機構設置體制下,院長、庭長作為法院、審判庭的代表人,其職責包含對審判業務的管理和監督,以及對黨務、司法行政事務的管理。如何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基本明晰了院長、庭長審判管理權的邊界,以及審判監督權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責任。

筆者認為,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首先,釐清院長、庭長不同管理權的內容和行使方式。院長、庭長的管理權分為審判管理權、行政管理權和黨務管理權,其中審判管理權是重點。隨著審判管理部門的全面建立,審判管理權責應當總體上由審判管理部門統一行使。隨著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相分離改革目標的逐步實現,院長、庭長的行政管理權也應當剝離出來,由專職人員來行使,院長只是作為核心決策中的一員參與其中,不具體承擔管理權責。黨務管理權責依此原理確定。其次,明確院長、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程序和責任。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是主審法官聯席會議,院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包括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除此法定渠道,院長、庭長不能對主審法官、合議庭審理的案件行使監督權。再次,推行院長、庭長擔任主審法官制度。院長、庭長絕大多數是審判經驗豐富、法律素養較高、審判技能高超的資深法官,由其擔任主審法官直接審理案件,不僅有利於合理利用優質審判資源,而且可以實現院長、庭長直接行使審判管理權、審判監督權,減少管理的層級和成本,提高管理、監督的效能。最後,改革裁判文書簽發制度,代之以文書簽署制度。取消院長、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制度,由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裁判文書簽署權,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辦副主任)

2. 基層法官與基層公務員的12個區別

1.誰的入職門檻更不易跨?
要想成為一名普通公務員,擺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門檻,就是公務員考試,如果你足夠有實力,運氣也不錯,「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並非難事。而你要想成為一名法官,橫亘在你面前的卻有兩道門檻,你既要通過被譽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又要通過「中國第一考」的公務員考試,這兩道門檻往往會把一個正常的人蹂躪地苦不堪言,說句實話,成為一名法官比中國足球贏一場都難,因此,凡是考進法院成為法官的同志其實力都不可小覷。
2.誰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為一名審判員,需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這相當於同級政府部門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法官調離、辭退或者作出免職、降級等處分。
3.工作壓力不同
普通公務員絕非「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那麼輕松愜意,加班寫材料、加班下鄉、加班籌備會議,這個早已褪掉光鮮外衣的鐵飯碗只有公務員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說普通公務員「壓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壓力山大」,如果說普通公務員的工作會時常下起暴雨,那訴訟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斷水水更流,只會借雨水漲船高。以一個法官平均一年辦200件案子計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辦結一起案件,所以,作為法官,絕對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華山。
4.個體性格不同。
如果將普通公務員的性格比喻為一個圓形。而法官的性格則是一個多邊形,內圓外方,在接待當事人時,要像劉備一樣溫和而有耐心,春風化雨從而定紛止爭。而在法律和證據之前,又要像張飛一樣稜角分明,堅持原則,據理力爭,決不讓步。
5.個體長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識出誰是普通公務員則難入登天。而當你看到一個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發黑下垂、眉間川字凸顯、頭頂金光乍現,有著四十歲的年齡五十歲的面相,長得最著急的那個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6.接觸人群不同
普通公務員所面對的人群中公務員和群眾各佔一半,當然基層鄉鎮機關、扶貧、民政等單位公務員要接觸更多的群眾。反觀法官,特別是民事法官,所接觸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眾,而且要麼是怒火中燒的原告,要麼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處矛盾的漩渦之中稍有不慎便會成為標盤上的圓心。
7.健康狀況不同
如果說普通公務員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而法官的健康狀況則更為堪憂。大多數法官,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6小時左右,由於常年坐著開庭、調解、寫判決,勁椎病、腰椎病這兩個小夥伴與法官關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還與冠心病、糖尿病、腎結石等疾病保持重要夥伴關系。
8.價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務員在寫好一份重要材料、組織了一次重要會議、引進了一個重要項目時成就感自然很是強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則源於一起起犯罪的打擊、一個個矛盾的化解,源於正義的實現和公正的彰顯,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當事人冰釋前嫌了,在那個時候,法官的成就感、價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術層面不同
從職業特點來看,法官屬於技術類公務員,這種技術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和醫生一樣要針對不同的案情對症下葯,並會隨著法官從業時間的不斷延續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適用、證據認定上技術更為嫻熟的法官其辦案質效更高,法官也因為其技術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級之劃分。
10.職業風險不同
相較普通公務員,法官的職業風險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隱患帶來的職業風險暫且不論,在辦案實踐中,刑事法官被打擊報復、民事法官被威脅傷害、執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襲常常見於報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犧牲在工作崗位上,法官的職業風險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風險四伏。
11.承擔責任不同。
普通公務員職位越高責任越大,工作失誤會被問責。由於工作性質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對自己所承辦的案件承擔錯案問責制和終身負責制,一名法官在崗期間要辦理數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辦的堅如磐石,但如果錯案發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毀掉一世英名,真可謂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語雲,民不畏我嚴而畏我不廉。法官作為特殊群體,除了嚴格遵守普通公務員必須遵守的「一準則、兩條例」等各項廉政行為要求之外,還應遵守《法官法》、法官職業道德、「五個嚴禁」等針對法官群體所特有的廉政行為規范,同時,媒體對於法官的監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務員更強。身正不懼影斜,法官務必慎獨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辦的案件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真正考驗。

3. 法官終身責任制的起源

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早在1995年的《法官法》中就可以找到依內據,2001年修訂後的《法官法》規定,對於玩忽職容守造成錯案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之後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也將錯案列入違反辦案紀律的情形。自治區高院也出台《關於違法及差錯審判執行責任追究辦法》,確立了由審判委員會研究確定是否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3)法官負責制擴展閱讀

意義:

「誰辦案誰負責」最終要落實於審判工作、司法工作的每個環節,但要想讓其切實發揮作用,顯然不是一兩條規定就能夠解決的,還需要有良好的、科學的制度設計。令人欣慰的是,四中全會決定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

法官責任制度制定和出台的目的不是懲罰,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所以,還要有相應的機制保障維護公平正義的法官。

如果沒有科學的遴選機制,業務精通、公平正直的法官就不能走上審判台;如果審判中不能去除行政指揮的陰影,法官還要服從領導意志;如果法官的職業保障不能落實,那麼由審判者負責終將是一句口號。

4. 落實司法責任制須健全哪些機制

|文

落實司法責任制須健全哪些機制

2015年10月08日 14:43 來源網路

梁鳳雲|文(最高法院法官 法學博士)


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該《意見》。這一《意見》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重大改革舉措,也是今後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根據《意見》的規定,本文認為,推動和落實司法責任制,應當建立以下十個方面的機制。

建立司法行政領導法官化的分流機制,做好辦理案件的「老本行」。過去一段時間,院庭長事實上成為承辦案件法官的行政上級,一定程度上存在「判者不審」「審者不判」的現象,導致了裁決者與案件事實之間的疏離。《意見》將院庭長的審判管理權對象一般限定於程序性事項范圍之內,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案件「審理者」和「決定者」兩相分離的狀態。司法親歷性要求貫徹直接言詞原則,沒有經歷訴訟過程而簽發法律文書,不僅使訴訟程序失去意義,也使得無人對裁判的質量負責。進入員額的院庭長應當組建審判團隊直接辦理案件,充分發揮其作為資深法官富有審判經驗的優勢,逐步減少或者剝離司法行政管理工作,逐步減少最終廢止案件審批制度,實現「法官上級」和「法官管理者」向「法官」和「裁判者」的轉變。

建立內外部過問獨立記錄的安全機制,架設法官責任的「安全線」。外部干預和內部過問對法官客觀判斷案件事實、公正適用法律,產生了嚴重干擾,切斷了案件事實與法律適用之間的有機聯系。因此,中央決定對干預過問司法的行為實行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就是要讓干預者投鼠忌器、如履薄冰,凈化司法外部和內部環境。依照《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承辦法官應當對干預、插手、過問的行為進行獨立而全面的記錄、留痕。全面記錄不僅要作為卷宗的必要內容實行零記錄,而且要作為卷宗組成部分永久備查。因內外部干預等而非法官原因直接導致錯案的,不得追究法官責任,保障法官獨立公正辦案。

立法官會議的糾偏參考機制,築牢辦理案件的「防護牆」。法官審理案件,應當准確認定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但是,司法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迭出紛至。為了防止案件法律適用上的重大偏差和不統一,《意見》規定,對於重大疑難案件,特別是對法律適用存在重大分歧的案件,可以提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事實認定問題由法官通過審理活動予以確定,不能提交討論。基於司法的親歷性要求,法官會議的意見只具有咨詢、參考和糾偏意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要求法官和審判團隊必須接受該意見。經過法官會議討論的案件,法官獨立承擔相應責任。

建立法官辦案的協同機制,打好辦理案件的「組合拳」。《意見》強化了合議庭成員對案件質量共同負責的原則。誰審理、誰裁判、誰負責是司法責任制的核心內容。所有法官都要實質性參與閱卷、庭審、評議等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復核並在裁判文書上簽名。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共同承擔責任。一般來說,主審法官對裁判結果承擔主要責任,參審法官對裁判結果承擔次要責任。要改變過去那種合議他人承辦的案件時盲目跟風、簡單附和的現象,倒逼參審法官認真閱卷和參與訴訟活動。

建立法官裁量空間的保障機制,確立辦理案件的「邊界線」。司法權是判斷權,裁量權。法官審理案件,是對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裁量和判斷。只要存在裁量和判斷活動,就必然存在裁量空間和判斷餘地。認定事實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適用法律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屬於法定的司法裁量權范疇,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司法權又是法定權、公權力,其授權源自憲法和人民,必須受到司法責任的約束和限制。對於沒有司法裁量空間(「裁量縮減為零」)而非法裁量的,應當進行責任追究。

建立內部請示的規范機制,完善法律適用的「度量衡」。過去的內部請示制度,實際上是下級法院要求沒有參與訴訟活動的上級法院給予司法判斷結果,是「下審上定」「定者不審」和司法行政化的一種表現。規范內部請示,就是要讓司法責任回歸審理法院。除了法律適用問題外,下級法院不得就個案處理請示上級法院。對於案件確實重大復雜的,依照法律有關管轄的規定,下級法院可以要求移送上級法院審理,必要時上級法院可以提審。對於具有普遍規范意義的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制定司法解釋方式予以規范。要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逐步減少乃至最終取消案件請示制度。

建立審判團隊司法責任的明晰機制,築好權力責任的「籬笆牆」。審判團隊既是一個整體,同時內部也應當明確分工。《意見》規定,審判團隊按照分工不同,履行不同的審判職責,承擔不同的審判責任。審判團隊的審判職責是一種分工負責的責任,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在不同的訴訟階段負有不同的職責,其中法官責任居於核心。相對應的,審判團隊的司法責任實際上是一種按份責任。「先有籬笆牆,後有好鄰居。」司法責任制就是要根據合議庭成員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情節,合議庭成員發表意見的情況和過錯程度,合理根據各自職責,合理確定各自責任。

建立國家責任與司法責任的銜接機制,設立責任追究的「分流閥」。《意見》明確了審判人員的責任,主要是一種基於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個人過錯責任。根據憲法和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於生效裁判違法造成他人合法權益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國家賠償責任。因此,國家賠償責任和司法責任可能存在競合現象。對於法官履職過程中的非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損失,應當由國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法官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錯案的,也應當由國家先行予以賠償;國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之後,應當向責任者追償。

建立錯案追究的同行評議機制,合理確定法官履職盡責的「護身符」。《意見》確定了終身追責和司法豁免制度。古法曰,罪當重而端輕,當輕而端重,是謂不直。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法官是以法律為業的專業人員,既不能故意任性裁判,也不能違反普通人的注意義務出現重大過失而導致錯案冤案。由於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專業性,由於「錯案」標準的復雜性,對於錯案的判斷,應當實行同行評議,避免出現外行評議內行現象。條件成熟時,最高人民法院應當設立全國統一的,由資深、公正的法官組成的法官懲戒委員會。

建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動晉升增資機制,確立法官履職盡責的「定心丸」。司法責任制與司法保障制相輔相成,沒有司法保障的司法責任,無法令人信服。從世界范圍來看,由於法官維護社會公正的仲裁者地位,由於其司法親歷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各國均給予法官獨立而尊崇的社會地位。設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動晉升機制,實際上割斷了法官與上級司法官員之間可能的依附關系,可以避免法官為了晉升而犧牲司法公正,可以避免法官為了級別待遇而逢迎上級,可以避免法官為了五斗米折腰。法官有了職級和工資待遇保障,就會自覺珍惜法官榮譽和自覺維護法官身份,有助於法官排除外部干預、內部過問,有助於法官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有助於法官積極辦案、公正辦案。

5. 法官判案終身負責制人民陪審員需負什麼責任

樹立法來官判案終身負責制源,必須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依法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審員來自基層,對風俗民情、市井生活有著更直觀的感受,可以彌補專業性的不足。對人民陪審員制度進行改革,就是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只參與事實審,不參與法律審,抓住陪審制度的主要矛盾,真正實現揚長避短。

6. 法官終身責任制所指的責任包括刑事責任嗎

是指法官對自已處理過的所有案件、終身負責!根據所處理案件的錯誤行為、該負什麼責就被追什麼責、如行政的、經濟的、刑事的責任!

7. 我國什麼時間開始實行主審法官負責制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對當前形勢下,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機製作出專門部署。

8. 完善法官,檢察官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的最新相關信息

抄2014年10月底,十八屆四襲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作為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
目前各地正在改革試點,主審法官、主任檢察官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各地正在總結實踐經驗,按照司法規律的要求,逐步完善這項制度。
1、主任檢察官並不是行政領導,其主要職能體現在執法辦案上。改革的最終方向應當是實現每個檢察官都能在一定的條件下獨立辦案、獨立負責。因此,完善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應著重考慮去官僚化,實現行政崗和業務崗分類管理。
2、構建檢察長領導和主任檢察官獨立決定相協調統一的機制。原則上主任檢察官應當執行檢察長的決定,同時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主任檢察官可以建議把問題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檢察委員會的決定具有法律效力,主任檢察官對決議須無條件執行。

9. 為什麼主審法官終身負責制還不實行

自2015年最高法院發布《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後,凡是實行員額回制改革的法答院,就已經開始實行終身負責制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法發〔2015〕13號)第25條規定: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10. 如何完善法官,合議庭,審判委員會的責任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專題的決定》15日發布,屬指出要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熱點內容
周末條例 發布:2024-11-19 22:50:11 瀏覽:312
紅章對賬單彩色列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22:37:40 瀏覽:450
膠權認購承諾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2:35:50 瀏覽:602
公證全國統一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21:43:05 瀏覽: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結婚證嗎 發布:2024-11-19 21:28:30 瀏覽:821
婚姻法21這條屬於 發布:2024-11-19 20:42:30 瀏覽:938
瑞達行政法補充講義 發布:2024-11-19 20:36:23 瀏覽:551
新合同法以什麼為指導制定 發布:2024-11-19 20:34:37 瀏覽:295
女法官p 發布:2024-11-19 20:11:24 瀏覽:269
新鄭律師援助 發布:2024-11-19 19:04:40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