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人民法院
A. 付承然冒充老闆詐騙農民工資通過兄弟是黃山中學校長與巢湖市黃山法院庭長韋軍
准備證據直接報警呀。警察會你們做主,法律會還你們公道,國家會替你們撐腰。
B. 付承然冒充老闆詐騙農民工資通過兄弟是黃山中學校長與巢湖市黃山法院庭長韋軍請問怎樣舉報,投訴
有詐騙行為就報警,如果不處理或對處理方式不滿意,去當地信訪辦實名舉報。
C. 誰能告訴我安徽省巢湖市法院和勞動局在哪裡嗎需要具體位置,
巢湖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巢湖市健康東路上;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巢湖市巢湖路192號。
D. 安徽巢湖市中級人民法院電話號碼是多少
E. 巢湖市法院刑庭張法官
影片有許多引人深思之處,其中也蘊含了不少法律問題。我無意全面評價,而主要關注法官老張解決 糾紛的方式。在整個過程中,他竭力使出渾身的解數,試圖促成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而不希望用判決了 結糾紛。用老張的話說就是:「只有我在中間抹稀泥了。」值得追問的是,老張為什麼熱衷於調解? 在重法條、重審判的法官同仁們眼裡,老張的行為似乎不可理解。他們也許會問,張法官怎麼會這樣 辦案呢?按照司法中立、法官消極的現代程序正義理念,老張主動積極單方面地接觸當事人,極力勸說其 選擇調解,甚至不惜在當事人之間「和稀泥」顯然違背了法律的基本原則。主張程序正義的學者也會把老 張的行為解釋為法治意識、程序觀念淡薄,重調解輕審判。初看起來,這些解釋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不 符合邏輯的。事實上,在當事人雙方都不肯讓步的情況下,老張還是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證明責任分配 規則判決老栓敗訴。如果他法治意識、程序觀念淡薄,則無論如何也作不出一個老栓敗訴的判決,因為憑 著多年的經驗,他心裡非常明白老栓是不會認錯自己「閨女」的。這說明張法官對審判依據的法律很清楚 ,在判案過程中能尊重程序規則。但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運用程序規則很容易作出決斷的方式老張不用 ,而採取調解的路子?為什麼他明知老栓去申請給小牛作親子鑒定可能贏得法律上的權利,還要極力阻止 老栓的行動?一個懂得程序正義的人怎會對此主動反對呢? 只要面對中國具體的社會情景,我們就會發現老張的行為是合乎情理,並且是相當理性的。暫且不涉 及其他一些復雜因素(諸如,張法官受「無訟」、「和為貴」等中國傳統訴訟文化的影響,考慮兩家先前 是否關系較好,而這種關系可能因訴訟被摧毀等),老張選擇調解的路子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符合實際的 糾紛解決策略。作為基層法院派出法庭的一位老法官,老張不像我們在英美法律影片中見到的法官,身穿 黑袍,頭帶假發,高高坐在法官席上,嚴肅地聆聽雙方當事人律師的法庭辯論,時不時地敲一下法槌—— 反對有效,反對無效。他也不像剛從法學院走出來,臉上稚氣未脫的法官那樣手裡捧著法律手冊和法學教 科書振振有詞地說道——根據法律規定,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他長期生活在基層,長期與鄉親們打 交道;他知道小牛被老栓視為自己的命根子,也知道那條耕地的牛對母子相依為命的來順媽是多麼的重要 ;他更懂得鄉親們的生活還很艱苦,昂貴的訴訟費用是其難以承受的負擔。來順媽在村主任的幫助下領來 了一群村民作證,證明牛是老栓從來順家牛欄牽走的。這樣一來證明責任就應當由老栓來承擔,但老栓一 時又舉不出證據,牛又不能開口說話,認出主人。如果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則,那麼就得判老栓敗訴。 這樣判下來,糾紛勢必得不到徹底解決,老栓肯定會通過上訴、上訪甚至採取私力救濟等方式去要回「閨 女」。因為如果判決得到肯定,老栓丟掉了牛不說,還要背上偷牛賊的黑鍋,這是他理解不了也承受不了 的。這樣,老栓肯定不會罷休,如此必定會導致解決糾紛的成本不斷增加,甚至很可能會遠遠超過牛本身 的價值。最後,這筆費用不論落到誰的頭上都是天文數字,會給其生活帶來難以估量的打擊,影片悲劇性 的結局也證實了這點。作為一個深察民情、有責任感的法官,他不能不認真考慮這些可能的後果。 另一方面,如果能使雙方都作出一些讓步接受調解,即使老栓要損點利,但可以避免老栓因敗訴而背 上偷牛賊的黑鍋,從而防範因實體正義的過分偏離而引起不可估測的社會後果(如實施過激行為);也可 以避免因老栓的實體權利得到實現,而使來順母子無力承擔訴訟費用被逼上絕路。況且在調解之後,丟掉 的另一條牛還有找到的可能。張法官自己也可以避免因訴訟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而背上良心的負擔。在這 種情況下,老張主動積極推動調解,甚至不惜用「和稀泥」的方式,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盡管程序上不合 法。可惜,悲劇還是發生了,他沒有逃脫這場悲劇附加給他良心的負擔,那巨額的債務在老張心口留下了 永遠的疙瘩。 因此,有理由得出結論,法官偏向調解並非是法治意識、程序觀念淡薄以及重調解輕審判所帶來的結 果,而恰恰是在現實條件下所作出的理性選擇。我們照搬西方那一套糾紛解決套路,能否有效解決糾紛? 當事人購買到的法律服務並非是其初始所想要的,甚至這些服務還給其生活帶來災難。正如老栓迷茫地感 嘆道:「我不知道會這樣,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認為,探討中國的問題終究繞不過中國國情,人口多, 人均資源佔有量少,這是最大的國情,而且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有很大變化。我們不得不追問,面對日益激 增的糾紛,國家是否有能力為那套精緻而昂貴的糾紛解決模式「買單」?如果不能,那什麼又是最現實、 合理、有效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