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判和解

法院判和解

發布時間: 2020-12-19 14:09:12

『壹』 法院判決和調解有什麼不同

1、特點不同

民法院的判決有兩個特點:具有穩定性。任何機關、團體或個人,都無權變更或撤銷,如有錯誤,只能由人民法院按法律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糾正。具有強制性。判決生效後,執行部門有按照判決執行的義務,當事人必須堅決服從,不能抗拒。

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人民法院進行該活動,依據的是其審判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屬於審判活動,具有審判上的意義,具有司法的性質。

2、原則不同

公開審判是憲法原則,作為審判活動的最終載體,司法判決當然應當體現公開審判的原則。司法判決是對訴訟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結論即裁判結果的證明,是對結論產生的合法性、正確性的證明,也是對審判程序正確性、公正性的證明。

法院調解,指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雙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自願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調解案件時,當事人應當出庭;如果當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經過特別授權的委託代理人到場協商。

3、依據文書不同

在法院調解中,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應予批准。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

判決書從送達或當事人接到的第二天起,在法定的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過了上訴和抗訴期限即發生法律效力。二審的判決,宣判後立即生效。

『貳』 民事案件判決後能否調解結案嗎

不能。

判決時下來來原源則上是不能執行調解,但雙方當事人在執行階段,在勝訴人自願的情況下,是雙方當事人是可以自行和解。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的處理,一律使用裁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辯期滿後裁判作出前進行調解,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

(2)法院判和解擴展閱讀:

雙方當事人同意後,原告撤訴,調解員擬定調解書,雙方簽字,法院加蓋公章。法院結案。

調解的效力與判決的效力相同,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您的案件具有給付內容,調解結案後對方不履行的情況下是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您可以放心地選擇調解或判決結案。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三款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就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與判決相同。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生效後,與生效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在庭下調解成功了之後,雙方在調解書上面簽字了,代表彼此的糾紛就徹底的消失了,不再需要繼續的訴訟等來維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叄』 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的區別

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相比較,有以下幾點區別:

1.性質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根據法庭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應當注意的是,庭外和解與法庭調解二者並不是完全沒有關系。

根據《民事調解規定》,二者的聯系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

第二,當事人在和解過程中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對和解活動進行協調,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審判輔助人員或者邀請、委託有關單位和個人從事協調活動。

庭外和解:在判決前雙方隨時可以和解,和解後一般都要撤訴,也可以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

法庭調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根據案件審理的實際情況,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

(3)法院判和解擴展閱讀:

與訴訟外的調解相比較,法院調解有這樣的一些特點:

1.法院調解發生在訴訟過程中。因此,當事人在此過程人所進行的行為,屬訴訟行為,對當事人產生訴訟上的約束力;訴訟外的調解發生在訴訟之外,當事人的行為無訴訟上的意義。

2.法院調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人民法院進行該活動,依據的是其審判職權,所進行的活動屬於審判活動,具有審判上的意義,具有司法的性質;

後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行政機關的官員、仲裁機構的仲裁員,所進行的活動不具有審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質。

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在訴訟中經各方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可以委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的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

3.法院調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則和程序。在我國,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要遵循當事人自願和合法的原則,應當在事實清楚、責任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法院組織調解還需要有一定的程序;

訴訟外的調解雖然也要求要當事人自願和合法,但這對它們而言不是法律規定的原則,在查清事實和分清責任的問題上也不像法院調解那樣嚴格,在程序上,訴訟外調解也不如法院調解規范。

4.法院調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調解協議或調解書生效後與生效的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院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並簽收了送達的調解書的,訴訟結束;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

訴訟外的調解,除仲裁機構製作的調解書對當事人有拘束力外,其他機構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而形成的調解書,均無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見證力,當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該爭議問題向人民法院起訴。

需要注意法院調解與訴訟外調解的聯系和區別:

兩者相同之處在於法院調解與訴訟外調解都是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的解決糾紛的方式,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始終要貫徹自願原則。

調解能否開始取決於當事人是否同意接受調解,調解過程中是否同意讓步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調解結束時是否能達成調解協議、達成何種內容的協議

網路-庭外調解

『肆』 打官司和解和最終通過法院判決有什麼差別

1、性質不同:前者來含有人民法院自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的主體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參加。

3、效力不同:根據法院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4)法院判和解擴展閱讀:

打官司注意事項:

1、當事人的基本情況。當事人為自然人的應註明其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地(包括戶籍所在地與住所地)、聯系電話、郵政編碼。

2、提交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資料,應當同時提交有翻譯資格單位翻譯的中文譯本。

3、證據材料為復製件,提交人無法提供原件或原件線索,沒有其他材料可供印證,對方當事人又不承認的,在訴訟中將不作為證據使用。

4、當事人有權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委託他人訴訟必須向本院提交由委託人和訴訟代理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訴訟和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判決書

『伍』 庭外和解和法庭調解有什麼不同

庭外和解:在判決前雙方隨時可以和解,和解後一般都要撤訴,也可以在法院主持下達成調解。

庭外和解沒什麼其它條件,關鍵是雙方協商一致,雙方自行達成和解方案。

當然是以不違反國家相關法規為前提!

法庭調解:是在法庭的主持下根據案件審理的實際情況,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調解民事案件,及時解決糾紛,保障和方便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節約司法資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調解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辯期滿後裁判作出前進行調解。

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

第二條 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

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調解。

(5)法院判和解擴展閱讀:

法庭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庭審階段,為解決民事糾紛,勸導、動員和敦促雙方當事人通達互諒互讓,達成調解協議的訴訟活動。

適用於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法庭調解的原則是:査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自願原則和合法原則。

經法庭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經審査認為合法的,由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

『陸』 關於法院判決後,執行過程中達成和解是否可以再次申請執行

如果法院判決後,執行過程中達成和解 不可能再次申請執行

『柒』 致人輕傷雙方已和解,法院怎麼判

致人輕傷涉嫌故意傷害罪,一般會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積極賠償對方,並取得對方的諒解,法院或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或是判處緩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規定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二)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

(7)法院判和解擴展閱讀

損害他人身體的行為必須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損害,才能構成故意傷害罪

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腳踢、推拉撕扯,不會造成傷害結果的,則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傷害結果其表現可多種多樣,有的是破壞了他人組織的完整性,如咬去鼻子、砍斷手腳;

有的是損害了他人器官的正常功能,如聽覺、視覺、味覺喪失,精神失常等。但就結果的嚴重程度而言,則有3種形態,即輕傷、重傷或死亡。如果沒有造成輕傷以上的傷害如沒有達到傷害等級或雖達到等級卻屬輕微傷,則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

所謂輕傷,是指由於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於輕微傷害的損傷。鑒定應當以外界因素對人體直接造成的原發性損害及後果包括損傷當時的傷情、損傷後引起的並發症和後遺症等全面分析、綜合評定。

所謂重傷,是指使人肢體殘廢或者毀人容貌,喪失聽、視覺或者其他器官功能以及其他對於人身健康有重大損害的傷害。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捌』 法院判和解怎麼聯系

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是允許當事雙方和解的。
雙方和解的,雙方在和解協議書上簽專字即發生法律效力屬。
對於雙方和解的,法院不能下判決。
法律鏈接:《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八條 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玖』 法院判決書下來還可以私下和解嗎,用不用去法

法院的判決書下來了,還可以私下和解,這是法律所允許的。
如果案件已經到了執行階段,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將協議交給法院執行庭即可。
執行庭就會裁定執行終結。

『拾』 法院判決後,想和解還可以嗎

法院是先調解一次或者兩次,如果雙方不同意才下達判決書。
當事人有和解權利,法律規定當事人有和解的自由裁量權。
另外雙方可以私下和解,雙方撤訴還可以退部分訴訟費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