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民調解
A. 法院,人民調解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公證處哪個法律效力最強
1、法院、來人民調解委員源會、仲裁委員會、公證處的業務范圍並不完全相同,故不能做橫向比較。
2、若說效力的強弱,只能從其做出的法律文書是否有強制執行效力來判斷:
(1)法院是審判機關,一般糾紛均由法院處理,其做出的判決自然有強制執行效力。效力相對最強。
(2)仲裁委員會,是獨立、公正、高效地解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常設仲裁機構。仲裁裁決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但當事人不服其做出的仲裁裁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效力相對法院判決較弱。
(3)公證處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公證處做出的公證,一般是沒有強制執行效力的,但對經公證的以給付為內容並載明債務人願意接受強制執行承諾的債權文書,債務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適當的,債權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4)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由其組織雙方簽訂的《調解協議書》沒有強制執行效力。因此,效力相對最弱。
B.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與人民法院的調解有什麼不同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如果不履行需要訴訟後執行。法院調解如果不履行可以直接申請執行
C. 人民法院如何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指導和支持
一、人民調解制度的概念
廣義的調解,是指由人民法院、仲裁機構、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政機關主持,對糾紛的當事人進行說服勸導,促使他們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活動。人民調解僅是調解體系中的形式之一,人民調解制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輔助制度,也是人民群眾自己解決糾紛的法律制度。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其職責任務是以合理合法、自願平等和尊重訴權原則,調解民間糾紛,宣傳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
人民調解作為一種民間糾紛的平息方法,以其簡便快速的特點,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近幾年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卓有成效,解決了大量的民間糾紛,為社會穩定,防止矛盾激化,減少訴訟,避免大量案件湧入法院,緩解法院工作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已成為我國訴訟程序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民事、商事糾紛也相應地與日俱增,而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的案件受理能力畢竟有限,這樣,對包括人民調解在內的各種法庭外糾紛解決機制的社會需求也就日益凸顯。
二、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
人民調解協議,是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調解下,自願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人民調解協議完全具備民事合同的特徵和性質,依法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事合同的效力為法律所賦予。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只要合同真實地反映了雙方當事人的意志且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合同即具有法律強制力。因此,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合法,是合同的法定有效條件。依法達成的人民調解協議是當事人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即使調解協議的內容確定了一方當事人對於某些權利或者利益的放棄,只要該種利益的放棄是出於當事人的真實意願,仍然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將人民調解協議確定為具有民事合同性質,也同樣說明人民調解協議依法具有了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當前人民調解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人民調解委員會正逐步步入法治化、正規化的軌道。通過人民調解,化解了一大批社會矛盾,有力的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但根據筆者多年來的審判實踐,發現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1、業務上培訓較少,相當一部分調解人員法律知識貧乏,對現行法律、法規廢止實施不能准確把握,調解案件時適用法律不準確,有時適用已廢止的法律、法規。筆者曾經遇見過,2006年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協議,還適用早已廢止的《人民公社條例》。
2、部分基層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重視不夠,沒有認識到人民調解的重要性,對出現的矛盾糾紛過分依賴於法院處理。隨著鄉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調解人員變動頻繁,調解人員工作能力、業務水平難以提高。
3、調解工作不規范,口頭調解者多,不製作書面調解協議,調解案件無檔案材料,一旦一方反悔,進入到訴訟程序,收集證據較難。或者製作調解協議時,內容表述不準確、不規范、不完整,適用具體數據不統一,各隨其是,隨意性較大。
4、違法調解現象依然存在。調解協議內容明顯違法。調解時漏列、錯列權利義務人,權利義務混亂,責任不明,調解協議權利義務人與簽字人不一致,一旦反悔協議無法維持。強制調解、越權調解現象時有發生,有些調解人員採取威協、恐嚇等手段,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意見,一些涉及刑事犯罪,行政處罰案件,被當作民間糾紛簡單調解。
5、不依法公正、公平調解現象仍然存在,調解人員受利益、關系、人情驅動,難以站在公正立場上公平調解。
近年來,最高法院非常重視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工作,及時出台了《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及實施意見,為人民調解工作步入法治化,正規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根據筆者調研的結果看,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更多的是針對個案的指導,缺乏系統性和主動性,還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指導機制。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對人民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法院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從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糾紛的特點出發,積極推動多種矛盾糾紛解決方式有效銜接、多種資源充分整合、相互支持的大調解工作機制的形成,進一步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支持。人民法院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分為非訴層面和訴訟層面兩個方面。
首先在非訴層面上:
1、向基層人民政府提出司法建議,建議基層人民政府完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機構,保持人民調解隊伍的相對穩定,切實改變部分地方人民調解委員會形同虛設的局面。協助基層人民政府制訂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細則、調解程序細則,從程序上、制度上確保調解公開、公平、公正。
2、試行實行人民調解指導員制度。指定基層法院相關業務庭及人民法庭審判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幹擔任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人民調解指導員,實行定人、定崗、定點。人民調解指導員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正常的工作聯系,以增長法律知識、強化調解技巧、提升調解藝術為主要內容對人民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選聘作風正派,具有公信力和一定法律知識的人民調解員擔任人民陪審員,參與法院審理案件,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法律素養和業務技能。
3、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人民調解工作座談會。通過定期、不定期召開與司法行政機關、調處中心和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席會議,基層人民調解員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人民調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分析探討,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方案對策,提出指導意見,提高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建立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和預警機制。通過院、庭長走訪基層聯系點,人民調解指導員會同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定期到各鄉鎮、村組排查社會矛盾糾紛,研究民間矛盾糾紛產生的規律和特點,做到早排查、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及時排查原因,分析對策,制定預警和防控方案,充分發揮大調解機制的防控功能。
5、推動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有效銜接,完善參與大調解工作機制。成立人民調解工作指導委員會,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和計劃,定期就大調解工作進行業務研討和培訓,以人民法庭為依託,促進訴訟調解與大調解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同時完善制度,形成規范、系統、經常的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機制。
其次在訴訟層面上:
嚴格依法及時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通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商案件來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審理此類案件時應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並邀請人民調解員參與法院調解,並將審理結果告知調解組織。對當事人就人民調解協議糾紛提起的民事訴訟,人民法院要優先、及時予以處理,在訴訟過程中,仍應做好調解工作。
1、對此類糾紛,人民法院要積極受理,及時進行審查,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不予受理或拖延立案,應設立大調解糾紛立案綠色通道,以保證此類糾紛進入訴訟程序的暢通。同時積極探索實踐立案先行調解制度,在此類糾紛立案時,召集當事人及原人民調解員到場,根據自願原則,在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與人民調解員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調解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當事人的訟累,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2、在審理過程中,嚴格適用《合同法》及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對於人民調解協議內容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及社會公眾利益,不存在重大調解或顯失公平的情況的,依法確認和支持調解協議的效力。同時就反悔調解協議的一方,課以其相應的舉證責任,以維護大調解的權威。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人民調解委員會強迫調解的人民調解協議,應當認定為無效,並告知當地的司法行政機關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
3、對於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明確的調解協議,因其債權債務關系已經確定,可參照類似於支付令性質的督促程序,對符合支付令受理條件的調解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積極受理,並及時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如債務人未提出實質異議,即可進入執行程序,否則則進入訴訟程序。這樣,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威信將大大增強,有利於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
D. 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法院調解的關系
一、行政調解的概念
調解,是指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通過第三者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規定,對雙方當事人的思想進行排解疏導,說服教育,促使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互相協商,互諒互讓,依法自願達成協議,由此而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按照我國法律規定,行政調解,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在其行使行政管理的職權范圍內,對特定的民事糾紛及輕微刑事案件進行的調解。調解的范圍包括民事糾紛、經濟糾紛和輕微的刑事糾紛。
在我國人口眾多的國家裡,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經濟交往的不斷發展,民事、經濟等糾紛的大量發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糾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是我們應當思考的范疇。按照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我國調解制度包括法院調解、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三大調解制度體系。此外還有仲裁調解、律師調解等。這些調解互有聯系、互有區別,構成了我國一套完整的調解體系。對於法院調解、人民調解的法律效力已十分明確,本文不作研究。筆者只想就行政調解的法律效力作以粗淺認識,以求拋磚引玉,共同為我國行政調解工作添磚加瓦。
二、行政調解的性質和作用
行政調解與法院調解相比,同人民調解一樣,屬於訴訟外調解,所達成的協議均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的效力,但對當事人均應具有約束力。因為,行政調解和人民調解一樣,均是在自願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調解活動,按照現有法律規定,當事人對所達成的協議,都應當自覺履行。因此,可以說行政調解所達成的協議,仍應與人民調解所達成的協議一樣,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
在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各個革命根據地的基層人民政府都負有調解民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的職責。建國後,行政調解逐步發展為多種形式,除基層政府調解一般民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以外,法律還規定某些國家行政機關負責調解特定的民事糾紛和經濟糾紛。我國行政機關的職能主要體現行政管理與行政執法兩大職能上,行政調解就是國家行政機關對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執行管理和監督的一種方式。它不僅可以調解公民之間的糾紛,還可以調解公民與法人之間和法人與法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爭議。這是它不同於人民調解的一個重要特點。多年以來,我國行政機關調解處理了大量的經濟糾紛和民事糾紛,而通過調解的許多糾紛,大量的是雙方當事人自覺履行,很少再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可以說,行政調解對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為調整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三、行政調解的種類
就目前而言,我國行政機關依法可以調解的種類很多。可以說,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所遇到的糾紛,基本上都可以進行調解。但主要常指的行政調解有這樣幾類:(一)基層人民政府的調解。調解民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一直是我國基層人民政府的一項職責,這項工作主要是由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的司法助理員負責進行。司法助理員是基層人民政府的組成人員,也是司法行政工作人員。他們除了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和法制宣傳外,還要親自調解大量的糾紛。(二)國家合同管理機關的調解。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發生爭議時,可以約定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國家規定的合同管理機關,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法人之間和個體工商戶,公民和法人之間的經濟糾紛,都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調解。(三)公安機關的調解。我國治安處罰條例規定,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情節輕微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後,組織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這是法律法規授予公安機關調解的權利,有利於妥善解決糾紛,增進當事人之間的團結。(四)婚姻登記機關的調解。我國婚姻法規定,男、女一方提出離婚,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同時,該法規定,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應同時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所以,婚姻登記機關也可以對婚姻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這樣有利於婚姻家庭的正常發展。
四、行政調解的原則和方法
行政調解也應同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一樣,均應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的基礎上,說服當事人互諒互讓,依照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的規定,讓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爭端。因此,合法和自願是調解必須遵守的原則。另外,行政調解和人民調解一樣,還必須堅持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這實質與自願原則是緊密相聯的。如果當事人不願經過調解,或者經過調解達不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又反悔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都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訴訟權利。對於調解的方法,有多種多樣的靈活方式,這要跟具體的調解人員的知識和經驗有關。但總的說來,在調解過程中應做到深入調查研究,虛心傾聽當事人的意見,弄清案情,以和藹耐心的態度,耐心細致的講理講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堅持說服教育、方便群眾的工作方法。多年來,行政調解的經驗方法舉不勝舉,毋須多論。
淺析我國的民事調解制度
民事調解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做好民事調解工作,對於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交易的正常流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的民事調解制度從《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看,分為訴訟調解和訴訟外的調解。《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同時《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對訴訟外調解工作也進行了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
一、自願、合法的訴訟調解制度
訴訟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主持並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協商解決的制度。自願、合法的調解制度是在試行民事訴訟法的著重調解的基礎上經改進而演化過來的。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用調解的方法解決民事糾紛,是我國人民司法工作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成功經驗。
1、自願、合法的訴訟調解制度的涵義。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及解釋,自願、合法的訴訟調解是我國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含義:第一,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工作中,對於能夠調解的案件,應當用調解的方式結案。但不適宜用調解的案件,則不應採用調解方式結案,例如使用特別程序的案件,確認合法有效或無效的案件。第二,調解必須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自願」即當事人必須出於自願而進行調解活動,以及當事人之間達成的調解協議內容必須是出於其自願,人民法院不得強迫當事人採取調解方式或達成調解協議。「合法」即當事人雙方達成的協議內容必須合法,以及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的過程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和原則。第三,調解貫徹訴訟的全過程,即在訴訟的任何階段,不論是第一審階段,還是第二審階段,不論是審理前的准備階段,還是開庭審理階段,人民法院都可以酌情進行調解。第四,調解與判決一樣,都是人民法院解決民事案件的一種方式。案件能調解的則調解,不能調解的或調解無效的案件,應當及時判決,不應當久調不決,要正確處理調解與判決的關系。
2、訴訟調解制度在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人民法院主持的訴訟調解制度在我國的民事訴訟制度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一方面,審判實務中大量的民商事糾紛通過調解結案。另一方面,訴訟調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曾受到立法者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現行的訴訟調解制度在理論上存在以下缺陷:(1)訴訟調解軟化了程序的嚴格性,會造成審判人員行為失范和審判活動無序。(2)訴訟調解軟化了實體法的約束,導致調解結果的隱性違法和案件處理結果的不統一。(3)訴訟調解本身隱含著強制,與現代權利觀念存在一定沖突。「權利至上」、「合法權利不容侵犯」的觀念極受現代人們推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民事訴訟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也是民事審判的主要任務。但從審判實踐中看,調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權利人被迫放棄部分權利甚至大部分權利為代價的。(4)當事人有權反悔調解協議與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有沖突。在司法實踐中訴訟調解制度也存在以下問題:(1)片面理解審判方式改革就是庭審模式的改革,注重坐堂審判,忽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注重把矛盾化解在法庭上,忽略了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層。法官除了應做好與案件直接相關的調查取證、核實證據外,鄉土社情、民風習俗也應了解,更要掌握當事人的思想情緒,採取果斷措施甚至動員一切力量去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維護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穩定,是基層法院審理民間糾紛案件的首要任務,也是最令基層法院法官們擔心和頭痛的事。一旦在訴訟階段中出現命案或引發沖突,就難向社會民眾交代。坐堂審判如何提高法官駕馭庭審的能力,當然是審判方式改革的重點,但善於調處民間矛盾糾紛也是基層法官的必備基本功,而後者恰恰是法官綜合素質的表現。基層法院、人民法庭面對的當事人,大多缺乏法律常識,許多人沒有聘請代理律師,如不做細心的疏導調解工作,盡管判得很公正,受不利判決影響的當事人也總怪法官亂判,心理上難以承受而與法官對立和纏訟。(2)片面強調直接開庭,該做當事人工作的不去做。有的法院把直接開庭率作為考核法官審判方式改革的一個指標,並規定調解只能在開庭審理中進行;有的法院規定法官開庭前不準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見面;也有的法院規定由立案庭將所有案件一律排期開庭,並規定在開庭前三天才能將案卷移送審判法官。這些新舉措的目的是防止審判法官偏聽一方、先入為主及不廉潔、辦人情案等,本無可厚非,但這些禁令的負面影響是阻止了法官的調查研究,削弱了調解功能的發揮。(3)片面追求當庭宣判率和當庭結案率,庭審調解流於形式。審判方式改革所追求的是公正與效率,就辦案效率而言,只要不超過法定審限就應當認為是高效的。有些地方把當庭宣判率、當庭結案率作為考核審判方式改革的指標,層層下達到對辦案法官的獎懲上,引起了攀比和作假;有的法院內部規定了比法律規定更嚴的審限,這些做法無形中又把訴訟調解鎖定在開庭審理中。
3、對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改革。筆者認為,改革我國的法院調解制度勢在必行。總的想法是:在現行的民事訴訟程序規定下,結合法院民事審判方式改革、法院內部機構的重新調整和職能的重新劃分,特別是大立案制度科學建立和有效運轉之後,將法院調解獨立出審判庭之外,在立案庭設專門調解機構,由其專行調解。其運轉程序是:法院立案以後,可以徵求當事人意見是否同意調解,當事人同意調解的,案件交由調解機構在規定的期間內調解。在規定期間內調解不成的,案件轉審判庭審理判決,審判庭不再主持調解。如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除原告撤訴的外,當事人可以申請「合意判決」。此方案一方面隔離了審判人員與調解人員身份上與對案件處理意見上的溝通與聯系;另一方面,減輕了審判庭的案件壓力,避免案件久調不決,也使審判庭名符其實。當事人一旦達成調解協議,即對雙方有法律約束力,不容反悔。調解書送達適用判決書送達的有關規定。如有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在規定的期間內提出確認無效或撤銷之訴。
二、訴訟外調解(人民調解)
訴訟外調解(人民調解)指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國家的法律、政策,以及社會公德,通過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促使糾紛當事人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工作原則。訴訟外調解雖然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進行了規定,但它不是民事訴訟的組成部分,但與民事訴訟有密切關系,人民調解是民事訴訟的一道防線,有些民事糾紛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解決了,就不再通過訴訟解決。訴訟外調解是我國司法工作的獨創,依靠人民調解組織解決民間糾紛也是我國的獨創,它被西方一些學者稱為「東方經驗」、「東方一枝花」。據司法部基層司的統計,過去全國人民調解與法院民事審判案件的比例為14:1,即調解解決14件,訴訟1件,現在這比例已下降到大致為1:l左右,即調解解決1件,訴訟1件多,這種狀況表明:一是訴訟外調解發揮了訴訟調解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訴訟外調解在現階段發展的潛力巨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如何對調解員的選任、培訓及調解工作進行規范,如何更好地發揮好訴訟外調解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中的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都是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在新形勢下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
1、訴訟外調解與人民法院的訴訟調解有以下兩點重要不同:第一,人民調解不是訴訟的必須程序。民事糾紛發生以後,當事人選擇人民調解方式調解解決的,必須出於自願,必須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第二,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政府和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工作負有指導的義務,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應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條的規定,訴訟外調解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受人民法院的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果有違背法律的現象,人民法院有權予以糾正。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應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
2、發展訴訟外調解制度的動因分析。人民法院的訴訟調解從歷史的統計來看,雖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其固有的缺陷,導致這項制度在理論上有反對者,實踐中有濫用者,存在一定的爭議。而訴訟外調解的理論依據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處分原則,因此積極開展這方面工作不存在理論問題,實踐中也消化了大量的社會矛盾,發展空間廣闊。具體說,發展訴訟外調解存在以下動因。(l)提高效率的市場動因。調解雖有費用,但比起訴訟來,花費少得多。訴訟往往幾經反復,數年不決,不利於商事活動的進行,「時間就是金錢」,這個千古不變的規則和調解的低成本,是推動了調解工作發展的市場動因。(2)相對靈活的操作方式。因為訴訟外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它不僅考慮要符合法律規定,而且還要考慮其他法律以外的因素(如人情),特別是要考慮未來發展的因素,是一種互諒互讓向前看的和解方式,並且當事人可以預知其結果。而訴訟則只考慮事實和適用法律,靈活性小,雙方當事人難以預知其結果。(3)和為貴的社會動因。訴訟外調解可以使雙方當事人保持和睦關系,特別是對於鄰里之間、合作夥伴之間,更是如此。而訴訟則往往撕破面子,把關系搞僵,不利於社會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思想下的處世原則,在實踐中很多人選擇了調解,社會和法律也給予了很大支持。(4)減輕法院負擔的要求。市場經濟越發達,交往方式越復雜,則矛盾糾紛越多。特別是經濟快速發展及生產方式的社會化,已使矛盾糾紛增加,法院不堪重負。解決法院負擔的最好辦法,就是發展訴訟外調解,分流案件,把大量的糾紛解決在訴訟外,法庭內的負擔自然就減輕了。
3、對訴訟外調解制度的改革和加強。由於訴訟外調解制度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巨大,加上改革訴訟外調解制度的空間巨大,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上收益也遠遠大於成本,因此發展訴訟外調解制度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我國訴訟外調解制度的改革和加強有以下幾個重點:(1)應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人民調解工作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工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司法機關的指導下,人民調解工作對於鞏固國家政權,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國《憲法》第111條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等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這就從國家根本大法上確定了人民調解的法律地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6條也有規定。長期以來,在人民調解的工作實踐中,雖然有些地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人民調解制度在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中已有一定地位。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條件下,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已成為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類型可以看出,利益矛盾已佔絕大部分,基層群眾之間的矛盾已佔主導地位,這些大量的社會矛盾糾紛的存在,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政權的穩定,必須及時解決。我國目前約有各級調解組織近100萬個,人民調解員1000多萬人,這是一支十分龐大而又可以充分發揮積極作用的隊伍,他們在化解廣大城鄉基層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來說,社會矛盾糾紛應該盡可能地依靠社會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來解決,只有當社會解決不了的時候,才動用國家強制力(如公安、法院)來解決,這樣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調解是我國社會矛盾糾紛機制中的有生力量,應該成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第一道防線,人民法院則是最後一道防線。否則,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也使法院不堪重負。(2)賦予訴訟外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要使人民調解發揮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就必須首先解決好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問題。筆者認為調解協議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我國法律對此尚無明確規定,但也無明確的否定性規定。依據我國現行《合同法》總則和《民法通則》關於合同的定義:「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調解協議如果不違背有關法律法規,確系平等主體之間在人民調解員的主持下自願達成的協議,人民法院似應按合同對待,這樣有利於人民調解委員會解決基層大量的矛盾糾紛,也有利於我國誠信制度的建立。如果調解協議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將嚴重製約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人民調解制度將逐步萎縮,人民調解的作用就得不到有效發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大量的矛盾糾紛僅靠訴訟來解決,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也不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雖然《合同法》在分則中列舉了買賣、借款、租賃、贈與等幾種合同,但這不等於合同種類的全部。例如,保險合同就是用《保險法》來界定的,還有對諸如企業與形象大使的姓名、肖像使用合同,烤鴨店與農民簽訂的小鴨供貨與成鴨回收合同,法律都無規定,當屬無名合同。這些無名合同發生糾紛後,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都會按照法律的一般原則,根據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參照有關合同的法律法規進行裁定,但不會不將其視為合同。因此,人民調解達成的協議,多數都具無名合同特徵,應具有合同效力。更何況我國現行《合同法》》總則還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它形式」 .口頭協議尚可作為合同,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員協助下平等自願達成的調解協議也應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3)對於在一定期間當事人沒有反悔的訴訟外調解協議,享受權利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根據以上分析,為賦予訴訟外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最有效、最直觀的方法就是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審查權後,賦予合法調解協議的強制執行權。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審查權後,只要當事人的協議沒有違法和違背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該協議的內容應該有效,享受權利的一方當事人有權力依據該協議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這里的「一定期間」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即在人民調解員主持下達成調解協議,在書面調解協議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或者當事人自己在調解協議中約定一個允許反悔的時間,在該時間內當事人沒有提出異議,則該協議發生法律效率,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申請期限參照有關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自然人為一年,單位為六個月。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E. 開庭審理後一方不同意調解,法官應如何處理
審判長的做法是不合法的。
《民事訴訟法》規定,法庭對不同意調解的案版件要及時判決。
不可以久權拖不判,強迫當時人進行調解。
庭外的叫和解,不叫調解。訴訟中的調解指在法庭中的調解,由法官主持。
訴訟中的調解前提是當事人自願和調解內容合法,沒有這個大前提就不可以進行調解。
(5)法院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調解,是指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社會公德為依據,對糾紛雙方進行疏導、勸說,促使他們相互諒解,進行協商,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
我國調解方式主要是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以及專業機構調解。
調解是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在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委員會及有關組織主持下。
自願進行協商,通過教育疏導,促成各方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辦法。
F.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協議有什麼法律效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第三十一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 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對調解協議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督促當事人履行約定的義務。
第三十二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當事人之間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三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法院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二十八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的,可以製作調解協議書。當事人認為無需製作調解協議書的,可以採取口頭協議方式,人民調解員應當記錄協議內容。
第二十九條 調解協議書可以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二)糾紛的主要事實、爭議事項以及各方當事人的責任;
(三)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內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調解協議書自各方當事人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調解員簽名並加蓋人民調解委員會印章之日起生效。調解協議書由當事人各執一份,人民調解委員會留存一份。
第三十條 口頭調解協議自各方當事人達成協議之日起生效。
G. 法院調解流程是什麼樣的
一、調解的開始:《民事調解規定》第2條規定: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調解。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調解在訴訟的各階段、各審級中均可進行。具體來講,法院在案件受理之後開庭之前可以進行調解,在庭審過程中可以進行調解,在二審中乃至在再審中也都可以進行調解。
庭審中的調解,通常情況下是在法庭辯論結束後進行。根據司法實踐,調解可以當庭進行,也可以在休庭之後另定日期進行。調解的開始,一般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提出建議,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開始調解。
二、調解的進行:法院的調解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調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議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中的一個審判員主持;調解可以在法庭上進行,也可以在當事人所在地進行。法院進行一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
調解協議通常是在調解方案的基礎上形成的。調解方案原則上應當由當事人自己提出,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提出調解方案。
三、調解結束:調解因當事人拒絕繼續調解或雙方達成協議而結束。當事人拒絕繼續調解而未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對案件繼續審理,並及時作出判決;調解達成協議的應要求雙方當事人在調解協議上簽字,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製作調解書。
(7)法院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4年8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二條 調解協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一)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二)侵害案外人利益的;
(三)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的;
(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院調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H.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與訴訟是什麼關系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作為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是指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包括習慣、道德、法律等規 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具有意思自治性、非嚴格的規范性等特點。
訴訟,則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在糾紛主體的參加下,以國家公權力解決社會糾紛的一種機 制。
1、二者雖然同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但各有其不同的法律適用.訴訟作為國家公力救濟的形式,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 之間、法人之間、其它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對其適用范圍做出了規定,訴訟適用於任何一類民事 糾紛,無論是因財產關系還是因人身關系產生。訴訟具有最為嚴格的法律適用規定。而調解作為一種純粹的民間性質的糾紛解決機制,並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對其適用范圍加以規定,但從我國目前存在 的調解機構和實踐來看,調解的適用范圍也是比較寬泛的.
2、從對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來看,都是通過居間第三者來進行的,但對第三者的要求和規定卻不盡相同。對於調解來說,其居間第三者是人民調解委員會.而如果要 通過訴訟形式解決糾紛,居間第三者只能是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的人民法院,包括國家各級人民法院。
3、解決機制解決機制問題.在調解中,由於作為居間第三者純粹的民間性和雙方當事人絕對的意思自治性,致使糾紛的解決只能建立在 糾紛主體絕對合意基礎上,第三者在調解過程中非以強制力而是以溝通、誘導、協調等方式促成當事人解決糾紛,僅起著促進、引導、協調的作用,對糾紛最終能否 徹底解決起不到決定性作用。而在訴訟中,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憑借國家審判權來確定糾紛主體之間 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及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又以國家強制執行權迫使糾紛主體履行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等,其對民事糾紛的解決與否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不必依 賴於雙方當事人的合意。
5、法律後果.對於調解,由於其所具有的純粹的民間性和自治性,以及法律適用上的非嚴格性,導致 了最終雙方達成的調解結果即調解協議並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也無強制執行力,其履行主要依靠當事人的自覺遵守和道義力量,作為糾紛主體雙方的當事人在不 願履行調解協議的情況下,則可以不受約束的恣意反悔。對於訴訟,由於作為第三者的人民法院的特殊身份和國家審判權的行 使,其所產生的結果無論是民事判決還是民事裁定,都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7、管轄原則.在調 解中,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管轄權沒有做級別和地域上的限制。對於訴訟,我國《民事訴訟法》 則根據案件的性質、簡繁程度、影響范圍和案件的發生地等情況,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相結合的管轄原則。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 出,首先,二者各具特徵,在民事糾紛的解決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利弊互補,糾紛主體可以依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糾紛解決機制。調解體現出糾紛主體自我 解決糾紛的社會整合能力,避免因糾紛而引發過大的社會震盪,而且因其合意性,非嚴格的規范性,較訴訟更為簡便迅捷,更有利於糾紛的徹底解決和預防。而訴訟則依據其嚴格的規范性和國家強制力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糾紛雙方的平等,保障和實現了糾紛主體的權利,從而使糾紛能夠得到 最終解決,體現了法的公平價值。其次,二者在現代社會中平等的發揮各自的作用,並不因在訴訟中國家審判權的行使和其所具有的國家強制力而高貴,也不因調解 具有民間性而顯卑微,相反,由於近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社會關系的進一步復雜化,造成大量訴訟的出現,使得訴訟不堪重負,嚴 重影響了訴訟的公正性和效率性,而訴訟以外的糾紛解決機制,由於簡便、迅速又價格低廉,成為人們解決糾紛的重要選擇,而調解就是其典型。
I. 人民調解 行政調解 司法調解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政策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對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規勸,促其彼此互諒互讓,在自主自願情況下,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活動。
2.行政調解:
是指由我國行政機關主持,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糾紛或輕微刑事案件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一種調解制度,通常稱為政府調解。
3.司法調解:
亦稱法院調解,是指對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主持下,訴訟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以終結訴訟活動的一種結案方式。
二、機構:
1.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發起。
2.行政調解:
行政調解由行政機關發起。
3.司法調解:
司法調解由法院發起。
(9)法院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人民調解有自己獨特的組織形式,完整的工作原則、制度、程序,嚴格的工作紀律,方便靈活、形式多樣的工作方法。因此許多國家把人民調解譽為「東方經驗」。
人民調解工作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認真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能夠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行政調解協議雖然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但它的性質是合同,應當按照法律對合同的規定來處理相關問題,並按照法律對合同的有關規定對消費者進行進一步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