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司法解釋
得看發布時間,有沒有被廢止,也可能是以前的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2007後司法解釋就四種形式。當然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說的話法官總是可以聽的,但不能作為判決書里的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
第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應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第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第六條 司法解釋的形式分為「解釋」、「規定」、「批復」和「決定」四種。
對在審判工作中如何具體應用某一法律或者對某一類案件、某一類問題如何應用法律制定的司法解釋,採用「解釋」的形式。
根據立法精神對審判工作中需要制定的規范、意見等司法解釋,採用「規定」的形式。
對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就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請示制定的司法解釋,採用「批復」的形式。
修改或者廢止司法解釋,採用「決定」的形式。
2. 國務院行政法規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誰的效力高
從憲法的角度來看,杜州的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具有相同的憲法地位,不存內在從屬關系。容國務院行使行政權,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存在三種有效關系:
1、行政法規是在立法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制定的。此時,行政法規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司法解釋不得與之相沖突;
2、行政法規屬於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有關行政職權的規定,不屬於司法解釋;
3、為實施法律而制定的行政法規,除法律明確規定由國務院負責解釋外,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具有同等效力。兩者發生沖突時,應報主管機關處理。
(2)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行政法規主要是政府職能部門發布,司法解釋主要有高院發布。行政法規如果是中央職能部門發布,其位階與司法解釋相比是一個等級。
司法解釋相當於最高法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及規范性文件在司法實務領域中具體含義的闡述和下級法院在對法律理解性問題及具體操作中請示的批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適用性,各級法院必須執行。
3. 司法解釋是不是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也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
是的。
最高法、最高檢發布的解釋,都叫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
有時候,他們分別出台司法解釋,有時候,他們一起行文共同出台司法解釋。
4. 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版組織法》第三十權二條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司法現實中,對於案件是五花八門的,而我國的法規是粗線條、也不可能面對每一個具體主導性細節的;所以就要請示具有法定權力的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依法對具有普遍性案件細節、對下屬法院、法官審理進行指導性、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釋。
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中國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5.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的效力
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比某些具體法條還靠得住,專所以司法解釋必然是有法律屬效力的,因為司法解釋本身就是最高院對於各級法院判案的一個規定,所以各級法院在審判案件是當然會依照其解釋進行。
另外,國務院的意見,只能算作一般規范性文件,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或者你的意思是國務院的規定,這個算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行政立法權的一項,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從法律效力上講,行政法規高於部門行政規章,部門行政規章高於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效力的差異,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也採取了不同的處理原則: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至於規章以下的一般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僅具有參考意義。
6. 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復、通知屬於什麼性質的,是否屬於司法解釋
性質上不屬於司法解釋,屬於法院系統內部的意見,但下面的法院是遵照執行的。
7. 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作出的解釋
您好,司法解釋包括兩類,一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具體應用問題的解釋,也稱為審判解釋。另一個是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具體應用問題的解釋,也稱為是檢察解釋。這兩類解釋,通常被稱為是【兩高解釋】。
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命同價的司法解釋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只出台了居住地在城鎮的農村居民參照城鎮居民的相關標准賠償,也就是說居住地在城鎮的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同命同價。
想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同命同價的規定,在短期內很難實現,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同,年居民平均收入不同,就是實現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同命同價,但還不能說在全國范圍內同命同價。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主要體現在處理造成多人死亡事故的重大交通故事、礦山事故等民事賠償案件時,法院可以不考慮傷亡者的地域、戶籍、文化、職務等差異情況,而採用「一攬子」賠償方案,即以同一數額標准確定傷亡賠償金。
因此,同命同價不能簡單的依據戶籍登記確認死亡賠償金計算標准,而應當綜合考慮受害人的經常居住地、工作地、獲取報酬地、生活消費地等因素加以判斷。
(8)最高法院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賠償標准,首先從地域標准看,一般情況下適用受訴法院所在地標准,如果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人均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死亡賠償金可以按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標准計算。
其次,從身份標准看,關鍵在於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認定。對此,法院主要考慮受害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地身份的標准。
此外,對於常年生活工作在城鎮,收入相對穩定,消費水平也和一般城鎮居民基本相同,已經融入城鎮生活的農村居民,如果發生死亡事故,涉及賠償問題的,應當按照城鎮居民的標准計算死亡賠償金。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條規定,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