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委法官是什麼
1. 美國國會,白宮,最高法院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相互關系:
美國國會,白宮,最高法院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思想,白宮受限於美國國會,而美國國會又受限於最高法院。
關系詳情:
國會:行政官員與法官的薪金由國會所決定,但國會不能增加或減少總統的薪金,或減少法官在其任期內的薪金。國會亦會決定其議員的薪酬,但是美國憲法第二十七號修正案限制了國會議員薪酬增加的生效期,議會薪酬增加的議案要在下屆國會選舉時方才生效。
眾議院擁有彈劾行政官員與法官的權力;參議院則負責覆核所有的彈劾提議。值得注意的是參議員與眾議員並不當為文官:其並不可作為彈劾的對象(若參眾兩院的議員有三分二或以上要求某議員退任,則沒問題)在眾議院只要有過半數支持便可通過彈劾議案,但此議案要經由參議院再作議決,並要獲得三分二支持方可生效。若官員被定罪,則會自動離任。在彈劾過程里除移除其職位或阻止其轉職外,並沒有其他懲罰,但其所犯罪行則會在彈劾後作出審訊並處罰。
國會負責審查行政部門的組成。若在選舉團制度下沒有一位總統候選人獲得過半數支持的話,則眾議會負責在票數最高的三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位任總統(這是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二號修正案所定立)。而副總統則由參議院在最高票數的兩位候選人里選出。當副總統職位出缺時,總統可在得到參眾兩院同意後委派新人選。此外,總統若要任命內閣官員、駐外大使與其他行政官員,則必要取得參議院的建議與認同。當參議院休會時,總統可以不經確認程序作出暫時委派,稱為「休會任命」。
國會與總統亦可影響司法部門的組成。國會可以成立次級法院並擁有獨立司法權。此外,國會負責限製法院組成人員的數量。法官則由總統在聆聽國會建議並獲得其認同後指派。
總統:美國總統可以通由行使議案否決權來控制國會,但參眾兩院若各有三分二的票數反對該否決,則這議案否決權便沒效。當參眾兩院無法為休會期作出結論時,總統可以作出安排。參眾兩院或任何一院皆有可能會被總統命令召開緊急會議。而副總統是參議院的主席。
正如上述所言,總統可以在聽取參議院的建議與取得其認同後任命法官。其亦可頒布特赦或緩刑令。其特赦令不用經過國會審核,亦不用得到被授予者同意。
美國總統亦是美國陸軍與海軍的總司令。
法院:法院通由司法審查權來控制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這個慨念並沒有寫進憲法里,但卻是眾多憲法草擬者的設想(如聯邦主義議文集也曾提及)。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Marburyv.Madison)一案里,最高法院定立了運用司法審查權的前提,雖然如此,部份人仍然對此持有反對意見,認為此權力是為了政治目的,但在特定情況下的政治現實卻詭異地限制了反對意見,而此法律先例並且定立了法院可以宣告國會通過的法律違憲的權力。(詳情可參看美國司法審查權之探討)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最高法院為惟一的法院可以對法律的合憲與否作出判決;其實即使是次級法院亦可運用此權力。但只有最高法院的決定對聯邦具有約束力。上訴法院的決定只適用於該上訴法院的司法管轄區。
美國最高法院院長在總統被彈劾期間會在參議院里任議會主席。然而參議院的規則並沒有給予議會主席很多權力,所以最高法院院長在這里的角色只是較為無足輕重的。
美國國會擁有惟一的立法權力。在不授權原則下,國會不會在其他機關委派任何立法代表。
美國總統擁有行政決策權,其主要職責為「監督法律之忠實執行」。
司法權為審判案件與爭論的權力;其由美國最高法院與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次級法院所有。其法官必須由總統在經由聽取國會建議與獲得國會同意後所委派,其職務為終身制,並會獲得足夠的超時工作補償。如果一個法院的法官並不具備這樣的性質,該法院則不能運行美國的司法權。可以運行司法權的法院則稱為「憲政法院」。
2. 什麼是四高法官
四高法官就是四級高級法官,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十八條法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分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
第十九條法官的等級的確定,以法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審判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第二十條法官的等級編制、評定和晉升辦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具體等級如下:
法官等級設下列四等十二級:
(一)首席大法官;
(二)大法官:一級、二級;
(三)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四)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2)暫委法官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釋義》第七章法官等級 十八條
法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分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
法官法將法官的級別劃分為十二級,並將法官分為首席大法官、大法官、高級法官和法官,這樣有利於加強對法官的科學管理,增強法官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在法官法實施以前,我國的法官是參照公務員的系列確定級別,如副局級庭長、處級審判員等。
這種級別的劃分方法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不夠科學,難以體現法官的性質和職業特點,因而有必要對法官規定專門的等級制度。法官的等級不同於法官的職務。法官的職務是指法官在人民法院中擔任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等。
法官的職務中各級人民法院的院長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確定,其他職務由人民法院院長提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同時,法官的等級也不同於軍銜、警銜等銜級制度,法官之間並不根據等級不同來確定其上下級關系。法官的等級是法官的職級劃分系列。
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法官的級別共分為十二級。將法官劃分為十二級主要是參考了我國法官現行的職務類別和原來的等級確定狀況,同時也與公務員的行政等級劃分基本對應。這一規定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適應我國各級人民法院設置的情況。
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和國家的其他有關規定,十二級法官主要劃分為以下四等:
(一)首席大法官。本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也就是說,首席大法官只有一人,即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後,同時就成為首席大法官。根據這一規定,首席大法官是法定的,不需要再通過任何批准或者授予程序。
(二)大法官。根據有關規定,大法官一共包括兩級。
(三)高級法官,共包括四級。
(四)法官,共包括五級。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法官」,是指法官等級中的法官稱謂,而不是廣義上的法官。法官的等級分為首席大法官、大法官、高級法官和法官四等,合起來共是十二級。
為了貫徹實施法官法規定的法官等級制度,中組部、人事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於1997年12月12日聯合下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等級暫行規定》,對法官等級的編制、法官等級的評定、法官等級的晉升、法官等級的降低和取消等作了具體的規定。目前,關於十二級法官級別的具體編制等問題,暫按這一《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