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的權力
⑴ 國會議員有什麼權力
議員是由人民選出、於議會等各級民意機關代表民意的委員。他們執行對同級行政機關的預算審核權、聽取報告及質詢,有些議會有立法權及人事同意權。視各地區習慣用語的不同,其名稱也有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立法院)、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會議員(香港特區)等變化,惟其職相似。
有些國家或地方的行政機關首長由該級議會的議員選舉產生。
參議員 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第三項 合眾國參議院議員由各州州議會選舉,每州選舉參議員二人,任期六年,參議員各有一票表決權。
參議員於第一次選舉揭曉集合後應即盡量平均分為三組,第一組參議員任期應於第二年年末終了,第二組參議員任期於第四年年末終了,第三組參議員任期於第六年年末終了,俾參議員總數三分之一得於每二年改選一次;在任何一州議會休會期間,如因參議員辭職或其他緣由致產生缺額時,該州行政長官得於州議會召開下次會議補選前,任命臨時參議員。
年齡未滿三十歲,為合眾國公民未滿九年,及當選時非其選出之州之公民者,不得為參議員。
合眾國副總統為參議院之議長,但除在贊成與反對票數相等時,無表決權。
參議院應選舉本院其他工作人員,遇副總統缺席或當其執行合眾國總統職權時,並應選舉臨時議長。
參議院有審判一切彈劾案之全權。因審判彈劾案而開會時,參議員應進行宣誓或作代誓之宣言。在合眾國總統受審時,以最高法院院長任主席。任何人非?出席參議員三分之二同意不受定罪處分。
彈劾案之判決以撤職及剝奪其擔任或享受任何合眾國榮譽職位、委任職位或有酬金利益職位之資格為限;但被定罪之人仍可作為依法起訴、審訊、判決及懲辦之對象。
第七款 所有徵稅議案應首先由眾議院提出,但參議院可以如同對待其它議案一樣,提出修正案或對修正案表示贊同。
眾議員《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第二項,眾議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選舉之議員組成,各州選舉人應具該州議會人數最多之一院之選舉人所需具之資格。
年齡未滿二十五歲,為合眾國公民未滿七年,及當選時非其選出州之居民者,不得為眾議院議員。
眾議院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合眾國所轄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於各州,此項人口數目包括所有自由人,包括在服役期之人,但未被課稅之印第安人在外。人口之統計應於合眾國國會第一次會議後三年之內並於此後每十年,依照法律規定之方式進行之。議員人數以不超過每三萬人選出一人為限,但每州至少應有一議員;在實行前項人口統計前,新罕布希爾州得選舉三人,馬薩諸塞州八人,羅得島州及普羅維登斯種植園地一人,康涅狄格州五人,紐約州六人,新澤西州四人,賓夕法尼亞洲八人,特拉華州一人,馬里蘭州六人,弗吉尼亞州十人,北卡羅來納州五人,南卡羅來納州五人,喬治亞州三人。
任何一州所選議員中遇有缺額時,該州之行政首腦應頒布選舉令以補足該項缺額。
眾議院應選定該院議長及其他工作人員,並有彈劾之全權。
⑵ 國民政府立法院相當現在什麼部門
從機構職能角度看應該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的立法機關。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憲法裡面也是最高權力機關。
國民政府立法院比較類似於西方國家的「國會」。
⑶ 台灣"立法院"再現打群架
台灣「立法院」抄2017年7月18日再度進行「前瞻計劃」第一期預算審查,雖然昨天在民進黨團的強力主導下進入詢答階段。
有網友戲稱:「說好的中國功夫呢」?
立法院(Legislative Yuan),是中國國民政府時期和當今中國台灣地區最高位階之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國家的權力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
⑷ 國民黨時候的立法院院長是什麼級別
立法院院長,是中華民國立法院之首長,相當於國會議長,由立法委員相內互提名投票選舉後產生,容依法督導監管立法院委員會,組織立法院決策程序與行政議事,並負責召集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由於憲法沒有規定副總統不能兼任行政院院長。
在戒嚴時代時,副總統陳誠、嚴家淦都曾兼任行政院院長。1996年間連戰則以行政院院長身份當選副總統,並續任院長,引來憲政爭議。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419號解釋》中,認二者職務性質雖非顯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爭議最後因連戰請辭而劃下句點。
(4)立法院的權力擴展閱讀:
立法院由立委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立法院得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對總統、副總統犯內亂外患罪提彈劾案及對監察院審計部審計長的任命行使同意權,並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它重要事項的職權。
「立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1人,由「立法委員」互選產生。「立法委員」自第7屆(2008年)起由225人減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長及當局各部門負責人質詢之權,並可以決議或復議「行政院」重要政策。
⑸ 台灣的議員有哪些權利
台灣從沒有設立過「議員」這個職務。台灣曾經實行二元議會制,其最高領導人由「國民大會」選舉,而日常的立法事務則由「立法院」進行。
1988年後,經過不斷改革,「總統」改由全民直選,並且逐漸廢除了沒有實權的「國民大會」,於是「立法院」便成為了唯一的代議機構。
今天的「立法院」擁有大部分國家議員所擁有的財政權、立法權和質詢權。但在各國議會普遍擁有的人事權方面,僅對司法院、監察院的任命案有表決權,對行政院的人事並無話語權,這是1946年憲法留下的影子,也是與各國議會區別最大之處。
⑹ 立委會有沒有權力支配資金
首先你所謂的資金是需要立偉會去支配,還是選擇其他的物業物權去支配,你們得制定一個方案。
⑺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⑻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8)立法院的權力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⑼ 立法院的院長
「立法院院長」是「立法院」的首長,院長及副院長由「立法委員」互相提名、投票後選出。有督導立法院各委員會,維持立法院秩序、處理議事之責,並負責主持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歷任立法院院長如下: 1、胡漢民(Hu Hanmin)1928年10月8日—1931年3月2日 中國國民黨
2、林森(Lin Sen)1931年3月2日—1932年1月1日(未就任)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邵元沖(Shao Yuanchong)1931年3月2日—1932年1月1日(副院長代理) 中國國民黨
3、張繼(Chang Chi)1932年1月1日—1932年1月28日(未就任)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覃振(Tan Zhen)1932年1月1日—1932年5月14日(副院長代理)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邵元沖(Shao Yuanchong)1932年5月14日—1933年1月12日(副院長代理) 中國國民黨
4、孫科(Sun Fo)1932年1月29日—1948年5月17日(1933年1月12日到院) 中國國民黨 1、孫科(Sun Fo)1948年5月17日—1948年12月23日 中國國民黨
2、童冠賢(Tung Gun-shin)1948年12月24日—1950年10月7日 中國國民黨
3、劉健群(Liu Jin-chin)1950年10月7日—1951年10月19日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黃國書(Huang Guo-shu)1951年10月19日—1952年3月11日 中國國民黨
4、張道藩(Chang Tao-fan)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 中國國民黨
5、黃國書(Huang Guo-shu)1961年2月24日—1972年2月22日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倪文亞(Ni Wen-ya)1972年2月22日—1972年4月28日 中國國民黨
6、倪文亞(Ni Wen-ya)1972年5月2日—1988年12月20日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劉闊才(Liu Kwo-tsai)1988年10月18日—1989年2月24日 中國國民黨
7、劉闊才(Liu Kwo-tsai)1989年2月24日—1990年2月12日 中國國民黨
代院長 梁肅戎(Liang Su-yung)1990年2月12日—1990年2月27日 中國國民黨
8、梁肅戎(Liang Su-yung)1990年2月27日—1991年12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1、劉松藩(Liu Sung-pan)1992年1月17日—1993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2、劉松藩(Liu Sung-pan)1993年2月1日—1996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3、劉松藩(Liu Sung-pan)1996年2月1日—1999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4、王金平(Wang Jin-pyng)1999年2月1日—2002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5、王金平(Wang Jin-pyng)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6、 王金平(Wang Jin-pyng)2005年2月1日—2008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7、王金平(Wang Jin-pyng)2008年2月1日—2012年1月31日 中國國民黨
8、王金平(Wang Jin-pyng)2012年2月1日—2016年2月1日 中國國民黨
9、蘇嘉全(Su Chia-chyuan)2016年2月1日—今 民主進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