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法官
Ⅰ 美國紐約上庭法官叫本人回家等結果這算贏了嗎
你贏了,當時就告訴你了
這怎麼能算贏?
這是無限期地拖延你
這是現在美國移民局的工作策略
Ⅱ 紐約移民法官每天幾場庭,分別在幾點
一般9點就上班 之後就簽名排隊等上停 至於具體的時間點 就要看你排位數了
Ⅲ 幸福終點站里法官為什麼最後一定要把維克多遣回國而不讓他去紐約呢
好巧,我昨天看的電影。
我的理解,最後卡爾日內亞政權不是恢復了嘛,所以版victor的護照有效了,然權後女主角又幫victor搞到一張visa(簽證),但是卻需要airport最高負責人,也就是你說的法官簽字,(就是那場victor被威脅的戲份),其實依據法律是可以簽字的,但由於法官的私心,就是不讓他入境。雖然一開始法官是完全按照規矩辦事,但明顯他所作所為和victor形成鮮明對比,而且他升職受阻也與victor有一定關系。
所以他不簽字,不讓主角進入紐約。一定意義上說,主角最後入境是違法的,但在別人的幫助下,體現了人性的美好。
Ⅳ 全世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邁克爾傑克遜瘋狂
撇開邁邁的抄成就不說。
1.邁邁對歌襲迷的關心,他是真心的愛著他的歌迷。下面是演唱會時,邁邁唱earth song一個瘋狂的男歌迷爬到升降台上,邁邁擔心他摔下去,在升降台上一直用手抓著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MTg4MjAw.html
2.邁邁的個人捐款06年時統計是3億美元,這不是一次捐出,而是日積月累。數次的慈善演唱會。也只有邁邁能夠做到了。
3.邁邁對孩子的愛護,因為邁邁沒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所以他盡他所能的去幫助全世界的兒童,neverland里電影院里,還有邁邁特地弄的病房,就是為了那些生病的孩子也能看到電影。
4.他的親和,他的善良。邁邁沒有一點點的架子,他會因為一個歌迷追車而把車停下和那個歌迷打招呼。
……還有太多太多的好處了,其實LZ你只要用心了解他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會為他瘋狂了。
Ⅳ 幸福終點站里法官為什麼最後一定要把維克多遣回國而不讓他去紐約呢
一是簽證的問題,他的護照本來就失效了,所以無權進入美國國土。二是在結尾,他坐上計程車前,已經拿到了爵士樂大師的簽名,他的夢想完成了,所以當司機問他去哪的時候,他非常幸福的說:我要回家。
Ⅵ 12月31號出生的歷史名人
10月31日出生的人物:
1.蔣介石
2.諾羅敦·西哈努克
3.德國化學家拜爾
4.英國化學家波普(Pope,Sir William Jackson)
1.蔣介石
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1887
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
1907年在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肄業。次年赴日本進振武學校學習軍事。同年加入同
盟會。武昌起義後回國,投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團長。1918年先後任援閩粵軍總司令
部作戰科主任和粵軍第2支隊司令。1922年6月陳炯明率部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
艦」,蔣往隨侍,取得孫的信任與器重。1923年先後任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參謀長和
行營參謀長,8月赴蘇聯考察。1924年國共合作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
參謀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陳炯明,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9月任第二次
東征總指揮,率部殲滅了陳炯明殘部。1926年3月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提出「整
理黨務案」,打擊和排斥中國共產黨人。隨後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黨部軍
人部部長等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
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光復湘、鄂、贛、閩四省,並繼續向豫、皖、蘇、浙
進軍。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南昌,冀圖
直接控制。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
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等
職。於是,蔣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
革命人民,並在各地「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4月18日,蔣介石在南
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同年12月1日與宋美齡結婚,從此與宋子
文、孔祥熙聯姻,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系。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主席、軍事委員
會主席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集團軍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第二、第
三、第四集團軍對奉軍作戰。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
。1929年蔣以裁軍為名,召開編遣會議,企圖削減其他各派軍隊,激起馮、閻、李等
強烈不滿,先後爆發了蔣桂戰爭和蔣閻馮大戰,蔣憑借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
支持,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派系的對抗,從而鞏固
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
命根據地發動多次軍事「圍剿」,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
日,經中共代表團參加談判,蔣被迫接受聯共抗日條件。抗日戰爭期間,在蔣統率下
,中國軍隊先後在淞滬、忻口、南京、徐州、武漢、長沙、南昌等地作戰,阻滯了日
軍的瘋狂進攻。但由於蔣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中國大片國
土相繼淪陷。尤其是武漢失守以後,蔣介石先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嚴重削弱了抗日
力量。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1月蔣被同盟國推舉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隨即應駐緬英軍請求,派遠征軍入緬甸支援英美盟軍對日作戰。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撕毀國共停戰協定,調160萬正規軍
,於1946年6月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在人民解放軍有力反擊下,頭8個月被殲72萬
人。1947年3月改為集中兵力向解放區東西兩翼的陝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不久被
粉碎。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蔣被迫於1948年1月和8月先後採取分區防禦和重點
防禦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起,國民黨軍主力在解放軍接連發動的遼沈戰役、淮海
戰役、平津戰役中被殲滅。蔣遂於1949年1月宣告「引退」,仍在幕後指揮,拒絕接
受國共雙方代表談判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遂乘勝進軍,推翻了國民黨在
大陸的反動統治。蔣於12月敗走台灣省。1950年3月在台灣「復職」重任「總統」,
此後一再連任4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台灣」、「反共復
國」相號召,維系他在台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反對「台
灣獨立」、「國際託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民族立場。1975年4月5日
在台北病故。
蔣介石一生對女人頗多追求,如1912年他認識了名妓手下女僕姚怡誠,成為情婦
;1923年偶遇陳潔如後結婚;1927年他與宋美齡訂婚,陳潔如遠赴美國「留學」,直
至1971年去世。不過,對蔣介石影響最大的還是宋美齡,特別是在西安事變中營救過
蔣介石、向美國游說援助、處理國內政務等方面,宋美齡都非常出色。
蔣介石有兩個兒子:蔣經國、蔣緯國。前者赴蘇聯學習,後者赴德國學習。蔣介
石的晚年幾乎成了隱士。
2.諾羅敦·西哈努克
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生於1922年10月31日。
1941年4月,他的祖父西索瓦·莫尼旺國王逝世,18歲的西哈努克繼任柬
埔寨王國的國王。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西哈努力克宣布柬埔
寨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可是日寇投降後,法國殖民主義者於1945年10月重新進
入柬埔寨,西哈努克領導柬埔寨人民和法國殖民主義者進行堅決斗爭,迫使法國於1
953年11月承認柬埔寨獨立。
1955年3月,西哈努克為了能專心從事政治活動,決定放棄王位,將王位讓
給他的父親諾羅敦·蘇拉馬里特。他自己任首相和外交部長。他還於這一年宣布成立
人民社會同盟,並擔任同盟主席。1960年4月,諾羅敦·蘇拉馬里克特逝世。6
月,國民議會選舉西哈努克為國家元首。
美帝國主義一直在柬埔寨從事破壞和顛覆活動。196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
國主席劉少奇訪問柬埔寨,美國中情報局陰謀趁西哈努克陪同劉少奇從金邊機場到首
都的途中炸毀他們的座車,由於被破獲沒有得逞。1963年11月,在西哈努克的
倡議下,人民社會同盟國民大會通過決議:「終止美國給予的一切軍事、經濟、技術
和文化方面的援助。」1965年5月,美國飛機轟炸柬埔寨邊境地區,西哈努克毅
然宣布和美國斷決外交關系。1970年1月,美國趁西哈努克夫婦去法國療養,支
持朗諾右派集團舉行政變,推翻西哈努克。西哈努克於3月在北京發出呼籲,號召組
織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以武裝斗爭推翻朗諾政權。5月,他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
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在國外開展各種外交活動,以孤立朗諾政權。西哈努克的反帝愛
國偉大精神,在柬埔寨以至國際上享有很高威望。
附: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簡歷
西哈努克親王1922年10月31日生於柬埔寨金邊市,高棉族人,系諾羅敦
和西索瓦兩個王族的後裔。1941年4月23日斷承王位。1960年6月西哈努
克親王當選為國家元首。1970年3月18日朗諾集團發動政變,西哈努克親王於
當月23日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任主席。1975年4月,金邊解放後,
經柬埔寨特別國民大會確認仍為國家元首和柬民族統一陣線主席。1976年4月宣
布退休。1981年3月成立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任
主席至1989年8月。1982年7月9日,出任民主柬埔寨主席至1991年7
月。1991年7月17日,被推舉任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同年10月23
日在巴黎參加簽署柬埔寨和平協定,11月14日返回金邊,被柬埔寨四方一致擁戴
為國家元首。
3.德國化學家拜爾
1905年德國著名化學家拜爾因在靛藍和芳香烴化合物方面的工作獲得了諾貝爾化
學獎。
1835年10月31日,拜爾生於柏林。拜爾的父親是普魯士總參謀部人員,母親是一
位宗教法官兼文學史家的女兒。1858年,拜爾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86o年在柏林格威柏
學院擔任教職。1872年他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化學教授,875年他繼承李比希
作慕尼黑大學的化學教授,並在那裡度過餘生。
1864年拜爾繼續維勒、李比希和施利珀在尿酸方面的工作。說明了有關的一系列
衍生物的特性,包括阿脲、仲班酸、海因和巴比土酸等。
1871年他將酚和鄰苯二酸酐混合加熱,發現了酞染料酚酞和熒光黃。在作這項工
作的過程中,他發現了苯酚甲醛樹脂,後來貝克蘭在工業上大大發展了這種樹脂。然
而,拜爾最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是靛藍,這項工作從1865年開始一直延續了20年。
第一步是把靛藍還原成它的母體吲哚,拜爾是用它與鋅粉混合加熱的新方法來完
成購。最早的合成方法是從苯乙酸開始的,步驟很多。以後用鄰硝基肉桂酸和鄰硝基
丙炔酸,步驟就縮短了。
1883年拜爾發表了靛藍的結構,這個結構除了雙鍵的立體化學排列之外其餘都是
正確的,這個雙鍵後來由調射線結晶學證實是反式排列(1928)。工業合成靛藍最後是
在1890年完成的。拜爾的工作還導致了許多新型染料的生產。
拜爾從靛藍轉向了聚乙炔。這個化合物的爆炸性質使他考慮到不飽和環狀化合物
中碳碳鍵的穩定性。他提出了拜爾張力學說:即化合物的鍵角離理想的四面體排列越
遠化合物越不穩定。拜爾的其它研究還包括四價氧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的還原
,他觀察到在還原時芳香性即失去;他還研究了萜烯化合物,包括在 1888年首次合
成萜烯。
4.英國化學家波普(Pope,Sir William Jackson)
1870年10月31日生於倫敦;1939年10月17日卒於劍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波普
是基平的助手。1899年他制出一種光學性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含有非對稱的氮原子,
但不含非對稱的碳原子。這點證明,范托夫理論可應用於除碳之外的原子。到1902年
他還制備出以非對稱的硫、硒和錫原子為中心的光學活性化合物。後來,他證實,不
含有任何非對稱原子、但就整體而言是非對稱的化合物,在受到V.邁爾首次研究過的
位阻現象的作用時,也能表現出光學活性。因此,他更改了關於立體同分異構的概念
,由它最初范圍狹隘的概念擴展到現在通用的范圍廣泛的一般性概念。1914年他榮獲
戴維獎章,1919年被授以爵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一種大量生產芥子氣
的方法。芥子氣是在那次大戰中所使用的最可怕的一種毒氣,而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研製成核彈以前,它一直是一種軍事上最令人恐怖的武器。
Ⅶ 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的時間發展
「如世人皆知,成千上萬的南部黑人學生正在廣泛地開展非暴力抗議活動,積極主張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保有人類尊嚴的生活。……就在他們努力爭取應有保障之時,那些抗拒和排斥美國憲法(一個舉世嚮往並視為現代自由之楷模的文件)的人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恐怖浪潮。」
廣告有64位知名人士簽名,他們由於在公共事務、宗教、貿易聯盟等方面而有很高的知名度。落款是「保衛馬丁.路德金和為南部自由而斗爭委員會」。
被上訴人聲稱對他本人構成誹謗的不實之詞來自廣告第三段和第六段。
廣告第三段:「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市,學生在州議會大樓的台階上高唱「`My Country, 'Tis of Thee'」之後,他們的領導者被學校開除。卡車載來警察,他們攜帶手槍和催淚瓦斯,封鎖了亞拉巴馬州立學院的校園。在全體學生拒絕注冊,以對州政府表示抗議的時候,學校的食堂被關閉,(當局)試圖用飢餓迫使學生屈服。」
廣告第六段:「南方暴徒一次又一次地用威脅和暴力回答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和平抗議:他們用炸彈襲擊他的家,險些殺死他的妻子和小孩,他們對他本人進行暴力攻擊;他們以「超速行駛」、「閑盪」和類似的罪名,先後七次將他逮捕。如今,他們又指控金博士犯有偽證罪——一項可判處10年監禁的重罪。」
盡管廣告中的所有陳述都沒有提到被上訴人的名字,但他卻堅持認為在第三段中的的「警察」一詞由於他在蒙哥馬利市公共事務委員會是監管警察的,所以這些不實之詞是指向他的。他進一步指出,廣告第三段給人造成的印象是:警察關閉了的州立學院的餐廳,以迫使學生屈服,從而也是針對被上訴人的不實之詞。鑒於「逮捕」人犯是警察的職責,因此,廣告第六段所稱「馬丁.路德.金被逮捕七次」針對被上訴人。被上訴人進一步指出:在這一段文字,「他們」一詞是「南部暴徒」的人稱代詞,「逮捕」、「炸彈襲擊」、「暴力攻擊」都會被理解來自同一人的所作為所為。因此,這一段文字是對蒙哥馬利市警察的指控,從而也是指向他本人的不實之詞。被上訴人和其他六名蒙哥馬利市民在法庭作證,稱:鑒於被上訴人擔任該市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證人閱讀廣告之後,皆認為廣告中的指控指向被上訴人。
沒有爭議的是,在上述兩段廣告中,確有以下一些描述與在蒙哥馬利發生的事件不完全相符。
(1)在州議會大樓的台階上示威時,學生唱的是美國國歌,而不是「My Country, 'Tis of Thee.
(2)此一時期有9名學生被州教育委員會開除,但是,不是因為他們參加抗議示威,而是因為他們參與「入坐」運動——他們進入當地黑白隔離的餐廳,要求提供服務並拒絕離開。抗議當局開除學生的人,不是全體學生,而是大多數學生;抗議方式不是拒絕注冊,而是罷課一天。事實上,在這一學期,沒有任何學生拒絕注冊。
(3)學院的餐廳從來沒有被關閉。除了少數幾名既沒有預約,又沒有購買臨時就餐券的學生之外,沒有任何人被拒絕進入餐廳。
(4)盡管大量警察曾經三次派往大學校園附近的地區,但警察從來沒有封鎖校園,警察的三次出現都和學生在州議會大樓前的抗議示威無關。
(5)金博士被捕四次,而不是七次。金博士聲稱遭襲一事,發生在他因「流浪」罪名而被逮捕之前的多年,當時實施逮捕的警察否認曾經發生過任何暴力攻擊。
(6)由於在第六段中的陳述可能被理解為指向被上訴人,所以被上訴人被允許證明他沒有參與廣告中所描述的事件。在發生針對金博士家的炸彈襲擊的時候,被上訴人還沒有成為蒙哥馬利市公共事務委員會的委員。警察不僅沒有參與爆炸,而且竭盡最大努力在緝捕兇手。雖然金博士的兩項偽證指控被定罪,每一項指控可能被判5年左右的監禁,被上訴人並沒有施加任何影響以促成對於金博士的有罪裁決。
被上訴人沒有能夠證明他因為誹謗而遭受的實際損害。他過去的一個雇員作為其中的一個證人在法庭上作證說,如果他相信了廣告中的陳述,他將對「是否與廣告中描述的事件的參與者一起合作表示懷疑」,同時他也將不會再接受作為被上訴人的雇員,如果他相信被上訴人允許警察作出廣告中描述的事情的話。
這一廣告的費用是大約4800美元,廣告來自保委會的廣告代理商。在向紐約時報提交廣告的同時,廣告代理商還提交了保委會主席A. Philip Randolph先生的簽名信。在信中,Randolph先生向紐約時報確認:有關個人都同意在廣告上公開列名。紐約時報一方的證人作證說,根據他已往的經驗,Randolph先生是個負責任的人,他沒有理由懷疑Randolph先生來信所述的真實性;他相信:信件本身就是個人列名廣告分別得到本人授權的證明。廣告一共列出了64名個人的姓名,並且以他們的名義發表聲明:「我們在南方……簽署這一呼籲書。」在法庭作證的時候,每一位個人被告都否認他們曾經授權紐約時報在廣告上列示自己的姓名;他們說:直至收到被上訴人(原告)要求他們撤回廣告的信件之後,他們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而紐約時報在刊登廣告的時候,沒有做任何努力,去核實廣告的內容:既沒有核查紐約時報自身的檔案,也沒有與其他信息資源進行核對。
根據亞拉巴馬州法律,如果公開發表的言論指向官員的公務行為,即使官員證明言論存在足以構成誹謗的不實之詞,也不能獲得懲罰性損害賠償,除非該官員在起訴之前曾要求被告撤回公開發表的不實之詞而遭到拒絕。(亞拉巴馬法典第7.914條)在提起民事訴訟之前,被上訴人曾要求每一被告發表撤回聲明,但都遭到拒絕。個人被告的拒絕理由是,他們從來沒有授權任何人在廣告上使用自己的姓名。紐約時報給被上訴人的書面答復是:「我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您會認為廣告針對您本人呢?……既然您要求我們作出撤回聲明,您恐怕得告訴我們:廣告所說的哪些事是指向了您本人?」收到這封信之後,被上訴人就提起了訴訟,而沒有回復。不久,紐約時報撤回了廣告,因為,亞拉巴馬州長John Patterson給紐約時報寫信,聲稱:該廣告意味著對該州最高行政長官州長本人的指控。
當在法庭上被要求解釋為什麼在州長提出交涉之後撤回了廣告,卻拒絕被上訴人的同一請求?紐約時報的回答是,它認為州長是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盡管廣告本身不存在任何誹謗,但是,使州長產生誤解,認為該廣告指向州政府,這也是需要避免的事情。
初審(法院)法官向陪審團發出指令如下:「(該廣告)屬言詞『自成誹謗』(libelous per se),因此,原告的損害可以推知,無須要求原告證明其遭受實際損失。限於讓原告獲得填補損失的賠償這一目的,可推定被告存在惡意。只要陪審團認定被告刊登了廣告,而廣告又指向原告,原告即可獲得補償性賠償。」至於懲罰性賠償,法官對陪審團的指令是:僅有疏忽不能構成實有惡意(actual malice)之證據,也不能據此裁決懲罰性損害賠償。但是,初審法官既沒有要求陪審團在作出有利於被上訴人的裁決時,須區分填補損失的賠償和懲罰性賠償,也沒有對陪審團作出這樣的指示:裁定懲罰性損害賠償,應當發現上訴人實有致害意圖(actual intent to harm)或者玩忽放任(recklessness)。陪審團認定虛假陳述指向被上訴人,並裁定紐約時報賠償50萬美元,
拉巴馬州最高法院從各個方面維持了初審裁定。它裁決:
如果發表某種言論的動機就是要損害某人的名譽或使他受到公眾蔑視,那麼,言論自成誹謗
對陪審團應當認定廣告是指向原告的問題,法院裁決說:
「我們認為作為普通公眾來講,公共事務的機關,象警察,消防隊員等是在公共事務委員會這樣的政府指揮之下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尤其是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民選委員的指示工作。在評價這些公共事務機關的行為的時候,表揚與批評往往與掌控這些機關的政府聯系在一起。」
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要點
我們改變了原來的判決,我們判決認為:在政府官員就指向他的公務行為的批評而提起的民事誹謗之訴中,亞拉巴馬法院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不足以從憲法上保障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我們進一步判決認為在適當的保護原則下,在本案中被上訴人提供的所有證據並不能構成對其行之有效的支撐。
......
「在Whitney v. California案, 274 U.S. 357, 375 –376,Brandeis大法官的附和意見是這一原則的經典表達:『 那些爭得美國獨立的先賢相信…公共討論是一種政治義務,這應當成為美國政府的基本原則。他們看到了所有的人類制度都會面臨的那些危險,他們知道:懲罰違規固然能產生畏懼,但是,單有畏懼不足以確保秩序;遏阻思想、希望和想像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畏懼加劇壓迫,壓迫滋生仇恨,仇恨威脅一個穩定的政府。只有自由討論人們的苦難陳述、救助吁請,才能引導我們走向真正的安全。……堅信理性的力量會貫穿公共討論,他們竭力避免法律強制之下的沉默—那是以力量壓服的最壞形式。看到多數統治可能造成的暴政,先賢們增補了美國憲法,使言論和集會的自由得到保障。』
「我們以這樣一個全國深刻認同的原則為背景來考慮本案:關於公共問題的辯論應當是不受抑制的、活躍和充分開放的,當然也包括激烈的、尖刻的、有時是令人不快的、針對政府和官員的嚴厲抨擊。(參見:Terminiello v. Chicago, 337 U.S. 1, 4 ; De Jonge v. Oregon, 299 U.S. 353 ) 本案廣告就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主要公共話題訴說不滿、表達抗議,無疑應當得到憲法保護。問題是:該廣告是否因為它的事實陳述部分的不實和存在(被上訴人)聲稱的針對被上訴人的誹謗而喪失其憲法保護?
「(在誹謗之訴中),言者證明其所言為真,有關第一修正案的權威解釋一貫拒絕承認證明責任的例外,不管這種解釋是來自法官、陪審團,還是行政官員。(參見:Speiser v. Randall, 357 U.S. 513, 525 –526)憲法保護並不取決於『理念和信仰內在的真實、流行性和社會效用。』(N. A. A. C. P. v. Button, 371 U.S. 415, 445 )正如麥迪遜所言,『任何事物的正當使用總是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濫用,新聞是再恰當不過的例子。』( 4 Elliot's Debates on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1876), p. 571. )
「 在Cantwell v. Connecticut案, 310 U.S. 296, 310 , 法院宣布:『宗教和政治信仰是常常發生尖銳對立的領域:一個人的篤信可能被他的鄰居看成無稽之談。為了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據我們所知,上訴人用誇張甚至虛假陳述,去貶低那些顯赫的宗教或政界人物。但是,歷史給我們這個國家的人民帶來的啟示是:盡管存在著(自由的)濫用和過度,從長遠來看,這些自由在一個民主國家,促成開明的公民意見和正當和公民行為,實為至關重要。』憲法第一修正案從來不拒絕對不恰當的、甚至錯誤的言論進行保護。
「在自由辯論中,錯誤意見不可避免;如果自由表達要找到賴以生存的呼吸空間,就必須保護錯誤意見(的表達)。(N. A. A. C. P. v. Button, 371 U.S. 415, 433) 在 Sweeney v. Patterson案,(76 U.S. App. D.C. 23, 24, 128 F.2d 457, 458,1942, cert. denied, 317 U.S. 678)哥倫比亞特區巡迴法院也持同樣見解,在該案,一名國會議員對一家指控他為『反猶太主義分子』的報紙提起了訴訟,Edgerton法官代表全體法官的一致意見,作出維持原判和駁回上訴的裁定。Edgerton法官說:『(當事人)就官員的政治行為作出錯誤報告,法院判決要求他對錯誤報告負責,這反映了一個過時的道理——被統治者不得批評統治者。…….在這里,公共利益壓倒上訴人或者任何其他人的個人利益。公益的保護不僅要求討論,而且要求信息。政治行為和意見總是指向國會議員,一些令人尊敬的人表示贊同,另一些人則進行指責。……事實錯誤,特別描述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事實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
「 官員的名譽受到侵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以壓制本應自由的言論為代價而進行救濟。在牽涉法官(名譽)的案件中,本法院裁定:維護法庭尊嚴和名譽並不能用來解釋把批評法官或者判決作為藐視法庭的刑事犯罪來對待的做法。(Bridges v. California, 314 U.S. 252 )即使在表達真假參半、包含錯誤信息的時候,也是如此。(Pennekamp v. Florida, 328 U.S. 331, 342 , 343, n. 5, 345)惟有一件事能成為壓制此類言論的正當理由,那就是:言論在當下明顯存在妨礙司法公正的危險。(見: Craig v. Harney, 331 U.S. 367 ; Wood v. Georgia, 370 U.S. 375 ) 如果法官被認為是『堅強不屈,能夠經受嚴酷氣候的人,』(Craig v. Harney, supra, 331 U.S., at 376)其他政府官員也應如此,包括民選的市政委員。對官方行為的有效批評肯定會貶損官方的名譽,但是,它們並不會因此而喪失憲法保護。
......
「(被上訴人)所持的立場是:把一目瞭然的、針對政府的非人格化的批評,轉化為針對作為政府成員的官員的人格化的批評,從而跨越(法律)障礙,形成潛在的誹謗之訴。在這個國家沒有一種法律魔術,可以允許州政府把本應拒絕的訴求轉換為一個訴因(cause of action)。被上訴人說:廣告『不僅針對我本人,而且針對其他市政委員和社區。』這恰恰提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一個批評政府的誠實君子,可能因為批評而受到處罰,亞拉巴馬州法院的觀點打擊了憲法所保護的表達自由的核心部分。我們裁定:依據憲法,不能建立這樣一種規則:一個指向政府運作的非人格化的抨擊,構成了對負責政府運作的官員的個人誹謗。鑒於亞拉巴馬法院的判決完全依賴這一立場,沒有其他證據能把被上訴人和廣告陳述聯系在一起,依憲法而言,證據不足以支持廣告言說指向被上訴人的結論。
「駁回亞拉巴馬州最高法院判決,案件發回原審法院,以進一步審理與本法律意見不符的部分。駁回和發回案件。」
Ⅷ 接連受到這樣的嘲笑和侮辱,使吉鴻昌異常氣憤,甚至連飯也吃不下去了.
「我是中國人!」
1931年秋天,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東北三省,吉鴻昌被蔣介石逼迫出國專,到了美屬國紐約。
一次,吉鴻昌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攔住他故意問道:「你是日本人吧?」吉鴻昌回答說:「不,我是中國人!」對方聽了不相信地說:「中國人?東亞病夫,不可能這樣魁梧!」又一次,他到紐約的一家郵局寄送東西,那裡的工作人員又明知故問地說:「你是哪國人?」吉鴻昌大聲說道:「我是中國人!」對方說:「地圖上已經找不到中國了。」
受到這樣的嘲笑和侮辱,使吉鴻昌異常氣憤。他嚴肅地說:「侮辱我吉鴻昌本人,我並不在乎,但我們是代表中國的,受侮辱的是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啊!」
於是,他用紙做了一個長方形牌子,寫上了「我是中國人」幾個大字,並註上了英文。他挺著胸膛,昂首闊步地穿過圍觀的人群,顯示出中華民族的驕傲。
Ⅸ 紐約偷麵包的老太太故事出自哪裡
紐約偷麵包的老太太,是一個真實的案件,並不只是故事。
美國老太偷麵包案:在1935年,一個紐約老婦人為了喂養幾個已經兩天沒吃任何東西的孫子而偷竊麵包,被貧民區法庭判處10美元的罰款,或者是10天的拘役,而這位窮苦老太太由於支付不了罰金,只得選擇「拘役」。
但是,當時現場旁聽的時任紐約市長拉古迪亞在審判結束後,脫下帽子,往裡面放進10美元,然後面向旁聽席說:「現在,請每個人另交出50美分的罰金,這是我們為我們的冷漠所付的費用,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與區域。」
隨後每個人都默默無聲地、認認真地捐出了50美分。
(9)紐約法官擴展閱讀:
這個案件中,即便是法官也沒有宣布偷竊是正當的,老奶奶偷竊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可偷盜。」所以必須執行法律秉公執法。
而市長則說:「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喂養孫子的城市。」市長則是要求「每個人」為造成老奶奶這樣的行為而買單。
法官的天職是明辨是非、分配責任,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面對這樣的案件,面對惡法與善治相交織、生存大義與法律天職相糾葛的現實,只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最終解決這一問題。
Ⅹ 紐約州移民法官排名第23的是誰
Andrew Cu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