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誠信
❶ 被法院列入不誠信有撤銷嗎
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第三條
被執行人認為將其納入失回信被執行人名單錯誤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糾正。被執行人是自然人的,一般應由被執行人本人到人民法院提出並說明理由;被執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一般應由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本人到人民法院提出並說明理由。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理由成立的,應當作出決定予以糾正。
第七條
失信被執行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有關信息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刪除:
(一)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
(二)與申請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並經申請執行人確認履行完畢的;
(三)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1]
。如果你符合上述條件,可以申請撤銷。
❷ 法院撤訴後誠信記錄什麼時候消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 第七條 失信被版執行人符合下列情形權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有關信息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刪除: (一)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 (二)與申請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並經申請執行人確認履行完畢的; (三)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
❸ 我安時履行了法院對我的判決,對我的誠信有什麼影響
按時履行義務了,對你個人信用沒什麼影響。
❹ 爸爸被法院判定誠信度不好會影響下一代工作嗎
個人信用制度只針對其個人,不牽連家屬。
但如被判徒刑的話,可能會影響下一代工作、兵役等情況。
❺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為什麼最高人民法院不出台司法解釋打擊沒有誠信的商家
沒有誠信的商家一直都在打擊中,雖然沒有一部以誠實信用來專門命名的司法回解釋,但幾乎每一部法律答或司法解釋都貫穿了誠實信用的原則。比如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於不誠信人的處罰等等,而且誠實信用原則也是司法實踐中幾乎每天都在用的原則。
❻ 《「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
《備忘錄》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規定了信用懲戒的對象。包括兩類人: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所有的失信被執行人,二是被法院發出限制高消費令的其他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時,即為被執行人本人;失信被執行人為單位時,還包括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
二是規定了信用懲戒的內容。最高法院統一在「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台」上對失信被執行人發出限制高消費令,與相關部門一道限制失信被執行人高消費,並採取其他信用懲戒措施。
三是確定了懲戒的具體范圍。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二是限制在金融機構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三是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四是明確了信用懲戒的實施方式。由最高人民法院向簽約各方推送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相關部門收到名單後,在其管理系統中記載包含相應懲戒措施等內容的名單信息,或者要求受監管的企業或單位實時監控,進行信用懲戒。在媒體廣為發布,對失信被執行人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營造構建、懲戒失信的濃厚氛圍。
五是規定了信用懲戒的動態管理。被執行人因履行義務等原因,其失信信息被依法從最高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刪除後,最高法院應在兩個工作日內通知各單位解除限制。對新增加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最高法院應及時向各單位推送。
六是規定了其他操作事宜。要求各部門積極落實《備忘錄》規定,確保聯合信用懲戒落到實處。聯合懲戒的實施,不影響現有法律框架內,各級法院對個案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或進行信用懲戒。
❼ 關於誠信的法律案例2條
有很多啊 【案例】原告北京某葯業公司與被告南京某公司簽訂購銷合同,供貨後,原告認為物品總價值11萬多元,被告認為只值3萬多元,雙方為此訴至法院。
【判決】法院要求被告提供收貨記錄和應付款賬本,但被告拒不提供,因此法院推定由被告所持有且應當提交的內容對其不利,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原告的供方式為中鐵快運、委託列車員轉交等,這種供貨方式的特殊之處在於原告無法獲得被告的收貨憑證。如果根據一般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被告收到貨物,原告完全可能承擔敗訴的結果,這不但有失公平,也不利於維護誠信。因此法院採用特別的舉證規則,這樣處理更貼近公平和誠信。
養雞場欺騙信用社
【案例】某養雞場與某信用社簽訂了一份抵押擔保借款合同,信用社向養雞場借貸200萬元,養雞場以其辦公樓作為抵押物。後因養雞場沒有房產證,導致不能辦理抵押登記,於是信用社沒有履行貸款義務。養雞場向法院起訴,要求信用社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72萬元。
【判決】抵押貸款的發放必須以合法抵押為前提,養雞場的抵押物沒有房產證,不能進行抵押登記,抵押合同無效,信用社也就有權不發放貸款,故法院駁回了養雞場的請求。
【點評】明知沒有房產證,卻將辦公樓用作抵押,養雞場在貸款未果後卻起訴信用社,這是典型的喪失商業信譽的欺詐行為,當然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為討債製造虛假證據
【案例】被告丹陽市某液化氣公司與原告江蘇某化工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約定由原告為被告安裝液化氣管道。但原告不具備法定的施工資質,因此在審批時,借用了江蘇大禹工程設備安裝公司的名義。後因索款無著,原告訴至法院,其中稱:大禹公司與被告簽訂了施工合同,後被告欠大禹公司3萬元,大禹公司將3萬元債權轉讓給了原告,但原告屢次催款未果。
【判決】法院認為,大禹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合同,也未實際施工,原告訴求沒有事實依據,故駁回了原告的訴求。
【點評】為了討債,原告製造了虛假證據提供給法院,法院沒有採信這種有違誠信原則的證據。結案後,從維護誠信的市場秩序角度考慮,法院還向相關部門發出了司法建議,建議對原告、被告和大禹公司進行處罰。
訂合同時偷改數字
【案例】因為對合同中「地面分線盒」的單價意見不一致,原告某電力設備公司與被告某建設公司走上了法院。原告指出,雙方簽訂的合同上明確約定了是953元/只。而被告說,原告在報價上寫明了是380元/只,簽訂合同時雙方也商定如此,但在簽合同時,原告將總價保持不變,而將單價寫成953元/只,被告方沒仔細看便簽了字。
【判決】法院走訪了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後,了解到這種「地面分線盒」的單價在300元至400元之間,於是從誠信角度進行調解,後雙方按380元/只和解。
【點評】953元/只遠遠高於380元/只,被告如果接受如此高價,是有違常理的,很明顯,這是一份有失誠信的合同。
「分身有術」欺騙信用社
【案例】一信用社與一包裝廠簽訂了抵押借款合同,信用社向包裝廠提供貸款110萬元,包裝廠以138萬元的彩印設備作抵押擔保。但是後來信用社發現,實際上彩印設備並不是該包裝廠的,而是包裝廠法人王某開的另一家彩印廠的。在簽訂合同後不長時間,彩印廠就將彩印設備賣給了另一家印刷公司。信用社於是將包裝廠和彩印廠一起告上了法院。
【判決】法院認為,彩印廠明知包裝廠將自己的彩印設備作為抵押,還向其提供彩印設備發票,使其得以變造發票騙得抵押貸款,應當承擔責任。因此判決彩印廠和包裝廠承擔賠償責任。
【點評】王某用包裝廠欺詐信用社,又用彩印廠協助一起欺騙,這種毫無誠信的做法只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大股東謀私利侵害小股東
【案例】甲公司持有一股份公司55%的股份,是該公司的控股股東,乙公司和丙公司共同持有股份公司18%的股份。甲公司前後向股份公司借款共4000萬元,後因無法償還,便與股份公司簽訂協議,以房產作價抵償欠債。這個做法遭到了乙公司和丙公司的反對,經評估,抵債房產僅價值1000萬元。為此,乙公司和丙公司將甲公司起訴到法院。
【判決】法院判決甲公司應給付股份公司3000萬元及利息並承擔訴訟費用。
【點評】濫用公司控股權也是失信行為。
門窗廠用了產品不付錢
【案例】一門窗廠的銷售人員李某與某機電研究所簽訂合同,約定機電研究所提供雙頭切割鋸一台,價值2萬元。但是門窗廠得到機器並開始使用後不付錢。機電研究所起訴到法院後,門窗廠稱,李某與研究所簽訂合同沒有得到門窗廠的授權,門窗廠不應當付款。
【判決】法院認為,門窗廠雖稱沒有授權,但其已經收到並實際使用切割鋸,便是對合同的認可,應當支付2萬元。
【點評】用了東西不給錢?這信用也太差了吧!
欠條上玩文字游戲
【案例】某縣農化廠賣給了該縣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站4萬瓶防蟲磷農葯,後農化廠提出售出農葯有質量問題,便將供應站庫存的3.5萬瓶農葯運回。3個月後,農化廠向供應站出具欠條,寫明:「欠農資供應站防蟲磷35000瓶×1元。」到期後,雖經多次催要,農化廠始終不換錢,供應站於是起訴至法院。對於「35000瓶×1元」,農化廠認為是指「欠貨」,應承擔返還貨物的責任;而供應站認為這是「欠款條」,應還錢。
【判決】法院認為,農化廠在收取供應站貨款後,又取回了有質量問題的農葯,實際上已經構成了違約,供應站有權要求農化廠返還多收的貨款的權利,結合前因後果,從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認定是「欠款條」,判令農化廠支付給原告3.5萬元。
【點評】基於農化廠的多次失信行為,法院依據誠信原則對合同條文進行解釋,體現了對合同守約方合法權益的保護。
證據鏈鎖定欺詐行為
【案例】原告南京某服裝公司以30萬元的價格向被告南京某汽車貿易公司購買了一輛三星輕型客車。近一年後,原告在使用該車時發生事故,將車送去修理。在修理中,服裝公司發現該車在交付時已經不是原出廠狀態,於是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返還購車款,賠償損失。
【判決】經過鑒定,該車被發現在事故前就已經進行過修補整形。被告認為,該車原告已經使用了近一年,鑒定結果不能證明修補整形是在購車前還是在購車後。這時,兩名證人提供證言標明該車在購買前有修理的跡象,法院於是再次委託鑒定,第二次鑒定報告印證了證言,終於發現了車中修補整形的證據。據此,一系列的證據形成了證據鏈,法院認定該車在出售前就出過事故,是被修理後出賣給原告,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汽車貿易公司企圖瞞天過海欺騙外行人,到頭來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
惡意轉嫁風險被騙20萬
【案例】自稱是深圳某房地產開發公司業務代表的賈某找到某市國稅局的副局長郭某,稱請郭某幫助聯系工程隊,到深圳開發住宅項目。郭某隨即找到某建設工程公司負責人龔某。商談後龔某表示願意承接工程,賈某便要求他先付20萬元工程前期費用。龔提出,先將20萬元打到國稅局帳上,再轉給賈某。三人表示同意。隨後,龔某將錢匯到國稅局帳上。郭某出具了收條並加蓋了國稅局公章,後將錢轉交給了賈某。不久,龔某前往深圳發現賈某的身份完全是假的,方知受騙。索款無果的他向法院起訴,要求國稅局返還20萬元押金。
【判決】法院認為,郭某雖然以國稅局的名義出具收據,但這不能表明國稅局就負有保管此款的義務。原告不顧20萬元被賈某騙走的事實而要求國稅局返還,缺乏事實依據,遂駁回了龔某的請求。
【點評】明明知道國稅局作為國家稅務職能機關,不應從事「保管」事項,龔某還自作聰明的惡意提出由國稅局把錢給賈某,這一轉嫁風險的行為,明顯違反了誠信的原則。
❽ 如何保證民事訴訟中誠實信用原則的落實
誠信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人的行為規則,法律要調整人的行為,必須紮根因應人的行為,誠實信用之是帝王條款,是由法律的內容決定的,無論是法律的主體制度、權利義務,還是責任制度都顯示出誠實信用在其中的帝王地位.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認識,開始於民事實體法中同一概念,所以為了遵循前人思維的邏輯,從民事實體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開始自己的思考。
誠實信用,原來是道德規范的一種。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是以法律形式吸收和適用道德規范,使道德規范法律化,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法院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實行法律和道德手段的雙重調節。誠實信用原則在執行程序中的適用,目的是依據誠實和善良的道德准則,在保障已生效的法律文書中確定的內容得以實現的同時,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
民事訴訟中確保城誠實信用原則落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執行和解中欺詐的禁止。在生效法律文書被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中的處分原則,在完全自願的條件下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但禁止任何一方當事人採取威脅、欺詐、利誘的手段或者在對方當事人重大誤解的情況下強迫其與之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否則法院可以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認定此執行和解協議無效。
(2)第三人濫用執行異議權的禁止。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有被執行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由第三人以不正當理由提出執行異議,以干擾法院執行工作的正常進行。因此,有必要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執行中的誠信規則,防止執行過程中不必要障礙的出現。
(3)法院執行中誠實信用的要求。《民事訴訟法》第222條和223條規定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應當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費用。法院在執行被執行人財產過程中,既要積極責令被執行人給付,又要以誠實和善意的心態照顧被執行人的實際情況,以保證被執行人能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