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高法官
⑴ 香港的法官和裁判官有何不同
裁判官主要是在各裁判法院及審裁處工作.
至於法官則主要在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及區域法院工作 原則上,裁判官與法官不算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們要處理的案件不同裁判法院的定之刑罰不會超過兩年但區域法院或以上的法院,定之刑期是兩年以上,沒有上限。其次是裁判官和法官的服飾,也有所不同裁判官隻身穿黑色法官袍,沒有戴假發而區域法院以上之法官,都會戴上假發,和穿上紅色或紫色的法官袍。
⑵ 香港高等法院法官的生成機制是什麼
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須由行政長官提名,立法會通過方能任命。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除本法第八十八條和第八十九條規定的程序外,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職,還須由行政長官徵得立法會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根據香港法例第4章《高等法院條例》第29條《休庭期》所規定,高等法院及各登記處每年須遵守以下的休庭期安排為暑假、聖誕假期、復活節假期。
香港高等法院 (High Court,主權移交前稱為最高法院 ,1997年回歸後因與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沖突而更名)是香港司法機構的一個法院,由兩部份組成:原訟法庭和上訴法庭。
原訟法庭是香港最高級的原訟法院,除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防和外交等國家行為外,可聆訊香港任何的民事和刑事訴訟,和處理來自部份專門法院的上訴訴訟,對其有無限的司法管轄權。上訴法庭是香港除終審法院外最高級的上訴法院,專門處理來自原訟法庭、香港區域法院和土地審裁處的上訴訴訟。
(2)香港最高法官擴展閱讀
無論是刑事或民事訴訟,被告人、訴訟各方及上訴人均可親自進行訴訟或延聘律師代表他們進行訴訟。如你負擔得來,可聘請私人執業的律師,否則可申請法律援助。請參閱「怎樣申請民事訴訟的法律援助」這本小冊子以了解有關詳情。
上述小冊子可向各法院、法律援助署及各區民政事務諮詢服務中心免費索取。民事訴訟的任何一方均可直接向法律援助署署長提出申請,地址是香港金鍾道66號金鍾道政府合署二十四樓。受羈押的被告人如想申請法律援助,應與有關院所的福利主任聯絡。
選擇親自進行訴訟的被告人或訴訟人應在聆訊開始前作好周詳的准備。
⑶ 香港法官為什麼大多數是外國人
但任用英國遠道而來的法官,在當時的香港仍是不得不選擇的方法。
其實,培養一個合格的「海洋法系」法律人才是很困難的。
他們需要學習大量散碎的案例,理解前輩對法律和正義的定義,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但司法卻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公權力。要讓這兩者調和,就必須讓法官們的思維跨越時空地聯系起來,理論脈絡的傳承必不可少,當中可能還有些玄學成分。
所以法律專業群體才得以想要較高的社會地位,法官在其中更是地位崇高,畢竟培養一個太困難
當時香港還只是一個大清帝國南方的偏遠小島。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沒法直接移植英國的那一套。從本土調人才過來,還是有必要的。
好在此後港英政府終於意識到了兼職法官的惡性影響,開始試圖在香港建設一個司法獨立的社會。首席大法官曉吾,就離開了立法會,專職做大法官。其他英國法律人才的登陸,也改善了香港普通法人才不足的局面。
不可否認的是,香港能夠得到全世界商人的信任,成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透明獨立的司法是相當出彩的加分項。
而且到了70年代,在經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的香港,還曾啟動過公務員本土化。法律界的本土化也一度轟轟烈烈。尤其是在首席大法官貝理士爵士(Sir Geoffrey Briggs)任期內,這位英國老法官很重視華人法官的培養,在全港75名法官/裁判官中啟用了16位華人。
但這還遠遠不夠。
艱難的本土化
由貝理士爵士主導的法官本地化運動在他退休之後就被冷落了。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當時的香港不缺法律精英,但做大律師的收入遠高於做法官(可以理解),那些資深的大律師很可能不願意成為法官。
其次,即使這些律師成為了法官,華人法官的社會公信度也不如白人法官。這是由香港社會的偏見造成的,民眾會對他們更苛刻,華人法官的升職也更困難。
第三,港英政府內有人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生活著不少來自其他英帝國前殖民地的人士,大量啟用華人法官對他們不公平。
⑷ 香港法官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法官是享有極高裁決權的人,他們可以「對抗」輿論,甚至推翻政府或者立法版會的決策決權定。
⑸ 怎麼能成為香港法官
香港基本法:
第九十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應由版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權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
除本法第八十八條和第八十九條規定的程序外,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職,還須由行政長官徵得立法會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九十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官以外的其他司法人員原有的任免制度繼續保持。
第九十二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應根據其本人的司法和專業才能選用,並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
⑹ 香港法官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人家是司法獨立哦
⑺ 香港的法官和裁判官有什麼區別
裁判法院是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可進行聆訊的控罪包括簡易程序罪行回和可公訴罪答行,較嚴重的可公訴罪行會移交區域法院或高等法院原訴法庭審理。所有刑事案件的程序都是在裁判法院開始。與香港其他法院不同,裁判法院的裁判員稱為裁判官(主權移交前稱裁判司),而非法官。
香港有一套比較完善和復雜的法院系統。分別是:(一)終審法院。(二)高等法院。(三)區域法院。(四)裁判法院(五)審裁處和專責法庭
法官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任職的法院也不同
⑻ 如何控制香港法官呢
你問的是國外,尤其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對抗制的訴訟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的法庭審理中,法專官處於居中裁判,屬不主動訊問雙方當事人及盤問證人,也不收集相關證據的消極地位中,只是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辯論,自己收集證據、證人證言來證明對方有罪或是自己無罪。然後由自己的良心或是根據陪審團的結果來宣布被告有罪或是無罪。 陪審團制度最早起源於英國,成員多為12位,現在許多採用陪審團制度的地方仍然是採用一致認定有罪原則,即陪審團全部成員認為被告有罪時才能被定罪,只要其中有一位認為是無罪的,被告都會被無罪釋放。但是現在這樣的制度已經受到了挑戰,有些地方只要是過半數的陪審團成員認為有罪,那麼被告都會被認定有罪而不是無罪。在陪審團認為有罪的情況下,法官就必須做出決定判處該人怎樣的刑罰,這可以說是法官對判決結果的參與吧。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有陪審團參與審理的,一般情況下,地方治安法院等最基層的法院的案件(通常是一些交通事故案件)的審理由法官一人作出判決。 我國大陸地區沒有陪審團制度,但是香港等地區是有的,不過大陸卻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但是這跟陪審團制度不一樣,陪審員的職權與法官的相近,與陪審團成員的職權完全不同。
⑼ 香港法院分幾級,各級許可權劃分
香港法院組織系統分為三級:
1、基層法院組織。由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專門法庭組成。
裁判法院是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可以聆訊的控罪包括簡易程序罪行和可公訴罪行。裁判法院可審理多種刑事可公訴罪行及簡易程序罪行。
區域法院是香港次於高等法院的原訟法院。香港主權移交前稱為地方法院,具有有限的刑事及民事司法管轄權。刑事審判權方面,除某些極嚴重的罪行如謀殺、誤殺和強奸外,一般刑事案件均可由區域法院審理。
2、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設原訟法庭和上訴法庭。
原訟法庭可審理任何刑事和民事案件,也可審理來自裁判法院、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及淫褻物品審裁處的上訴案件;
上訴法庭負責審理來自高院原訟法庭和區域法院的所有民事和刑事上訴案件,亦會聆訊來自土地審裁處和其他級別較低的司法機構的上訴案件。
3、終審法院。終審法院聆訊來自香港高等法院(包括上訴法庭及原訟法庭)的民事及刑事上訴案件,對香港司法管轄權范圍內的訴訟有最終審判權。
(9)香港最高法官擴展閱讀
香港的法院制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形成,帶有明顯的普通法國家法院制度的特點。1844年,港英政府頒布《最高法院條例》,並成立香港最高法院,標志香港司法制度尤其是法院制度的建立。
為確保香港繁榮穩定,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區的司法制度基本沒有改變。目前,香港法院主要由裁判法院、區域法院、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等構成。
除上述之主要法院外,香港還有數個法庭和審裁處能就指定范疇內的糾紛作出判決,這包括死因裁判法庭、少年法庭、土地審裁處、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和淫褻物品審裁處。
⑽ 香港法官是怎樣產生的
根據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九十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和高等法內院的首席法容官,應由在外國無居留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或免職,還須由行政長官徵得立法會同意,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香港終審法院條例規定,首席法官須由行政長官根據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的推薦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