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黃松

法院黃松

發布時間: 2020-12-21 21:35:42

⑴ 黃松有的個人生活

75歲高齡的周希憲,曾擔任黃松有高中時期的語文老師,自黃松有進入當時的澄海縣東方紅中學起,教他至高中畢業。 多年後,黃松有平步青雲,並未忘記老師。逢年過節回老家,黃雖來去匆匆,但仍不忘問候老師。
當年黃榮升最高法副院長時,他為學生倍感欣慰,但他以後出事,「這是我想像不到的」,周希憲嘆息不已。 周希憲老人稱,黃松有生於三代貧農之家,在家中幾個孩子里,排行最小。黃松有在學校里勤奮好學,謙虛謹慎,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是班裡的學習委員,語文和政治尤為突出。周希憲說,黃松有做的作文文筆流暢,常旁徵博引。在語文課上,黃松有每每回答老師的提問,既積極又准確。 周希憲回憶,在性格上,黃松有不太愛說話,每天早早到校,放學就回家。
課外之餘,黃松有的專長也開始顯露。周希憲說,黃松有經常練習毛筆字。當時學校里的校刊都是用毛筆字寫就,貼在牆上。黃松有加入校刊後,很多貼在牆上的校刊都出自他手。黃松有既會唱歌,也會唱戲。 1974年,黃松有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據說,他在自家門外貼了一副對聯,「日出鋤頭畚箕筐,夜來簫弦琵琶箏」,用以自勵。在農村勞作之餘,黃松有並未放鬆學習。1978年,高考恢復,黃松有被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錄取,其命運由此轉折。 大學同級同學彭澎證實了黃松有的貧困和刻苦。彭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黃松有當年入大學時,明顯能看出「來自不太富裕的地方」。黃給其的第二印象是,黃松有幾乎每天中午總是要用廢報紙練習毛筆字。第三個印象是,黃松有後來成了全校知名的歌星。
廣東律師叢偉華同是黃松有的大學同窗。他評價黃「雖然文藝方面很活躍,但他為人並不張揚,比較收斂」。即便是畢業後,黃松有升遷很快,但他看起來並不特別。 黃松有在廣東任職時,叢偉華曾去過其家裡,「那也是一般廣州市家庭的擺設,甚至還要差一些」。黃松有到最高法後,老同學去北京,「黃只要有時間,都盡可能出來和同學聚聚,對同學很熱情」。 多名黃松有當年的同窗表示感嘆,「不願多談,同學之間都很關注他的案子」。 一名在法院系統工作的相關人士稱,黃松有是一名學者型的法官。黃松有著述頗豐,尤其是在民事司法領域。
黃松有對其在學術領域的研究也頗為自信。他在自己的博士論文結語中談到民事審判權的研究現狀和研究難度時,自稱其「作為最高司法機關民事審判工作的一隻小『領頭羊』,對此似乎責無旁貸」。 很具諷刺意味的是,黃松有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專門列出兩個小章節,分別講述「保持清正廉潔」和「加強自身修養」。黃松有在論文中寫道,「法官穿上了法袍,就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人……應盡可能與其他社會成員保持一定和適度的距離」 。 1982年,黃松有從西南政法學院畢業,進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1997年,黃松有調任湛江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在湛江期間,他組織審理震驚中外的「9898」湛江走私案,因出色完成審判任務,獲得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授予的個人二等功表彰。
1999年,憑借在廣東的成就,黃松有離開妻兒來到北京,走進最高人民法院的大門。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多年的司法實踐經驗,使他在北京的表現同樣出色,並據此於2002年12月升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分管民事審判和執行工作。 「轉戰」北京的黃松有,曾因在全國力推執行威懾機制而受到媒體的追捧。此外,他健談、開朗的性格以及對法律業務的深入思考,也給很多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他在工作之餘筆耕不輟,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和多部專著。他還是清華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等高校的兼職教授,在被「雙規」之前,黃松有堪稱一位出色的「學者型」官員。

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17條如何解釋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封規定》)第十七條「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該財產,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第三人已經支付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但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如果第三人對此沒有過錯,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該條規定的出台對人民法院執行此類案件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該司法解釋出台的背景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就《查封規定》答記者問中講到「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是人民法院執行工作中廣泛使用的極為重要的執行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和《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許多條文涉及查封、扣押、凍結措施。但是,執行工作是一項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司法活動,執行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非常復雜,由於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的條文較為原則,不夠詳細、具體,加之對一些問題未作規定,許多情況下無法可依,導致執行實踐中實施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和失范,影響了部分案件的執行。為了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在廣泛徵求國家立法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專家學者及社會公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制定了《查封規定》。

《查封規定》出台的目的是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

(1)、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

如前所述,法院一般採取上述兩種方式,這是認識問題。但有極少數法院因「地方保護主義」或某些法官為了私利而出現「同一法院處理相同案件適用不同措施」的現象。《查封規定》的出台對於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

(2)、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

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是《查封規定》出台的根本目的,「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是從外部行為對人民法院執行案件進行約束和指引,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實現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是為了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是為了實現民法的公平、正義,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和諧。

二、《查封規定》第十七條規定的內涵

《查封規定》第十七條 「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該財產,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第三人已經支付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但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如果第三人對此沒有過錯,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該條規定分兩個部分,前部分是對有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後部分是對沒有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以下分別分析。

1、對有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

前面一部分雖然沒有特別指出是對有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但我們從後部分的規定不難看出前部分是對有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該部分的規定是對其類財產交易行為的一般規定,因為

(1)、我國對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所採取的立場並非統一規定,但有關法律、法規實際上采登記要件主義立場。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35條、《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條的規定,等等。既然這些法律、法規對相應的財產規定需登記過戶,人們就應該遵守這些規定,在交易這類財產時就應及時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使這類財產的登記名和權利人相同。需登記即需公示的財產就恢復到:「一般情況下足以證明出讓人有處分權,所以,按照這種法定公示方式轉讓的,就要產生公信力,善意受讓人出於對公示的信賴,當然應當取得相應的權利。否則,連法定方式都無法保證出讓人確有處分權,交換失去了最起碼的法律保障,人們便不敢安心地進行交換,社會經濟也就無法正常發展。」這種依法辦事的狀態。

這部分規定也是我國法治的需要,法律既然要求這類財產的轉讓需登記過戶,個人和單位就應該依法登記過戶,在商品交易中交易主體都形成這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社會的繁榮發展,對我國法治的建設意義都極大。

(2)、這部分規定在客觀方麵包括了後部分規定的全部情況

這部分包括「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該財產」兩種情況,而後部分只有在「第三人已經支付全部價款」這一種情況。

既然是對這類財產交易行為的一般規定,人民法院在處理這類案件時首選的措施是能採取強制措施,除非該第三人能證明是無過錯的第三人的那種情況。

2、對無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

後面一部分是對無過錯的第三人的規定,該部分對無過錯的第三人規定的不能採取強制措施的條件非常苛刻。首先,第三人必須是在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前就已經支付了全部價款;其次,第三人必須是在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前就已經實際佔有該財產;再次,第三人對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必須沒有過錯。完全符合這三點,人民法院才不得查封、扣押、凍結。這體現了我國對保護這類第三人利益的「從嚴」的態度。這部分如此嚴格的規定,卻又規定了,理由是:

(1)、我國是法治國家,交易主體必須依法辦事,如果不依法辦事就應承擔不利的後果。所以應該從嚴。

(2)、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該規定的存在又有必要性。首先,由於我國目前的登記制度較為混亂和不規范,登記的程序和審查制度也尚待改進,並且,無論現代登記制度多麼獨立、完善,仍不能完全避免登記權利內容與實際權利狀態不一致的情況發生,故登記中的錯漏在所難免;其次,社會現象非常復雜,有些被執行人有意或利用我國目前的登記制度的缺陷、或有意為無過錯第三人登記過戶製造障礙,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不登記過戶。為了保護無過錯的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我們應該給這種無過錯的第三人一個救濟的途徑。即雖嚴但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還應給這種無過錯的第三人救濟機會。

需說明的是,無過錯第三人不等於「善意取得」的第三人,它們的區別有:

首先,「善意取得」的第三人是根據動產和不動產來定義的,而無過錯第三人是根據需要辦理過戶登記來定義的;其次,「善意取得」是一種取得財產的制度,而無過錯第三人是只在我國人民法院施行的強制措施中才出現的一種處理方法。再次,「善意取得」取得的財產本身是無處分權人的財產,無過錯第三人佔有的財產是被執行人交易時具有處分權的財產。第四,「善意取得」要求在取得財產時善意,無過錯第三人不但在佔有時善意無過錯,而且在登記過戶時要求及時、勤勉、無過錯,單有善意不行。

它們也有一定的聯系,如,都是善意的,都因此可能取得財產權利等。

三、實踐中適用該條的方法

1、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都可以查封、扣押、凍結:

(1)、交易價款未全部支付的;

(2)、未佔有該財產的:

(3)、非善意佔有該財產的:

(4)、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有過錯的。

2、舉證責任的分配

無過錯第三人不但要證明自己交付了全部價款、實際已佔有了該財產,而且還需證明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本人無過錯。這是對自己未能及時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而應付出的代價。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⑶ 司法解釋與司法程序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自12月1日起,公民在參與民事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可以按照一致約定選擇相對普通民事訴訟程序更為經濟、方便、快捷的簡易程序。這樣做的直接效果,是使訴訟時限從過去的6個月,縮短到3個月。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這個司法解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可以大大加快當事人實現自己民事權利的期限,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訴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黃松有介紹說,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期限為6個月,這對於諸如因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急切需要搶救治療費用的當事人來說,顯得過於漫長。如果當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選擇簡易程序,就可以在3個月內解決糾紛。

「程序選擇權的行使必須堅持自願原則。」黃松有強調。司法解釋對選擇簡易程序的條件、范圍等規定了3條必要的限制:必須是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為防止當事人雙方在民事訴訟中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必須經人民法院同意;如果未經當事人一致同意,人民法院不得以職權將普通程序轉化為簡易程序。

據黃松有介紹,目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占基層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總數的71%,個別沿海發達地區已經達到90%。而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關於民事簡易程序的規定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的需要。黃松有說,出台這個司法解釋的目的,是為了更加方便人民群眾打官司,統一和規范各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具體做法,切實保護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簡單民事案件開庭不用發傳票 可捎口信傳喚當事人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人民法院在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時,將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個案件都發傳票。原告起訴後,法院可採取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和證人。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

「採取形式多樣的傳喚方式更符合簡易民事案件自身的特點。」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說,我國東部沿海和西部老少邊窮地區存在很大差異,沿海地方可以採取傳真或電子郵件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傳喚,而西部和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可以通過逢集遇會時捎話帶口信等方式傳喚。司法解釋這樣規定能夠適應當前廣大農村老百姓解決糾紛的特點,便於用簡便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另外,隨時傳喚可以避免傳票傳喚所產生的距離感,使老百姓的訴權與人民法院審判權的互動更加協調,共同促進民事訴訟的進程。

不過,黃松有強調,任何形式的方便和快捷絕不能以犧牲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來換取,在司法實踐中更應當防止簡便傳喚的濫用。簡便傳喚由於未採取傳票方式,所以如果沒有被傳喚人的承認或相關證明,不能讓當事人承擔傳票方式傳喚的法律後果。

為了統一和規范簡便傳喚的後果,司法解釋對簡便傳喚的後果作了明確的規定:以捎口信、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發送的開庭通知,未經當事人確認或者沒有其他證據足以證明當事人已經收到的,不得作為原告撤訴和人民法院缺席判決的根據。

「這就能夠防止法官對審判權的濫用。」黃松有說。

法院審理簡單民事案件將一次開庭當庭宣判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一般應當一次開庭審結,並當庭宣判。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確立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一般原則,對於減輕當事人的訟累,加快涉訟財產的流轉速度,防止「人情」等不當干擾,及時公正裁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司法解釋這一規定的積極意義:首先,「一次開庭」可以大大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出庭參加訴訟是當事人進入訴訟程序後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活動,如果以一次開庭為原則,可以使當事人提高庭審過程中舉證、質證的主動性,同時也可以加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庭審質量。其次,「當庭宣判」將對法官自身的素質和法官的職業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訴訟外因素對審判活動的干擾,增加法庭審理的透明度。

「以一次開庭和當庭宣判為原則,絲毫不能以犧牲公正換取效率。」黃松有說,司法實踐中應當避免單純以當庭宣判率作為衡量審判工作的唯一標准,而是應當以案件裁判的質量為最重要的判斷標准。

最高法司法解釋規定:寫訴狀確有困難可口頭起訴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田雨)在民事訴訟中,如果原告本人不能書寫起訴狀,委託他人代寫訴狀又確有困難的,可以將自己的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相關證據等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起訴。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作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訴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不能因當事人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等原因而被剝奪和限制。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及邊遠山區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因文化水平所限不能書寫起訴狀,有的孤寡老人以及肢體殘疾人受自身條件限制,也不能書寫訴狀,他們一般也沒有經濟能力委託他人代寫訴狀或代理訴訟。因此,司法解釋規定可以口頭訴訟是必要的,是符合我國經濟與文化發展實際情況的,也是關注弱勢群體權益的必然要求。

司法解釋規定,原告口頭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予以准確記錄,將相關證據予以登記。人民法院應當將記錄和登記的內容向原告當面宣讀,原告認為無誤後應當簽名或捺印。

司法解釋 婚姻家庭糾紛等六類民事案件應先調解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田雨)最高人民法院18日公布的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規定,法院在開庭審理婚姻家庭糾紛等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

這個將於12月1日起施行的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下列6類民事案件時應當先行調解: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勞務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合夥協議糾紛;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表示,司法解釋把這6類民事案件確定為調解前置案件,是根據這6類案件自身的性質決定的。司法解釋將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這類案件內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內容,如果單純用法律規范去調整,用很機械的、過於程式化的方式去解決,不利於糾紛的徹底妥善處理,難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將勞務糾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以及合夥協議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考慮到這些糾紛關繫到當事人最基本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環境,如果以調解方式化解矛盾,便於當事人在未來的合作與生活中和睦相處,符合「和為貴」的民族傳統。

黃松有說,司法解釋還把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主要是為了使受害一方的當事人能盡快獲得賠償。他說,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通過正常的訴訟程序解決因交通事故或工傷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常常涉及鑒定等問題,甚至要經過一審、二審才能了結訴訟,費時費力。如果一開始就能夠通過調解解決糾紛,既可以縮短獲得賠償的期限,又能降低訴訟成本,也有利於當事人對調解協議的自覺履行。至於將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是因為通過調解方式解決這類糾紛的可能性比較大,也符合國家司法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司法解釋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並經審判人員審核後,雙方當事人同意該調解協議經雙方簽名或捺印生效的,該調解協議自雙方簽名或捺印之日起就發生法律效力。黃松有提醒當事人,調解協議生效後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⑷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執行第十七條規定細則查看

淺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七條
2014-04-01  哈哈冷啊...  + 關注獻花(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以下簡稱《查封規定》)第十七條「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該財產,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第三人已經支付全部價款並實際佔有,但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如果第三人對此沒有過錯,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該條規定的出台對人民法院執行此類案件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該司法解釋出台的背景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就《查封規定》答記者問中講到「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是人民法院執行工作中廣泛使用的極為重要的執行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和《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許多條文涉及查封、扣押、凍結措施。但是,執行工作是一項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司法活動,執行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非常復雜,由於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的條文較為原則,不夠詳細、具體,加之對一些問題未作規定,許多情況下無法可依,導致執行實踐中實施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和失范,影響了部分案件的執行。為了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維護執行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在廣泛徵求國家立法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專家學者及社會公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人民法院執行工作的實踐經驗,制定了《查封規定》。
在起草過程中,我們堅持貫徹憲法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民事主體的財產所有權;考慮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既要從實際出發,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注意吸收其它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立法成果;既要為解決執行難提供法律措施和手段,也要進一步規范執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權益。」該講話闡述了《查封規定》出台的必然性和出台的目的。

⑸ 最高院幾個副院長出事

現在知道的是兩個,一個是黃松有,另一個是奚曉明。

⑹ 中國最高法院,最高大的法官是誰 落馬的有哪些 給資料 謝謝

黃松有,男,1957年12月出生,漢族,廣東汕頭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
法學博士。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後在廣東省高級法院任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經濟庭副庭長、刑一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1997年3月起任廣東省湛江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市政法委副書記。1999年6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庭庭長。2002年12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大法官。兼任全國青聯常委、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副主席,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民事訴訟法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兼職教授。
2008年10月28日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決定免去黃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職務。

⑺ 建國以來,司法系統因涉貪而落馬的最高級別官員——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一案終於進入司法程序。回


小題1:A
小題1:C

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黃松有,他所犯的案由誰開庭審理

異地審查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