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梅汝璈東京審判
A. 梅汝璈作為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官當仁不讓要求中國席位排第二,哎,我想如果是我的話就沒有他那樣的魄力。中
中國的英雄!!!
B. 在電影東京審判中梅汝璈為什麼會爭法官的座次
「如論個人之座位來,我本不在意。但源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C. 東京審判前,中國法官被贈予寶劍,這人是誰
經歷了14年曠日長久的抗日戰爭,中國人終於將日本人趕出國土,然而中國卻付出了3500萬軍民的損傷。相較於古代戰敗方慘遭屠城、國民淪為奴隸來對比,一戰二戰的結束顯得十分的“文明”,但文明並非沒有血性,比如在遠東軍事法庭上的中國法官代表梅汝璈就曾經有過這樣有血性的一幕。
回國之後,梅汝璈在新中國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案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但是因為新中國推崇蘇聯的法律制度,梅汝璈只能虔誠的學習俄語,也正是因為他經常批評蘇聯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處,他晚年的生活過的不是那麼的幸福,1973年他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D. 關於《東京審判》的梅汝璈
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真實人物部分角色: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E. 梅汝璈的東京審判
慨然受命飛赴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已臨大廈之將傾。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國政府簽署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蘇聯宣布加入該公告。公告第十款規定: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爭罪犯,將處以法律之裁判。
1946年2月15日,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根據各盟國政府的提名,正式任命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十一名法官:中國的梅汝璈,澳大利亞的韋伯,美國的希金斯,英國的帕特里克,蘇聯的沙陽諾夫,法國的柏乃爾,加拿大的馬克杜古,荷蘭的洛林,紐西蘭的諾斯克魯夫特,印度的帕爾,菲律賓的哈那尼拉。
對於政府與國人賦予的重任,梅汝璈欣然接受,向前來采訪的記者慷慨吐露心跡:審判日本戰犯是人道正義的勝利,我有幸受國人之託,作為庄嚴國際法庭的法官,決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那些擾亂世界、殘害中國的戰爭元兇逃脫法網。他認為,法官應當具有相輔相成的儀表,因得悉十一個法官中有九個年長於自己,便蓄起上唇胡須,使自己增添了幾分老成與威嚴。
1946年3月19日,梅汝璈肩負祖國與民族的重託與期望,自上海登機東飛日本,誠如當時報載: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剛柔並濟爭得一席
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印度、紐西蘭、菲律賓十一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國、英 國、中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印度、紐西蘭、菲律賓,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費盡心血判處首惡
在對戰犯量刑方面,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辯。一些來自未遭到日軍過多侵略踐踏的國家的法官們不贊成處以死刑(其中最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印度法官巴爾甚至主張要以「慈悲」為懷和國家犯罪不應追究個人責任等原因無罪釋放25名戰犯)。
為了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審判過程中兩年來收集的日軍暴行,例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就用了砍頭、挖心、剖腹、碾壓、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必須處以死刑,同時也努力收集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梅津美治郎、南次郎等侵華主犯的罪證,並全力爭取將這幾個首惡判決死刑。
最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終於將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罪惡累累的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中國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對於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日本國內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梅汝璈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戰爭和歷史:「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後人如此評價梅汝璈:他代表中國人民參與的東京軍事法庭審判,不僅為中國人民贏得了正義,它和此前的紐倫堡審判一道,確立了國際法上對侵犯和平罪、反人道罪的司法准則,對國際法的發展和維護國際正常秩序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
告誡國人勿忘歷史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軍國主義陰魂復活,右翼分子在名古屋為東條英機等七個被處死的戰犯樹碑立傳,把他們吹捧成殉國烈士、民族英雄。
梅汝璈拍案而起,著手編寫了《關於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一文。
梅汝璈依據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掌握的材料,歷數了兩個死有餘辜的南京屠城魁首的罪惡。一個是侵入南京的華中派遣軍總司令官松井石根,也是攻打南京的最高統帥;另一個是攻佔南京主力的日軍第六師團長谷壽夫,抗戰勝利後被引渡來華受審,判處死刑,槍斃在雨花台刑場。
F. 東京審判中梅汝璈說的最後一句話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終於走到了今天,最後,7名戰犯被處以極刑,至今,我都不敢回想,如果今天上午我們這些贊同死刑的法官里不到六票的話,我會怎麼樣,中國人又會怎麼樣,世界又會怎麼樣,還有,我們所有的法官都起過誓,我們永遠都不能透露我們誰贊同了死刑,誰反對了死刑,我只能說,我,盡力了。
G. 東京審判最後投死刑的那個法官是哪個國家的
應該是匿名的。
東京審判(Tokyo Trial)是指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甲級戰犯的國際大審判,審判對象包括東條英機、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等對中國和亞洲乃至全世界犯下累累罪行的戰犯。
中國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國方面參加東京審判,任中國駐國際法庭法律代表團團長、首席檢察官和首席法官。
H. 《東京審判》中的梅汝傲最後所陳述的一段話
(法國法官伯奈爾反對死刑,認為死刑不應在文明的國度存在.)
梅汝璈舉起一個杯子:如果說,杯代表人類,水,代表文明........
杯子在地上砸碎,水四濺..........
梅汝璈盯著柏奈爾:文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可如果人的生命都被無情地毀滅,那文明還從何談起呢?
(印度法官巴爾以佛教慈悲為由反對施用死刑)
梅:巴爾先生,我再次提請您注意,您是一個法官!法官的職責是什麼?是對罪行進行審判進行認定!然後根據法律給予他們懲罰!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要;來做法官,您具有一個佛教徒的偉大情懷卻在縱容犯罪,這決不是一個法官應該有的立場!如果您要堅持這樣,那您沒有資格坐在審判席上,您應該回到印度的寺廟里去!
(面對全體法官)
梅:死刑是什麼?死刑是法律對犯罪最嚴厲的懲罰!為了掠奪別國的資源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為了佔領亞洲甚至全世界,日本幹了什麼?他們殺中國人殺朝鮮人殺菲律賓人殺新加坡人殺美國人殺英國人殺無數無數無辜的平民!他們強劫,他們強奸,他們放火,他們殺戮,難道這些不足以讓他們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嗎?!如果法律不給日本不給這些戰犯以最嚴厲的懲罰,誰敢保證日本有一天不會再次挑起戰爭?!誰敢保證日本不會再侵略別的國家?!誰敢保證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不會再次復活?!(他瞪著眼,強忍著淚):在座哪位先生敢做這樣的保證?!
I. 電影《東京審判》中的法官梅汝璈,他的下半生怎樣
梅汝璈先生在遠東國際大審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為東京審判中惟一的中國法官,梅汝璈是東京法庭審判的核心人物,親身經歷了東京審判的全過程。東京審判中對審判進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法官會議是秘密進行的,除了蘇聯法官因不通英語而被允許攜帶翻譯人員外,其他人包括新聞記者等均不得參加,因此會議討論的情況只有法官才能知曉。梅汝璈是惟一能夠參加這一會議的中國人,也是惟一能夠代表中國利益和立場說話的法官。
在歷時兩年半、開庭818次的漫長過程中,梅先生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學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贊賞與尊重。返國後,梅汝璈又回到復旦,繼續擔任教授。
1962年,梅汝璈開始撰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至1965年被迫中止,該書計劃內容為七章,最終只完成了前四章。1973年,梅汝璈懷著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終年69歲。遺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即本書),由其後人梅小璈整理後,於1988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並於2005年再版。
J. 在《東京審判》中我國法官梅汝璈為什麼爭奪第二席位。這有什麼講究嗎
剛柔並濟爭得一席
梅汝璈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中、英、蘇、加、法、新、荷、印、菲十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英、中、蘇、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