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夏代的司法官

夏代的司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4-08 12:46:43

❶ 夏商司法制度包括哪些

一、司法機關

夏朝國王掌握最高司法權。輔佐國王的司法官吏,稱「士」或「理」,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但是在夏朝,司法機關沒有也不可能形成體系。

商朝行政、軍事、司法也沒有嚴格的劃分。商王同樣掌握國家最高司法權,重大案件都出商王作能占裁決。商王之下設「司寇」作為中央最局司法長官,下設正、史等作為地方司法官吏,他們分別接受任命,審理中央與地方的各類案件。畿內、畿外受封諸侯則有較大的司法權。

二、訴訟制度與監獄管理

(一)訴訟制度

夏朝的訴訟和審判,限於史料匱乏,尚無從查考。

《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商朝訴訟審判程序的記載,南朝重大案件從立案到庭訊,要經過「三審」,「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告於大司寇,大司寇聽於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王命三公參與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宥),然後制刑。」如果遇到疑難案件,就廣泛徵求公眾的意見,這樣也都確定不了,則寬大處理,但仍須作出恰當的判決。

聽訟斷獄要求考慮犯罪動機和惡性大小,而且責罰要根據事實。

(二)監獄制度

夏商兩代的監獄稱為圓士。圜土就是在地上挖成的圓形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牆,用來拘禁罪人。商朝的監獄也稱圜土,又叫囹圄。殷墟出土的土牢,就是商朝監獄的確切物證。商朝監獄制度與規模比夏朝有所發展。

❷ 古代的各種官職和爵位的名稱及含義

中國古代官職制度
官職 我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雜。

我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歷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佔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1、國君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_n)於」、單於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_)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_)、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_h_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2、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_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www.dbxk.com

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後,宰相的職權轉到尚書台(尚書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台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台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_)。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於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初仿明制。實際任宰相職務的,是康熙時的「南書房行走」,雍正以後的「軍機大臣」。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門長官

政府機構的劃分,大約是從西周開始的。

西周分管部門共有六個: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這六個官職代表了六個部門。擔任這些官職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漢時期有「九卿」之說,「九卿」是對中央各部門長官的一種尊敬的稱號。君主家事與國事不分,政治事務與宮廷事務混雜在一起,是秦漢九卿的重要特點。

①太常(奉常)掌宗廟禮儀,其屬下有太史令掌天象歷法,太醫令掌醫療,博士掌經學傳授;

②郎中令掌宮殿門戶的守衛,其屬下有大夫掌議論,有謁者掌引見傳達;

③衛尉掌宮門警衛;

④太僕掌皇帝車馬,兼管全國的馬政;

⑤廷尉為全國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數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務;

⑧治粟內史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

九卿之外,有執金吾掌京師治安,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大長秋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九卿加上此三卿即為十二卿。

魏晉以後,尚書機構得到迅速發展。尚書台的總人數由秦時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以後尚書各曹逐漸變為部,到隋唐時確定為六部,唐代定名為吏、戶、禮、兵、刑、工,此後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後主要的政務部門。

①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勛封等事;

②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事;

③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軍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漢九卿的大部分職權,九卿名稱雖還存在,但內容有很大變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稱太常寺卿;

②光祿勛稱光祿寺卿;

③衛尉稱衛尉寺卿;

④太僕稱太僕寺卿;

⑤廷尉稱大理寺卿;

⑥宗正稱宗正寺卿;

⑦大鴻臚稱鴻臚寺卿;

⑧大司農稱司農寺卿;

⑨太府稱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個: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北魏、北齊設置的昭玄寺,以大統、統為長官,是我國第一個掌管佛教的專門機構。

隋唐開始設五監。唐代的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www.dbxk.com

①國子監是主管學校教育的機構;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的機構;

③將作監是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的機構;

④軍器監是掌管軍器製造、保管、發放的機構;

⑤都水監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機構。

五監到清代只剩下國子監,而另四監都先後歸並工部。在明清時新設欽天監,掌天文歷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還先後設立太醫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門可以歸結為六部、五寺、二監、二院、一府,共十六個機構。

4、武官

西周軍政不分,統治者既管行政,也管軍事,作戰時軍隊分左中右三軍。春秋時分上中下三軍,三軍將領稱將上軍、將中軍(又稱元帥)、將下軍,此是武職設置之始。

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可分為三個方面:

①警衛皇宮和京師的將領;

②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

③領兵作戰的將帥。

太尉(漢武帝時稱大司馬)掌全國軍事行政。高級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

魏晉以後,權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武職的幕僚稱參軍或參軍事。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中央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如張都監、魯提轄)

元朝成吉思汗時的衛隊叫「怯薛」,首長稱怯薛長。忽必烈時,成立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師的常備軍,每衛設都指揮使統領。

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旗下還有總旗、小旗。皇帝的親軍從十二衛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軍隊分為八旗與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綠營兵也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招募漢人組成的。管轄綠營兵的稱九門提督。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清代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在地方臨時招募的兵卒稱為「勇」,其軍隊稱為「勇營」。曾國藩和李鴻章建立的湘軍和淮軍就是清政府鎮壓起義軍的主要武裝。

5、監官與諫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台諫,也通稱言官。

監官最早設於戰國,當時由君主的秘書——御史兼任。

秦與西漢設立御史府,首長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輔佐。在內廷保管檔案並督促百官的,稱侍御史;出外監察郡縣的稱監御史。遇有特別緊急情況的,皇帝臨時派遣有誅殺之權的御史,稱為綉衣御史,或稱綉衣直指。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御史府改為御史台,御史中丞為長官,轉屬少府,成為專門的監察機關,別稱憲台。從此之後,御史為監察官的專稱。

魏晉以後,御史台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長官,掌司法與監察,有監司之稱。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長官。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於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6、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秘書是指在君主左右從事文字圖書等工作的官員。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的職務分化、發展出來的。戰國時期君主的秘書有御史、主書、掌書、御書、尚書等不同的稱呼;為備君主隨時咨詢的文學之士稱為學士、博士、博聞師等。

秦漢時的御史大夫為秘書之長,屬蘭台。蘭台是宮內收藏圖書和檔案的地方。

西漢的麒麟閣、東漢的東觀(gu_n)都是禁中藏書之所,皇帝命別的官員入掌其事。東漢置秘書監,太史令僅掌天文歷法,無修史之職。史書的修撰,由皇帝臨時指定文學之士在東觀進行,稱為著作東觀。漢宣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石渠閣,漢章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白虎觀,此時為侍講之始,有講郎之稱。記載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宮內女史擔任,也有皇後親自撰寫。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

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唐代的秘書省曾改稱蘭台、麟台。北齊始設史館,唐太宗以史館為宰相兼領職所,稱為監修國史。唐又在門下省設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館,掌四部書及其他圖籍。開元年間,又設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掌刊輯經籍、撰集文章,繕寫御本等。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的學士也受命參與機密,草擬詔旨。中唐以後,皇帝對學士的禮遇,常超過宰相。

宋代對學士尤為重視,學士院改稱翰林學士院,或稱翰苑、禁林,因地在宮禁,待遇優異,號稱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蕁⒓�馱何��藎���縹腦骸:笥衷詿酥薪�馗螅�枇�幾蟆⑻煺賂蟮仁�桓螅�植靨�詰然實鄣撓�楹陀�莆募�H�鶯橢罡螅�ǔ乒莞蟆9莞籩�。�蘊煜驢〗埽�厥遠�竺��瘓�酥埃�煳��鰲?br>
明代將制誥、著作、修史、圖籍等職都合並於翰林院,別稱詞林,從此翰林才成為文學之士的專稱,翰林院也正式成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館,處文學侍從之臣,稱為文館大學士。後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制文字;內秘書院掌撰擬對外文書及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

7、學官

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xi_ng)、序、校,以教武藝為主。

西周的學校有大學、小學之分。天子的大學叫辟(b_)雍,諸侯的大學叫頖(泮p_n)宮,以師氏掌教武藝,以樂正掌教詩書禮樂,以司成為掌學之官。

秦及漢初有博士官。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五經博士,從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成為一種教職。西漢有博士僕射為其首領,東漢改稱博士祭酒。博士講學的地方稱太學,博士弟子稱太學生,博士就是當時的大學教師之稱。郡縣也普遍設立學校,郡國曰學,縣邑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北齊始立中央專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國子寺,主官為祭酒。

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所屬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各置博士。

藏書與講學相結合的書院,出現在五代,興盛於宋代,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受業者稱創辦者為山長。

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台。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8、宮廷事務官

宮廷事務館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室服務的職官。這類職官起源於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稱。

明代無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宮廷事務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門,各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等官。

清代設內務府為總管宮廷事務的機關。內務府管轄的機構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還有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處、織染局、御茶膳房、御葯房、養心殿造辦等處。

9、地方長官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為諸侯與大夫兩級,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戰國時期,郡的長官稱守(或太守),縣的長官稱令。秦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漢代列侯所食縣叫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叫邑。侯國的行政長官稱相。漢武帝初置十三州,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有時稱牧)。

北齊縣分九等,長官都稱令。郡長官仍稱太守。州長官稱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時增至十五道,為監察區,每道設觀察使(按察使、采訪使)。唐代的軍區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稱節度使。節度使初設於邊鎮,後遍設於內地。節度使一身兼軍事、行政、督察三種職務,成為權力很大的地方軍政長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變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州的行政長官稱權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州的長官為節度使,或觀察使、或團練使、或防禦史、或刺史等。縣的長官為令。

明代省的下一級政區為府,府的地位相當於漢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長官稱知府,京府則稱府尹。州有兩種:一種是直隸州,與府同級;一種是散州,與縣同級。州的長官稱知州,縣的長官稱知縣。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體沿襲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級,正式以總督或巡撫為最高長官。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或稱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時,管轄府、州的高級行政長官通稱道員,別稱道台、觀察。清代在新開發地區又創設廳的建置,其長官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屬官與胥吏

協助長官處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員為佐吏、屬吏或胥吏。

秦漢從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設置丞,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晉南北朝時,尚書省、門下省、秘書省等部門的佐官或屬官多稱郎、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秘書省有秘書郎、著作郎、校書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門里設置通判,即共同處置政務之意。宋宮廷中有一種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稱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內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職。(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門的吏役有所謂「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壯、皂,為雜役,快專管緝捕;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理具體事務的書吏。從督、撫到州、縣,還要聘請若干有學識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務,稱為幕僚,也稱為幕客、幕友、幕賓、師爺等。

11.試官、加官與贈官

漢代職官制度有規定:職官初任都要試用一年,稱守。以職位低的人暫代較高的職務稱行。一個人同時擔任兩種職務叫兼。以較高職務的人兼管較低職務的事叫領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號和增加新的職務的叫加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奉命征討的軍政長官,加「假黃鉞」、「使持節」、「持節」、「假節」等稱號的,權任更重。駙馬都尉原是侍從官的一種,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駙馬。

唐代加官、加職、加銜等制度運用得更加普遍。唐代無固定的加官稱號,凡在正式官職之前加「檢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見習、試用之職稱里行使(或稱里行)。以官階低的人任較高職務的稱「守某官」,以官階高的人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

宋代的職是指殿、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等榮銜,通稱為侍從官。官員以加學士等銜號為榮。如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的學士等銜當時各有俗稱:學士稱老龍,直學士稱大龍,待制稱小龍,直龍圖閣為假龍。宋代的官場風氣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勛、品、階

爵、勛、品、階表示職官的等級。

爵一般稱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多根據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來授給,長期不變,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世襲。

西周的爵位有諸侯、大夫、士三級。

戰國時期各國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執圭是楚國特殊的爵稱。戰國時的爵稱大都與官職分開,有的只有爵稱而無官職。

漢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晉以後,歷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為號。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之分。親王只分給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親王嫡子繼承者,郡王次親王一等。

漢時,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唐代諸王之女稱郡主。清代皇後生女稱固倫公主,妃嬪生女稱和碩公主,皇族女兒稱格格,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晉以後皆加駙馬稱號,清代則稱額駙。

勛通稱勛官,是為獎賞有功人員而定的稱號。其制始於北周,本以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到唐時定製,共有十二轉,轉多為貴,受勛者即稱勛官。

明代有文勛十級,武勛十二級。

清代勛官合並於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級。

西周時官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漢代以祿秩的多少來表示官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級別。每一種官職都有固定的俸祿級別,所以有時以俸祿級別指官職,如郡守俸祿為二千石,二千石遂為郡守的通稱。

魏晉開始,官分九品,以一品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稱為流內,不入九品的稱為流外。流外也有品級,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則總稱為不入流。

階即階官,又稱散官,宋朝稱寄祿官,是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階位和稱號。

有些官稱並無實際職務,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舊臣或有一定勛勞的人,只作為領取俸祿和享受某種禮遇的依據,而不負實際責任,這樣的官叫做散官。

古代官職解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

❸ 中國古代的官制

古代職官春秋官官制最高執政官--在各諸侯國,最高的統治者是各國國君,他們有的如楚、吳、越也間先後稱過王。其下有總領百官、主持朝政之官,各國的名稱不同,泛稱「執政」。各國一般都設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眾卿,為朝廷的重要職官。司徒掌管民政、戶籍;司馬掌管軍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築城等土木營建,所以有時也稱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訴訟刑獄等。宮延內務官--內廷官員有主管公族事務及祭祀等事的宗伯、宗人;主管卜筮之事的眩人、卜士、巫;主管宮內音樂的樂官太師、舞師;主管國君財物的府人、廩人等等。宮內事務的大總管一般由仆大夫擔任,宋國則稱大尹。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的地方政權基本上實行國、野制。所謂國,是指國都及附近地區;野是國以外的遠方農村。當時按照田、野的不同組織形式,分別設置各級官吏進行管理。遼金官制遼朝官制--北面官:設有北、南樞密院,有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等為其長官。北樞密院掌管全國軍政,類似唐朝的兵部;南樞密院掌管銓選、丁賦等政。樞密院下還設北、南宰相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監、諸衛等官,多用來安置漢人的,但是並無實權。金朝官制--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尚書令為最高行政官長。元朝的中樞權力匯集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中書省總令朝政,樞密院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御史台為全國最高監察機構;朝廷設有宣政院,專管宗教及吐蕃等少數民族事務。行中書省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機構了。行省為路、府、州、縣四級。明朝官制中央以中書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軍事、監察。後有「內閣」出現。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上,即對各處上呈的秦章提出處理意見,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批准後交六部辦理。九卿指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朝安裝設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為防備軍權過分集中,廢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為其長官。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京師及各地衛所的軍隊,雖統兵,便無調遣權。兵部掌管軍官的任免、升調,發布軍事政令,但不統領軍隊。軍隊的調遣權最終由皇帝掌握。明朝地方行政系統為省、府(州)、縣三級制。秦漢官制一、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漢時的三公,主持國政,號稱萬石之官,是朝廷的中樞職官。實際上它們也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長官。漢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從事秘書工作,長史為其長。太尉:《漢書·百官公卿表》說太尉是秦官,但在其它文獻中尚未能得到證實。西漢前期,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後來設置大司馬,成為全國最高級的軍事統帥。武帝死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頭銜主持朝政,其職遠不限於武事。東漢初又取消大司馬,恢復了太尉的名字。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作為丞相之副,其職掌有二:一為掌管天下文書圖籍、呈遞公卿秦章,頒布皇帝詔令等,類似皇帝的機要秘書長;二是掌管朝廷內外監察,為全國最高的監察長官。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統領侍御史若幹人,具體負責對朝廷百官的監察以及掌管國家收藏在蘭台的圖書檔案;同時統管地方的監察長官刺史。地方各郡有監御史,督察地方官員。九卿:九卿是指中央朝廷的九個重要官員和官署,它們是:奉常:漢代改稱太常,掌宗廟禮儀、占卜祭祀等事,史官、博士等為其下屬。郎中令:為皇帝的侍從武官長,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人扈衛人員,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議郎為非武裝人員,掌議論。漢武帝時,郎中令改稱光祿勛,職掌不變。又設期門郎、羽林郎,為皇帝微行出獵時的武裝侍從。衛尉:掌管各宮門的守衛,屬官有僕射、公車司馬令等。漢代,衛尉統領的軍隊稱南軍。太僕:掌管皇帝的輿馬,及軍事用馬的牧養。廷尉:掌管刑罰訟獄,是全國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有大獄,皆由廷尉審理。典客:掌管接待少數民族、藩屬國來朝事宜。漢武帝時,改稱大鴻臚,掌管諸侯王、列侯及內附部族朝覲郊迎之事。宗正:主管皇族宗室(包括公主)事務。屬官有都司空,掌管對宗室犯罪之人的處置。治粟內史:掌管國家谷帛租賦。漢武帝時改稱大司農。漢初,治粟內史僅掌農業倉廩,另有「大內」一官與之並行,掌管國家財政。改大司農後,大內為其屬官,稱都內,主管財貨,掌國家的金庫。少府:掌管全國山海地澤之稅,以供給皇帝私用,凡皇帝的衣食起居、醫葯供奉、器物製作等皆在其屬下,因此是宮廷事務的總管。武帝以後,其職權日益縮小,但是其下屬尚書署作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則駐勢不斷提高,後來終於脫離少府,獨立成尚書台,分曹治事(指分科辦事)。中央朝廷除了九卿,還有一些重要的高級官員,:中尉:掌管京師地區的戍衛治安。漢武帝時改稱執金吾,平時巡邏街市,皇帝出巡則為前導。將作少府:主管宮室、宗廟、陵園的土木建築工程。漢景帝時改稱將作大匠。典屬國: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的事務。漢成帝時,典屬國並入大鴻臚。水衡都尉:漢武帝時設置,掌管上林苑及諸池航政。地方官制秦漢地方實行郡、縣制。至東漢末年,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秦朝的京師行政由內史掌管。內史位秩與列卿等同,也參議朝政。西漢武帝以後,京師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部分,分別由三官治理,稱為三輔。三輔長官位同列卿,可參議朝政。作為監察區劃的州的長官刺史,逐漸具有了行政、軍事大權,於是州便成為郡上一級的行政區劃了。刺史也就成為集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一身的地方大員了。郡是低於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其長官秦時稱守或郡守,漢景帝以後改稱太守。下有郡丞,為其佐助。郡尉,掌管一郡的軍事甲卒,漢景帝以後改稱都尉。漢代與郡同級的還有諸侯王國。漢初的諸王國割據一方,有自己的軍隊,所置官署與中央朝廷一樣。當時朝廷只向王國委派太傅(輔導諸王)和丞相(統率王國百官),御史大夫以下官員,都由諸王自己任命。秦漢時,郡下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為縣令;萬戶以下的設縣長,均由朝廷任命。縣的令、長之下設有縣丞,為其佐助之官;又設縣尉,掌管一縣的甲方軍事。漢代區分官員乖及的服飾主要是冠和緩。在秦漢,緩是區分官職高低的最明顯的標志。秦漢的三公、九卿等高級官員,分別用金印此綬和銀印青綬。秦漢時職官的服裝都是黑色。秦始皇自以為是得水德,色尚黑,於是官服也用黑色。漢承秦制,官服也用黑色。清朝官制清朝入關前,朝廷設有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分掌記注皇帝起居、編立史冊、撰寫實錄、草擬國書制敕及皇帝進講等。順治十五年,清朝改內三院為內閣,替皇帝擬出幾種處理意見,皇帝的詔令,由內閣下達六部等衙門執行。雍正時,內閣大學士成為朝廷的最高級官員。軍機處這個名詞始於雍正十年,轉達皇帝旨意、處置政務效率高。朝朝的地方行政機構一般可分為省、府(州、廳)、縣三級。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總督、巡撫。總督和巡撫在明朝都是屬於都察院的差遣職官,在清朝則成為正式的地方高級官員了。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但四川總督就只管四川一省。總督例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這就使他掌握了數省的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總督又可稱為「制軍」、「制台」。巡撫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例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這樣便有權統管全省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大權了。巡撫又可稱為「撫軍」、「撫台」。督、撫之下設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財賦民政。布政使又簡稱藩台、藩司。清朝官員的服飾與過去有較大區別,官員的服色不分品級,只有皇子和特別賜允的親王、郡王可用金黃色,百官袍服一般為石青色或紺(深青帶紅)色。清朝朝官員服飾的重要區別在於「頂子」和「補子」。頂子是指帽頂上的帽珠。不同品級的官員,所用帽珠的質料也不同。宋朝官制宋朝的官制是以中央朝廷的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掌政、軍大權的二府制為其特徵的。宋代的樞密院是掌管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專管兵籍、虎符,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須經皇帝批准。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參在政事」與樞密院的首腦稱為「執政」,而把宰相和執政合稱為「宰執」。後宋朝還高有翰林學士院,它不屬於以宰相為首的中央行政系統而直屬於皇帝。負責為皇帝草擬製造、國書等。設立三司,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僅次於二府。御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過問。宋朝最初是州、縣兩級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後發展為路、州、縣三級制度。宋代最低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是縣,設縣令為長官。州的長官是朝廷委派文職京官前來「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簡稱知州。與州同級的還有府、軍、監。路為後行政區劃。隋唐官制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地主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職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確立。三師為太師、太傅、太保;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隋朝的三省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內史省,即過去的中書省,長官為內史令;專掌機密,草擬詔令,參議朝政。門下省,長官為納言,掌管審查政令,內書令草擬的詔敕如有違失,門下省可以給予封駁退還。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尚書省是執行機構,統管全國的各項政務,職權范圍很廣,下轄吏、禮、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與尚書令及左右僕射合稱「八座」。三省之外,還有秘書省和內侍省。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的收藏與整理,長官為秘書監。內侍省是內廷的供給侍奉獻機構,長官為內侍。在朝廷,除了上述五省外,還有太常、光祿等「九寺」以及國子、將作等「五監」。監察職官:御史台長官為御史大夫,以治書侍御史為其副,屬官有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司隸台掌京畿內外的巡察,長官為司隸大夫。屬官有刺史14人,掌全國郡縣的巡察。後廢司隸台,改派京官以司隸頭銜出使巡察。隨初襲用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官制後。改州、縣二級官制,以州直接統縣。是中央尚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權力很大,凡在其轄區之內的州縣皆受其節制。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中央省所擬詔敕有失當之處,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要求重擬。中書令二人為長官,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掌參議表章、草擬詔敕及璽書冊命等。門下省:以侍中二人為長官,重要的屬官還有左散騎常侍二人,佐諫議大夫四人,皆掌規諷過失、諫諭得失。尚書省:以尚書令一人為長官,但此職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職左、右僕射為實嘉陵江長官。尚書省的官署又稱尚書都省、都堂。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唐代六部分為三等: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為後行。唐代的中央職官可分為台省這和卿監官兩類,前乾指三省及御史台,屬於政務職官;後者指九寺五監,屬於事務性職官。唐代九寺是: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五監是:國子、少府、將作、都水、軍器。寺的長官稱「卿」,監的長官多稱「監」。唐代御史台為最高監察部門,御史台下設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三院的設置與明確分東施效顰明中國封建社會的御史監察制度已經發展成熟。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說安史之亂以前是州(府)、縣二級制;至唐中後期則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統稱縣令。魏晉官制從三公九卿制向更高級的三省六部制演進的過渡時期。中央官制--東漢末年設置丞相,以曹操充任,總領百官,主持朝政。中書省,設中書監、中書令二官,並掌機密,以代替過去的秘書令。侍中在漢代為加官,可出入禁中。東漢靈帝時設侍中寺,以侍中為其長官,下有給事黃門侍郎等,掌隨駕規諫,以備顧問。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貴,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上述中書省、尚書台、侍中寺格局的確立,已具備了三省制的雛形。監察系統中,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長,下設治書執法,掌劾秦,以治書侍御史掌律令。三國時期,各國的地方行政建制基本上是州、郡=、縣三級。魏在各州設刺史,或稱州牧,為州的最高行政官長。自西晉至南朝,或設丞相,或設司徒,廢置不一,但若要決攬朝政大權,必須加有「錄尚書法」的頭銜才行,否則只是贈官,並無實權。朝廷又有「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它們是為了尊崇士族望重之人的榮寵性虛銜。這時期,中書省的中書監、令仍掌管草擬詔令、策劃國政、位尊權重。北魏中央主要職官設置有下: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二大:大司馬、大將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省:中書省長官:中書監、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左右僕射地方官制:地方是州、郡、縣三級制度。州是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行政長官為刺史,下設別駕,諸曹從事等。國都所在州的長官,一般稱為牧。州下為郡,其行政長官為太守,國都所有郡的長官一般稱為尹。郡下為縣,以縣之大小分置令、長、縣下還有鄉、里。西周官制西周官制是商朝內、外服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開始確立了師、保的中樞隊員地位,其內服、外服職官的設新聞片分工也更加細致在內服中,大師、太保是屬於最高「公」一級的職官,其下為「卿」一級的高級職官,它們各有屬官,此外還有低外的事務官員。在周王之下,地位最高的是太師、太保、太宰,它們輔佐周王,統領百官,執掌朝政,同商朝的尹相類似,多由有威望的大貴族擔任。西周朝廷的官員是分為公、卿兩個等級的。太師、太保、在史是屬於公一級的。太史主官朝廷的冊命、祭祀、圖籍等。內服官中,次於公一級的是卿。他們是公下面依照分工處理朝廷政務的官員。屬於卿一級的官員還有司徒(金文作司土)、司馬、司空(金文作司工)、司寇、司士、太宰、公族等。司徒主管農田圖籍及人民戶口等,兼管軍事和卜事。司馬掌管軍隊和軍賦。王畿內的卿大夫往往使其宗臣為司馬,主管采邑內的軍賦稱家司馬,家司馬也要聽命於王司馬。司空掌管百工執事及土木營建。司寇主管刑獄治安。太宰本是周王的家務總管,掌管王的飲食起居、車駕儀仗、王家財產、王後命令等。因與周王接近,成為周王親信,所以他的權力和地位也較高。周公就曾做過太宰。公族是掌管公族內部畫事務的官。司士,主管貴族的刑罰及版籍爵祿。在這些卿一級的官員中,司徒、司馬、司空在文獻及金文中被稱為「三有司」。西周內服官的爵位分為公和伯、候兩等。凡是太師、太保、太史皆為「公」爵;凡由王畿內貴族入朝為卿的稱「伯」爵,而四方諸候入朝為卿的稱「侯」爵。公及伯、侯爵位的升降,隨擔任官職的高低而改變。屬於內服的事務性低級官員很多,就現在所掌握的材料看,它們可分為內廷事務官和外廷事務官兩類。例如:內廷事務官--虎賁、金文作虎臣,可分左、右,為周王的武裝侍從長官,負責周王的安全。綴衣,掌管周王衣冠之官。趣馬,金文作走馬,為掌管周王馬匹之官。小尹,金文作小臣,為總管內廷事務之官。太宰屬下還有內宰、小宰、樂師、仆、小射、底漁等官吏,分管周王的財產、起居及音樂、駕車、射獵、捕魚等事。外廷事務官--大都,為管理諸侯及周王子弟們的采邑的官員。小伯,管理卿、大夫采邑之官。夏商官制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的最高統治者是「王」,其下設有各種職官。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統治的中心區域叫內服,內服以外的諸候統治區域稱為外服。內服設有百官,稱為百辟。可分為政務官、宗教官、事務官、武職官等幾類。政務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亞、祝、史、作冊等。占、卜是負責占卜之事的。史官為記錄王事活動的官,與作冊職掌相近。事務官是負責某種具體事務的官。武職官有亞、多亞、馬、多馬、射、戍、衛、犬、多犬等。商王和奴隸主貴族是軍隊的當然統帥,對於分階段產來說,官職、爵位是世代承襲的,任職的文武沒有嚴格區分。這里說的武職是軍隊中的中、下級官吏。亞是奉王命領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隸的官。馬、多馬是與虞車有關的武官。射、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犬為飼養、訓練獵犬的官,或說犬是田獵中遞送獵物情況的官吏。戍大約是從事戍的武官。衛是侍人保衛人員。外服包括商王親屬的受封地和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區。候、甸、男、衛、邦伯都外服的重要統治者。戰國官制為了加強對各級官吏的控制和提官僚機構的效率,各國大都實行了以國君為首,下有相、將二官分武的中央集權體制。相,原是佐助之意。戰國時,各國先後設相職,統領百官,成為最高的行政長官。相有時也稱作丞相、相邦。各國也設「將」職,成為一國的最高軍事統帥,地位僅次於相,多次以擅長統兵作戰的武將充任。將職稱將軍,有時為了突出最高統帥的地位,設有上將軍、大將軍等。在將軍之下,設有國尉、都尉等高級武官。戰國時期,各國在地方大多確產子郡、縣兩級制,以群領縣。郡的行政長官是守,由國君直接任免。郡守下設郡尉;主管郡內軍務。郡下設縣,長官稱令。令下有丞,分管財政和訟獄;有尉,管軍務;有司馬,管馬政;有司空、管縣內土建工程(多寫軍畫有關)及刑徒。

❹ 夏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夏朝時中國還沒有成熟的文字記錄,沒有記載當時中央最高司法官叫什麼?而且夏朝時當時中國也沒有法律和法典,以及成熟的司法制度。也沒有司法官這個職務和職位。

❺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官吏是

商代司法官是司寇。夏朝不存在,更沒有大理官。

❻ 夏朝的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

一般認為夏朝中央的最高司法官為「大理」。
夏朝時,國王或天子是最高司法官,設專職司法官來輔佐天子行使司法權。夏朝一般司法官稱為士和理,中央最高司法官稱大理,是國王的司法助手。
後來的大理王國只是恰好重名。

❼ 夏朝的司法官稱為什麼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為大理,一般司法官稱為士或理。

❽ 夏朝皇帝以下由大到小都有些什麼官 詳細,謝謝!

由於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間的關於職官的資料很少,而且真偽難辨。很長一段時期研究職官要麼完全依據《周禮》,要麼忽略不談。但是《周禮》成書較晚,其中內容和銅器銘文相比多有不符,許多學者都認為不能完全依據此書來研究西周的職官。如果忽略,則這段時期的職官完全是個空白。現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較可靠的文獻來研究秦朝以前的職官制度。

夏商時期國家規模比較小,機構也簡單,沒有明確的職務分工。

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君主稱為「後」或「王」。在王以下權力最大的是「史」,也稱為「巫」。他們是上帝與人間的溝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們傳達給君主,再由君主來執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進行這種行為的紀錄。

夏朝的職官如羲和(主管歷法)、大理(主管訴訟)等都是由巫史擔任的。巫史的職務一般是世襲的。此外,王的親屬子女也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但是大都沒有明確的職務名稱。

古代文獻對夏朝官制缺少詳細記載,這也與國家機器建立初期的官職設置必定粗略有關。即便如此,一些零散的材料仍可使我們對夏朝職官設置有少許了解。《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車正是主管造車的官。傳說奚仲很善於造車,所以做了夏朝的車正。又《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為夏王前,曾做諸侯有仍氏的牧正,後來又逃到有虞氏那裡做庖正。牧正是主管畜牧的官,而庖正是主管膳食的官。夏朝有軍隊,進行過多次戰爭,自然有統率軍隊的官長。《尚書·甘誓》說: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鄭玄注說「六卿」是六軍的將領,這是用後人的觀念作解釋,實際的官名尚不清楚。夏朝有監獄。《竹書紀年》說:「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啟以後的第七個夏王,當時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夏王芬便建築圜土來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圓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圍在其中。這也表示有司法的官員。《尚書·胤征》、《左傳·昭公十七年》都記載了夏代發生日食的時候,出現「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情形。這里的瞽是樂官。對嗇夫的職掌,後人解釋不一,有的說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幣的官,有的說是主管耕作奴隸的官。總之,盡管夏朝的職官設置十分簡略,但其官僚機構畢竟已具雛形。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
地方:侯、伯

❾ 我國夏商周時期,法律的主要稱謂

夏代法制簡況 (一)法律形式(1)習慣法(2)制定法——夏有亂政,而作禹刑。(3)誓——夏代君主在戰爭期間發布的緊急軍事命令。(二)法律內容 1、將原社會的禮改造成法律統治的有效武器。法律維護專制王權,鎮壓各種違背「王命」和反抗國家統治的行為。2、規定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政典》,用以維護奴隸主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3、確認土地「國有」的民法的內容。4、確認徵收賦稅的各項制度。(三)司法制度1、司法制度和審判制度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大理」,地方司法官稱「士」,基層稱「蒙士」。2、監獄的設置——圜土,圓也。 </B>商代的法律制度</B>一、商代的立法指導思想(一)「王權神授」的法律思想(二)「天討」與「天罰」的法律思想二、法律形式與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制定不公開的刑書——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誓 3、王與權臣的命令、文告——商代權臣根據王的意志發布的命令,當時被稱為「訓」。(二)主要法律 1、《湯刑》——為商代成文刑書,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稱。2、《官刑》——商代懲治國家官吏犯罪、違紀與失職行為的專門法律,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但卻採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處理。3、「居民」之法——丈量土地、劃分居住區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規。4、車服之令——商湯為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曾下車服之令。三、法律內容 (一)軍事法規內容 1、以軍法保證對夏代的討伐戰爭 2、嚴格軍法,懲治「不服誓言」罪(二)刑事法規內容 1、運用刑法手段,嚴厲鎮壓反抗國家統治的各種犯罪——商代以刑法嚴酷著稱。 2、刑法嚴懲蠱惑民心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規內容——制定了嚴格約束統治集團成員的行政法律規范《官刑》。 (四)民事法規內容 1、所有權問題——當時,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為王有,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婚姻家庭制度——商代在確定婚姻關繫上比夏代更明確地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只適用於平民百姓。 3、繼承製度——兄終及弟,子繼為輔。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構改稱為司寇,司寇以下設「正」、「史」等審判官。 (二)審判制度 1、重案與疑案的審理 ◆商代對重要案件的審理一般要經過三級,即史與正的審理,大司寇的審理,以及三公參聽的審理,最後上報商王的批准。 ◆商代對疑案的審理持慎重態度,主張廣泛徵求意見,然後定案。 ◆主張審判依據事實,有犯意無實據的,不認為是犯罪。 2、天罰和神判 ◆統治者廣泛利用社會上普遍存在迷信與落後,假託神意進行審判。 ◆假託鬼神之意,實施殘暴的處罰和刑殺。 3、監獄制度商代因襲夏代制度,把監獄仍然稱之為「圜土」。商代又有專門的關押要犯的監獄,稱之為「囹圄」。

熱點內容
房產稅立法初稿 發布:2025-04-29 15:23:30 瀏覽:768
過失和欺詐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何不同 發布:2025-04-29 15:18:44 瀏覽:941
司法救助被告 發布:2025-04-29 15:07:52 瀏覽:186
南京人防和物業法規 發布:2025-04-29 15:05:42 瀏覽:490
櫃面業務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4-29 15:05:35 瀏覽:633
還有哪些原則可以成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4-29 14:54:00 瀏覽:405
怎麼用詞誇律師 發布:2025-04-29 14:47:12 瀏覽:210
法官是審判長么 發布:2025-04-29 14:47:09 瀏覽:734
2014年司法考試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4-29 14:14:58 瀏覽:535
勞動人事仲裁裁決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9 14:10:37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