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質證
A. 質證的一般原則
質證內容與方式規則:
(1)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針對證據有無證明效力以及證明效力大小,進行質證。
(2)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證據問題相互發問,也可以向證人、鑒定人或者勘驗人發問。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發問,或者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時,發問的內容應當與案件事實有關聯,不得採用引誘、威脅、侮辱等語言或者方式(39條)
(3)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人民法院依申請或職權可以就證人能否正確表達意志進行審查或者交有關部門鑒定(42條)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或證人因年邁體弱行動不便、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41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人民法院准許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當事人在庭審過程中要求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庭可以根據審理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以及是否延期審理(43條)證人出庭作證時,應當出示證明其身份的-.法庭應當告知其誠實作證的法律義務和作偽證的法律責任。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旁聽案件的審理。法庭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但組織證人對質的除外(45條)
(4)法庭在質證過程中,對與案件沒有關聯的證據材料,應予排除並說明理由。法庭在質證過程中,准許當事人補充證據的,對補充的證據仍應進行質證。法庭對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除確有必要外,一般不再進行質證(49條)
(5)在第二審程序中,對當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證據,法庭應當進行質證;當事人對第一審認定的證據仍有爭議的 ,法庭也應當進行質證(50條)
(6)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對當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證據,法庭應當進行質證。「新的證據」是指以下證據:在一審程序中應當准予延期提供而未獲准許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依法申請調取而未獲准許或未取得,人民法院在第二審程序中調取的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的在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現的證據(52條)
(7)因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證據不足而提起再審所涉及的主要證據,法庭也應當進行質證(51條)
歡迎考生進入法律教育網司法考試官方交流平台和資訊平台,隨時關注司考信息
B. 法院質證是好是壞
您好,法院制證是好的,法庭質證的內容和技巧包括哪些
一、書證、物證
1、書證是指能夠根據其表達的思想和記載的內容查明案件真相的一切物品、符號和圖形。其證明力的特點是客觀真實性比言辭證據要強。
2、物證是能夠據以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物品和痕跡。這些物品和痕跡包括作案的工具、行為所侵害的客體物、行為過程中所遺留的痕跡與物品,以及其他能夠揭露和證明案件發生的物品和痕跡。
二、證人證言
證人證言是指知道案件真實情況的人,向辦案人員所做的有關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實的陳述。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情況,向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所做的陳述。
四、被害人陳述
被害人陳述多數情況下是真實可靠的。但由於是被害人,對被告人有痛恨、懼怕心理,所以其陳述也存在不客觀性,同樣屬於主觀性,可變性證據。
五、鑒定結論
鑒定結論是指運用專門知識對案件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定,是運用專門知識作出的鑒別和判斷,也成為審查或鑒別其他證據的重要手段。
六、勘驗、檢查筆錄
勘驗、檢查筆錄是司法人員對於犯罪有關的現場、物品、人身等進行調查研究的一種客觀記載,他對於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和查明犯罪分子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具有綜合證明作用的一種證據。
七、視聽資料
視聽資料是採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可以重現案件原始聲響、形象的錄音、錄象資料和儲存於電子計算機的有關資料及其他科技設備提供的信息,用來作為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
【法律依據】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七條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二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八條
C. 法院通知質證是什麼意思
法院通知質證是一種證明在案件處理中所提交的證據具有真實證據效力的活動。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
第一,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交出的證據合法性、與本案之間的關聯性,是否有真實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的問題,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
第二,質證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對證據進行辨認確定其證明力的活動。質證制度的實行,使審理做到更加公開、法院能夠正確地判斷證據證明力、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
第三,在法庭審理中,質證按照以下程序進行:1.原告出示證據,被告、第三人與原告進行質證;2.被告出示證據,原告、第三人與被告進行質證;3.第三人出示證據,原告、被告與第三人進行質證。當證據具備「三性」,即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時,才能作為有效的證據。
法院通知質證是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是法院進行准確判斷的必要環節。
《證據規定》第47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證據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八種。法諺曰:證據是訴訟之王。司法裁判通過證據來認定相關事實,而不問案件的客觀情況,證據是否充分、證據鏈是否完備直接影響裁判結果。
D. 原告提供證據太多,法官要求當庭質證,被告怎麼辦
在開庭的時候原告沒有證據,被告可以不回答法官問的問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該內容屬於原告舉證的范圍,且不屬於對事實的陳述的,原告沒有提供證據法院直接開庭被告有權拒絕回答;否則是應該回答法官的提問的。理由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E. 法院質證和庭審是一回事嗎
不是同一個概念。
質證是庭審過程中的程序之一,而不是庭審的全部內容。
F. 法院質證是什麼意思
1、質證是來指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源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對當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證據就其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證明力的有無、大小予以說明和質辯的活動或過程。廣義質證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
2、在民事訴訟中未經質證的一般不作為定案的證據。法院質證一般圍繞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與案件的關聯性展開。
G. 質證是在法庭哪個階段出現什麼人能夠提起質證
根據訴訟效率原則的要求,法庭在第一審程序中進行質證並且對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除確有必要外,一般不再進行質證,以避免案件久拖不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也有例外:(1)法庭在質證過程中,准許當事人補充證據的,對補充的證據仍應進行質證。(2)在第二審程序中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對當事人依法提供的新的證據,法庭應當進行質證。所謂新的證據主要是指以下證據:在一審程序中應當准予延期提供而未獲准許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依法申請調取而未獲准許或者未取得,人民法院在第二審程序中調取的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的在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現的證據等。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庭審質證。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經合法傳喚,因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當事人在庭前交換證據中沒有爭議的證據除外。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由申請調取證據的當事人在庭審中出示,並由當事人質證。
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由法庭出示,並可就調取該證據的情況進行說明,聽取當事人意見。
當事人應當圍繞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針對證據有無證明效力以及證明效力大小,進行質證。
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證據問題相互發問,也可以向證人、鑒定人或者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發問,或者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時,發問的內容應當與案件事實有關聯,不得採用引誘、威脅、侮辱等語言或者方式。
H. 被告全部承認原告訴狀陳述為屬實,法院是否還需要對原告所提供證據進行質證
民事訴訟案件,只要被告當庭承認原告陳述為屬實,原告就不用再舉證。
如果是刑事案件,即使被告認罪,也必須要對證據進行質證,確定真實性後才能定罪。
I. 民事訴訟什麼情況下不需要舉證質證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39條規定:「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審判人回員對當事人答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第47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因此,並非所有的證據都必須經過質證,對於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不用在法庭上質證。另外,對於對方當事人自認或不予反駁的證據也不需要質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對方當事人認可或不予反駁的,可以確認其證明力。「這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自認的規定,對於自認的情況,應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質證責任,該證據可以不經過質證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