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預防非典
『壹』 如何預防非典
非典的預防和起因回答者:nkys你好~!病因是感人病毒,預防主要是早期治療感冒和別到公共場所和疫區。加強鍛煉和增強體質。 非典型細胞是癌細胞嗎?怎樣預防和治療?回答者:wrtyaj病情分析:你好,這位朋友,你做的檢查是TCT檢測。細胞檢測有化生細胞,說明有炎症,有腺細胞代替正常的鱗狀細胞。現在檢測有非典型鱗狀細胞,說明炎症比較嚴重指導意見:非典型鱗狀細胞分三度,輕、中度是炎症引起的,重度屬於癌前病變,根據你的上述情況,建議宮頸活檢,宮頸糜爛可以用消糜栓,以及物理微波治療,其他根據病理活檢結果,對症治療!日常生活,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注意生理衛生。祝您健康! 非典型川崎病如何治療?回答者:王建對於非典型川崎病這個問題一定要重視。你提到非典型川崎病的問題,為你解答如下。 這種後果誰也說不好,會不會對心臟造成傷害只有到了真的出現傷害的時候才知道。作為家長,我們只能做百分百的努力去盡力降低因疾病對寶寶將來造成困擾的可能性。我家寶寶當初也是因為某些症狀像川崎病而被診斷為不典型川崎病,所以我們也是在猶豫中讓寶寶接受治療的,當然猶豫主要來源於對丙球使用的不信任。生命本來就是很奇妙的東西,它對任何人都是很公平的,你無法預知將來,所以必須把握當下。在寶寶不能做決定的時候,做父母的就必須承擔責任,在當下無論有沒有確診,只要有任何可能性會對寶寶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我們就應該做出百分百的努力,盡力而為。雖然也曾想丙球的使用會不會造成醫生口中的那些疾病,但對比雙方的幾率,還是選擇了治療。
『貳』 防範「非典」要做到什麼
(1)勤洗手。這是預防病毒傳染的第一道防線。要時常保持雙手潔凈,洗手時手心、手背、手腕、指尖、指甲縫都要清洗,肥皂或洗滌液要在手上來回搓10~15秒,整個搓揉時間不應少於30秒,最後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有條件的,應照此辦法重復2~3遍。觸摸過傳染物品的手,至少應搓沖5~6遍。
(2)勤洗臉。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鼻、咽和眼侵入人體的。洗臉可把病毒清洗掉,使鼻、口腔和眼等病毒容易侵入的部位保持潔凈,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
(3)勤飲水。在多風乾燥的季節,空氣中粉塵含量高,鼻黏膜容易受損,勤飲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濕潤,增強抵抗力。同時,勤飲水還便於及時排泄體內的廢物,有利於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4)勤通風。室內經常通風換氣,可稀釋減少致病的因子。非典型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空氣流通後,病毒的濃度稀釋了,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使用空調的房間更要注意定時開窗通風。
(5)口罩戴得好。戴口罩猶如給呼吸道設置了一道「過濾屏障」,使病毒和病菌不能進入人體。但口罩沒必要出門就戴,在進入醫院看病、探視病人或氣不流通的地方,建議戴上12層以上的棉紗口罩。口罩最好4小時更換一次,並且用香皂在流動水下洗滌,家庭可用微波爐消毒或用蒸汽熨斗熨燙。
(6)心態調整好。對非典型肺炎應正視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的傳染性極強,給生命健康會帶來一定威脅。只有以健康的、科學的良好心態面對,我們的免疫系統才會免遭侵襲。
(7)身體鍛煉好。大家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但要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合理安排運動量。
『叄』 什麼是非典怎麼樣預防
非典就是非典型性肺炎(SARS)
非典型性肺炎(SARS)是指還沒找到確切的病源,尚不明確病原體的肺炎。目前特指在中國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
中國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由於醫療部門不能明確地找到致病的原因,所以在對本病的命名上曾經有過一些曲折,一開始醫務人員給了它一個臨時性的名字————「不明原因肺炎」(Unexplained pneumonia,簡稱UP)。這種診斷在臨床上對原因未明的疾病是允許的,也是比較常見的。後來,由於對本病的流行病學以及病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這是一種最早是在醫院外所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的炎症,於是提出了「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簡稱CAV)這一診斷。最後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不能培養出細菌,對普通的抗菌無效等重要依據,「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這一診斷終於浮出水面,並見之於眾多媒體,成為最權威的說法。而有的專家傾向於認為非典型肺炎就是過去特指的由支原體、衣原體所引起的肺炎,由於這次發生在廣東的肺炎已基本排除了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引起,故不能稱為非典型肺炎,應該稱為「非典型的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以示區別。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症狀比較典型,如發燒、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抗菌素治療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引起,症狀、肺部體征、驗血結果沒有典型肺炎感染那麼明顯,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無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其臨床特點為隱匿性起病,多為乾性咳嗽,偶見咯血,肺部聽診較少陽性體征;X線胸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浸潤;其疾病過程通常較輕,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起源於1930年末,與典型肺炎相對應,後者主要為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60年代,將當時發現的肺炎支原體作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但隨後又發現了其他病原體,尤其是肺炎衣原體。目前認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軍團菌和立克次體(引起Q熱肺炎),尤以前兩者多見,幾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這些病原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沒有細胞壁,因此可滲入細胞內的廣譜抗生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治療有效,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無效。而對於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無效的。
[預防]
避免前往人煙稠密的地方。
通風良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在公共汽車或TAXI要開窗通風。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用皂液,流水洗手,時間在30秒以上。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洗手。應避免觸摸眼睛、鼻及口,如需觸摸,應先洗手。
注意均衡飲食、定時進行運動、有足夠休息、減輕壓力和避免吸煙,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公共場所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擦拭消毒。
在公共場所人群擁擠的地方可以戴16層紗布口罩。但在空曠的地方活動或在大街上行走就沒有必要戴口罩。
避免探視病人。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囗鼻。
GOPLA提示:好的心情,好的心態比種種嚴格的預防措施都顯得重要,是否能夠遠離疾病,在於自身的免疫能力。適當感染一些病毒並不是完全不可。非典的傳染性並不像人們想像的可怕。
接觸過「非典」患者,應採取何措施?
如果家人或朋友被確診為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後,為保證病人家庭成員、接觸者及他人的健康,應採取以下措施:
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下,對患者家中或近期患者滯留的場所進行消毒處理,包括空氣、傢具、衣物等物品。
為控制疫情需要,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應配合疾病控制機構進行醫學觀察或相對隔離,期限一般為2周,盡量休息在家,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遠游。如有不適請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曾密切接觸過同類病人」。
避免探視病人。需要探視時,必須戴口罩。留意自己身體狀況,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手。
『肆』 患有突發傳染病,隱瞞不報,適用什麼處罰
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危害到他人健康,沒有造成損失是不會有什麼處罰的。
以下僅供參考:
高法、高檢: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導致重大損失可判死刑
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將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14日公布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作出以上規定。
為依法懲治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犯罪活動,保障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工作的順利進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刑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公布了這一司法解釋,自5月15日起施行。
「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災害。司法解釋規定,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4條、115條第1款規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解釋還規定,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5條第2款的規定,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防治「非典」失職可判徒刑
建立實施責任制,是全國上下防治「非典」的重要舉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最新的司法解釋,在預防、控制「非典」中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者,將被依法判處徒刑。
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傳染病傳播流行可定失職罪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從事傳染病防治的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代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職權時,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流行,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409條的規定,以傳染病防治失職罪定罪處罰。
警惕:發布防治「非典」虛假廣告會觸犯刑律
「具有超強殺毒功能」、「有效防治『非典』」……在抗擊「非典」的熱潮中,不時冒出這樣的廣告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司法解釋提醒:千萬莫作虛假宣傳,否則會觸犯刑律。
在防治「非典」中妨害公務將獲罪
預防、檢疫、隔離、治療是防治「非典」的重要環節,任何人不得以暴力、威脅妨害有關人員執行以上公務,否則將受到刑法定罪處罰。
排放傾倒含傳染病病原體廢物造成突發傳染病傳播可判刑3至7年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等國家有關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突發傳染病傳播等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338條的規定,以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定罪處罰。
借防治「非典」哄抬物價要受刑法重罰
小小的一瓶消毒液一夜間竟翻了幾倍的價錢,廣大消費者為了防治「非典」只好任其宰割。今後,這種行為將受刑法重罰。
生產銷售防治「非典」假劣產品將受重典
在全國抗擊「非典」的同時,少數不法分子借機發不義財,製造銷售假劣防護產品和葯品,造成嚴重危害。今後,這種犯罪行為將按新的司法解釋受到重典處罰。
非法行醫致使傳染病病人死亡應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未取得醫師執業資格非法行醫,具有造成突發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突發傳染病病人貽誤診治或者造成交叉感染等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336條第1款的規定,以非法行醫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挪用防治「非典」救災優撫救濟款物最高可判刑7年
非法挪用用於預防、控制「非典」疫情的救災、優撫、救濟等款物的行為,如果構成犯罪,將被以挪用特定款物罪定罪處罰。
防治「非典」期間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將以尋釁滋事罪定罪
防治「非典」期間,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將以尋釁滋事罪定罪,依法從重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防治「非典」期間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將受重罰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刑法規定,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對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首要分子,依照刑法規定,以搶劫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編造傳播突發傳染病疫情恐怖信息最重可判刑5年以上
編造與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有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1條之一的規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3年5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69次會議、2003年5月13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二○○三年五月十四日
為依法懲治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犯罪活動,保障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工作的順利進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現就辦理相關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故意傳播突發傳染病病原體,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患有突發傳染病或者疑似突發傳染病而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過失造成傳染病傳播,情節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按照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第二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生產、銷售偽劣的防治、防護產品、物資,或者生產、銷售用於防治傳染病的假葯、劣葯,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假葯罪或者生產、銷售劣葯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三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生產用於防治傳染病的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或者銷售明知是用於防治傳染病的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不具有防護、救治功能,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醫療機構或者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系前款規定的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而購買並有償使用的,以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四條
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工作中,由於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造成國有公司、企業破產或者嚴重損失,致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條的規定,以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或者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定罪處罰。
第五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假借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名義,利用廣告對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致使多人上當受騙,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以虛假廣告罪定罪處罰。
第六條
違反國家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七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假借研製、生產或者銷售用於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用品的名義,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有關詐騙罪的規定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八條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為防治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而採取的防疫、檢疫、強制隔離、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款、第三款的規定,以妨害公務罪定罪處罰。
第九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聚眾「打砸搶」,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對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首要分子,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以搶劫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十條
編造與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有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
利用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製造、傳播謠言,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定罪處罰。
第十一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或者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十二條
未取得醫師執業資格非法行醫,具有造成突發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突發傳染病病人貽誤診治或者造成交叉感染等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行醫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第十三條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等國家有關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突發傳染病傳播等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的規定,以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定罪處罰。
第十四條
貪污、侵佔用於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款物或者挪用歸個人使用,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二百七十二條的規定,以貪污罪、侵佔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
挪用用於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救災、優撫、救濟等款物,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條的規定,以挪用特定款物罪定罪處罰。
第十五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工作中,負有組織、協調、指揮、災害調查、控制、醫療救治、信息傳遞、交通運輸、物資保障等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以濫用職權罪或者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
第十六條
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從事傳染病防治的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或者在受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委託代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人員編制但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從事公務的人員,在代表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職權時,嚴重不負責任,導致傳染病傳播或者流行,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四百零九條的規定,以傳染病防治失職罪定罪處罰。
在國家對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四百零九條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對發生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地區或者突發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突發傳染病病人,未按照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工作規范的要求做好防疫、檢疫、隔離、防護、救治等工作,或者採取的預防、控制措施不當,造成傳染范圍擴大或者疫情、災情加重的;
(二)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指使、強令他人隱瞞、緩報、謊報疫情、災情,造成傳染范圍擴大或者疫情、災情加重的;
(三)拒不執行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應急處理指揮機構的決定、命令,造成傳染范圍擴大或者疫情、災情加重的;
(四)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有關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對於有自首、立功等悔罪表現的,依法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或者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第十八條
本解釋所稱「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災害。
『伍』 怎樣預防非典
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疾病多發季節,受氣候影響容易引發某些呼吸道傳染病的局部流行。春季預防這類疾病的主要方法有:1.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貼和紙巾擦乾,不要共用毛巾。2.注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穩定情緒和避免吸煙,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增強身體的抵抗力。3.保持辦公室和居所的空氣暢通,經常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保持空調設備的良好性能,並經常清洗隔塵網。4.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5.結合自身情況,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和預防流行性感冒類葯物。6.盡量不到醫院探視高燒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視時必須戴醫用口罩,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7.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於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咳嗽、隨地吐痰都能傳染病菌,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帶
『陸』 防止「非典」的措施。
我可以告訴你預防的8大誤區: 預防非典之八大誤區 ■誤區一:聚眾聊非典 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北京的中小學停課、娛樂場所停業,一些公司單位也提前放假了。但是,在小區里、居民樓邊隨之出現了一種現象——在家呆閑了呆悶了呆不住了的人們聚眾聊非典,這十分不利於非典的預防。 心理學者認為,人們在恐慌的時候會不相信自己,自信心減弱,更願意相信別人。個人會感到沒有力量來應對風險,這時候人們就會去尋求一種歸屬感,會尋求社會支持系統、他人的幫助,這樣的確能在心理上起到減壓作用。但是,在非典流行的時候顯然不宜採取這種方式來緩解恐慌情緒,非典是烈性傳染病,人群密集會增加非典傳播的概率,所以在這種時候一定要減少,減少面對面的交流。 和朋友交流、獲取心理支持還有很多其他的途徑,如網路、手機、簡訊,大家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安全的交流方式。 ■誤區二:過度恐慌不出門 與上一種情況恰恰相反,有一些人因為恐慌選擇了足不出戶,甚至有極端者,辭了工作、囤積了糧食,每天呆在家中一遍遍清洗傢具、衣物。 如此謹小慎微按說應該是安全了,實則不然。專家稱過度恐懼會削弱免疫功能,並可能出現「心理發燒」。 心理過度緊張會加速體內激素分泌,短期內耗費身體內大量的能量,造成體內激素分泌失衡,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削弱免疫系統、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失去防疫能力,同時自我治癒能力也會下降。 專家表示,適當地進行一些室外活動對人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可以有效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比如在人少、空氣純凈的地方如郊區、公園多活動,或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都可以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誤區三:為避「非典」上山下鄉 在最近幾天的新聞中,我們連續看到、聽到「乘客就診通告」,這些通告的內容大致是:請乘坐過某某航班或車次的乘客及時就診。我們無從猜測那些在旅途中發病的人的具體情況,但是,這種在染病時期的流動對人對己都十分不利。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可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目前已知的「非典」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染和近距離接觸傳染,雖然火車、飛機都採取了嚴格的消毒措施,但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和「非典」病人長時間地相處還是存在被傳染的危險。因此,從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的角度來說要盡量減少城際之間、城鄉之間的流動。有些人覺得北京發病人數多,到郊區更安全,還有些外地打工者為避「非典」回鄉,這些做法給自己和他人都增加了傳染的危險。 ■誤區四:有病扛著不去醫院 有些人認為醫院很不安全,不敢到醫院去看病了,怕感染「非典」。對此,醫生的建議是:如果身體沒有不適,要盡量減少去醫院;但是確實覺得身體不舒服,就要及時就醫。雖然醫院集中了很多病人,感染概率高一些,但是如果不去醫院,有可能影響疾病的及時處理,也會有危險。 孕婦例行的檢查必須得做,越到妊娠晚期,這種檢查越重要,可能會有很多的症狀,可以到專科的醫院去檢查。北京市三級以上的大醫院挺多,它們並不專門定點收治「非典」病人。即使收治「非典」,也有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不會傳染婦產科和兒科。 醫生提醒,去醫院要有很好的防護,進醫院前戴上口罩,出來的時候,注意手的消毒,這樣應該是安全的。畢竟,目前的醫院,特別是收治「非典」病人的醫院,目前防護的措施基本上都落實了。 此外,有了早期的「非典」症狀,發燒或者是乾咳,或者是出現了高熱伴隨全身疼痛等症狀,更要及時去醫院的發燒門診就醫。 ■誤區五:洗手是小節 既然「病從口入」與手被污染的關系極大,那麼,注意保持手的衛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在洗手時陷入了「誤區」:一是不願洗手。這些人總覺得自己「身體棒」、「抵抗力強」,滿足於「眼不見為凈」,沒有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二是簡單擦手。由於不具備洗手條件,或因沒有水,或因是污水,只好以擦代洗。吃東西前,或用手絹、手紙,或用衣襟、袖口,隨便擦拭一下就吃。三是盆水洗手。乍一看,確實是在用水洗手,但洗手時盆里的水已弄臟了。用臟水洗手,手仍然是臟的,同樣達不到洗手的目的。甚至還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為嚴重。四是不用肥皂洗手。有的雖然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洗手,但不用肥皂或洗滌液,手依然洗不幹凈,充其量也只能是象徵性地「意思」了一下,使嫌臟的心理稍微緩和了一點,但遠沒有解決實質問題。五是只洗一遍手。有些人用流動水洗手時,雖然也打了肥皂或用了洗滌液,但剛剛搓洗出點泡沫兒來,就馬上用水沖掉了。由於泡搓時間短、沖洗遍數少,實際上仍不符合科學洗手的基本要求。 遇到以下10種情況,需要洗手。具體包括:飯前飯後;便前便後;吃葯之前;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後;做完掃除工作之後;接觸錢幣之後;接觸別人之後;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臟東西之後;戶外運動、作業、購物之後;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觸過傳染物品的,更要經過消毒反復洗。 ■誤區六:亂吃補品補葯 醫生不主張孩子吃中葯或者西洋參,特別是小嬰兒,不適合吃補葯或增強抵抗力的葯。小孩子預防非典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接觸感染者,如果家人沒有發病,孩子也不到外面去,只要沒有接觸到非典的病人,孩子還是安全的。因為亂吃不要吃出問題。 由於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預防非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於是最近有許多人開始購買補葯,葯店的維生素類葯、西洋參等銷量大增。醫學專家提醒大家,切不可盲目吃補葯,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否則可能會產生副作用。金施爾康、善存等保健葯品含有多種維生素,適當服用可以補充體內的維生素,增強身體免疫力,維生素C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注意不要過量服用。 ■誤區七:口罩時時戴處處戴 戴口罩是切斷非典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但專家並不主張時時刻刻、任何場合都戴口罩。 一般來說,戴口罩以6小時為上限,尤其是長時間戴會感覺很憋悶,同時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反而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專家認為,人們在搭乘公共汽車、地鐵、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去醫院以及一些人員密集的密閉式空間時最好戴上口罩以保證安全。但是,在通風較好的開放空間,如街道和公園等戶外場所就沒有必要戴口罩了。 也有人認為口罩越大越好,捂著口鼻還有富餘。其實這樣的口罩並沒有起到過濾有害物質的效果,因為危害物會隨空氣經由臉部與口罩間的細縫被吸入。根據衛生要求,戴上口罩後應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積。如口罩過大或過小,病菌、粉塵、污物容易從口罩的邊緣或鼻兩側的間隙中進入,影響到口罩的過濾作用。有人戴口罩時為了呼吸的通暢而將鼻孔露在口罩的外邊,這就失去了口罩保護呼吸道的「屏障」作用。 另外,因為口罩直接接觸口腔、鼻腔,所以口罩本身的衛生尤為重要。口罩兩面不能交替使用,否則會將外層沾染的污物在直接緊貼面部時吸入人體,而成為傳染源。另外,口罩在不戴時,應疊好放入清潔的信封內,並將緊貼口鼻的一面向里折好,切忌隨便塞進口袋裡或是在脖子上掛著。如果口罩已被呼出的熱氣或唾液弄濕,其阻隔病菌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平時最好多備幾個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戴過的口罩應每日換洗一次。洗滌時應先用開水燙5分鍾,再用肥皂搓洗,清水洗凈後掛在烈日下暴曬。 ■誤區八:講衛生過頭濫用消毒劑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非典」的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有些人覺得媒體上公開的個人衛生措施還不夠,根據想像又給自己提出了講衛生的更高要求。比如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里里外外的衣服換下來,還要放在消毒液中浸泡清洗;擔心放在辦公室的杯子也會成為傳染源,於是就頻繁更換紙杯;即使只有自己或家人乘坐的私家車,每天也要用消毒液擦個遍……而醫學專家卻認為,過分的消毒衛生措施是沒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給人們在時間、精力上帶來很大負擔,可能還會對預防「非典」起到不利作用。 專家解釋,「非典」病毒在空氣中會彌散,還沒有研究結論認為其會長時間附著在衣物上,如果每天就是正常的上下班,大可不必將衣服視為傳染源,當然正常的換洗衣服是必要的。如果去了可能會有相對較多「非典」病毒的場所,回家後用消毒液浸泡衣服並清洗是必要的。而對於放在辦公室的杯子,即使沒有「非典」,保證其清潔也是必要的,只要單位同事都身體健康,沒有帶傳染病工作,且嚴格遵守只使用自己的杯子等平常大家都了解的衛生習慣,杯子是可以用的。對於私家車定期清潔是必要的,特別是如果有「非典」病人或疑是「非典」病人乘坐過,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消毒。但只是健康的家人乘坐,車內環境還是安全的。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其他一些過頭的衛生習慣。醫學專家說這樣不僅會給自己在時間、精力等方面帶來較多的負擔,甚至精神負擔過重還有可能造成強迫症。只要遵守科學的衛生習慣,比如經常用流水洗手、勤換衣服、保證個人衛生,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或人口密集場所,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可以有效預防「非典」。
『柒』 非典的預防措施
目前非典雖然不是那麼「猖狂」但是我們日常生活還是應該注意下,首先,我們應該預防感冒的發生,非典期間板藍根買的很火,其實這也並不無道理,板藍根可以預防感冒病毒對人體的侵擾,平時注意飲食,水果蔬菜搭配好,對了,可以喝點綠豆湯,解解毒。平時,多注意衛生的打掃,房間、餐廳,廚房,尤其是個人衛生。
好了,就這些了,祝你合家歡樂,健健康康每一天
『捌』 非典如何預防
(一)傳染源
現有資料表明,SARS患者是最主要傳染源。極少數患者在剛出現症狀時,即具有傳染性,一般情況下傳染性隨病程而逐漸增強,在發病的第2周最具傳播力。通常認為症狀明顯的患者傳染性較強,特別是持續高熱、頻繁咳嗽、出現ARDS時的傳染性較強。退熱後傳染性迅速下降,尚未發現潛伏期患者以及治癒出院者有傳染他人的證據。
並非所有患者都有同等傳播效力,有的患者可造成多人甚至幾十人感染(即超級傳播現象),但有的患者卻未傳播一人。老年人以及具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腦血管、肝臟、腎臟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腫瘤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不但較其他人容易感染SARS,而且感染後更容易成為超級傳播者。造成超級傳播的機制還不清楚,但肯定與所接觸的人群對該病缺乏起碼的認識以及防護不當有關。其中有一些超級傳播者由於症狀不典型難以識別,當二代病例發生後才被回顧診斷。影響超級傳播的其他因素還取決於患者和易感者的接觸程度和頻次、個人免疫功能以及個人防護情況等。超級傳播者的病原是否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特徵尚不清楚。
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感染以顯性感染為主,存在症狀不典型的輕型患者,並可能有隱性感染者,但較少見。尚未發現隱性感染者的傳染性。一般認為,症狀不典型的輕型患者不是重要的傳染源。
已有本病的病原可能來源於動物的報道,並在果子狸、山豬、兔、貓、鳥=蛇、獾等多種動物經聚合酶鏈反應(PCR)或血清學檢測獲得陽性結果。有人檢測發現,從果子狸分離的病毒與SARS-CoV的基因序列高度符合,因此推測本病最初可能來源於動物。但上述研究還不能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解釋2002年11月後我國華南疫情初起時的疫源地多發的現象。
(二)傳播途徑
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即通過與患者近距離接觸,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顆粒的飛沫,是SARS經空氣傳播的主要方式,是SARS傳播最重要的途徑。氣溶膠傳播是經空氣傳播的另一種方式,被高度懷疑為嚴重流行疫區的醫院和個別社區暴發的傳播途徑之一,其流行病學意義在於,易感者可以在未與SARS患者見面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吸入了懸浮在空氣中含有SARS-CoV的氣溶膠所感染。通過手接觸傳播是另一種重要的途徑,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間接接觸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經口、鼻、眼黏膜侵入機體而實現的傳播。目前尚不能排除經腸道傳播的可能性,尚無經過血液途、性途徑和垂直傳播的流行病學證據,但在預防中均不可以掉以輕心。
影響傳播的因素很多,其中接觸密切是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治療或護理、探視患者;與虱共同生活;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等。在醫院搶救和護理危重患者、吸痰、氣管插管以及咽拭子取樣時,很容易發生醫院內傳播,應格外警惕。醫院病房環境通風不良、患者病情危重、醫蔌探訪人員個人防護不當使感染危險性增加。另外如飛機、電梯等相對密閉、不通風的環境都是可能發生傳播的場所。改善通風條件,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擴護措施,會使傳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尚無證據表明蒼蠅、蚊子、蟬螂等媒介昆蟲可以傳播SARS-CoV.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認為分各普遍易感,但兒童感染率較低,原因尚不清楚。SARS症狀期病人的密切接觸者是SARS的高危險人群。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與親友在治療、護理、陪護、探望患者時,同患者近距離接觸次數多,接觸時間長,如果防護措施不力,很容易感染SARS。
感染SARS病原後,已證實可以產生體液免疫,已有觀察到發病6個月時血清抗SARS-CoV仍呈強陽性的報道,但其持續時間及其對機體的保護作用,以及流行病學意義均有待深入研究。細胞免疫狀況目前仍無明確報道。
(四)流行特徵
1、地區分布
根據WHO2003年8月7日公布的疫情,全球共報告SARS臨床診斷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發病波及32個國家和地區。病例主要分布於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亞洲發病的國家主要為中國(包括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新加坡等。中國內地總發病數達5372例,死亡349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山西、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區。其中在北京與廣東共發病4033例,佔全國總病例數的75.7%。最初病例報告來源於廣東省河源市,經回顧性調查,目前認為首例病例發生在廣東省佛山市,是目前已知全球最早的病例。其後遠程傳播到山西、四川、北京等地,再向全國其他地區擴散。根據2002-2003年疫情發生和傳播情況,可將我國內地分為四類地區:(1)本地流行區(廣東等地);(2)輸入病例,並引起當地傳播地區(北京、內蒙、山西、河北、天津等地);(3)輸入病例,未引起當地傳播地區(上海、山東、湖南、遼寧、寧夏等地);(4)無報告病例地區(海南、雲南、貴州、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等地)。
2、時間分布
已知的首例病例於2002年11月發生於我國廣東佛山市,到2003年2月,SARS已呈現全球流行的態勢。發病主要集中在2003年3月中旬到5月中旬。6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我國內地從廣東省內最初的局部暴發,至3月上旬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根據截至2003年8月16日的疫情發布(最後病例發病時間為6月11日),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報告發生SARS臨床診斷病例。現有資料表明,廣東省佛山、河源等市和廣西省河池市,均在早期出現了原發性病例,在這些城市的首例病例之間未發現有相互傳播的證據。廣東的SARS發病高峰為2月份,其他地區主要流行時間在4月初到5月中旬左右,主要與傳染源輸入的時間有關。
3、人群分布
該病患者以青壯年為主。根據中國內地5327例資料統計,主要發病年齡在20-60歲之間,占總發病數的85%,其中20-29歲病例所佔比例最高,達30%。15歲以下青少年病例所佔比例較低,9歲以下兒童病所佔比例更低。
男婦性別間發病無顯著差異。人群職業分布有醫務人員明顯高發的特點。醫務人員病例占總病例的比例高達20%左右(個別省份可高達50%左右)。在流行後期,由於醫護人員防護措施得力,醫護人員發病數以及構成逐漸減少。有8.6%的病例為學生,均為散發,未發現學校學生集中發病的情況。早期廣東省病例調查顯示,部分無同類患者接觸史的病例為與野生動物接觸的人員,如廚師,采購員等。
4、死亡病例分布特點
2002-2003年流行中,我國SARS的死亡率為0.024/10萬,病死率為7%。老年人所佔比例較大(60歲以上患者的病死率為11%-14%,其死亡人數約佔全部死亡人數44%)。隨著年齡增加,病死率也增加,合並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肺氣腫及腫瘤者等疾病的患者病死率高。
(五)自然與社會因素的影響
1、自然因素
從目前的資料看,不利於空氣流通、以及迫使人們室內集聚的環境條件,有利於傳染源傳播病原體。根據越南、加拿大、我國台灣等地的資料表明,SARS流行時當地已不是「冬春」季節、且氣溫較高。季節因素與SARS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似無直接關系。至於氣象條件、季節性、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等與SARS發病的關系,尚需進一步觀察。
2、社會因素
人口密度高、流動性大、衛生條件差、不良的衛生習慣,均有利於疾病的傳播。人口集中、交通便利、醫療資源豐富的大城市,常因患者就診相對集中,容易造成SARS的暴發和流行。醫院內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不力、醫護人員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防護措施不當等,有利於發生醫院內傳播。此次流行中,患者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流動和遷移,成為SARS遠距離傳播的原因。
(一)防治總則
SARS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是需要重點防治的重大傳染病之一。要針對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採取以管理傳染源、預防控制醫院內傳播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特別是在SARS流行的情況下,要採取措施,確保「四早」措施落實到位。強調就地隔離、就地治療,避免遠距離傳播。
(二)防治措施
1、傳染源管理
(1)患者的管理:1)早發現、早報告:本次流行中,因診斷不明確、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而引起大規模醫院內傳播是早期暴發的主要原因。控制SARS流行,病例的早期預警和防護尤其重要。當有發熱伴呼吸系統表現的患者就診時,特別是當患者呈現肺炎影像學表現時,要注意詢問可能的接觸史,並詢問其家屬和同事等周圍人群中有無類似症狀。要特別注意詢問是否有到過收治SARS患者的醫院和場所等不知情接觸史,同時要注意有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其SARS症狀表現不典型,應慎重鑒別。
1)發熱呼吸道疾病門診(通稱發熱門診)、定點醫院或其他醫務人員發現SARS患者、疑似患者時,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衛生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的規定,向轄區內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疫情。如出現暴發或流行,則應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件》的要求,迅速逐級上報。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接診醫生應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務人員尤其是直接接觸肺炎患者的一線人員發生肺炎;聚集性發生2例及以上的肺炎(指某一群體中14天內發生2例以上肺炎,或接觸過肺炎患者後2周內發生肺炎,以及14天內醫療機構局部出現2例以上獲得性肺炎病例等);與野生動物有職業接觸的人發生的肺炎以及出現SARS殘廢病例等。出現上述情況,均應立即嚴格隔離觀察,同時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2)早隔離、早治療:SARS的疑似患者、臨床診斷患者和確診患者均應立即住院隔離治療,但應收治在不同區域,其中臨床診斷患者、疑似患者均應住單人病房,避免交叉感染。應就地治療,盡量避免遠距離轉送患者。
(2)密切接觸者管理:對每例SARS患者、疑似患者都應在最短時間內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其發病前接觸過的同類患者以及發病前3天和症狀期密切接觸者。
對症狀期密切接觸者應實施醫學觀察,一般採取家庭觀察;必要時實施集中醫學觀察,但注意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對可疑的發熱患者應立即住院隔離治療。
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曾與狀狀期SARS患者或疑似患者有過較長時間近距離接觸下列人員,為密切接觸者:與患者或疑似患者共同居住的人員;在一個教室內上課的教師和學生;在同一工作場所(哪辦公室、車間、班組等)工作的人員;與患者或疑似患者在密閉環境下共餐的人員;護送患者或疑似患者去醫療機構就診或者探視過患者、疑似患者,又未採取有效保護措施的親屬、朋友、同事或司機;未採取有產保護措施,接觸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醫護人員;與患者或疑似患者乘同一交通工具且密切接觸的人;為其開過電梯或在患者發病後至入院前與其一起共乘電梯的人員;直接為上述患者在發病期間提供過服務的餐飲、娛樂等行業的服務員;現場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根據高歌情況確定的與上述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其他人員。
觀察、隔離期間應採取如下措施: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拽定的醫療衛生人員,每日對隔離者進行訪視或電話聯系,並健康教育和指導;密切接觸者應每天早晚各測試體溫1次,一旦發生發熱等臨床症狀,必須衣時到指定醫院實施醫學觀察。
隔離觀察期為14天(自最後之日算起)。在隔離觀察期滿後,對無SARS症狀和體征的隔離觀察者,應及時解除隔離。如果隔離觀察者發展成為SARS,應嚴格按患者實施管理並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一旦可疑患者排除SARS,對其接觸者的管理也相應解除。
(3)動物傳染源(宿主)的管理:應加強對動物宿主的監測研究,一旦發現可疑動物宿主,應立即向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報告,以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避免或減少與其接觸機會。
2、切斷傳播途徑
(1)加強院內感染控制:選擇符合條件的醫院和病房收治SARS患者是避免醫院內感染的前提。
發生流行時,應設立SARS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應符合規范要求,配備必要的防護、消毒設施和用品,並有明顯的標志。要開辟專門病區、病房及電梯、通道,專門用於收治SARS患者。確定適宜收治SARS患者的醫院和病房十分重要,可選擇合格的專科(傳染病、肺科)醫院、經過改造的綜合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病房應設在嚴格管理的獨立病區;應注意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病房通風條件要好,尤其是冬季要定時開窗換氣,最好設有衛生間;醫護人員辦公室與病區應相對獨立,以盡量減少醫護人員與SARS患者不必要的接觸或長時間暴露於被SARS病原污染的環境中。
發熱門診應在指定的醫院設立,門診內的治療區應有獨立的診室、臨床檢驗室、X線檢查室和治療室,並保持通風良好,醫護人員、患者都必須戴口罩;還應設立觀察室,以昨日地觀察可疑患者,並做到一人一間。
建立分會院內感染管理組織,制定醫院內預防措施,促使醫務人員形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防止發生醫院內SARS傳播的基本措施。要特別強調通風、呼吸道防護、洗手及消毒、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隔離管理、病區生活垃圾和醫療廢物的妥善處理,加強醫務人員SARS預防控制(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等防治知識的培訓。
對患者及疑似患者及其探視者實施嚴格管理。原則上SARS患者應根本上陪護與探視。
(2)做好個人防護:個人防護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護服、護目鏡或面罩、鞋套等。其中以防護口罩與手套最為重要,一般接觸患者者在戴由12層以上紗布製成的口罩,有條件的或在SARS感染區則應佩戴N95口罩。在對危重患者進行搶救、插管、口腔護理等近距離接觸時,基護人員還應佩戴護目鏡或面罩。
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樹立良好個人防護意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規范操作。呼吸內科門診和急診室值班醫生平時應佩戴口罩,當有發熱、呼吸困難、類似肺炎表現的患者就診時,更應特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對診療患者時所使用的器械包括聽診器、書寫筆等,要注意消毒或清洗,避免因器械污染而造成傳播。接觸患者後,手部在清洗前不要觸摸身體的其他部位,尤其是眼睛、鼻部、口腔等黏膜部位。
對醫務人員尤其是診治SARS患者的一線醫護人員應加強健康監測工作。所有進入SARS患者病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登記,並記錄與患者接觸時採取的防護措施情況。工作人員在離開時,根本上將污染物品帶出病區;離開病區時或回家後,應洗澡、更衣。病區工作人員應每天測體溫,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發熱或其他症狀,應立即停止工作,並實行醫學觀察,直到排除感染為止。鑒於至今尚無證據表明SARS可通過無症狀者傳播,已經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務人員在診治SARS患者期間,不必隔離觀察。
3、疫源地消毒與處理
病原可能污染的區域稱為疫源地。疫源地可分為疫點和疫區。SARS疫點、疫區大小的劃分可根據患者隔離治療前及發病前3天所污染范圍的大小、通風狀況等來確定。出現單一病例的地區和單位,患者可能污染的場所,稱為疫點。較大范圍的疫源地或若干鳳點連成片時,稱為疫區。
原則上患者在發病前3天至隔離治療時所到過的場所、距調查時間在10天之內的、停留時間超過半小時、空間較小、又通風狀況不良的場所,應列為疫點進行管理。一般疫點的劃分以一個或若干個住戶、一個或若干個辦公室、列車或汽車車廂、同一航班、同一病區等為單位。如果在一個潛伏期內,在一個單位、一個街區或一個居民樓發生2例或以上SARS病例,則應考慮擴大活動造成傳播危險,或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在一個潛伏期內出現了數個傳染源,或出現了暴發、流行時,則可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報經上一級地方政府決定,將這個范圍如一個小區、鄉、街道甚至城市等宣布為疫區,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除非傳播的范圍無法確定,一般不必將較大區域稱為疫區。
疫點或疫區的處理應遵循「早、准、嚴、實」的原則,措施要早,針對性要准,措施要嚴格、落到實處。對疫點應嚴格進行消毒。通常情況下,不必開展針對SARS的外環境消毒工作。疫區的處理要在疫點處理原則基礎上,突出疫情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防止疫情的傳入、傳出。
如果疫點、疫區內的SARS患者已痊癒、死亡或被隔離治療,對患者可能污染的場所或物品已經進行終末消毒,在一個觀察期內(暫定為患者、疑似患者被隔離治療後14天)在疫點、疫區內未再出現新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時,由原宣布單位宣布解除疫點、疫區。較大范圍的疫區如省、城市等的解除,需要在該區域內所有患者治癒或死亡後2周方可宣布。
4、檢疫和公共場所管理
如果出現SARS暴發或流行,並有進一步擴散趨勢時,可以實施國境衛生檢疫、國內交通檢疫,還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採取緊急措施,如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會、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停課;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作等。
5、多部門協作、共同做好SARS防治工作
建立強有力的組織指揮、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護、社會聯動、大眾傳媒體系是盡早發現和控制SARS疫情的重要保障。必須由政府牽頭,衛生、教育、工商、交通等部門聯動,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措施到位,分級管理,分類指導,加強督查。成立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護、後勤保障、社會宣傳與服務等專業隊伍,負責各項具體防治措施的科學論證和落實。做好與軍隊、廠礦企業、醫療衛生機構的聯動,准備好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醫療衛生及後勤保障隊伍。儲備必要的物資和葯品。
6、加強健康教育、社會關愛和心理干預
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SARS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群眾提高自我防範意識,配合做好預防、控制工作並注意針對疫情的變化調整宣傳教育重點。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以宣傳防治知識為主,明確群防群治的措施和公眾的義務和責任,要真空報道疫情,並要減少有可能引起群眾恐慌的報道。
心理干預可以通過宣傳正確的防治知識來實施,防止歪曲事實、過度緊張和麻痹大意等傾向。SARS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一旦流行,特別是在醫務人員及親屬、朋友中出現傳播病例甚至死亡病例時,人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而某些不良心理反應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影響SARS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接診患者時,醫護人員要以友善的態度與患者交流。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積極給予心理支持,醫護人員的肢體語言,也能給患者增添戰勝疾病的力量。對於康復期患者,幫助其打消復發和傳染他人的顧慮。對於將要出院的患者,可叮囑其在出院後兩周內暫勿與同事、朋友來往,盡量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而嗇心理負擔。
7、其他預防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或葯物預防方法。
『玖』 非典怎麼預防
非典就是非典型性肺炎(SARS) 非典型性肺炎(SARS)是指還沒找到確切的病源,尚不明確病原體的肺炎。目前特指在中國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 中國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由於醫療部門不能明確地找到致病的原因,所以在對本病的命名上曾經有過一些曲折,一開始醫務人員給了它一個臨時性的名字————「不明原因肺炎」(Unexplained pneumonia,簡稱UP)。這種診斷在臨床上對原因未明的疾病是允許的,也是比較常見的。後來,由於對本病的流行病學以及病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知道這是一種最早是在醫院外所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的炎症,於是提出了「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簡稱CAV)這一診斷。最後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不能培養出細菌,對普通的抗菌無效等重要依據,「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這一診斷終於浮出水面,並見之於眾多媒體,成為最權威的說法。而有的專家傾向於認為非典型肺炎就是過去特指的由支原體、衣原體所引起的肺炎,由於這次發生在廣東的肺炎已基本排除了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引起,故不能稱為非典型肺炎,應該稱為「非典型的肺炎」或「非典型性肺炎」以示區別。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症狀比較典型,如發燒、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抗菌素治療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引起,症狀、肺部體征、驗血結果沒有典型肺炎感染那麼明顯,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無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其臨床特點為隱匿性起病,多為乾性咳嗽,偶見咯血,肺部聽診較少陽性體征;X線胸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浸潤;其疾病過程通常較輕,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起源於1930年末,與典型肺炎相對應,後者主要為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60年代,將當時發現的肺炎支原體作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但隨後又發現了其他病原體,尤其是肺炎衣原體。目前認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軍團菌和立克次體(引起Q熱肺炎),尤以前兩者多見,幾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這些病原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沒有細胞壁,因此可滲入細胞內的廣譜抗生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治療有效,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無效。而對於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無效的。 [預防] 避免前往人煙稠密的地方。 通風良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在公共汽車或TAXI要開窗通風。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用皂液,流水洗手,時間在30秒以上。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洗手。應避免觸摸眼睛、鼻及口,如需觸摸,應先洗手。 注意均衡飲食、定時進行運動、有足夠休息、減輕壓力和避免吸煙,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公共場所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擦拭消毒。 在公共場所人群擁擠的地方可以戴16層紗布口罩。但在空曠的地方活動或在大街上行走就沒有必要戴口罩。 避免探視病人。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囗鼻。 GOPLA提示:好的心情,好的心態比種種嚴格的預防措施都顯得重要,是否能夠遠離疾病,在於自身的免疫能力。適當感染一些病毒並不是完全不可。非典的傳染性並不像人們想像的可怕。 接觸過「非典」患者,應採取何措施? 如果家人或朋友被確診為非典型性肺炎患者後,為保證病人家庭成員、接觸者及他人的健康,應採取以下措施: 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下,對患者家中或近期患者滯留的場所進行消毒處理,包括空氣、傢具、衣物等物品。 為控制疫情需要,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應配合疾病控制機構進行醫學觀察或相對隔離,期限一般為2周,盡量休息在家,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遠游。如有不適請盡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曾密切接觸過同類病人」。 避免探視病人。需要探視時,必須戴口罩。留意自己身體狀況,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手。
『拾』 怎樣預防非典病毒
SARS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變種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具有親緣關系,但它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冠狀病毒,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元兇就是這種冠狀病毒。
2013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與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進一步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
預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貼和紙巾擦乾,不要共用毛巾;
2、注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穩定情緒和避免吸煙,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3、保持辦公室和居所的空氣暢通,經常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保持空調設備的良好性能,並經常清洗隔塵網;
4、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5、結合自身情況,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和預防流行性感冒類葯物;
6、盡量不到醫院探視高燒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視時必須戴醫用口罩,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
7、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於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咳嗽、隨地吐痰都能傳染病菌,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