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中判

法院中判

發布時間: 2022-04-13 23:51:01

1. 法院判刑中刑人哪些可以探視

判刑後可以探視的人:親屬、監護人等。法律規定,罪犯在監獄服刑期間,可以會見親屬、監護人。罪犯在服刑期間可以與他人通信,但是來往信件應當經過監獄檢查。監獄發現有礙罪犯改造內容的信件,可以扣留。因此,判刑後可以探視的人有親屬、監護人等。
【法律依據】
《監獄法》第四十七條
罪犯在服刑期間可以與他人通信,但是來往信件應當經過監獄檢查。監獄發現有礙罪犯改造內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寫給監獄的上級機關和司法機關的信件,不受檢查。
第四十八條
罪犯在監獄服刑期間,按照規定,可以會見親屬、監護人。

2. 中級法院判決後還能再上訴嗎

我國實行的是二審終審制,如果是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後的,不能上訴,但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法院中判擴展閱讀:

1、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2、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3、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3. 一審在中級人民法院宣判,這個罪犯要判多少年

如果是單獨犯罪,那一般要判無期或死刑的案件才在中院一審。但如果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就很難說了。只要有一個主犯有可能要判無期或死刑,全案都會到中院一審的。

4. 法院里判的那個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其實剝奪的也就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五十四條?剝奪政治權利的含義

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二)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三)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四)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第五十五條?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外,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時執行。

第五十七條?對於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在死刑緩期執行減為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時候,應當把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5. 法院宣判中隱瞞犯罪所得收益罪怎麼判

構成隱瞞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判刑: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本罪客觀方麵包括「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條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6. 法院判決中有判拘役、管制嗎

當然有了,管制和拘役都屬於我國《刑法》的主刑。判拘役和管制的犯罪人專員均為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屬危害不大,但必須給予刑事處罰的。
一、管制是對罪犯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刑法》第三十八條 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執行。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第四十條 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滿,執行機關應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或者居住地的群眾宣布解除管制。
第四十一條 管制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二、 拘役是指公安機關就近執行的,短期剝奪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
《刑法》第四十二條 拘役的期限,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
第四十三條 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
在執行期間,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兩天;參加勞動的,可以酌量發給報酬。
第四十四條 拘役的刑期,從判決執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7. 法院的判決和裁定有什麼區別

區別很大,裁定和判決是法院兩種不同的法律文書,其適用的范圍、要求也各不相同。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程序問題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出的決定。大部分裁定主要是解決訴訟進行中的程序問題。
裁定,有民事裁定與刑事裁定之分。按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裁定主要適用於下列范圍:(1)駁回起訴。(2)關於訴訟保全和先行給付。(3)准予或者予撤銷。(4)中止或者終結訴訟。(5)補正判決書中的失誤。(6)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按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裁定主要適用於下列范圍:(1)駁回起訴。(2)駁回上訴或者抗訴。(3)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4)停止執行死刑。(5)依法應予減刑或者假釋等。裁定須用書面的應製作裁定書,採用口頭的則記入筆錄,於發生法律效力時執行。對准許上訴的裁定,應予裁定書中註明。
判決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終結時就實體問題所作出的決定。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體現。依案件性質,有民事判決和刑事判決之分。民事判決在於解決雙方當事人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刑事判決在於解決確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種罪、應否處刑、如何處刑以及刑罰的執行方法等問題。從程序上說,它是結束案件的審理,因而是終局裁判。從內容上說,它是解決案件的實體法上的事項,所以是實體裁判。此外,依法院審查不同,還可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判決時必須製作判決書,於發生法律效力後交付執行。
裁定、判決是人民法院在審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過程中,根據案件事實和法律對各類案件的審理結果和審理案件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問題作出的結論和決定。但二者的適用是有嚴格區別的:(1)解決問題的性質不同。判決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就實體所作的決定;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或判決執行過程中就訴訟問題或部分實體問題所作的決定。(2)適用范圍不同。刑事判決在於解決確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種罪應否處罰、如何處罰以及刑罰的執行方法等問題;民事判決在於解決雙方當事人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爭執。(3)採用形式有所不同。判決必須採用書面形式;而裁定則可書面或口頭形式作出。例如延期審理、傳喚未到庭的證人。更換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等可以製作口頭裁定。但必須將口頭裁定記入筆錄。(4)發生法律效力的條件和時間不同。刑事判決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10日,刑事裁定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5日。在此期間內不上訴和不抗訴的,在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二審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不準上訴。民事判決的上訴期限為15日,民事裁定為10日。我國法律規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在上訴期滿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第二審法院的判決是終審判決,不準上訴。宣布後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民事裁定主要是解決程序性質問題,特別是其中不少是屬於人民法院指揮程序的性質,固而不準上訴,而只能提出復議。屬於第二審法院的終審裁定。也是不準上訴的裁定。裁定一經宣布和送達立即發生法律效力,如移送管轄、改朗或延期審理中止或終結訴訟、補正判決內容失誤的裁定等。如准許上訴裁定,在上訴期內不上訴,期限屆滿後發生法律效力。(5)裁定在訴訟或者執行過程中都可以使用,一個案件可能有幾個裁定;判決則是終局性的,每個案件只能有一個判決。

8. 法院判案程序是什麼

一、宣布開庭階段 。1、由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 2.宣布案件來源。 3.宣布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名單。 4.告知被告人享有的權利。 5.訊問被告人是否申請迴避。 6.宣布本案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及其理由。 7.宣布法庭紀律。

二、法庭調查階段。 1.宣讀起訴書 。 2.分別訊問被告人 多名被告人的,法庭只留一名被告人接受訊問,其他被告人退出法庭。 3.詢問證人、鑒定人 證人作證,審判人員應當告知他要如實地提供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 4.出示證據 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 5.申請新證 。 6.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 。

三、法庭辯論階段 。1.審判長宣布法庭調查結束,法庭辯論開始。 2.公訴人發表公訴詞。 3.被害人發表控訴意見。 4,被告人陳述和辯解。 5.辯護人發表辯護詞。 6.互相辯論。 7.辯論中發現可能影響判決的新的事實,審判長宣布停止辯論,重新進行法庭調查。 8.刑事部分辯論結束後,控辯雙方對民事部分進行辯論。 9.被告人做最後陳述。

四、法庭調解階段。1. 審判長詢問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是否願意調解。 如果雙方都要求調解的,法庭可以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進行調解。 沒有附帶刑事訴訟或者一方不願意接受調解的則不予調解。

五、評議、宣判 。1.審判長宣布休庭。 2.控辯雙方向法庭移交證據。 3.當事人核對筆錄、簽字。 4.合議庭成員對對控辯雙方的意見進行評議。評議秘密進行。 5.合議庭成員有重大分歧或者不同意合議庭意見的,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6.製作判決書。 7.繼續開庭,宣讀判決書。

9. 中間判決的意義

無庸置疑,因案件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導致有些事實先行裁決的必要性,應當是確立中間確認判決制度的理論核心。以此理論核心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筆者認為,中間確認判決制度適用的前提性范圍是給付之訴和變更之訴的訴訟,在此前提下,中間確認判決制度適用的具體范圍包括:其一,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對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或權利是否存在、是否有效發生爭執;其二,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對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或權利的法律性質發生爭執;其三,法院在審理中發現給付請求或變更請求所基於的法律關系屬於法律規定絕對無效的范疇;其四,法院在審理中發現給付請求或變更請求所基於的法律關系的性質非原告起訴時所主張的性質。該適用范圍有別於德國和日本,他們的中間確認判決只適用於相應法律關系或權利是否存在的爭議,並不包括相應法律關系的性質問題。筆者之所以如此確定中間確認判決的適用范圍,是因為給付之訴和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的存在、效力、性質等均屬於前置性問題,而且最終屬於適用法律的問題。此類問題如果不預先以判決的方式確認,作為主訴的給付請求或變更請求就難以繼續有效地審理。但是,上述所列范圍的訴訟並非都必須作出中間確認判決,事實上這里還需要探討中間確認判決的前提條件問題。
首先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中間確認判決是否必須以當事人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為前提條件?如若當事人不主動提出中間確認之訴,法院又已經發現建立有關法律關系的民事行為系絕對無效,可否依職權主動作出中間確認判決?筆者認為,中間確認判決原則上應當以中間確認之訴的存在為前提條件。對此可以借鑒德國法的規定,即「在訟進行中,原告和被告就法律關系的存在或不存在有爭執,而該訴訟的裁判的全部或一部是以此法律關系為據時,原告可以在作為判決基礎的言辭辯論終結前,提起原訴訟申請的擴張、被告可以提起反訴,申請以裁判確定該項權利關系。」具體到我國,當事人在訴訟中對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或權利的存在與否、建立該法律關系的民事行為是否無效、該法律關系如何定性等問題發生爭議,原告可以通過訴的追加方式提出中間確認之訴,被告也可以提出中間確認反訴。但是,在特定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提出中間確認之訴,如若建立該法律關系的行為依法絕對無效的,法院有權主動作出中間確認判決。其除了前述的是由絕對無效民事行為的效果所致的理由之外,還基於以下兩方面的理由:其一,訴審分立並非絕對的,它們之間是既分立又彼此制約的關系,法院在特定情況下超越訴訟請求范圍判決,恰是審判制約於訴的一種體現;其二,依訴訟規則,提交案件事實是當事人的事情,適用法律則是法院的事情。而作為主訴基礎事實的法律關系是否有效,不僅是事實問題,其更應屬於法律適用的問題——事實上,法院即使對此不作中間確認判決,也得在終局判決的理由中作出判斷。既然如此,無論當事人是否提出中間確認之訴,均不影響法院依職權適用法律裁決有關民事行為無效,所以,中間確認判決並不都須以中間確認之訴的存在為前提條件。
其次是法院以職權作中間確認判決的必要性問題,即在當事人沒有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情況下,如何確定法院有依職權主動作出中間確認判決的必要?所謂「必要」,是指法院如果不依職權作出中間確認判決,就難以使本案的審理能高效率地承續。筆者認為,訴訟過程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時,當事人沒有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法院可以依職權主動作出中間確認判決:(1)本案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依法必須宣告無效,而宣告無效後應當給予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或反訴機會的;(2)法院對本案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所基於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的認定與當事人所主張的不一致,且這種認定可能導致原告變更訴訟請求的或被告反訴的。倘若法院對本案法律關系無效或法律性質的認定結果,導致作出終局判決的時機已經成熟,或者不產生當事人據此確認而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的可能性,法院就沒有依職權作中間確認判決的必要。需要說明的是,當事人提出了中間確認之訴且法院已受理的,無論確認的結果如何,法院都須作出中間確認判決,而不必考慮當事人是否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 中間確認判決制度的實施程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其它民事訴訟判決共同的程序(本文在此無需再作論述),二是中間確認判決所特有的程序。筆者認為,民事訴訟法對中間確認判決的特別程序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設置中間確認之訴的提出程序。程序內容包括: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主體——本案的原告和被告;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方式——原告以訴的追加方式提出中間確認之訴,被告則以反訴方式提出中間確認反訴;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形式——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的時間——當事人原則上應當在開庭審理之前提出中間確認之訴。
第二,規定中間確認之訴的受理和審理。當事人提出中間確認之訴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法院受理中間確認之訴後的程序,民事訴訟法應當作出四方面的特別規定:其一,應當裁定中止原給付之訴或變更之訴的審理,先行審理中間確認之訴;其二,法院應當在法定期間內以法定方式通知對方當事人,並告知其對中間確認之訴的答辯權利和答辯期間;其三,為當事人重新指定中間確認之訴的舉證期間;其四,規定對中間確認之訴不能適用調解原則,當事人之間也不能自行和解,因為中間確認之訴所涉及的爭執不屬於當事人可處分的事項,不具有可調性,故只能由法院依法確認。
第三,對中間確認之訴的主管和管轄作出規定。該部分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中間確認之訴的主管問題——中間確認之訴不屬於民事訴訟主管范圍有兩種情況:一是當事人之間對屬於中間確認之訴的事項已訂立有效的仲裁協議;二是屬於中間確認之訴的事項依法應由有關行政機關主管,如土地使用權的歸屬爭議。如果當事人提出的中間確認之訴不屬於民事訴訟的主管范圍,應當告知當事人向仲裁機構或有關行政機關申請解決;仲裁機構或有關行政機關受理當事人的申請後,法院應當裁定中止訴訟。其次是中間確認之訴的管轄問題——中間確認之訴基於與主訴的密切聯系,應適用牽連管轄原則,由主訴的受理法院管轄,但也有例外,即當中間確認之訴屬於其他法院專屬管轄時,主訴的管轄法院不得受理。對此,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向有專屬管轄權的法院另案起訴。有專屬管轄權的法院另案受理後,主訴的受訴法院應當裁定中止訴訟。 中間確認判決具有雙重屬性:對於中間確認之訴而言,其屬於終局判決;對於本案主訴的處理而言,其是中間判決。由此決定了中間確認判決以下三方面的效力:其一,法院向當事人宣告中間確認判決後,應當告知原告據此變更訴訟請求和被告據此提出反訴的權利及期間。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規定》已經注意到了作出中間認定後原告可能變更訴訟請求,但沒有意識到被告可能提出反訴,所以,中間確認判決後的告知內容應當包括被告的反訴權。其二,對中間確認判決不得立即上訴。當事人對中間確認判決雖然享有上訴權,但卻不能立即上訴,必須隨主訴判決一並上訴。這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首先,中間確認之訴源於主訴,其爭執的內容屬於主訴的基礎事實,對此所作的中間確認判決將是主訴終局判決理論的組成部分,故不直單獨上訴;其次,如果允許對中間確認判決立即上訴,有悖於確立中間確認判決制度的效率目的,其不僅不能提高訴訟效率,還將因為當事人糾纏於中間確認判決的上訴而使主訴的訴訟無法及時進行。其三,中間確認判決對主訴(包括變更訴訟請求後的主訴)的判決具有預決力。法院對主訴的判決須受中間確認判決結果的約束,對主訴基礎事實的認定不得與中間確認判決的結果相矛盾。
上述中間確認判決的效力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當事人基於對中間判決的不服而拒絕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法院該如何繼續審理?在本案審結後,當事人能否根據中間確認判決產生的實體後果另行起訴?筆者認為,法院作出中間確認判決後,法律應當給予當事人據此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的權利,但這些權利的行使與否,則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當事人如果不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法院應當對原訴訟請求繼續審理;若基於中間確認判決的結果而使原訴訟請求不能成立的,法院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生效後,當事人可以根據生效的中間確認判決就返還、締約責任等爭議另案起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事人沒有根據中間確認判決變更訴訟請求或提出反訴的,法院不得依職權改變當事人原來的訴訟請求並作出判決。當然,或許詰難由此而至:當事人另行起訴豈不因增大訴訟成本而使訴訟依然不經濟?如果僅就結果而論,固然如此。但是,這種不經濟是個案的不經濟,是當事人自願選擇的不經濟,絕非訴訟機制性的不經濟。事實上,立法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從制度上、程序上設計既公正又高效的訴訟機制,使民事訴訟不至於出現普遍的不公正和低效率的現象,而確立中間確認判決制度的本意正是如此。

熱點內容
雞西畢律師 發布:2025-04-28 01:39:24 瀏覽:359
游泳館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1:37:44 瀏覽:746
行政法學1形成性考核 發布:2025-04-28 01:37:00 瀏覽:308
經濟法期末考試金陵科技學院 發布:2025-04-28 01:28:31 瀏覽:317
量刑是不是看法官 發布:2025-04-28 01:21:00 瀏覽:814
法學考法警 發布:2025-04-28 01:02:11 瀏覽:116
合同法保修期 發布:2025-04-28 01:01:22 瀏覽:134
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事例 發布:2025-04-28 00:55:30 瀏覽:217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過程 發布:2025-04-28 00:52:35 瀏覽:748
老人不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00:42:37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