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亞州法院
A. 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規定
依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
——淺議公民隱私權的構成及其法律保護
丹陽市雲林中學 洪雲俊
一家報紙最近 刊發一則新聞:某縣一所農村中學公布了學生的期中考試分數表,成績很差的一名男生因感到羞辱而 自殺。該生家長怒上法庭狀告學校侵犯了孩子的分數隱私權,請求法庭追究學校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這則新聞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關注。人們透過這個案件,捕捉到一個在我國法律沒有明確條文界定,但隨著現代文明、現代教育的發展又無法迴避的敏感話題。
近年來,因隱私權被侵害走上法庭討說法的例子舉不勝舉。應該說,成年人的隱私權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保障。而法律對未成年人隱私權是什麼態度呢?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而「隱私權」作為法律概念,其內容並沒有在任何 一部法律中界定。
事實上,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與學校、家庭的教育權也出現了一定的對立和沖突。在被調查的150多名中小學生中,68%的學生不知道什麼是「隱私」;30%的學生知道隱私是屬於個人的事; 有75%的學生討厭家長和老師強迫他們說出不想說的事。
在被調查的50名中小學教師中,有70%的小學教師否定小學生有隱私權;10%的小學教師 和55%的中學教師認為,學生可以有一定的隱私權,這有利於保護他們的自尊,培養他們獨立自主 的人格;有21%的中學教師反對中學生有隱私權。
在被調查的家長中,80%的學生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遠遠高於對孩子情緒情感的關心;78%的 家長對孩子的一些具體問題既感困惑,又缺乏相應合理的了解方式;只有11.5%的家長關注孩子 的情緒、情感的變化和個性心理的培養。
未成年人的隱私包括哪些內容�法律界人士認為,隱私權隨著生命的誕生而誕生,隨著生命 的結束而結束,隱私是與生命有關的個人私事,范圍很廣。學生的通信、日記、身體隱疾及家庭情況 等都屬於隱私。另外,學生的情緒、情感變化,小發明、小實驗、肖像等也都屬於隱私之列。有時有 必要將學生的獎懲、生理特點、心理變化、生活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等作為隱私加以保護。
在現實生活中,要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與義務,使孩子們的身心都能夠健康成長,未成年人的隱 私權問題也應受到關注。既承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又履行學校、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權和監護權 ,如何才能使三者並行不悖,是社會需要討論的一大問題。
一、 隱私權的形成沿革
隱私,英文為Privacy,有隱居、秘密、私下之意思。在人類由動物中脫離而出之時,用樹皮、樹葉遮住下體可以說是人類羞恥之心最初萌發。在原始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公開化的,過著群居、群食、性行為也是公開化的生活,那時的人類社會相對說是沒有隱私可言的。但當人類萌發了羞恥意識後,兩性的性行為開始秘密進行,但那時人類的隱私只限於人體特殊部位和兩性間的秘密,內容十分狹窄,但已經具備了隱私的基本特徵,這一部分內容也是當代隱私的主要內容。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隱私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容也更加豐富,但大都是人體秘密和兩性秘密的延伸,涵蓋了住所、個人生活等方面。但這一時期的隱私觀的最大特點是統治者享有無限隱私受到嚴密保護,而被統治治者幾乎無隱私可言。古代中國對統治者的隱私有嚴明法律保護規定,秦開始設有窺宮者斬的規定,《宋刑統》規定:諸闌入宮門徒二年,闌入御膳所者,流三千里,登高臨宮中者,徒一年。從這些規定中可以看出統治者隱私觀的成熟,只是沒有針對百姓大眾進行保護。
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形成了資產階級的隱私觀,具體體現了人們對私生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反對他人干擾、干涉、干預個人的私生活權利,其內容極其廣泛,幾乎概括了有關隱私的所有內容。這一時期的隱私權的特點是強調平等,全體人民一律平等地享有隱私權,但也認為不存在絕對隱私,隱私權也應受到法律的調整和必要限制。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隱私權已具備了相當的內容,是當代隱私權的雛形。
隱私權的概念和理論,最初源於美國。近現代的法制化進程中,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的代表,也沒有隱私權的概念,所以也就沒有隱私權的理論。1890年,美國法學家路易斯.布蘭蒂斯和薩莫爾.華倫在哈佛大學的《法學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隱私權》,提到「保護個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產物之原則,是為隱私權。」當時的英文裡面提到隱私權的概念就是一句話:「就是讓我獨處的一種權利,讓我獨善其身的一種權利,不受別人打擾的一種權利。」文章特別強調上述權利是憲法規定的人所享有的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認識到它的價值,進而珍視它。此後,這項關於隱私權的理論,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承認。
二十世紀初,美國法官開始在實務中運用這一理論處理案件,創設了隱私權的判例法。1902年紐約州法院審理羅伯森訴羅切斯特折疊箱公司案,是第一個隱私權的判例法。1903年,紐約州通過一項法律,使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但該法律側重於姓名、肖像方面的隱私保護。1905年,喬治亞州高等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正式宣布當事人享有隱私權。至1974年,聯邦議會制定了《隱私權法》、《家庭教育及隱私權法》、《財務隱私權法》,使美國成為隱私權立法最發達的國家。
中國關於隱私權的立法,至今沒有相應直接的規定。現行《民法通則》頒行以前,公民的很多民事權利都未能受到法律的明文保護,更不用說隱私權。對隱私權的保護,散見於一些法律、法規、規章中,《憲法》38條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39條規定住宅不受侵犯,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憲法》的這些規定,從基本法的角度,著重對公民隱私權的組成部分作了原則性的保護。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中,沒有直接規定隱私權為公民的人格權。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111條規定了對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第64條規定,被告人對於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對於涉及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第103條規定,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以及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不公開審理或者可以不公開審理。《行政訴訟法》30條對查閱涉及個人隱私的材料要保密。《律師法》第33條:「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並規定了律師泄露當事人隱私要承擔法律責任。《行政復議法》第23條第二款:「申請人、第三人可以查閱被申請人提出的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行政復議機關不得拒絕。」《執業醫師法》第二十二條:「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三)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行政處罰法》第42條:「(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值得重視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未成年人隱私保護的規定,該法第30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婦女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婦女的名譽權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宣揚隱私等方式損害婦女的名譽和人格。」這一規定有將隱私權規定為獨立人格權的趨勢。在我國的基本法中,第一次出現「隱私權」這個概念是1993年3月31日頒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法第30條第二款:「澳門居民享有個人的名譽權、私人生活和家庭的隱私權。」國家旅遊局2002年4月5日頒布的《旅遊飯店行業規范》中,也明確提出了「隱私權」的概念,該規范第16條:「飯店應當保護客人的隱私權。」衛生部2002年4月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同樣也明確規定了就醫者的隱私權,該辦法第21條:「美容機構應尊重就醫者的隱私權。」理論界和實踐中都一直主張對公民隱私權進行法律保護。在司法實踐中,最高法院在制定《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時,採取了變通的方式,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1993年8月7日公布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第7條第3款明確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這一規定可以說是目前隱私權保護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據。
二、 隱私權的特徵
一般認為,構成隱私有兩個要點,一是「私」、二是「隱」。前者顧名思義,「私」既是純粹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的事情,是隱私的本質要件,後者主要描述一種某種不為人知的事實狀態,包括個人私事不被他人知悉,按一般的社會道德標准,如果個人私事被他人知悉,則會對當事人產生某種不利的後果。因此,隱私本質上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社會群體利益無關的,當事人不願讓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不願他人干涉不願被他人侵入的個人領域。因此,隱私有這樣一些形態:一是個人信息,為無形的隱私;二是個人私事,為動態的隱私;三是個人領域,為有形隱私。第三種定義,很准確地描述了隱私的含義,有比較明確的界限,但從隱私權保護的角度看,三種形態都應是保護的客體。
從上述隱私的定義分析中,可以得出隱私權的特徵主要有:
(一)隱私權的主體是公民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是隱私權的主體,有人主張法人等組織也享有隱私權,那是誤解了隱私的本質概念,把商業秘密與隱私混淆了,因為商業秘密不具有隱私權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本質屬性。反之,如果將法人或其他組織也賦予隱私權,不利於社會群眾、有關部門對他們的監督、質詢,所以隱私權的主體只能是公民。
(二)隱私權的客體包括私人活動、個人信息和個人領域等不與公共利益、社會群體利益相關的活動等。私人活動是一切個人的活動,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的兩性生活、婚外戀和婚外性生活等,但婚外戀和婚外性生活涉及社會倫理道德,雖不得向社會公布,但不排除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當然如果因此構成犯罪,則應追究刑事責任;個人信息俗稱個人情報、個人資訊,包括個人所有的情況,如身高、三圍、體重、病歷、身體缺陷、健康狀況、生活經歷、財產、收入狀況、社會關系、家庭情況、婚戀情況、學習成績、缺點、愛好、心理活動、未來計劃、姓名、肖像、住居、家庭電話號碼、住址、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儲蓄、檔案材料、計算機儲存的個人資料、被罪犯侵犯記錄、域名、網名、電子郵件地址、QQ號碼等;個人領域也稱作私人空間,是指個人的隱秘范圍,如身體的陰私部位(生殖器官和性感器官),如女性的乳房一般認為是性感器官。此外,個人居所、行李、公文包、學生書包、日記本、衣服口袋、個人通訊器材等也屬於私人空間。
(三)隱私權保護范圍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隱私權的保護,當涉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就在一定范圍內不得為隱私,如涉嫌貪污、受賄等財產犯罪的,個人的財產、收入狀況就必須接受調查;婚外性關系涉嫌破壞婚姻家庭罪,破壞軍婚罪等犯罪時,也必須接受調查;當進行徵兵、招聘模特、特殊招工等活動時,個人身體狀況、陰私器官等則必須接受檢查,等等這些情況下個人隱私就與公共利益有關。但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或有關部門隨意擴大公共利益的范圍,使得公民隱私權在很多情況下都難以得到保護或處於尷尬的境地,這些現狀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三、 隱私權的主要內容和侵害隱私權的具體行為
一般認為,隱私權是一種具體的人格權,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項:
(一) 隱私隱瞞權。從上述隱私權的特徵可知,隱私權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人格權,故權利主體有隱瞞的權利,是維護自身人格利益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婚戀中的男女雙方對以前的婚戀史、性生活行為史有隱瞞對方的權利。而現實生活中,作為坦誠的一方往往得不到對方的諒解從而造成婚戀關系的破裂。這種隱瞞權專指自己對自己的隱私有不向任何他人告知的權利。
(二) 隱私利用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不但享有消極隱瞞不用的權利,還同時享有利用的權利,這種利用權是指公民對自己個人資訊進行積極利用,以滿足自己精神、物質等方面需要的權利,這種利用可以是自己利用,也可以是允許他人利用。如為創作文學作品,公布自己的日記或利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歷創作文藝作品;還如利用自己的身體,客觀的進行繪畫、攝影;女性利用自己三圍、身高、體重優勢應聘模特等等。但隱私利用權必須是合法利用,如果是非法利用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如利用自己的身體進行色情表演,在網路上散布自己的色情、淫穢日記等,有悖於社會公共利益和善良的社會風俗,應認為非法利用隱私。
(三) 隱私維護權。是指權利主體對於自己的隱私所享有維護其不可侵犯,並在受到非法侵犯時可以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
(四) 隱私支配權。是指公民對於自己的隱私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主要是:
一是公開部分隱私。權利主體以自己決定公開自己的隱私的方式、傳播的范圍等。
二是准允對個人活動和個人領域進行察知。如允許他人在自己卧室居住,准許他人看自己的日記,准許他人知悉自己的身體秘密,了解自己的經歷、活動等。
三是准許他人利用自己的隱私。准許他人利用自己的經歷創作文學作品,用自己的社會關系進行其他活動等。
在實際生活中,不法侵害隱私權的現象相當普遍,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新寶將不法侵害個人隱私權的行為分為十類:
一是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二是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三是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四是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五是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它們公開;
六是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之於眾;
七是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八是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九是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之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十是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過去的或現在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張教授的上述分類基本囊括了侵害隱私權的所有表現形式,但具體的侵權行為是不可能一一列舉的,總之只要侵犯了隱私權保護的客體的行為,都是侵害隱私權行為,綜合起來可以概括為三大類:
1.非法收集、傳播、利用個人信息、資訊。
2.干涉、追查、跟蹤、拍照、攝影等非法攪擾私人活動。
3.偷看、宣揚個人日記、身體缺陷、通信,非法搜查他人住宅、行李、書包、身體,擅自闖入公民住宅、卧室,安裝竊聽、監視裝置等侵害私人領域。
學校也存在的侵犯學生隱私權的現象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關注。如北京原119中初二一女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隱私權告贏班主任的消息,在中小學生中引起過強烈反響。在教育界,隨意公布學生違犯行為內容,對學生早戀公開批評通報、對學生成績進行排名。如湖南一所大學6男6女在宿舍同宿,學校將其行為向全校公布,造成很大的影響,後來12名學生以隱私權受侵害起訴學校。這些行為都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學生的隱私隱瞞權,如得不到遏制,將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創傷,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隱私權的保護
一般認為,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構成必須具備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要件,即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4個要件,只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筆者認為,由於隱私權的特殊性,構成隱私權的要件只須具備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三要件足夠,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兼用公平責任原則。個人隱私為絕對權,是公民人格權的基礎,他人有不可侵犯之義務,故無論是作為或是不作為的行為,只要侵權人的行為違法造成了權利主體的侵害事實,行為和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直接和間接),侵權人都應承擔侵權責任,這樣更有利於對隱私權的保護。而且,要認定主觀過錯在司法實踐中也很困難,往往權利主體難以舉證侵權人的主觀動因。
對於侵害隱私權的違法行為,只要該侵權行為沒有合法依據或授權,即可確認行為違法(司法機關依法搜查、查詢帳戶、進入住宅等行為之外)。
對於損害事實,由於隱私權的特點,其損害表現為信息被刺探、被監視、被公布、被攪擾、被干預,主要是一種事實狀態,一般不具有有形損害的客觀外在表現形態,故只要有被損害的事實存在,即可確認具備損害事實。
對於因果關系,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無論是直接引起還是間接引起都涵蓋在內,這種因果關系認定一般比較容易認定。
對於侵害隱私權構成的最主要的抗辯事由,是正當行使知情權。近年來,隨著隱私權理論的發展,實踐中也出現了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如彩民買彩票中大獎,他認為這屬於個人隱私(姓名、住址等),但其他彩民認為屬於公共利益需要,要求公布中獎者身份等。還如一名女青年因婚前性行為懷孕流產後心存恐懼造成心理障礙,到心理醫生處就診時在醫生保證不泄露其隱私的情況下將事情告訴了醫生,但在治療過程中女青年病情加重至病危送醫院急診,心理醫生為搶救病人向醫生及家屬說了女青年的流產情況,醫生對症下葯才挽回女青年的生命。後來該女青年未婚流產的事傳開後准備起訴心理醫生。這是一個典型的隱私權與生命權或說知情權沖突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使司法人員無所適從。故從立法的角度明確公民知情權的原則、范圍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各國關於隱私的保護的立法和實踐,普遍採取下列一些方式:
從立法角度考察主要有:
一是直接保護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直接確認為侵害隱私權責任。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立法直接確認隱私權為獨立人格權,故在尋求司法救濟時能直接找到法律依據,最利於對隱私權的保護。採取直接保護的國家主要有美國、瑞士、土耳其、日本等國家。
二是間接保護方式:這種方式是指立法不承認隱私權為獨立的人格權,但涉及隱私權的案件,可以納入其他侵權行為的范疇尋求法律保護。目前採取這種保護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我國台灣,中國也採取這種間接保護方法。間接保護方式不僅在訴訟上不方便,不利於受害人尋求司法保護,在實體上,如果隱私的損害沒有可比照的法律規定,則無法進行救濟。如泄露他人隱私,既未造成名譽權損害,又未造成其他權利損害的,法律無法對其進行救濟。採取間接方式的國家,根本原因在於立法上沒有確認隱私權為獨立的人格權,因而無法進行直接保護。我國民法也沒有承認隱私權為獨立人格權,司法實踐中都是以間接保護的方式對隱私權進行保護的。在立法尚未對隱私權作出明文規定之前,可以借鑒德國、台灣等的做法,從間接保護方式逐漸向直接保護方式轉變,更好地保護公民隱私權。
從保護的法律部門考察,可以分為民法保護方法和刑法保護方法。
隱私權的民法保護方法:是指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主要承擔民事責任。現今各國普遍採用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對隱私權進行保護,責任方式包括除去侵害和損害賠償。具體講,除去侵害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行為方式,對一般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均可適用。損害賠償主要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和財產利益的賠償。我國現行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還沒有立法明文規定,主要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適用有關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於財產利益的損失賠償,要根據實際損失和實際情況全部賠償。
隱私權的刑法保護方法:是指對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以承擔刑事責任作為救濟手段。目前世界上隱私權保護比較發達的美國、瑞士等國家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都僅僅停留在民法保護上,而沒有上升到刑事責任的高度,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談了。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隱私權理論和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承擔刑事責任的方法對隱私權進行保護應該是隱私權保護的最高境界。但目前也不能說侵犯隱私權就絕對不承擔刑事責任,根據刑法原理,只要一種侵權行為具備了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定要件構成犯罪,那麼這種行為就從普遍的民事侵權行為轉化為刑事責任。同理,一旦公民隱私權受到他人故意侵害,造成嚴重後果,各國刑法對此種行為都規定了相應的刑事責任。不同的只是沒有以侵犯隱私權罪定罪處罰,而以其他罪定罪處罰。如故意偷窺他人隱私的行為我國刑法已有明確規定,《刑法》252條、253條:隱匿、毀棄、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著兩條罪名可以說是我國以刑法保護方法間接保護公民隱私權的體現。筆者認為,既然立法已有從刑法角度保護公民隱私權的意圖,那麼是否可以在有關《刑法》修正案中對類似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均以252條的方式給予明確,因為還有很多嚴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都沒有受到刑的保護,而單把屬於隱私權中的信件隱私作為特殊保護,這種「不平等待遇」是不利於隱私權的保護的。
總之,隱私、隱私權的理論研究在我國可以說是剛剛起步,沒有什麼現成的可以照搬照用的東西,都還處於理論研究階段,從理論到實際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還需要社會各界和法律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加入WTO後,世界經濟一體化必然帶來公民權利保護的趨同,公民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也不得不列入我國法律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希望到不久的將來,我們每一位公民都能依法享有、維護自己的合法隱私權。
B. 哪位高人幫忙翻譯一下,再追加100分
對所有這些禮物將來—招呼,
認識Ye, 正式署名出現對寫儀器至此被吞並的那條SEBRINA 車道回, 是在添加同樣之時此外, 優越答計數的適當地任命的代理幹事弗爾頓縣, 喬治亞和出現從這個部門, 和那個her/his 證人紀錄是按照規定格式Therefore, 所有適當信念, 信用和當局是和應該是壞和給her/him 。
我進一步證明, 國務卿喬治亞州的是前述狀態巨大封印的保管人。
給在我的手和心滿意足的巨大封印之下在國會大廈在亞特蘭大, 這, 美國的獨立, 二百和三十第二。
C. 馬克曼命令是什麼
一、什麼是馬克曼命令
馬克曼命令是馬克曼程序產生的司法裁決。美國是判例法國家。馬克曼程序也產生於美國判例法。1996年4月23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馬克曼和POSITEK公司訴Westview器械公司和ALTHON事業公司案」 做出終審裁決,明確規定,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包括對權利要求中詞彙的解釋是法律問題,由法院管轄,而不是事實問題,不歸陪審團管轄。法院指出,專利與合同一樣,都是法律文件,應當由法官負責解釋,不能把解釋權授予陪審團。此後,專門用於解釋專利權利要求的司法程序——馬克曼程序逐漸盛行。新的判例法和法院指南已經大大拓展馬克曼程序使用的實體和程序規則,使之成為一個復雜、完備的司法程序。例如,「PSC計算機產品公司訴Foxconn國際公司案」 中,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明確規定,除非有特別例外的合理借口,法官必須用通用詞彙把專利權利要求解釋為相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形態,並重申了優先使用專利說明書、專利審查文件等內部證據解釋權利要求,另外也可使用詞典、論文、證人證言等外部證據補充解釋權利要求的原則。喬治亞州北區的聯邦地區法院、加州北區的聯邦地區法院、德克薩斯州東區的聯邦地區法院等頒發了書面的馬克曼程序指南。其他一些法院也有不成文的馬克曼程序慣例。
具體而言,馬克曼命令是審理專利侵權案件的美國法官解釋專利權利要求,確定其保護范圍的司法裁決。它是獨立的馬克曼程序所產生的司法命令,對侵權判決的結果有決定性作用,是法官審理專利侵權案件的核心工作內容之一。在馬克曼程序中敗訴的當事人不能獨立於侵權裁決而對這個司法命令提起上訴。
在馬克曼程序中勝訴的一方往往會向法官提起不審即判的動議,例如,被告在馬克曼程序中勝訴後,往往會要求法院不再開庭審理專利侵權問題,直接宣告被告不侵權,並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法院一般會支持被告的動議,並做出對被告有利的不審即判裁決,從而了結專利侵權訴訟。
二、馬克曼命令有什麼特點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
第一,馬克曼命令解決的問題。它主要用於解釋專利的權利要求,確定其保護范圍。法官通過發起獨立的馬克曼司法程序對專利權利要求進行解釋。這個程序中,雙方當事人會提交馬克曼簡述書,向法官陳述主張,並組織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支持其主張。法院則會組織馬克曼聽證會,為當事人提供面對面的陳述與辯駁機會。
第二,做出馬克曼命令的時間。法官對發起馬克曼程序的時間享有自由裁量權,不取決於當事人的申請。一般情況下,馬克曼程序延續的時間也由法官自由決定。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在審理臨時禁令動議的同時發起馬克曼程序,有的在侵權調查程序啟動前或者侵權審理程序啟動後發起馬克曼程序。不過,大部分案件在侵權調查程序啟動後、侵權審理程序啟動前發起馬克曼程序。馬克曼命令產生的時間一般在侵權調查程序啟動後、侵權審理程序啟動前。這個時候,雙方當事人往往已經支付昂貴的律師費和證據調查費用。一些完全支持被告主張的馬克曼命令實際上能夠證明:被告肯定不侵權。這樣,被告前期支付的律師費和證據調查費用等可能完全是一種浪費。因此,很多專家主張,專利侵權訴訟中,法官要盡早召開馬克曼聽證會,防止案件向縱深發展,浪費訴訟資源。但是,也有很多專家支持法官在昂貴的證據調查程序啟動後發起馬克曼程序,因為法官畢竟需要一段時間熟悉相關技術和案情。總之,馬克曼命令在整個專利訴訟進程中出現的時間取決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尚沒有普通法或者成文法對此有所限制。
第三,馬克曼命令對整個案件的影響力。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都認為,確定專利權利要求的含義幾乎就決定整個案件的命運了,因此,馬克曼命令一般決定整個案件的結果,而且它對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是整個專利訴訟的核心。在馬克曼程序中敗訴的一方當事人不能單獨就馬克曼命令提出上訴,勝訴的一方則一般會向法官提起不審即判的動議,使案件在不需開庭審理侵權問題的情況下就出現司法結論。在馬克曼程序中,專利侵權訴訟的被告方會對權利要求中具體詞彙的含義,以及整個權利要求的含義提出自己的主張,同時,極力駁斥專利權人對權利要求的解釋。如果被告方在馬克曼程序中取得勝利,那麼,從保護范圍看,專利權利要求將無法覆蓋被告方的產品和方法。繼續開庭,甚至組織陪審團開庭審理侵權問題就會變得多餘。因此,如果被告方提出不審即判的動議,法院一般會支持其請求。
D. 美國白人如何合法的消滅印第安人的
安德魯?傑克遜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政府對西部邊境上的印第安部落採取了強制遷徙的政策。首當其沖的印第安人當中有居住在喬治亞的切諾基人。18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傑克遜提出的《強迫印第安人遷移法》。該法案用50萬美元的代價換取了包括切諾基部落在內的印第安人的土地。切諾基人當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祖祖輩輩休養生息的家園。他們派出代表,向美國的最高法院起訴喬治亞州政府,提出切諾基這種被美國聯邦政府承認的「主權國家」不受喬治亞州政府的管轄。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喬治?馬歇爾雖然承認切諾基人自治的權力,卻拒絕將切諾基當成主權國家對待。根據馬歇爾的定義,印第安部落是美國聯邦政府下屬的自治領地。但是傑克遜總統偏袒喬治亞州政府和那些無法無天的白人邊民,拒絕出面主持公道。印第安人進行了勇敢的抗爭。他們選派了最雄辯的代表出席最高法院的聽證,公開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利:「你們叫我們放棄狩獵和戰爭,我們照辦了;你們叫我們建立共和政府,我們照辦了;你們叫我們開荒種地,使用機械,我們也照辦了;你們叫我們放棄自己的宗教傳統,信奉你們的神,我們同樣照辦了……我們所要求的只是對我們世世代代休養生息的土地的所有權。」當切諾基人的代表懇求傑克遜總統為他們作主時,這位粗俗的總統冷冰冰地說:「我對你們是友好的,但是你們的惟一出路就是放棄自己的家園,到西部去定居。」一部分切諾基人認識到保衛家園沒有出路,接受了傑克遜簽署的《印第安遷移法案》,另一些切諾基人決心抗爭到底。可是白人如狼似虎地闖進了他們的領地,最後,7千名聯邦政府的士兵把剩下的切諾基人強行集中起來。1838年的秋天,切諾基人扶老攜幼,被迫踏上了前往俄克拉荷馬的「傷心之旅」(Trail of Tears)。
多數人的暴政
法國作家托克維爾就美國19世紀「多數人的暴政」的做法作了一番議論:「當一個人或一個黨在美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你想他或她能向誰去訴苦呢?向輿論嗎?輿論是多數製造的。向立法機構嗎?立法機構代表著多數,並且盲從多數。向行政當局嗎?行政長官是由多數選任的,是多數百依百順的工具。向公安機關嗎?警察不過是多數掌握的軍隊。向陪審團嗎?陪審團就是擁有宣判權利的多數,而且在某些州,連法官都是多數選派的。因此,不管你所告發的事情是如何的不可爭議和荒唐,你還得照樣服從。」「在今天的美國……沒有防範暴政的保證措施,而要解釋美國政府所以能夠寬容待人的原因,與其到美國的法律中去找,莫如到它的地理位置和民情中去找。」
印第安人遷移的結果,不僅使白人獲得喬治亞的大片土地,而且為他們敞開了俄亥俄河谷的大門。在聯邦部隊的押解下奉命遷居的切諾基等印第安部落輾轉千里,歷時十個月,到達政府指定的地點。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忍飢挨餓。許多老弱婦孺禁不起勞累,染上疾病,死在途中。這次「傷心之旅」,共使切諾基印第安部落損失了1/4的人口。自此以後,再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印第安部落敢為自己的存在求助美國法律的保護了。切諾基印第安人的遭遇印證了著名的回顧美國對印第安人征服的前前後後,最使人震驚的似乎還不是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暴力之頻繁、所採用的手段之殘酷,而在於他們在施用暴力時的思維模式和宣傳方式。
在對印第安人的態度方面,美國人同殖民地早期的英國移民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的共同之處是種族、文化、宗教上的優越感,對物質財富極端的貪欲、對弱小民族極端的冷酷和在言行上極端的偽善。這使他們不僅能為所欲為地橫行霸道,而且使他們做盡壞事之後還能心安理得。例如,1847年《紐約先驅報》的評論員文章這樣來討論印第安人的處境和出路:「印第安人的藝術、戰爭、邦交、住所、工藝、財產、貿易以及享受方式都處於最落後的發展階段……這樣的人冥頑不化,活該消亡。神把大地賞賜給開發它的人們,任何違背主的意志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印第安人的存在本身就成為所謂的「印第安問題」。事實上,在美國的邊疆地區,印第安問題從來都是用暴力手段來解決,殺害印第安人是很受白人歡迎的事。這種暴力常常出於白人經濟上的需要。白人方面的解釋是,印第安人面臨飢荒,他們為了生存,就會捕殺白人的牲口。白人不能白白用他們的牲口來養活印第安人。因此,除非政府把印第安人都養起來,否則白人農民就必須徹底消滅他們。
在加州的威維爾鎮(Weavenrille)附近,全副武裝的白人暴徒屠殺了153個印第安人,就因為某個或某些印第安人殺了一個白人的五頭牛!在西部地區,殺害印第安人甚至成為白人的一種消遣和掙錢的方式、一種人們在閑著沒事乾的季節的可靠的、由政府資助的勾當。1793年,辛辛那提的一家報紙在一份公告里懸賞捕殺印第安人:誰要是殺了一個印第安人,就可以從報社老闆那裡領到168美元的賞金。1850~1859年間,聯邦政府為加利福尼亞政府剿殺印第安人的白人提供了將近100萬美元的資助。一個加利福尼亞白人後來供認,1856~1860年間,他那裡的白人居民每周外出兩三次,尋找和捕殺印第安人。平均每次出擊都要幹掉五六十個印第安人。在通常情況下,連老弱婦孺都不肯放過。以加利福尼亞為例,1848年的淘金熱開始之前,這里有15萬印第安人,到1870年,這個州的印第安人僅剩3萬人。西部的其他州的情況與這里大同小異。
E. 厄爾·沃倫 在 1960-1965年做了什麼
、厄爾•沃倫(Warren Earl)(1891-1974年),1953年至1969年期間任美國最高法院第14任首席大法官,因竭力倡導個人權利而聞名。
1964年,沃倫領導一個委員會對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總統的遇刺案件進行調查。(肯尼迪遇刺案發生後,沃倫擔任調查委員會主席)
馬普訴俄亥俄州案(1961年),裁定非法搜查及扣押的證據不得成為呈堂證供。
1962年沃倫法院對著名的「貝克訴卡爾」案作出首次裁決
亞特蘭大之心汽車旅館訴美利堅合眾國案(1964年),確保了黑人可以使用公共旅館的權利。
六十年代沃倫堅持進一步擴大黑人民權。在1961年審理「伯頓控訴威明頓停車管理處」一案時判定:凡在州的產業范圍內經營餐館的私人業主,不得在他們的餐館中排斥黑人。緊接著1963年在另一案審理時,沃倫又將前案的判決原則擴及到所有私人設施。著名的「1964年民權法」頒布後不久,沃倫即在審理「亞特蘭大之心汽車遊客旅館控訴美國」一案時,便確認了其中一個重要條款的效力。該條款規定:「在使用公共膳宿處和公共設備方面,不得實行種族歧視。」
1963年,沃倫法院在「吉迪恩控訴溫賴特」一案中裁決:即便是非死罪的訴訟,州也應向貧窮的被告提供辯護律師。對於因無辯護律師而被審判和定罪的所有非死刑犯人,吉迪恩判決可以追溯既往;
1963年宣判「格雷訴桑德斯案」
具體內容;(在1963年的「格雷訴桑德斯案」(Grayv.Sanders)中,聯邦最高法院遵循貝克案的能動司法路線,推翻了喬治亞州以縣為單位的預選制,因為該制度同樣使城市選民的選票分量嚴重縮水。該案的重要性在於,最高法院明確提出了應用於此類案件的審查標准,即「一人一票」原則。
判決意見指出:「在全州范圍的選舉中,一個人怎麼可以僅僅因為居住在鄉村或居住在最小的鄉村縣,就能獲得其他人兩倍或者十倍的投票權利呢?一旦地域選區劃定之後,所有參與選舉的人,不論其種族、性別、職業、收入以及居住在哪個選區,都有平等的一票。這是第14條憲法修正案中的平等保護條款所要求的……從《獨立宣言》到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再到第15、17和19條憲法修正案,政治平等的觀念只能意味著一件事情:一人一票。」
)
雷諾茲訴西姆斯案(1964年),判定州的參眾兩院議員人數只能在人口的基礎上進行分配。
具體內容;(在美國,按照傳統的「政治問題」迴避原則,議席分配問題被視為「政治棘叢」,司法機關不應介入。在1962年的貝克訴卡爾案(Bakerv.Carr)中,聯邦最高法院首次認定此類問題適合司法裁決。20世紀以來,美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轉移,田納西州沒有根據人口分布的變化重新分配州議會的議席,導致各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量差異過大,農村選民的選票價值遠遠大於城市選民,因此城市選民貝克等人將州務卿卡爾訴至地區法院,要求法院宣布該州1901年的《議席分配法》違憲,但地區法院以「政治問題」為由駁回了請求,於是案件到了聯邦最高法院。
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決,判定司法機關對議席分配案件擁有管轄權。判決意見指出:不能僅僅因為訴訟尋求的是對一項「政治權利」的保護,就認定它是個「政治問題」而應予迴避,這無異於在「玩弄文字游戲」。「歧視顯然存在,不能僅僅因為歧視涉及政治權利,就否定依據平等保護條款尋求救濟的權利。」該案沖破了「政治棘叢」,使議席分配成為司法審查的對象,在聯邦最高法院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
1964年2月份宣判的韋斯伯里訴桑德斯案;
具體內容;(1964年2月份宣判的韋斯伯里訴桑德斯案(Wesberryv.Sanders),涉及的是聯邦議會眾議院的議席分配問題,聯邦最高法院根據憲法第1條第2款的規定,要求眾議院議席分配按照「一人一票」原則,並且明確要求:「盡可能在實際上」使每一個人的選票具有和其他人的選票同樣的價值。這意味著法院對「一人一票」原則作了「一票一值」的理解。)
以上就是厄爾·沃倫在1960~1965年所做過的事情
以上內容都是一點一點從N本美國《人物誌》專欄上面找到的- -!
F. 注射死刑是給犯人注射的是什麼葯物
這是一間單獨的隔離室,兩張床,環境舒適。29歲的殺人犯李某此刻正躺在床上,他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行刑時間到了,法院為其選定的是「注射死刑」。「注射」過程分兩次,第一次是麻醉葯物,執行法警一邊跟他交談一邊推葯液,簡單的對話不過兩三句,他就逐漸失去知覺,然後,又對其注入另外一種可以令其安靜死亡的特製葯液。幾分鍾後,旁邊電腦儀器上的心電圖基本呈直線狀,經法醫檢驗確定罪犯「已死亡」,李某臉上毫無痛苦表情。成都市中院作為試點法院之一,已於5月18日、19日成功對8名死刑犯採用「注射」方式予以執行,李某是其中之一。
在死刑執行現場,沒有荷槍實彈的士兵瞄準、射擊,一間屋子代替了空曠的郊外法場,罪犯被固定在床上,法警將針劑推入罪犯體內,幾分鍾後,罪犯安靜地死去,這就是注射法執行死刑。
刑場靜悄悄
注射法死刑被列入199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後,有的地方法院開始嘗試。
去年,某中級人民法院對一名53歲的女囚實施了注射法死刑。據法院的同志介紹:以往採用槍決方式執行死刑,興師動眾,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採用注射法則要節省得多,在室內就可以實施,無需拉到郊外;注射法適宜被執行死刑的人數少、罪犯年歲大,行動不便等情況,但也不是絕對的;究竟哪些罪犯適用槍決,哪些罪犯適用注射,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所以最終採取何種方式由執行法院根據情況而定,罪犯無權選擇槍決還是注射。
女囚鄒某,因與人通姦、姘居20年毒殺親夫被判死刑。那天上午9時整,行刑指揮長下達了行刑命令,兩名法警將驗明正身的鄒犯扶至行刑床上躺下、固定,執行法警立即上前從其右前臂做靜脈刺,並將輸液針(帶小塑管)固定於手臂。據法醫測定,注射全過程為3分50秒,從注射開始到心跳停止為2分50秒,至瞳孔完全散大為5分鍾。在注射全過程中,死者無明顯痛苦表情,死後無任何異常狀況。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十分順利,所有在場人員都認為葯物注射是執行死刑的一種非常文明的辦法。
真正行刑者無人知曉
據稱,某中院對鄒犯注射用的葯物是某省高院和醫科大學聯合配製的,並已在動物身上進行了活體實驗,葯物的劑量足以致人死亡,而不必考慮補注。葯物由法院法醫保管並由法醫到執行現場實施穿刺和觀測。到目前為止,全國法院系統還沒有具體統一使用何種致死葯物,各地試點時所採用的葯物多由法院法醫與當地醫葯部門聯合配製。為確保執行時萬無一失,事前對抽選的司法警察由法院法醫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並指導進行注射操作演練。
注射法死刑,用4支液體量及顏色完全相同的針劑,由行刑法警隨機取用,其中只有一支是致死性葯物,一針為輔助性葯物,另兩針為生理鹽水,如此,行刑時法警並不知曉是誰推入了致死性葯物。
注射法死刑未有統一標准
刑事訴訟法第212條規定:「死刑採用槍決或注射等方法執行。」「死刑可以在刑場或者指定的羈押場所內執行。」據已實施了注射死刑的有關法院的人士介紹,對注射葯物、葯量,全國沒有統一標准,只能請法醫專家配葯,經動物實驗後,採用足夠劑量,至於因每個人身體素質不同,是否應對葯物有所增減,不同性別用葯量是否應不同,目前還在探索。另外從注射開始到罪犯死亡應為多長時間,一針不能致死是否可以補注等等,至今也無定論。
關於注射法執行死刑的具體程序,全國還沒有統一標准,有的法院是在嘗試,有關具體細則,要等時間,看試行情況,才能確定。
各國死刑執行方式五花八門
在美國的喬治亞洲,前不久議會以壓倒多數票廢除了以電椅處死犯人的方式。該州計劃在未來處死死刑犯時採取一種更為人道的方式,即給犯人注射毒葯,讓他們在數秒內沒有痛苦地死去,這是喬治亞州在1924年廢除絞刑後,在死刑執行方面的又一大進步。
自從美國高等法院恢復死刑之後,喬治亞州在過去總共處死了23名死刑犯,他們無一例外是坐在電椅上死的。喬治亞州的議員們說,電椅處死人是一種野蠻的作法,給犯人注射毒葯更為人道些。
前不久,一名親手傷害自己兩個孩子的28歲的美國女護士克里斯蒂娜·瑞格斯在阿肯色州被執行死刑,死刑是通過注射毒劑方式實施的,這是阿肯色州自1845年以來首次對一名女性殺人犯執行死刑判決。
據位於阿肯色州中部的瓦納州立監獄的發言人稱,克里斯蒂娜·瑞格斯在一個周二的上午9點18分在該監獄的死刑室接受了毒劑注射,10分鍾後,獄方宣布了她的死亡,獄方稱她死前的最後一頓早餐吃的是沙拉、比薩餅、草莓脆餅和櫻桃汽水。
在南部非洲小國史瓦濟蘭,今年3月1日要判處6名罪犯死刑,但由於沒有劊子手,死刑無法執行,政府不得不向社會急征劊子手。史瓦濟蘭最後一次對犯人執行死刑是在1983年,在後來的15年中,死刑被廢除,當時的劊子手也就全部金盆洗手。1998年該國恢復死刑,並開始在國內尋找劊子手的人選,但當地無人願意承擔這項工作,政府只好公開招募,200多人報了名,政府又認為該國執行死刑的人數不足以僱傭一個全日制的劊子手,決定僱傭一名臨時的,從而這一工作的誘惑力大大減少,以致擱置到今天。
美國的德克薩斯州規定,死刑犯有權利讓5個人觀看他被執行死刑時的情況,死刑犯將被注射有毒物質致死。前不久,當地一名叫托尼的死刑犯因1985年用炸彈炸死3個人而被判死刑。他在網上發布消息說,人們可以付費參觀他被執行死刑的情況。但這條消息在還沒有買家出現的時候就被刪除了,因為「政府不會允許這樣做,只有執行官才有權力選擇觀看死刑的人選,死刑犯只能提供候選人的名單」。目前托尼的案件還在審理中,執行死刑的日期並未確定。
注射法死刑:體現文明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家弘先生認為,採用注射法執行死刑實際上體現了社會的一種進步———文明的進步,人的意識的進步。何家弘教授說,死刑作為最嚴厲的刑罰方法,對犯罪人而言具有最有效的特殊預防作用,同時具有最大的威懾力,可以對潛在的犯罪人產生最有效的遏制。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人們的觀念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公正和正義要通過刑罰來實現。這就出現了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在死刑的執行方式上,從奴隸社會開始,千刀萬剮、五馬分屍、車裂以及西方等地的燒死、絞死、亂石砸死等等。
多年來,人們對死刑的執行方式一直爭議較大,無論如何,對罪犯可以剝奪其生命權,但不應讓其受到痛苦,他(她)再壞也是人。按人道主義的觀念來講,人是應該有完整屍體的。所以隨著社會的進步,死刑的執行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電椅、毒氣室到槍擊再到注射,每一次變化都意味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意味著社會的進步。
G. 大法官說了算的目錄
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
序言:大法官說了算的國度
壹、人總是在爭議中成長
別了,蘇特大法官
大法官如何產生
選大法官,還是選政治家
選法官,等於買法官?
民選法官應如何迴避
——卡珀頓訴馬西煤炭公司案(Caperton v. A.T. Massey Coal Co.)(2009)
中國版律政偶像何時出現
貳、大理石神殿內的秘密生活
你辯你的,我判我的
法官助理,還是助理法官
法官為什麼疏離法學期刊
大法官是合格的歷史學家嗎
退休大法官應如何「發揮余熱」
說出你的秘密
叄、網路時代的最高法院
判決書腳注與維基網路
當攝像機與言論自由一起退出法庭
大法官們,請看鏡頭
肆、穿上法袍你就不自由了
律師說得,法官說不得
——博德曼訴司法懲戒委員會案(Broadman v. Commission on Judicial Performance)(1998)
憑什麼限製法官候選人的言論自由
——明尼蘇達州共和黨訴懷特案(Republican Party of Minnesota v. White)(2002)
伍、請容我暢所欲言
公共圖書館電腦須裝過濾軟體么
——美國訴美國圖書館協會(United States v.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2003)
法律保護不雅言論么
——FCC訴FOX等電視台案(FCC v. Fox Television Stations)(2009)
當判決書遭遇不雅字眼
國旗燒得,十字架燒不得
——弗吉尼亞州訴布萊克案(Virginia v. Black)(2002)
常識沖突怎麼影響民主走向
——公民聯盟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2010)
陸、毒樹怎能結出好果
毒品藏進學生內衣怎麼辦
——薩福德統一學區訴瑞汀案(Safford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v. Redding)(2009)
「非法證據」一定得排除嗎
——赫林訴美國案(Herring v. United States)(2009)
柒、律師不來,啥也不說
換個時間,再問一次
——馬里蘭州訴沙特澤案(Maryland v. Shatzer)(2010)
噓,請認真聽我宣讀你的權利
——佛羅里達州訴鮑威爾案(Florida v. Powell)(2010)
假如你的律師欺騙了你
——帕蒂利亞訴肯塔基州案(Padilla v. Kentucky)(2010)
捌、沒有對質,如何反駁
「請看著我的眼睛指控我」
——克羅福特訴華盛頓州案(Crawford v. Washington)(2004)
為何令法庭科學家疲於奔命
——梅倫德斯-迪亞茲訴馬薩諸塞州案(Melendez-Diaz v. Massachusetts)(2009)
法庭科學家 Vs. 對質條款
——布里斯科訴弗吉尼亞州案(Briscoe v. Virginia)(2010)
大膽辦案,給你特權
——范·德·坎普訴戈爾茨坦案(Van de Kamp v. Goldstein)(2009)
玖、生死豈能兩由之
死神的閘門再次打開了
——格雷訴喬治亞州案(Gregg v. Georgia)(1976)
智商決定命運?
——阿特金斯訴弗吉尼亞州案(Atkins v. Viriginia)(2002)
弱智死囚的「雙重危險」
——博比訴比斯案(Bobby v. Bies)(2009)
「請溫柔地殺死我」
——巴澤訴里斯案(Baze v. Rees)(2008)
死刑民意該如何判斷?
——肯尼迪訴路易斯安那州案(Kennedy v. Louisiana)(2008)
法律怎能限制公民「洗冤」?
用DNA「洗冤」是憲法權利么
——地區檢察署訴奧斯本案(District Attorney's Office for the Third Judicial District, et al. v. Osborne)(2009)
誰有權剝奪孩子們的未來
——格雷厄姆訴佛羅里達州案(Graham v. Florida)(2010)
拾、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
最高法院里的年輕人:約翰·羅伯茨
法庭上的「偉大一代」:約翰·保羅·斯蒂文斯
特立獨行的喜劇之王:安東寧·斯卡利亞
從中間派到實權派:安東尼·肯尼迪
格格不入的沉默者:克拉倫斯·托馬斯
女性權利的守護者:露絲·巴德·金斯伯格
陽光心態的樂觀派:斯蒂芬·布雷耶
「我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一名保守派」:薩繆爾·阿利托
是夢想家,更是開拓者:索尼婭·索托馬約爾
附錄:聯邦最高法院年度報告(2006-2009)
參考文獻
後記
H. 國家的英文名列表
幫你找來的
世界各國 [Nations in the World]
不丹;不丹王國 Bhutan; Kingdom of Bhutan
丹麥;丹麥王國 Denmark; Kingdom of Denmark
巴西;巴西聯邦共和國 Brazil; Republic of Brazil
巴林;巴林國 Bahrain; State of Bahrain
汶萊;汶萊達魯薩蘭國 Brunei; State of Brunei
日本;日本國 Japan
加彭;加彭共和國 Gabon; Republic of Gabon
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North Korea;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卡達;卡達國 Qatar; State of Qatar
古巴;古巴共和國 Cuba; Republic of Cuba
尼日;尼日共和國 Niger; Republic of Niger
伊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冰島;冰島共和國 Iceland; Republic of Iceland
印度;印度共和國 India; Republic of India
多哥;多哥共和國 Togo; Republic of Togo
希臘;希臘共和國 Greece; Hellenic Republic
貝南;貝南共和國 Benin; People's Republic of Benin
東加;東加王國 Tonga; Kingdom of Tonga
波蘭;波蘭共和國 Poland; Republic of Poland
法國;法蘭西共和國 France; French Republic
人民:
芳人 Fang 豐人 Fon 撣人 Shan
丁卡人 Dinka 干達人 Ganda 中國人 Chinese
丹麥人 Dane
巴西人 Brazilian
巴里人 Balinese
日本人 Japanese
比尼人 Bini
比爾人 Bhili
爪哇人 Javanese
加拉人 Galla
古巴人 Cuban
布吉人 Bugi
布拉人 Bura
布爾人 Boer
本巴人 Bemba
瓦堯人 Wayao
語言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英語 English
法語 French
德語 German
日語 Japanese
俄語 Russian
丹麥語 Danish
荷蘭語 Dutch
芬蘭語 Finnish
希臘語 Greek
印地語 Hindi
拉丁語 Latin
朝鮮語 Korean
馬來語 Malay
挪威語 Norwegian
波蘭語 Polish
瑞典語 Swedish
土耳其語 Turkish
阿拉伯語 Arabic
愛爾蘭語 Irish
義大利語 Italian
城市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北京 Beijing; Peking
上海 Shanghai
天津 Tianjin
重慶 Chongqing
深圳 Shenzhen
香港 Hong Kong
台北 Taipei
高雄 Kaohsiung
大阪 Osaka
丹佛 Denver
巴黎 Paris
比薩 Pisa
牛津 Oxford
尼斯 Nice
平壤 Heijo
札幌 Sapporo
仰光 Yangon
安曼 Amman
米蘭 Milan
伯恩 Bern
國花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澳大利亞 acacia
孟加拉 water lily
比利時 corn poppy
玻利維亞 sunflower
保加利亞 rose
加拿大 sugar maple
中國 plum blossom
智利 lily
古巴 lily
丹麥 Chinese ilex
埃及 lotus
英國 rose
芬蘭 lily of the valley; spiraea
法國 iris; rose
德國 bluebottle
希臘 olive
蓋亞那 water lily
荷蘭 tulip
匈牙利 tulip
印度 lotus
美國州名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緬因州 Maine
紐約州 New York
猶他州 Utah
內華達州 Nevada
田納西州 Tennessee
伊利諾州 Illinois
佛蒙特州 Vermont
肯塔基州 Kentucky
阿肯色州 Arkansas
俄亥俄州 Ohio
夏威夷州 Hawaii
馬里蘭州 Maryland
密西根州 Michigan
密蘇里州 Missouri
喬治亞州 Georgia
堪薩斯州 Kansas
華盛頓州 Washington
奧勒岡州 Oregon
愛荷華州 Iowa
愛達荷州 Idaho
國際組織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十國集團 Group of Ten; G10
西歐聯盟 Western European Union [=WEU]
國際商會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
國際筆會 International Pen
歐洲集團 Eurogroup
北歐理事會 Nordic Council
伊斯蘭會議 Islamic Conference
東非共同體 East African Community [=EAC]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二十國委員會 Committee of Twenty [=Paris Club]
日中經濟協會 Japan-China Economic Association
加勒比共同體 Caribbean community [=CARICOM]
各國議會聯盟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IPU]
亞太經合會議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亞非作家協會 Afro-Asian Writers' Association [=AAWA]
東非共同市場 East African Common Market [=EACM]
法蘭西共同體 French Community
非洲統一組織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OAU]
紅十字會協會 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LRCS]
美洲國家組織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OAS]
銀行機構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大通銀行 The Chase Bank
中國銀行 Bank of China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米蘭銀行 Midland Bank, Ltd.
花旗銀行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美豐銀行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
中國人民銀行 People's Bank of China
日本東京銀行 Bank of Tokyo, Ltd.
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泛美開發銀行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
非州開發銀行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AFDB]
美洲開發銀行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ADB]
美國交通銀行 American Epress Co., Inc.
香港匯豐銀行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國際結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瑞士聯合銀行 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
德勒斯登銀行 Dresden Bank A. G.
歐洲投資銀行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
加勒比開發銀行 Caribbean Development Bank [=CDB]
伊斯蘭開發銀行 Islamic Development Bank [=IDB]
聯合國專門機構 (1)
所屬分類∶總目錄 >> 網路便覽 >> 世界各國
總務處 Office of General Services
會議局 Department of Conference Services
法務局 Office of Legal Affairs
秘書處 Secretariat
國際法院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人口委員會 Population Commission
人權委員會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安全理事會 Security Council
公共資料處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政治安全局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Council Affairs
統計委員會 Statistical Commission
經濟社會局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聯合國大會 General Assembly
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國際開發協會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
國際電信同盟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
麻醉葯委員會 Commission on Narcotic Drugs
萬國郵政聯盟 Universal Postal Union [=UPU]
諸國會議同盟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IPU]
秘書長辦公室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
I. 席琳迪文可能將被奢飾品香奈兒告上法庭,具體是因為什麼事情
一家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珠寶公司正在反對香奈兒對其提起的商標訴訟,該訴訟涉及其銷售由“升級”香奈兒紐扣製成的服裝珠寶。在駁回其於 5 月 14 日向紐約聯邦法院提交的動議中,Shiver + Duke及其創始人 Edith Anne Hunt(被告)聲稱該訴訟是Chanel 試圖否定,盡管其努力確保紐約消費者不會因將回收的香奈兒紐扣納入其原始服裝首飾中而感到困惑,但通過將一家小公司拖到外國進行昂貴的訴訟來違反首次銷售原則,因此,應該被趕出法庭。
繼 Chanel 於 2 月提起訴訟並指控 S+D“盜用”其“世界著名且在聯邦注冊”的互鎖“C”字母組合商標及其“Chanel”字標之後,以“創造和銷售吸引人的服裝首飾”。並依靠香奈兒品牌的銷售能力和名氣,”S+D 認為該案應該被駁回,因為香奈兒缺乏必要的個人管轄權,無法在紐約正確提起訴訟。據 S+D 稱,雖然它維護著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在那裡銷售涉嫌侵權的珠寶,包括紐約在內的美國各地的消費者都可以訪問,而實際上它已經向紐約的消費者出售了產品。盡管如此,香奈兒還是通過該網站選擇了錯誤的論壇提起訴訟。根據 S+D 的說法,香奈兒未能指控損害的部分原因在於其受到首次銷售原則的保護,該原則規定“一旦商標商品正式投放市場,商標權即告用盡”。
J. 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政界和商界的社會名人都有誰
名人
卡特(Jimmy Carter)美國總統,曾任喬治亞州州長,調停過以埃和平,博愛主義者,亦從事寫作,著有《保持信心》一書。
台灣創作歌手黃韻玲,代表作為《藍色啤酒海》。
英國舞台劇及電影女星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也是頗受歡迎的著名歌手。
霍羅維茨(Vladimir Horowitz)俄國鋼琴家,公認為最後一位浪漫派大師,1936-1939年曾中斷演奏事業,1953年起僅為錄制唱片而演奏。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瑞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英國歌舞賞霍洛威(Stanley Holloway),也是電影、舞台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