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洋法官
⑴ 要想徹底去除香港的」殖民化「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決「洋法官」的遺留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實話實說,這個問題很難解決。
我們採用的是「一國兩制」,而且50年不變。香港的體制回,一時半會是沒法答改變的。
香港的體制不變,那麼殖民地時代遺留的問題就基本上難以解決,至少無法根除。
香港留這么一個體制也好,成為「資本主義制度」醜陋的櫥窗。香港和內地制度不同,發展不同,高下立判。
如要解決只有兩個辦法:
①讓時間決定一切。
②香港人自己最終覺醒。
⑵ 周星馳有部電影,和莫文蔚一起的。在裡面他們演夫妻,然後周星馳他們家一個男的僕人,是孤兒,真實身份是
算死草,晚清時代狀師陳夢吉(周星馳飾)專以作弄人為樂,結下了不少仇家。孤兒阿歡(葛民輝飾)投靠了狀師陳夢吉(周星馳飾)並拜其為師。後因阿歡愛上了水蓮花(邱淑貞飾)與師父爭吵,一怒之下出走香港。香港大亨何西爵士(鍾景輝飾)的兒子何中(林保怡飾)發現阿歡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念西」,為獨吞家產而殺害家丁(陳豪飾)陷害阿歡入獄。阿歡求助於師父,陳夢吉憑三寸不爛之舌說的洋法官啞口無言,然而陪審團已被收買,不慎被陷害、夢吉要想辦法起死回生、......最後真相大白。
⑶ 香港在殖民統治下的生活是怎樣的
客觀地回顧一下香港的歷史,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樣是實行自由港政策,同樣在這個天然深水良港,從英國強佔香港到本世紀50年代以前的百餘年裡,殖民統治並沒有給香港帶來繁榮。相反,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殖民統治給香港留下了數不清的苦難與屈辱。
英國管治香港之初,當地商人(幾乎全是洋商)主要從事的經濟活動有兩項:一是骯臟的鴉片貿易,二是殘酷的華工販運。史書的記載令人觸目驚心:19世紀下半葉,經香港輸往中國內地的鴉片,每年達數萬箱之多,高峰時一年達7萬箱;從香港販運往世界各地的華工,每年達幾萬人,累計超過200萬人。香港殖民經濟發展之初,富的是少數洋人冒險家,其資本積累的方式亦不光彩。
殖民統治使當地華人的創造力長期受到抑制。港英政府早期實行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政策,英國人幾乎占據香港政府所有的高級職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在政治上處於完全無權的地位,經濟上備受排擠、壓榨。華人不許涉足高級酒店和私人會所,甚至禁止在山頂一帶的洋人住宅區度宿。有些法例甚至規定,華人無通行證晚間不準出門,不得舉行或參加公共集會。港英政府在1882年還頒布一項法令,其中規定:「總督有權禁止任何非英國籍居民居住香港,……並有權決定該人應行離港之日期。」據此,港英當局便可無須任何理由而將華人驅逐出港。英國人在各主要經濟領域享有經濟特權,華人的經濟利益卻得不到保障。早期華人一般只能從事低下的工作,即使在後來,華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也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價。在種族歧視政策下,香港華人承受著痛苦和犧牲,並沒有機會去發揮他們的干勁和才華,因而香港的繁榮缺乏關鍵的支撐點。
到本世紀50年代,英國的管治已實施100多年了,香港仍只能依賴少量轉口貿易生存,產業結構單一化,沒有像樣的現代大工業。195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有31.5億港元,人均1400港元,按當時的匯率折算不到250美元,其經濟發展水平在許多方面還比不上廣州、上海,更難與歐美的大都市相提並論。有些西方學者說,香港直至50年代初,還是一個「窮酸破敗的貧民城市」。
⑷ 香港洋法官判罰警察案現在怎樣了
依法判決。
⑸ 哪些名人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受到了迫害和驅逐
哥白尼不是被燒死的,1543年5月24日,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病逝。
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在《天體運行論》完成後,哥白尼卻對它的出版猶豫不決了。他但心這部書出版後會遭受到地心說信徒們的攻擊,並受到教廷的壓制。在朋友和學生的支持鼓勵下,經過長期反復的考慮,哥白尼終於決定出版這部著作。1542年6月,《天體運行論》和排印工作開始進行。1543年5月24日,彌留之際的哥白尼終於見到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可惜當時的他已經因為腦溢血而雙目失明,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布魯諾(Giordano Btuno,1548-1600), 義大利哲學家和思想家。
1583年,布魯諾到英國,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1585年去德國,宣傳進步的宇宙觀,反對宗教哲學,進一步引起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和仇恨。1592年,布魯諾在威尼斯被捕入獄,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魯諾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說,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布魯諾的主要著作有《論無限宇宙和世界》,書中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並明確指出:「宇宙是無限大的」,「宇宙不僅是無限的,而且是物質的」。還著有《諾亞方舟》,抨擊死抱《聖經》的學者。
你學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吧
⑹ 開庭法官無故驅逐法庭怎麼辦
可以起訴。
法官開庭時無正當理由離開法庭違法,法官在開庭時需要離開法庭處理其它事務的,應當宣布休庭後才可以離開法庭。
⑺ 歷史上有哪些因為重大的發明和發現受到驅逐和迫害的人物
布魯諾,因為堅持日心說,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同樣的還有伽利略,也是為此受教會的迫害,監禁
以下是資料:科學是扼殺不了的。布魯諾遇難後不到十年,伽利略就發明了天文望遠鏡,打開發
通向近代天文學的大門。他把這精巧的儀器指向天空,觀測到許多人們用肉眼看不到的
現象。例如,他發現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打破了「天體是理想球形」的觀點;發現
了太陽上黑子的移動,從而推測太陽自轉;還發現了金星的變相和木星的四個衛星。他
興奮地意識到,這些新發現都是對日心說的有力支持。他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訴了德
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Kepler,1571-1630),得到開普勒的熱情支持。不過,為了
能須利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教會的迫害,伽利略比布魯諾謹慎多了。他努力同宗教界
建立聯系,結交了一些教會朋友。由於他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許多重要發明,也一度
贏得教會的尊重。
伽利略以為這樣做就不會有什麼危險了,開始在通信中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學說。
他那新穎的觀點和生動的文筆,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但昔日與伽利略為友的教會人士,
這時卻站到了他的對面,紛紛用聖經來攻擊他。這些人不曾用望遠鏡看一下天空,卻公
然否認伽利略看到的事實。而缺乏科學知識的廣大群眾,大多相信太陽繞地球轉。面對
這些,伽利略的內心是矛盾的。他堅信科學事實,又怕受到迫害。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
他心情沉痛地說:「如今這些事(指天文發現)在我眼前,就像用手摸著一般的確實。
但與其苟順私情擁護它們,而和上級長官作對,毋寧閉上我們的眼睛為妙」。但是,絢
麗多姿的自然界強烈地吸引著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很快改變了這種「閉上眼睛」的
態度,他又冒著風險前進了。他的文章措詞委婉,卻是明確支持哥白尼學說的。這種行
動激怒了教會,羅馬教廷決定對伽利略進行制裁。
1616年的審訊
1616年2月19日,審查部的神學顧問們開始審查以下兩個命題:一、太陽固定於宇
宙中心;二、地球有自轉和繞日分轉兩種運動。24日,神學士開批判總會,所得結論是:
這兩個命題都是「謬論」,「於理不通」,而且「和聖經字義並教父學士等的註疏,多
有抵觸,確屬異端之說」。判文下有11位神學士簽字。
2月25日,教皇保祿五世親自下令給柏拉彌諾主教:把伽利略召來,告訴他及早反
省,並飭令他不得宣傳、擁護和討論比類問題,否則就科以監禁。第二天,在森嚴的宗
教裁判所審訊室中,伽利略被迫表示服從教會,並否認了地球的運動。3月5日,禁書部
(即書籍審查部)便受教皇之命發表禁書令,把包括伽種略有關著作在內的一切擁護地
動說的書籍列入禁書名單,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自然也在禁書之列。禁書部對伽利
略的判詞是這樣寫的:「地動說既屬荒謬又和聖經相悖,可能危害公眾信仰……不得以
任何形式宣傳哥白尼學說」。
為什麼教會反對「地動說」呢?有人說他們是在實行「愚民政策」。其實,那樣未
免把他們的智慧提得過高了,因為他們自己也是相信太陽繞地球轉的。按照聖經,人類
是上帝創造的,人類居住的地球理應是宇宙的中心。以聖經為精神支柱的教會,怎能容
許別人宣傳離經叛道的學說呢?
由於伽利略表示「悔過」,又考慮到他在社會上的威望,教會便把他釋放了。教皇
和主教們為他們的「勝利」,洋洋得意,似乎*他們一聲令下,就停止了地球的轉動。
一部傑作
從宗教裁判所出來的伽利略,感到「萬念俱灰」。被愛放棄自己擁護的學說,這是
多麼痛苦的事!回到家鄉佛羅化薩以後,他只好在實驗室里悄悄地做實驗,而不敢把所
發現的東西公之於眾,更不敢講地球的運動了。但是,他在實驗中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成
果,重新燃起了他希望之火;朋友們同仇敵愾的呼聲,鼓起了他宣傳科學的勇氣。1623
年,他終於發表了一本總結自己實驗成果的著作《實驗集》。這本書一出版,便博得了
不少好評。由於此書不涉及哥白尼學說,也避免了與聖經抵觸的詞句,因此得到教會的
認可。伽利略暗自慶幸,次年親赴羅馬,不僅結交了一些教廷大員,還拜訪了新教皇伍
爾邦八世。這位教皇,過去曾是伽利略的朋友,1629年還作過一首十九節的拉丁短詩,
歌頌伽利略的天文發現。他初登教皇寶座,便接受了伽利略《實驗集》的晉獻,贈給他
錦標一面和金、銀獎章各一玫。
由於和教會人士的關系好轉,伽利略認為可以比較大膽地進行科學研究了。他回家
以後,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但是,他沒有忘記1616
年的審訊,那時他曾宣布放棄哥白尼學說。現在條件好些了,還要不要宣傳自己的正確
觀點呢?怎樣才能避免教會的迫害呢?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採取一種巧妙的方法來宣
傳哥白尼學說。他寫了一本《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書中以三人對話的形式討論托勒
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哪個正確的問題。其中一人代表托勒玫,一個代表哥白尼,
還有一個旁觀者,對前兩人的討論作出判斷,他實際是代表伽利略明顯支持哥白尼學說
的,但從字面上看不出伽利略本人站在哪一邊。這本書花了3年時間,於1629年完成了
初稿。
1630年5月,伽利略帶著《對話》再赴羅馬,請求教會准許付印。負責書籍審查的
黎加爾地主教(Riccardi)看了伽利略的稿件,認為他未顧及1616年斷案,於是命他前
後加些序跋,言明所謂哥白尼學說,僅系一種假設,所收集的一切反對托勒玫學說的證
理,並非在於指出它的錯誤,只不過是一種反詰性設通信班而己。伽利略照辦了,序言
的開頭,他用一種維護教會的口氣寫道:「幾年前,為了排除當代的危險傾向,羅馬
(教會)頒布了一道有益世道人心的敕令,及時地禁止了人們談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動
說。有些人公然無恥聲稱,這道敕令的頒布並未經過對問題的公平考察,而是出於知識
不夠而引起的激情。還可以聽到一些埋怨說,對天文觀察完全外行的法官不應當以草率
的禁令來束縛理性的思維」。實際上,他所指責的那些言論,正是他自己的正確觀點,
但他卻裝著反對的樣子,接著寫道:「聽到這類吹毛求疵的傲慢言語時,我的熱情再也
抑制不住了。由於我充分理解這一慎重的決定,我決心作為對這一庄嚴真理的一個見證
人而公開出現在世界舞台上」。這樣看來,他寫書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澄清事實真相,以
維護教會的名譽。當伍爾邦八世知道伽利略要印行新書時,便向他的秘書強包理主教
(Ciampoli)探詢一切,秘書回答請他放心,說一切都在按法定程度進行。教皇以為伽
利略已「改過」,並未閱讀他的稿件就允許刊印了,而且還召見了他。
伽利略回到佛羅倫薩以後,經過一些不大的波折,《對話》便於1632年刊行問世了。
書中有佛羅倫薩審查員的許可證,還有黎加爾地主教的批文。這些不懂天文的主教們,
並未察覺伽利略的真實意圖。
其實,《對話》決不是像序言所說的那樣。為了維護教會的,它實際上是和教會宣
傳的地心說針鋒相對。書中列舉大量事實,論證哥白尼學說,應付對方的各種設難。例
如有人說,若金星繞日而行,就該有月球一樣的變相,但並沒人見到它的盈虧啊!伽利
略說,利用在文望遠鏡,就可以清楚地見到金星的變相。他還以木星為例,繪圖解釋行
星的逆行、順行和留,以此說明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繞日而行。另外,人們很難相信地
球這么大的球會自己轉動,但通過書中列舉的太陽自轉的事實,讀者自然會想,既然龐
大的太陽還能自轉,比之渺小異常的地球為什麼不能自轉呢?書中還利用木星的4個衛
星的發現來支持哥白尼學說。他描述說:這些衛星的形狀的改變如同我們看見月亮形狀
的改變一樣,因此,月球也是地球的一顆衛星。在繞日公轉的過程中,地球帶著月亮,
就像木星帶著它的衛星一樣。
《對話》一書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形式活潑、語言生動,堪稱科學史上的
一部傑作。它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人們通過兩種宇宙觀的比較,更加信服哥
白尼學說。這時,教會的神學家們把書拿來仔細察看,這才明白也伽利略的真實目的。
他們極為冒火,後悔當初不該准許這本書出版。教皇伍爾邦八世認為自己受了伽利略的
欺騙,更是惱羞成怒,早把過去和伽利略間的友情忘得一干二凈了。正在這時,有人到
教皇那裡誣告伽利略通過書中的人物辛普利邱(Simplicio,代表托勒玫)侮辱教皇。
這對盛怒的教皇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他和主教們一致認為,伽利略在1616年受罰後,
重新犯罪,必須嚴加懲處。
1633年的審訊
1632年8月,黎加爾地主教向印刷局發出緊急通知,停售伽利略的《對話》,同時
把這部書送交神學會審查。審查結果是:伽利略雖用了一些含蓄而模稜的語言,但畢竟
冒犯了1616年接受的命令,因為書中把地動說當作事實而非假定,並多方證明它。不久,
伽利略便接到傳令,要他在10月底以前到羅馬受審。年近七旬、體弱多病的伽利略請求
在佛羅倫薩受審,但教皇堅決不準,11月19日再次發出傳令。這時,伽利略身體更差了,
醫生如實寫了證明書:「伽利略生病在床。他可能到不了羅馬,就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伽利略的一些朋友也到教皇那裡求情,希望能開恩免除他的羅馬之行。但教皇竟不管伽
利略的死活,命令道:若伽利略再不來羅馬,就「依被告提審不到的常規,拘捕前來!」
意思是給他戴上刑具,押來羅馬。伽利略不得不在朋友的攙扶下上路,經歷了千辛萬苦,
於1633年初來到羅馬,並立即被宗教裁判所監禁起來。
第一次開庭是在次年4月12日。審訊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被告在《對話》中是
否違背了禁書令,宣傳1616年所擯棄的學說 這是不法的行為;二、被告是否確信被
禁學說仍以為真 這是不法的思想。對第一條,伽種略這樣答復:我在無意中冒犯了
托勒枚的證理,願意校正人個的著作,放棄我所袒護的一切證理。但法官們卻不認為他
「無意」,他們異口同聲地斷定在《對話》中,作者明白地擁護地動說,因此認定他有
不法行為。對第二條,伽利略說他從未信仰過哥白尼學說,只不過把它當作一種假設。
法官們不相信,卻又拿不到伽利略信仰地動說的證據,只好報告教皇。教皇於6月16日
下令,可對伽利略進行「嚴審」,即刑訊逼供,並說如果伽利略不招供,也可判罪,處
以死刑或監禁。
6月21日第二次開庭。法官們問道:「你是否信仰或信仰過地的轉動?」伽利略答
道:「1616年前,我以為托勒玫和哥白尼兩學說有同等學術價值,自我接到禁令之後,
就只把托勒玫學說看作不變的真理了」。很明顯,這都是他被迫說出來的違心的話,法
官們當然不信。為了讓伽利略招認「信仰地動說」的「罪狀」,法官向伽利略喝道:
「你的著作與供詞絕然不符。必須吐出真情,否則就要動刑了!」但伽利略依然重復著
上面的話。法官無可奈何,看著他那滿頭白發和虛弱的身體,知道他禁不住拷打,大概
一動刑就要見上帝,於是便把他押了下去。
第二天,伽利略繼續受審。教會由於拿不到充足的證據說明伽利略是「異端犯」,
只好把他判為「異端嫌疑犯」。判詞是這樣的:「……根據我們的命令傳你到本法庭受
審,你宣誓承認該書(指《對話》)是由你編著和出版的。……我們審核並全面仔細斟
酌你的案件,考慮你供認和辯護的……對你作如下的最後判決:我們確定、判斷並宣布
你,該伽利略,由於在上述過程中被證明的和你所確認的情況,本法庭認為有重大異端
嫌疑,就是,你信仰並遵守錯誤的和聖經相矛盾的學說,說什麼太陽是大地軌道的中心,
不是由東往西運行,大地在運行而且不是世界的中心」。判詞接著說,在這種情況下,
應該判處伽利略火刑,「只有放棄上述錯誤和邪說,在我們面前真心誠意地按照給你指
定的公式拒絕、詛咒、痛恨錯誤和邪說,我們才允許你免受此刑」。伽利略為了免於被
燒死,不得不當眾誦讀了悔過書:「我以我雙手所按的聖福音書為誓,我擯棄並憎惡我
過去的異端邪說,我懺悔並承認,我的錯誤是由於求名的野心和純然無知……我現在宣
布並發誓說:地球並不環繞太陽而運行……」
就這樣,伽利略以放棄哥白尼學說換取了宗教裁判所的「寬恕」,判詞最後宣布:
用公開的命令禁止《對話》一書,把伽利略關入監獄,並要他「在三年內每周讀七個懺
悔聖歌一次」。
晚年的遭遇
1633年的判決以後,伽利略永遠失去了自由。不過,由於在審訊期間,社會上許多
人對伽利略表示支持,甚至一些開明的教會人士也同情他,所以教皇不敢對他太苛刻了。
伽利略沒有像一般犯人那樣,被投入監獄。他先被監禁在羅馬的一個主教署中,年底又
被押到阿切特里(Arcetri,在佛羅倫薩附近)受軟禁。從此,不僅不許他出來活動,
也不許任何人訪問他,更不許出版他的著作。所邁的伽利略,便在軟禁中度過了他非慘
的晚年。
伽利略雖然被迫寫了「悔過書」,但這位老人的內心是不屈服的。在被軟禁的日子
里,他仍然發奮著書,寫了一本重要的物理學著作《運行的法則》,秘密地托朋友帶到
荷蘭出版。但遺憾的是,他沒有親眼見到這本書,因為在1637年,他的雙眼便失明了。
從那以後,他的生活更加痛苦了。原先照料他生活的女兒也已離開了人世,他身邊連個
親人也沒有。不過,在他失明後不久,宗教裁判所對他的監視稍有放寬,允許他接待來
訪者,因此不斷有國內外學者來訪。1639年,他的一學生來到他的幽禁處,照料他的生
活。1641年,他的另一名學生、物理學家托里拆利(E.Torricelli,1608-1647)也
來訪問,這些訪問,自然是對他的莫大安慰。但受盡折磨的伽利略已經是風燭殘年了。
臨終前,他抱著《運動的法則》一書,喃喃地說:「我以為這是我一切著作中最有價值
的,因為它是我極端痛苦的果實」。
1642年1月8日,78歲的伽利略與世長辭了。他為之獻身的科學事業繼續在教會的重
壓下發展著。1687年,牛頓(I.Newton,1642-1727)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
原理》出版了,它從萬有引力定律等力學規律出發,全面論證了哥白尼學說,使其立於
不敗之地。但頑固的羅馬教廷,還不肯收回禁止地動說的成命。直到1757年,由於地心
說已極不得人心了,禁書部才不得不將有關哥白尼學說的書籍從禁書目錄中刪去。1822
年9月11日,禁書部又通過決議,准許印行講授地動學的書籍。但對伽利略一案,教會
仍是百般維護。直到1979年11月,羅馬教皇才在世界主教會上提出,要重新審理伽利略
案,不久即為伽利略平反。現在,地球運動之說,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常識,但我們不應
忘記當年伽利略為此所受的種種磨難。
⑻ 周星馳有個電影,他是古代律師,和現代律師PK 審判長是個老外,我就看見這一個鏡頭,不知道是視頻還是電影
應該是《算死草》。是馬偉豪、黃浩華執導,周星馳、莫文蔚、李兆基等主演喜劇片,於1997年8月1日在香港上映。
內容簡介:
陳夢吉(周星馳飾)是出名的扭計狀師,其妻呂忍(莫文蔚飾)是名剛從西方學成歸來,一直受西方教育的女子。雖然他們兩人終日斗氣,但呂忍始終對陳夢吉愛護有加,水蓮花(邱淑貞飾)一直對陳夢吉迷戀,可惜當她發現陳夢吉的性格原來是極度刻薄囂張之後,便大為失望;反而對陳夢吉之弟子何歡(葛民輝飾)產生好感。陳夢吉因此與何歡反目。
之後,何歡打算到香港發展。一日,陳夢吉終於找到機會,借故帶呂忍往香港,卻把呂忍賣掉,而後得知了何歡被告的消息,念著師徒的份上,陳夢吉幫歡出面打官司,但卻因在堂上態度囂張,所以被判入獄兩日。在獄期間,呂忍竟然出現探望陳夢吉,更答應代替他上堂打官司,令陳夢吉感動不已。
演法官的那個叫方保羅,原籍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後定居於香港。熱愛中國文化。
⑼ 最近被中國驅逐出境的美籍法官是誰
你說的是最近那個新聞上的案件嗎?他叫鮑毓明,你可以查一下當時新聞
⑽ 用英國政治中的具體事件闡述英國國王與會議、首相之間的關系
一、亞瑟王只是傳說中的人物歷史上並不能肯定有這個人
亞瑟王(King Arthur)是英格蘭傳說中的國王,圓桌騎士團的首領,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他是羅馬帝國瓦解之後,率領圓桌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被後人尊稱為亞瑟王。關於亞瑟王的傳奇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查考。究竟亞瑟王是不是以某位歷史人物作為基礎塑造出來的虛構角色也不得而知。 如果確實存在亞瑟王這個人物,據推測他所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公元500年左右,其間是一段50年左右(符合所知的各亞瑟王版本)的時期。
西元800年左右,威爾斯的修士撰寫了一本《布靈頓人的歷史》,書中首次記載「亞瑟」這個名字,描述他領導威爾斯人抵抗從泰晤士河中游入侵的薩克森人。
二、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
女王統治時期,特別是1851年以後,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維多利亞女王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1837年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她積極參與朝政,和首相墨爾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人,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堅決反對外交大臣帕默斯頓的對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頓辭職。在位後期,轉向保守黨並同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維多利亞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累里去世後,開始信任索爾茲伯里和張伯倫。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三、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四、但是從很多方面講伊麗莎白一世並不是很成功
1.軍事:
現代歐洲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對都鐸時代的評價更加寫實和客觀。從軍事上來看伊麗莎白的英格蘭並不很成功。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但這只不過是一場從1585年至1604年持續近20年的戰爭的開始。英格蘭士兵在陸地上(主要在荷蘭和法國)的所做所為平平,在1588年後的海戰中也是負多勝少。
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很少的幾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瑪麗一世的最後幾年和伊麗莎白的開始五年中英格蘭不斷被從法國大陸上驅逐。這給英格蘭的自尊心給予了很大的打擊,而且使英格蘭徹底放棄了它在大陸的野心。
2.經濟:
伊麗莎白時期的英格蘭的經濟很不穩定。當時英格蘭對荷蘭和北德意志漢莎聯盟的羊毛交易不斷增長,這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伊麗莎白統治初期接受了瑪麗留下的三百萬英鎊的巨債。伊麗莎白、西塞爾和她的其他官員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來限制國家的支出。這些手段有時帶來了其他的困難,比如許多士兵(包括抵抗無敵艦隊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個情況得到好轉。當與西班牙的戰爭開始時,英格蘭的經濟盛況是從亨利七世以來從未有過的。
與西班牙的戰爭給英格蘭的經濟重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1590年代開始英格蘭再次負債。尤其愛爾蘭的游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為「英格蘭國庫的漏斗」。伊麗莎白不得不出售國有地面以及官職。1603年英格蘭的債務再次達到三百萬英鎊,與伊麗莎白統治開始時相差不多。不過詹姆士一世後來在和平時期欠債的速度遠超過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留下的債務並不是無法控制的。
3.非洲奴隸貿易:
最近對伊麗莎白統治的批評尤其集中在英格蘭的非洲奴隸貿易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這個失策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發展。英格蘭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販賣奴隸的活動的,當時約翰·霍金斯爵士開始了高利潤的偷賣奴隸活動。他從幾內亞或其他非洲港口獲得他的人類商品,然後將他的俘虜運到西印度群島的西班牙奴隸市場上出賣。一開始伊麗莎白女王責備霍金斯參加這樣不道德的貿易,但當霍金斯向她顯示他的事業的利潤後她很快就改變了她的見解。她不僅包庇霍金斯的貿易,而且直接從中得利,甚至為他提供船隻和人員。
伊麗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為這個貿易提供了皇家的認可,它使這個貿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了。因此伊麗莎白女王和美國的托瑪斯·傑弗遜一樣受到批評:盡管她在道義上相信這個貿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從奴隸買賣中得利。
4.對愛爾蘭的政策:
從亨利二世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系。但到都鐸王朝為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為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為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麗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系更加惡化。1594年,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伊麗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麗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沖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5.對後人影響:
伊麗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捍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宗教戰爭。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查理一世的保皇派和克倫威爾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綜上所述,從英國的歷史上分析,這三人當中維多利亞女王是最成功的。但不能說她就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英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偉大的君王威廉一世(征服王)、理查一世(獅心王)......所以客觀的講,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偉大的國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