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袍四粒扣的意義
1. 法官手記讀後感
楊忠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讀《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戰後紐倫堡的廢墟上,由美國獨家主持的審判納粹時期德國司法官員的法庭開庭。當諸多第三帝國的司法官員站立在被告席上時,一個問題定然困擾著人們: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曾經身披法袍,手握法槌,頭頂法學專家、學者等高貴頭銜,面相庄嚴的前法官們,大約誰也不曾高舉火炬行進在「帝國水晶之夜」,親手殘殺猶太人,砸碎猶太商店的玻璃櫥窗,焚燒猶太教堂和「邪惡思想」的書籍;也未必親自啟動「洗浴室」的毒氣裝置毒殺婦孺,或者扣動扳機,射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更未必身著軍裝,腳登馬靴,手執佩劍,踐踏被侵略的國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臉的神聖和不屑,只會讓人生出對司法的敬畏,卻實在難以聯想到「恐怖」這個可怕的詞語。然而,在德國法學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納粹時期的司法》中〔1〕,卻分明記載下如許事實:正是他們,在經過嚴謹、縝密且富於邏輯性的「法理論證」之後,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使反猶排猶的條頓劍得以從司法的劍鞘中抽出;也正是他們,端坐在國民法院、特別法院、黨衛軍警察法庭、軍事法庭之上,揮動法槌,將成千上萬「玷污種族」的猶太人和「社會蠹蟲」、「社會渣滓」驅趕進集中營,接受死亡的「洗禮」;同樣是他們,為了保證「德國種族的完美性」,作出慘無人道的判決,對智能低下者強制性絕育,令殘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樂」中死亡;還是他們,把無數反戰的平民甚至德國軍人送到絞刑架下,以鮮血潤滑著第三帝國的戰爭機器……是的,從這些司法官員白皙的手上,的確看不到一絲血跡,但誰又能說,在被毀滅的五百多萬猶太人的屍骸旁,在被虐殺的二十萬「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墳冢前,乃至在被整個戰爭屠戮的五千五百萬生靈的周圍,除了游盪著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沒有抖動著這些司法官員們恐怖的黑袍?!本應由希特勒占據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們來填補,的確是合乎邏輯的,可人們依然要追問:法官緣何如此恐怖?
2. 如何理解《法官宣誓誓詞》中沒有「忠於黨」
法官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忠於職責,就是忠於黨。因為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 論文 中西方商務禮儀文化差異 參考書目
摘 要
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燦爛的五千年文化華夏文明,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著名國學家錢穆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禮」。當在近200多年,隨著西方國家的崛起,西方主導著世界。現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我們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差異
引 言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有於各國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不同,各國人民在進行禮尚交往時的習慣也有不少差異。特別是中西方之間,禮儀上的差別很大,因為不了解這些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笑話並不少見。近代歷史上有兩則故事,相信大家會比較熟悉。故事一是:李鴻章曾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把一碗吃水果後洗手的水喝了。當時俾斯麥不了解中國的虛實,為了不使李鴻章丟丑,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個國民黨軍官攜夫人去機場迎接來自美國的顧問。雙方見面後,美國顧問出於禮貌說:「您的夫人真漂亮!」軍官甚感尷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裡,哪裡!」在中國,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話,可是蹩腳的翻譯卻把這句話譯成:where?where?美國顧問聽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禮貌地稱贊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問起我他的夫人哪裡漂亮?於是他只好說:「從頭到腳都漂亮!」這兩個故事都是由於中西文化差異鬧出的禮儀上的笑話。由此可見,了解中西方禮尚交往之間的習慣差異是很有必要的。往大處來說,一個國家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貿易中,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將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交往。從小處來講,一個人了解對方的禮儀民間習慣,是對對方的尊重,容易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順利進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發展,東西方的禮儀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漸地接受了東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東方人也逐漸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進文明的禮儀和交往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對禮儀產生的影響還很多。
1、 研究中西禮儀差異及原因
1.1 中西方禮儀差異的背景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就西方來說,它的歷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從各個地方移民而來的,眾多不同民族和種族都融合在一起。他們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們能夠夢想的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它短短200年的歷史,創造了人類史上的燦爛文明,它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
1.2 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東方文化崇尚集體和團體精神,人們的倚賴性較強。而西方文化崇尚獨立和個性自由。比如,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品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人品是建立在關心國家,熱愛集體,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之上。如果只考慮個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則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們法制觀念較強。在此前提下,他們崇尚個人自由,不願受到來自政府,教會或其他組織的干涉,喜歡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自立自強的觀念。青年人總是希望自己能盡量早獨立,擺脫父母的管束,他們不希望過分的倚賴家庭,倚賴父母,否則,他們將失去自由,失去別人對他們的尊重。再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則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生活集體。父母對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為孩子想到,以致於當孩子長大成人,結婚時要給孩子大操大辦,當孩子有了孩子後,還要犧牲自己的晚年來照顧自己的孫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又過分的照顧孩子,結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甚至於在中國今天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職工極不情願丟掉鐵飯碗,這種倚賴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中西方觀念很大的差異,以至於中西方禮儀從根本上有很大的差異。
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梁啟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裡面講到:「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在禮儀的表現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為、語言的面上;而中國禮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行為人的語言、行動本身具有話語意義,同時還需從行為人的語言、行動中去「悟」出一些東西,在言傳的同時,還需意會。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
2、 中西方見面的禮儀的差異
西方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
2.1 中西方稱呼的差異
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國「先生」第一解釋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隨著改革開放,先生已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嬸嬸,伯母,姨。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系也不如中國分明,中國父親那邊的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親方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2.2 中西方對隱私的看法
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在西方,特別在歐美國家,擁抱禮卻是十分常見的見面禮與道別禮,親吻禮和吻手禮也是常見的西方見面禮。握手禮來源於西方人類半野蠻半文明時期。這種習慣逐漸演變成今天作為見面和告辭的「握手」禮節,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在我國,握手禮不但在見面和告辭時使用,而且還作為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應用最廣泛的致意禮節。見面、道別時的禮貌演變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見」兩個短語,客氣的頂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種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顯得簡潔而衛生而又體面。然而西方國家,見面就要先送貼面禮、親吻禮和吻手禮,讓我們很不習慣也不能接受。
3、 中西餐餐桌上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圍的差異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3.2 中西方用餐時的差異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從傳統習俗上說,中國人請客,不論按長、尊、主、次圍桌而坐,滿桌豐盛的酒菜,主人頻頻勸酒,客人謙讓禮到。中國人覺得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另外宴客時崇尚熱鬧歡快的氣氛,講究面子排場。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較隨便的形式則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幾個菜,小酌一番。這種隨便的宴客形式不講究禮儀,不講究坐次,不講究飯菜,只講氣氛的和諧、主人的熱誠、主客談話的投機。當然,近年來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會、招待會、自助餐或冷餐也會傳到中國,但這些多是官方或單位出面組織的宴請形式,平民百姓還少有實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國人的餐桌要熱鬧,西洋餐桌則安靜。中國人要用言行來勸酒勸食,西方人只是用語言勸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被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滿。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在中國,宴會喜歡共桌共菜,西方則認為不合衛生,實行分餐制。中國人宴請時,觥籌交錯,歌舞昇平。西方則要求少聲響少動作,用餐程序較多。
4、 中西方服飾禮儀的差異
古今中外,著裝從來都體現著一種社會文化,體現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一個人的身份、氣質、內在素質的無言的介紹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是一門藝術,服飾所能傳達的情感與意蘊甚至不是用語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場合,穿著得體、適度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著不當,則會降低人的身份,損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場合,得體的服飾是一種禮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和諧。影響著裝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養和高雅的審美能力,即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二是要有運動健美的素質。健美的形體是著裝美的天然條件。三是要掌握著裝的常識、著裝原則和服飾禮儀的知識,這是達到內外和諧統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4.1 中西方服飾禮著重點及代表服飾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變成象徵,中國注重韻味。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而最能代表我們國家的是中山裝,西方代表裝是西裝。
穿中山服時,不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繫上領扣,並且不允許挽起衣袖。在穿雙排扣西服時,必須扣上全部衣扣。穿單排三粒扣西服時,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兩粒扣子;穿單排兩粒扣西服時,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許扣上單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時,宜穿白色襯衫,並打領帶,領帶打好後的標准長度,是其下端抵達皮帶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
俗話講,人是衣服,馬是鞍。盡管以貌取人並不可取,但是在現代生活中,服飾越來越成為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穿著打扮的得體與否,不僅僅是個人品位的體現,更能成為人們彼此考慮的一個尺度。偉大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曾經說:「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是他的教養、品位、地位的最真實的寫照」。那麼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規的場合,穿著打扮的問題越來越引起我們現代人的重視。
5、結束語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
在今天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的過程中,我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金正坤 商務禮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2] 張佔一 試儀焦急文化和知識文化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0
[3] 廖文麗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1
[4] 吳 冰 中西方文化差異拾零 閩西職業大學學報 2002
[5] 邢 東 中美文化差異管窺 全國優秀英語學術論文集 1997[6] 陳 平 商務禮儀 中國電影出版社
4. 法官袍是誰設計的
法官袍是由國務院進行統一設定的,分夏冬兩套,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換樣式。樣式更換採取法官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袍簡稱法袍,是人民法院"2000式審判服"中重要制服,它的設計是散袖口式長袍,黑色代表莊重和嚴肅;紅色前襟配有裝飾性金黃色領扣,與國旗的配色一致,體現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
法官穿法官袍審理案件,象徵著思想的成熟和獨立的理性判斷力,象徵著法官恪守始終遵循法律並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的承諾。
法官袍與尋常人所穿服裝大有差異,它是由國家統一製作、配發給有一定身份、從事特定職業之人。
區別
法官袍與尋常人所穿服裝大有差異,它是由國家統一製作、配發給有一定身份、從事特定職業之人。法官袍主要體現的不是國家對法官的福利待遇,而主要是表徵法官的職業地位與常人不同。從袍的涵義看,袍就是用衣把人包起來。法官袍就是國家用黑色的袍子把法官包起來。從其實質層面透視是國家希望法官所處的環境相對封閉,不與案件當事人在庭外接觸,與其他不應接觸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可以產生權威,距離也可促進公正。法院有許多的生效判決難以執行,這和法官與一方當事人過於親密接觸,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的反感不無關系。國家配置給法官黑袍,希望他能認真執行有關迴避的規定,既要遠離原告,又要等距離地遠離被告。法官雖是世俗之人,當他披上法官袍之後,就應與世俗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國家希冀能用法官袍來束住法官那顆勃勃跳動嚮往塵世的心.
作用
在黑袍營造的封閉環境里,法官是獨立的。他不受外界的侵擾,只有獨立的法官,才能實現獨立思維,獨立裁判,最終實現公正正義。身著黑袍的法官,既獨立於行政上的領導又獨立於業務上的領導,既獨立於上級法院的法官,又獨立於同級法院的法官。只有法官獨立才能實現公正裁判,如果發生冤假錯案,讓其承擔法律責任才有其理性的基礎。黑袍裹住的不僅是法官的肉體,它更重要的是要鑄造一顆對虔誠的心。法官是法律之下的法官,除了法律他別無主人。法官之袍能培育法官獨立的人格,陶冶其法律理論與法治信仰,最終實現公正裁判。
從心理學理論看,黑色代表凝重、理性、沉鬱,它與紅色的奔放、熱情、沖動相對應,審判更多的依靠理性非依賴於激情,黑袍有助於陶冶法官理性的情懷,培養理性珠心態,法官在裁判時必須時刻警惕激情對理性的沖擊,偏見與成見對公平正義的侵蝕,他必須用平常心去酌情酌理,他的思維必須同時符合法律要求與邏輯規范,是建立在證據基礎上的法律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他要嚴密推理,小心求證,正如培根所說:「為法官者應當學問多於機智,尊嚴多於一般的歡心,謹慎超於自信。」
法官袍是法官的儀表,它不僅反映法官的職業特點,更反應他的興趣、愛好與文化品位。湘潭大學的胡旭晟博士認為:法官袍與碩士、博士服最為接近,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法官袍意味著文明、和平、冷靜,它要求身著法官袍者應具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情操,以及對法治的堅定信仰,同時更要求法官對社會、民眾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同時它預示著今後法官職業門檻的不斷提高,不是任何人都能身著此袍瀟灑走一回的。不信請看當今西文國家法官大多擁有唬人頭銜的學歷與高深知識。黑袍既代表知識更表徵經驗,法官審理的對象是人之錢財、人之生死,審理過程是迷津重重,他需析疑解難,審理的結果事關國運民心。法官審判無小事,他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沒有經驗和睿智是難以做到公正裁判,這也是法官制服由軍警式改為法袍的深層原因之一。這就要求改革法官來源渠道,推進法官的職業化建設。
5. 香港的律師和法官為什麼要戴白色假發
沿用英國的制度
不同長袍 代表職級有別
法 官 和 大 律 師 在 法 庭 上 的 服 飾 , 都 包 括 假 發 、 長 袍 和 領 帶 , 但 是 法 官 的 長 袍 有 不 同 的 顏 色 、 不 同 的 質 料 及 不 同 的 款 式 , 而 這 些 不 同 的 長 袍 , 都 代 表 著 法 官 不 同 的 職 級 。
在 普 通 法 的 法 制 之 下 , 有 很 多 國 家 像 香 港 一 樣 , 都 把 律 師 的 行 業 分 為 兩 個 不 同 的 「分 支」 , 一 個 是 律 師 (Solicitors) , 另 一 個 是 大 律 師 (Barristers) , 這 分 別 大 多 香 港 人 也 是 認 識 的 。 但 或 許 很 多 人 也 不 知 道 在 法 庭 上 , 連 律 師 與 大 律 師 的 衣 著 也 有 分 別 的 。
律師毋須在庭上帶假發
在 區 域 法 院 (District Court) 上 , 律 師 是 可 以 在 公 開 庭 上 (Open Court) 代 表 他 的 當 事 人 , 處 理 民 事 或 刑 事 上 的 案 件 。 他 們 除 了 像 所 有 大 律 師 一 樣 , 要 穿 比 較 深 色 和 穩 重 的 顏 色 的 西 裝 或 外 套 之 外 (較 常 見 的 顏 色 是 黑 色 、 深 藍 色 和 深 灰 色) , 還 要 穿 上 律 師 的 黑 袍 。
律 師 的 黑 袍 和 大 律 師 的 黑 袍 是 不 一 樣 的 , 最 明 顯 的 分 別 是 律 師 的 黑 袍 , 是 有 兩 對 長 長 的 衣 袖 , 而 大 律 師 的 黑 袍 , 在 前 面 有 一 條 長 的 帶 子 連 著 一 個 在 背 後 的 小 袋 子 , 而 兩 面 的 衣 袖 也 較 短 和 有 摺 縫 和 黑 鈕 扣 。
另 一 最 容 易 的 分 辨 , 是 大 律 師 是 須 在 庭 上 帶 用 馬 毛 , 人 手 織 出 來 的 假 發 , 而 律 師 是 毋 須 帶 假 發 , 但 兩 者 都 要 帶 上 白 色 有 角 的 衣 領 (Wing Collar) 和 領 帶 (Bands) 。
除 了 內 庭 的 申 請 外 , 所 有 在 高 等 法 院 (High Court) 包 括 原 訟 法 庭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和 上 訴 法 庭 (Court of Appeal) 及 終 審 法 院 (Court of Final Appeal) 上 的 公 開 聆 訊 , 都 要 由 大 律 師 處 理 。 而 他 們 亦 必 須 要 穿 著 大 律 師 的 「制 服」 , 包 括 黑 袍 、 假 發 及 衣 領 。
法 官 的 假 發 和 長 袍 也 有 不 同 。 例 如 他 們 在 法 庭 上 所 帶 的 假 發 的 兩 側 , 都 比 大 律 師 的 短 一 點 。 在 區 域 法 院 的 法 官 所 穿 的 袍 是 黑 色 而 有 一 條 紅 色 和 紫 色 的 絲 帶 , 由 肩 部 打 橫 的 放 。
至 於 在 高 等 法 院 原 訟 法 庭 的 法 官 , 在 審 理 刑 事 案 件 時 , 是 會 身 穿 紅 袍 、 頭 帶 法 官 的 短 假 發 , 而 他 們 在 處 理 民 事 案 件 時 , 則 會 穿 著 黑 袍 和 帶 假 發 , 上 訴 法 庭 的 法 官 在 庭 上 所 穿 的 都 是 黑 袍 。
法官只在官方儀式穿紅袍
一 些 人 誤 以 為 法 官 在 庭 上 所 帶 的 假 發 , 是 長 及 肩 膀 。 其 實 高 等 法 院 (包 括 原 訟 法 庭 及 上 訴 法 庭) 的 法 官 和 所 有 資 深 大 律 師 (Senior Counsel) 一 樣 , 只 會 在 官 方 的 儀 式 上 , 如 每 年 一 月 的 法 律 年 度 開 幕儀 式 (Opening of Legal Year) 上 , 穿 他 們 的 「紅 袍 、 長 及 至 肩 的 假 發 、 絲 襪 及 漆 皮 鞋」 。 平 時 他 們 如 資 深 大 律 師 一 樣 , 都 只 穿 他 們 的 長 袍 和 假 發 。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在 回 歸 以 後 , 香 港 的 終 審 法 院 的 五 位 法 官 所 穿 的 , 已 和 以 往 回 歸 前 樞 密 院 (Privy Council) 的 法 官 的 服 飾 , 完 全 不 同 , 他 們 的 黑 袍 及 白 色 的 領 帶 與 歐 洲 法 庭 (European Court) 相 似 。 而 他 們 也 是 首 批 在 香 港 歷 史 上 , 在 高 級 法 院 中 帶 頭 放 棄 在 庭 內 及 庭 外 帶 假 發 的 法 官 , 有 趣 的 是 所 有 資 深 大 律 師 或 大 律 師 於 庭 上 在 他 們 面 前 處 理 案 件 時 , 仍 需 帶 著 假 發 !
為保法律尊嚴 保留傳統
統 治 者 一 向 都 很 著 重 保 存 法 律 的 尊 嚴 , 而 法 官 及 律 師 在 法 庭 上 的 衣 著 , 恰 好 是 法 律 的 尊 嚴 的 象 徵 , 所 以 很 多 國 家 , 特 別 是 歐 洲 國 家 (如 法 國 、 西 班 牙 、 德 國 、 英 國 等) , 都 繼 續 保 留 遠 古 法 官 及 律 師 的 傳 統 衣 著 。
事 實 上 , 在 法 庭 上 穿 著 傳 統 的 長 袍 、 假 發 的 好 處 , 是 可 以 稍 為 遮 掩 各 律 師 在 年 齡 、 性 別 及 衣 服 上 的 區 別 , 使 法 官 不 會 因 為 律 師 的 不 同 年 齡 、 性 別 或 社 會 地 位 而 有 所 偏 袒 , 反 而 能 夠 一 視 同 仁 , 不 偏 不 倚 的 作 出 公 平 、 公 正 的 裁 決 。
此 外 , 穿 著 傳 統 法 庭 服 飾 , 亦 能 使 所 有 的 法 律 工 作 者 , 把 專 注 力 集 中 在 每 一 件 訴 訟 上 , 而 不 是 集 中 於 對 其 他 同 行 的 衣 著 評 頭 品 足 , 他 們 更 不 會 把 時 間 花 在 細 心 打 扮 自 己 , 而 忽 略 了 自 己 真 正 的 工 作 , 所 以 穿 著 法 庭 服 飾 , 亦 可 算 是 為 法 官 及 律 師 帶 來 不 少 方 便 ﹔ 在 這 層 面 上 來 看 , 傳 統 法 庭 服 飾 的 功 用 與 學 生 的 校 服 , 沒 有 什 甚 大 分 別 , 整 個 法 律 界 就 如 一 所 大 學 校 , 而 法 律 界 人 士 就 是 這 所 學 校 的 學 生 。
規定「庭上衣著」易辨別身份
事 實 上 , 大 多 數 現 行 普 通 法 的 國 家 中 , 如 新 西 蘭 、 澳 洲 、 馬 來 西 亞 等 的 地 方 , 他 們 的 律 師 仍 在 庭 上 穿 黑 袍 帶 假 發 , 但 亦 有 地 方 如 加 拿 大 、 新 加 坡 等 地 已 放 棄 帶 假 發 。
但 重 要 的 是 無 論 在 施 行 普 通 法 或 大 陸 法 的 國 家 , 他 們 絕 大 多 數 都 有 規 定 法 官 或 律 師 們 的 「庭 上 衣 著」 , 原 因 也 是 一 樣 , 就 是 對 法 律 的 尊 重 和 庭 上 各 人 身 份 的 辨 別 。
至 於 將 來 香 港 的 大 律 師 應 否 要 繼 續 帶 假 發 , 是 要 由 大 律 師 行 內 , 經 過 詳 細 考 慮 、 辯 論 和 商 討 才 應 作 決 定 , 但 在 某 程 度 上 , 今 天 大 律 師 的 衣 著 打 扮 , 也 反 映 了 我 們 法 制 上 普 通 法 的 特 色 , 強 調 了 我 們 「一 國 兩 制」 中 , 在 法 律 上 與 內 地 不 同 之 處 。
李 樹 旭 大 律 師
香 港 大 律 師 公 會 執 委
一 九 九 九 年 九 月 十 四 日
6. 法官袍能確保審判公正嗎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這個規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法官的職業責任感,樹立法官公正審判的形象。 看來,人民法院已把法官袍視為樹立法官公正審判形象的法寶了。法官袍真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我們不妨先看看法官袍是個啥模樣。 法官袍與原來的法官服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取消了肩章和大蓋帽。法官袍為黑色散袖口式長袍,紅色前襟配有4顆金黃色的領扣。最高人民法院有關人士對法官袍寓意的解釋是:黑色代表莊重和嚴肅;前襟與國旗的配色一致,體現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4顆領扣象徵審判權由4級人民法院行使,同時也象徵人民法院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事實、忠於法律。 過去,我國的法官並沒有穿什麼法官袍審判,但總的來說法官審判是公正的,而且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像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王紹裕這樣經受了無數次情與法、錢與法考驗的「全國模範法官」。過去,我國的法官隊伍中也有極少數人雖然穿著法官服,卻干出了犯罪的勾當,如福建省霞浦縣人民法院原法官劉建斌雇兇殺人;湖北省浠水縣人民法院原法官王木清藏匿關鍵性的庭審證據而敲詐當事人;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原法官穆廣珍將8萬多元訴訟費貪為己有……難道穿了法官袍後,法官隊伍中就不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了? 是的,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法官都穿法官袍,英聯邦國家的法官不僅穿法官袍,而且還戴假發。我國法官著裝的改革是否試圖在審判方面與國際接軌?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法典,德國的法律深奧,日本的法律簡潔,美國和英國的法律不是成文法……看來,從法律內容上是無法接軌的。我覺得在審判上要與國際接軌,關鍵地是要在審判的公正性上與國際接軌,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的法官要努力讓審判公正,公正,再公正。 其實,著裝就像商品的包裝。一件商品如果質量不優,縱然包裝華麗最終也要被消費者唾棄。一個道德品質敗壞的人著裝再入時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對於缺乏職業道德的法官來說,就是穿上了皇帝的服裝,也會在「天平」上做手腳。不然,同一個案件在不同的法院或同一法院不同的法官手中就不至於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了。 法官著什麼裝的確無關緊要。法官只要心中有法律,只要心中有「天平」,就是不穿法官袍之類的法官服也是個法官,而且是個好法官;反之,法官就是連睡覺也穿著法官袍之類的法官服,也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因此,法官著裝的改革實無什麼實際意義,反而加重了財政或人民群眾的負擔。時下,我國法官隊伍中的確混進了不少不合格的人,有的不要說懂不懂法,就連法律文書都寫不好;有的根本不依法審判,把國家的法律作為個人撈取油水的尚方寶劍。然而,法官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靠換上法官袍就能解決得了的。要使法官隊伍有個好形象,就要按照《法官法》和《法官職業道德准則》去衡量每一個法官。對於不符合法官條件的和不履行法官義務的要堅決清出法官隊伍,對於觸犯了刑律的要堅決追究刑事責任。 (網友:胡德桂) 相關文章:基層法院法官審案可不穿 法官袍穿著有新規定 今年「五一」全國法官統一換裝 世紀大換裝 法官閣下,您還缺少什麼 通過儀式彰顯正義 記海南省海口市中級法院刑二庭庭長王紹裕 福建:副庭長雇兇殺人被判刑6年半 沈陽:涉貪女法官 坐上被告席 法官「賣」證據?
7. 中國法官服裝上的紐扣代表的意義
別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做最真實最朴實的自己,依心而行,才能無憾今生。
8. 行政禮儀包括些什麼內容分別是什麼
政務禮儀禮儀按適用的人群和場合不同,分為商務禮儀、政務禮儀、社交禮儀、服務禮儀等等。就我們法官來說,主要涉及的是政務禮儀。下面我就從個人修飾禮儀、行政禮儀、社交禮儀中選與我們關系密切的幾點來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識。
一、 修飾禮儀我們經常聽到、看到兩句話:不斷提高全體國家公務員的整體素質,不斷改善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公眾形象。簡而言之,就是要內強素質,外塑形象。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內強素質,就難以使外塑形象取得成功;外塑的成功的形象,其實是內在的良好素質的客觀寫照。修飾禮儀,主要是指國家公務員塑造、維護個人形象的禮儀規范。每一名國家公務員的個人形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能夠體現其自身教養與素質的著裝、儀表、舉止、交談等具體環節留給社會公眾和社會輿論的印象、評價。修飾禮儀,就是要國家公務員符合社會角色對自己所提出的規范,在這些具體細節上處處注意,塑造出自己完美形象,並藉以展現自己的良好素質,同時,維護、改善國家行政機關的形象。從修飾禮儀的角度,國家公務員的形象應該端莊、穩重、高雅。下面我們分兩大類來談一下。
1、 服飾儀容人們的著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人的個性、愛好、職業、文化素養和審美品位。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著裝一直被看作「非語言信息」。一位心理學家曾說:「著裝是自我的鏡子。」用莎士比亞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衣著就是其自身修養的最形象的說明。」作為國家公務員,應該掌握一定的著裝禮儀常識,而不能聽信「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之說,把自己混同於普通老百姓,要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著裝的TPO原則是基本常識。T:TIME時間。根據時間選擇服飾。上班時間選擇制服,或是職業裝,公務員上班時間不適合穿的太時尚前衛,相對來說,是較保守的(但不是落伍);外出遊玩選擇寬松舒適的休閑裝;娛樂時間可以隨意些、個性些、時尚些。P:PLACE地點。著裝時要考慮到自己的主要活動地點。要盡量使自己的著裝與所處的環境一致,而不能我行我素。不論什麼人,只要到達一定的地點,就是進入了特定的環境,成了特定環境的組成部分,這時,他的所作所為必須主動、自覺地與環境保持一致。否則,就是不協調,進而有損形象。例:家居、辦公室、星級酒店著裝的不同。(略)O:OCCASION場合。普通場合、正式場合、喜慶場合等。(略)此外,還要結合自身情況,如自己的膚色、形體來穿衣;再有,還要注意一些著裝標准和服裝搭配常識。比如:穿西裝時應穿深色襪子和皮鞋;穿西服套裙或旗袍時,需要穿肉色的長襪,不準光腿或穿彩色絲襪;腰帶、鞋子、皮包的色彩應當相同;穿制服時,不允許敞懷;穿中山裝時要繫上所有衣扣和領扣,並且不能挽起衣袖;領帶打好後的標准長度是下端到皮帶扣;穿單排三粒扣的西服時,可不系扣或者僅繫上上一粒扣子或中上兩粒扣子;領帶夾要別在襯衫的從上數第四與第五顆扣子之間。等等。儀容妝飾上,應該端莊、整潔、簡約。化妝要淡而雅,佩戴首飾要少而精。也要揚長避短,脖子不好看盡量別帶項鏈等。另外,要特別注意一點,切記修飾避人的原則。就是再對自己的儀容、服飾整理修飾時,要自覺迴避他人。象當眾補妝整理衣服等等。那樣顯得非常不文明,也是對在場人的不尊重。
2、 言談舉止舉止,往往以小見大地體現著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教養。有一句話:氣質是寫在臉上的,修養是刻在身上的。舉止一向被叫做人類的「第二語言」,它傳遞著大量信息。你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在告訴別人「你是誰」。公務員的舉止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要求自己:第一, 文明。這兩字包含著太多具體的內容,來自於許多細節:在他人面前就坐時,最好不要高架起「二郎腿」,更不能把腳尖抬起,直指他人,並抖動、亂晃不止;去別人的辦公室,尤其上級辦公室,一定要先輕輕敲門,即使門開著的,但對方沒看到你,也要敲門通知對方,離開時,如果進來時門是關著的,要記著輕輕把門關上;在人前不要抓頭皮、挖鼻孔、修指甲等等;在別人辦公室不要亂翻東西;開會時不要讓手機發出聲音;杜絕「三大非淑女之舉」;在公共場合,遠距離看到熟識的人,點頭微笑致意就可,不要大呼小叫。第二, 穩重。就是要沉著穩健,泰然自若,不要毛手毛腳。走路要不緊不慢,步伐大小適中;談話時,不要手舞足蹈、指手劃腳;就坐時,要輕而緩,不要「咕嗵」一聲,也不要拖拉椅子;拿放東西時要避免發出過大聲音。第三, 美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姿、坐姿(不要把沙發坐滿,不要「癱坐」如G,女士穿短裙就坐時,雙腿並攏後疊放或斜放,和地面成45度夾角,就比只是並攏雙腿優雅多了);女士拾掉在地上的東西。在談話中,要注意表情和動作和語氣。一是表情要和談話的內容相符。秉公執法時應是嚴肅認真的;和領導談話是恭敬大方的;和群眾應是親切溫和的。二是談話時不要以動作傷人。在與他人談話時,如果不加註意的話,很容易在無意之中因為自己的某些動作而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比如,自己在談話時左顧右盼,或是雙手抱在腦後,或是把頭放在椅背上,這些往往給人心不在焉、厭煩的印象;而在談話時張牙舞爪、指指點點,則意味著指責教訓對方。三是在正常情況下,要避免用居高臨下,充滿優越感和支配感的語氣與人談話。例:珍珠港事件時的布賴頓(海軍)對馬歇爾(略)。禮儀是從屬於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政務禮儀更是如此。落實到公務員的個人形象上,就是要符合主流文化的評價標准。那些落拓不羈、標新立異是不適合的。
二、 行政禮儀又稱公務禮儀,是指國家公務員在從事公務活動、執行國家公務時必須遵守的禮儀規范。在公務之外沒必要這么做。但在公務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
1、 電話禮儀我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有這樣一個詞:電話形象。電話形象,指的是人們在使用電話時,所留給通話對象以及其他在場人的總體印象。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崗位,一個人的電話形象都體現著自己的修養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對一個單位而言,電話形象是展示自身形象的一個窗口。作為一名國家公務員,在使用電話時要做到客氣、簡潔、殷勤、自覺幾方面。一般來說,電話鈴響三聲之內應拿起聽筒。然後是重要的第一聲。對比「您好,新鄉中級法院。」與「喂,找誰?」在通話過程中不要有翻報紙、喝茶水之類的小動作,因為聽筒可以擴大這些雜音,而讓對方感到被輕視。當對方找的人不在時,不要說聲「不在」就放電話,而是要禮貌地說:「他不在。你是哪裡?有什麼事需要我轉達的嗎?」但也不要刨根問底問得太多。向外打電話時,也要一樣講究文明禮貌;例:自己接聽的電話。不要太冒失,先問清是否是你要找的單位或人再發話。在整個通話過程中要讓自己的表情處於正常自然的狀態,因為表情是可以影響聲音的;注意禮貌用語的使用。手機的使用:在公共場合接打手機,一定要控制自己說話的音量;如果是在車里、餐桌上、會議室等地方通話,應盡量簡短,以免干擾別人;如果你的手機響起時,有人在旁邊(這個人當然不是很熟的朋友),你應該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到不影響他人的地方,把話講完再入座。
2、 接待禮儀 接待工作是我們的一項日常工作,來接洽工作、參觀學習、檢查巡視等都需要接待,平常瑣碎,但又嚴謹重要。各種行業不同,都有各自約定俗成的接待禮儀,我們所適用的是政府接待禮儀,也就是國家公務員在以官方的身份出面接待來訪的賓客時所應遵守的禮儀規范。它包括很多環節:迎賓、招待、交通、膳宿等等,我們只講我們用得較多的禮節性較強的施禮和引導問題。施禮問題:毫無疑問,客人到達之初,對於接待人員的態度和行為是極其介意的。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兩點:1)熱情。握手:與來賓相見之初,一定要主動與對方握手。這時不同於社交場合,不管客人的性別、年齡、職位,你都要主動伸手,因為此時對方只有一種身份——客人。握手時並要面帶微笑,熱情洋溢。要有力而適度,平視對方的眼睛,一般持續2~3秒。握手的順序一般是:上級在先、長輩在先、女士在先,或是按由近到遠的順序。寒暄:略作寒暄、一視同仁。2)周到:主動為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拿行李(不包括坤包、外套之類);用車接時,要先請客人上車,並注意座位順序(後排右為上坐);對於登門來訪的,如果預約好,沒有特殊情況一定要專門恭候;客人進門要起身相迎,即使在忙於公務也要暫停片刻,並請客人就座;幫助客人放置衣帽;茶水,「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引導問題:指的是接待客人時親自帶路或是陪同對方一道前往目的地的行為。主要包括引導者的身份、引導中的順序、引導時的提示三方面。1)引導者的身份:通常與對來客的重視程度有關,一般情況下按照對等的原則。2)引導中的順序:指的是引導時賓主雙方所處的前後左右的位置。這個問題禮節性最強。並排行進:內側為尊;中間為尊;單行行進:如客人路熟,客在前,否則主人在前引路;出入房門:主動上前開門,等客人通過或出去再輕關門;出入電梯:無人控制的要先進後出,有人控制的要後進後出;出入轎車:賓主不同車時,引導車在前,同車時主人要後上先下。3)引導中的提示:引導來賓去見某人時,須提前告知來賓,「我們現在去張主任辦公室」「戴院長正在會客室恭候各位」等,以便讓對方有個思想准備;上下樓梯電梯或拐彎時,須提示「請各位這邊走」;路上有障礙物時「請小心某處」。要「話到」「手到」:「話到」的同時應輔以必要的手勢,即一隻手掌心向上,五指並攏,伸直後為來賓指示方向。 這里我們講的接待禮儀,是通用的規則,是顯性的東西,至於在接待工作中那些微妙的官場潛規則不在我們這次討論的范圍。
3\會務:在召開會議過程中,每名幹部都要嚴守會紀,遵守時間,包括准時到會、正點開會、限時發言、到點散會,並保持坐姿端正。應保持會場安靜,手機調制到震動狀態或關機。應做好會議記錄。a.主席台座次:講究左高右低,前排高於後排,中央高於兩側,左側高於右側(左、右是指當事人之間的位置;政務禮儀講究左高右低,但現在均通用國際慣例,即右高左低)。桌簽應使用彩色紙,雙向列印。 b.奉茶:有禮的茶水招待,是對來訪者的尊重與誠意表示,有禮貌的端茶方法很重要,不能讓來訪者要求才端出茶水。 奉茶禮儀:整理儀容、洗手;確定茶杯是否有缺角或裂痕;手指避免摸到杯口;適當的溫度、濃度,裝有七分滿。 為他人續茶水時,小心端起茶杯或茶杯柄,手指不可伸入杯口。從右側遞茶時用右手拿茶杯(左側時相反)。萬一茶水濺出來時,應不慌不忙地擦拭。 在會議進行中為與會人員倒茶,應本著先客後主的原則。
9. 法徽,法槌,法袍的含義
摘要 您好,法徽,法槌,法袍的含義,為您分別詳細解釋
10. 和對門鄰居以前見面打招呼,現在發生點小誤會,不打招呼了,以後見面會尷尬嗎
正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和氣生財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