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法官
某些律師一代理案件,就向當事人承諾,自己與某某法官相熟,可以保證案件打贏,這在當事人看來,自己所要的結果就是案件勝訴,而不問或是沒心思過問律師通過何種渠道保證案件勝訴。亦在某些當事人眼裡,聘請律師的選擇理由之一即是——與法院法官的關系如何。這也反倒助長了律師與法官搞好關系,但何為搞好關系,關系好到何種程度,各類律師有不同的方法。 理應,律師信任的是司法,當事人聘請律師將案件起訴到法院,一切程序的規定我們都可以找到法律規范,在程序合法的結果下我們多會保障實體的公正,但為何某些律師總會向當事人吹噓,自己與某某法官相熟,我們在此聽到的潛台詞即是,和法官相熟,就可能保證案件勝訴,但遠不知,案件的勝訴掌握在法官手中,這在另一方面就得出了律師給當事人打包票是以法官聽信自己為保障的結論。這也引出了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律師拖法官下水,還是法官引誘律師違法。在此,我認為個案不同,律師和法官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呈現不同的面貌,但是有一點,首先,有貪心的一方肯定是罪魁禍首,因為貪心者必然會請求另一方給予金錢或是其他財物,而另一方基於工作便利便可以成就這份交易。這份律師和法官之間交易的達成基於雙方有所需,而且,這種關系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的長久「買賣」。從違法行為到犯罪行為的延伸,有時僅是某一個不該閃過的念頭誘使,但律師和法官共同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促使彼此名利雙收的舉動卻為這種長久買賣的維持埋下了伏筆。法官可以給律師介紹案源,從介紹的案源中法官可以獲得提成,當案件到了法院,律師可以利用與法官相熟促使案件有利於本方代理人,從而在律師費上再給法官分成,這種利用國家司法權促成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在我們的司法現狀中時有發生。作為青年律師,在未予攝入訴訟程序時,多半是抱著對司法敬仰或是信任的理念,但當遇到了這種法官時,青年律師的職業道德就此面臨著考研。除卻一些青年律師本身就以和法官搞好關系為己任外,我們多數青年律師懷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信念卻遇到了試圖扼殺自己職業理想的法官,那這個青年律師的下一步怎麼走,未來又在哪裡呢? 執業資格老些的律師與法官相熟這是職業經驗積累使然,他們甚至可以左右法官的判決。而作為青年律師他們除非依靠老律師的人脈資源做靠山,要不肯定難以和法官搞好關系。如果青年律師左右不了法官,那他們肯定也不會給當事人打包票,他們會如實告知當事人法律風險,他們以法律允許的方式辦案。青年律師的無形資本不是和法官相熟,而是可以盡快和法律相熟——青年律師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新事務的能力強於老律師們,這也是他們彌補自身缺陷的一大優勢。 青年律師,初涉訴訟程序,他們遙想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理應一起維護司法威信,一起維護法律正確實施,可是在現實的司法境遇中,法官不尊重律師的情況時有發生,當青年律師拿出某某規定試圖和法官論理時,方覺規定只是列舉式規定,而未有處罰機制,也就是說,就演算法院法官違法了,律師也不能把法官怎麼樣?向法官申訴就是請求「老子管兒子」,基本無望。這也就涉及到法官自身的素養問題,我們不能也不可能要求所有法官素養高人一等,誠如所有律師的素養不會高人一等一樣,遇見了某些素養不高的法官,這些青年律師往往氣盛難摁,恨不得將這個法官暴打一頓,一個建設法律國家的社會,法律人群的動手肯定會是重大新聞,所以青年律師忍著,這個忍也是必須,要不以後的案件代理還會遇到這個法官,還一樣在審理過程中為難你,那倒霉的終究是自己,所以青年律師的氣算是消了,但事後還一樣窩火著,這個火何處下咽,只能自行解決,因為法律未予賦予律師國家權利,雖然自身的調查取證權是明文規定,但被剝脫了卻無處申訴即是明證。 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相互尊重是起碼的職業要求,但現在法院習慣已經難見對律師的尊重,更別說對當事人,所以,青年律師從法官對律師的態度上察覺出了他們兩個雖說同為法律職業共同體但卻屬於不同的群體,因為法官可以讓律師多跑幾趟就為案卷中幾個未予提供的證據,因為法官會在法庭上隨意打斷律師的發言,因為法官會和對方當事人一同吃喝,當律師提出迴避申請後卻不被受理。因為法官對律師的態度不佳,所以初涉訴訟程序的青年律師漸趨對法官失去了信任,他們肯定的勝訴案件到了法院,青年律師心理也沒底,因為這個勝訴權真的掌握在法官手中,而不是掌握在法律手中。由此青年律師對法官抱有一種懷疑的心態,哪怕再為簡單的案件都不敢保證結果,我們的法官或許要的就是這種撲朔迷離的司法效果,越是讓律師難以琢磨結果的案件審理越能有法官運作的空間。 而真正的司法理想應是:不管法官最後如何下判,相信他不會亂判,作為律師,自己要做好准備充分,對每一個案件,一定要在開庭前做好應對工作,設計各種不同的應對策略,設計各類不同的訴訟技巧,律師能做的是站在法律層面爭取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法庭上與法官的言語沖突這是一大忌諱,作為法官,他也期望受到別人尊重,而尊重的後果就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合作把案件處理好,如律師在法庭上對法官的行為有些不滿,可以在庭後指出,不可在法庭上直接質問法官,這樣所對法官的不尊重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不但影響了案件效率,更影響了自己開庭的心情,所以,小地方的法官,他們有自己的處事風格,但是他們是站在法律允許的層面上處理案件,而絕不能違法裁判,若是違法裁判,也絕不是律師在法庭上質問就可以了事,而是需要追究其行政責任或是刑事責任。 而現實的司法境遇是:律師不能保證法官會如何下判,律師擔心法官會亂判、錯判,律師在庭前對案件也做了充分准備,但是庭審中律師可以發言的時間太少,律師期望得到法官的尊重,至少是從態度上要讓律師覺得自己和法官一樣,都是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只是一個選擇了法官職業,一個進了律師行業,但這只是律師的單方情願。法官對律師的不尊重,導致年青氣盛的青年律師在庭審中與法官發生口角,索性導致律師對法官更大的不滿,這場雙方之間的「論戰」後果就是律師對法官失去了信任,從而對司法失去了信任。青年律師的路難走,有時卻是被某些法官逼的,但法官會說,青年律師不懂行規,不懂職業規則,青年律師會說,我們懂法律,懂依法辦事,你們法院態度差,這雖然沒有法律規定,但法官眼裡不能沒有律師,法官會說,法院態度差,這是官僚主義使然,和法院本身無關,那青年律師還會說啥呢?
❷ 法官職業的尊榮感在哪裡
今天下午,有機會和一些法官探討法官的尊榮感問題。這是一個我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的問題,我每年都要為在職法碩上課,由於這些同學大多是來自法院、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我每次都要問他們:對法官、檢察官職業有什麼體會和感受?是不是有某種尊榮感和自豪感?每當他們聽到我提問時:一般是會心一笑,進而告訴我說,怎麼可能有尊榮感?怎麼從來沒有感覺? 也許是現實司法體制的無奈使得他們無從感受,也許是繁重的辦案生活,使得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職業尊榮感的體驗,他們似乎都變成了一個個辦案的機器,根本沒有心情停下腳步去考慮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尊榮感問題。 在下午的發言中,我提到:法官是正義的最後守護神,是俗世正義事業的最終裁判者,法官應該像宗教裡面的神職人員那樣,能夠贏得公眾的認同、信任以及敬畏,否則,法官職業的尊榮感無從體現。周大偉老師在《法治的細節》一書中說,每當美國穿著黑袍的法官出庭的時候,當事人都會認為好像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心中頓時產生一種敬畏感!這是因為在美國,法官是正義的最終守護神,不像在中國,黨委才是正義的最終守護神,黨委似乎才是代表了法律的正義。但要知道,黨委往往被某個書記或者其他領導所操控,最終都會淪為個人專斷的人治。 大家知道,英美法系的法官往往深居簡出,一般不會在酒店、娛樂場所等地方拋頭露面,法官唯一可以去,也是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大學的法學院。法官如果去法學院授課,不會引起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不合理懷疑,相反,公眾還會認為,法官去法學院授課,能夠熏陶在校學生的法律人格,有利於推進司法正義的實現。這樣,民眾對法官就會保持著一種神秘感,就如對上帝保持一種神秘感那樣,進而就會產生中深深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就會進一步提升法官對自己職業的尊榮感。換言之,法官需要與民眾保持著某種距離,而不能走的太近,也才能保證裁判的公正性。 但在當下的中國,往往強調法官要走群眾路線,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尤其是強調調解時,法官更需要與雙方當事人多多接觸,這種接觸是否會導致當事人對法官的不信任感呢?這種接觸是否就消除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感,進而無法讓他們在心中產生一種尊重和敬畏之心呢? 事實上,法官職業的尊榮感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法官自己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法官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是正義的裁判者,自己要保持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自己要有自尊自重;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公眾對法官的信任感和尊重感,社會公眾,包括當事人、律師始終要保持對法官應有的信任和尊重,如果沒有應有的信任和尊重,那麼,法官職業的尊榮感也無法體現。 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將法官變成是國家的法官,而不是地方的法官,法官代表的是國家的法律,而不是代表地方黨委、政府的利益,法官是來自於國家層面的任命,而不是來自地方人大或者黨委的任命,這就需要真正實現司法的真正獨立,將整個法院系統從國家行政機構系統中剝離出來,在財政和人事上保持應有的獨立,實現法院的去行政化。 目前,法院在編人數很多,但真正在第一線辦案的法官卻不到一半,許多法官當了領導(庭長和院長)之後,就不辦案,但又可以指揮別人辦案,從而出現了司法實踐中「參與審理的卻不能決定,決定的卻沒有參與審理」奇怪現象。中國法院的功能早已經異化了,法院不是一個純粹的裁判社會糾紛,實現司法正義的機構,而是變成了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包括維穩在內,承擔執政者統治職能以及應對各種社會任務的國家機構,這對法院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不當地加重了法院的負擔,削弱或者分散了法院實現正義的功能。 我一直認為,法院的唯一功能就是裁判糾紛,實現司法公正,維系社會交往的主流價值,就此而言,法院內部的許多機構都應該撤銷掉,將那些編制騰出來給辦案的法官。只要每個法官能夠辦好每一個案件,在每個案件中實現司法公正,就能為社會交往樹立一種公正的價值導向,就能夠贏得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認同。 從法官個人而言,要讓法官感到自己職業的尊榮感,不僅需要提高法官的待遇,包括工資水平,例如,台灣地區法官的薪酬水平就達到了島內政府副部級待遇,還包括法官職業的終身制,除非有故意犯罪,或者有意地徇私枉法、枉法裁判,否則,不能隨意罷免法官的職務。同時,要保持他們有公平、公開、公正晉升的通道,他們的晉升不是由某個領導決定的,而是由資深的普通法官組成的晉升委員會決定的。 在提升法官職業的尊榮上,一定要實現徹底的司法獨立,要讓法官能夠真正憑借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和良心對案件作出自主的判斷,他們在案件的裁判上具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的人格精神。只有讓法官具有獨立的人格,而不是那種沒有獨立人格,受人擺布的工具,他們才能從內心產生對自己職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當然,法官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法官可以不受監督,可以恣意妄為,法官的獨立僅僅意味著法官只需對法律和良心負責,每個法官也要對自己做出的裁判承擔責任,都要同時接受當事人、律師、上級法院的監督以及新聞媒體的監督。 目前,由於我國沒有實現法院獨立,更沒有實現法官獨立,導致法官對許多案件的無法作出自主性的判斷,這種缺乏自主性的判斷就會影響他們對自己職業價值的認同和嚮往,會讓他們認為僅僅是執政者維護統治的一種工具,而不是正義事業的裁判者和維護者。既然僅僅是工具,當然也就毫無尊嚴可言了。 當下中國的社會交往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系統,法官與民眾之間、法官與律師之間互不尊重,互不信任,法官不尊重律師,律師也不尊重法官,當事人不信任法官,法官也不信任當事人,加上個別法官的司法腐敗,加劇了民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司法的公信力大大喪失,這樣的社會交往系統已經出現了紊亂狀態。而要改變這種紊亂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重新洗牌,整個司法體制推倒重來,按照司法規律重建我國的司法體制,才能保證整個社會交往,尤其是法律交往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狀態。
❸ 雖然孫楊被禁賽但有上訴期,他會上訴嗎上訴能贏嗎
雖然孫楊被禁賽有上訴期,孫楊本人肯定是會上訴的,只不過孫楊上訴的話也不一定會贏。雖然從個人情感來講,也是希望孫楊是可以上訴成功的,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來看,孫楊上訴成功的可能性並不高。其實在孫楊血檢的整件事情上,國人肯定是願意站在孫楊這邊,既然檢測機構的操作不規范,孫楊團隊當然具有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權力,只不過他們的方法錯誤了。
既然孫楊不相信對方的翻譯,為何在之前不準備好呢?在法庭上面多次不尊重法官,要求更換翻譯。而且整個過程都嬉皮笑臉的,一點也不正式。明明國人都是站在孫楊這邊的,但是看了審判的整個過程以後,都會感覺孫楊就是一個巨嬰,可能是國家太寵愛孫楊了,他的職業生涯本來一直都備受爭議,這樣的表現確實讓人不滿意,就算他有上訴期,這樣的表現也不會有勝算。
❹ 在法庭上,我是原告,審判長問我話的時候,我要說尊敬的審判長和人民備審員嗎
首先,不尊重審判長屬於藐視法庭,但是我國暫時沒有這樣的法規,英美法系的藐視法庭,不管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成立的。
雖然沒有藐視法庭的相關規定,但是不配合問話可以認定妨礙司法,即使原告也照樣處罰。
❺ 有個朋友,和她丈夫離婚。在法院調解時,法官不在,男方打女方,掐其脖子,並對法官,不尊重。並且要求女方
撫養費的問題你不用擔心,各地法院對於沒有收入的一方,撫養費一般以當地最回低收入為基準判決,看你答們當地的經濟水平了,而且也沒有一次性給清的,一般是一年或一個月一給。如果怕打你,可以申請司法保護,開庭時讓法警跟隨,開完庭可以讓法警護送你出法院,你個人也可以帶一些親戚朋友去開庭。
❻ 答辯狀會不會過時效
答辯狀一般是在收到起訴狀十五日之內上法院遞交,沒有寫答辯狀不影響開庭。開庭時直接應訴答辯即可!!不會不尊重法官,沒有關系的!!祝你打贏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