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法院常建
1.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全詩,有誰知道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余鍾磬(qìng)音。
詩歌注釋譯文
1、[曲]:彎折、曲折。
2、[初日]:早上的太陽。
3、[禪房]:僧人的房舍。
4、[萬籟]:各種聲音。籟,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5、[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6、[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7、[空]:使……空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8、[清晨]:早晨。
9、[但余]:「惟聞」、只留下。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靜。
14、[悅]:用作動詞,使……高興
15、[竹徑]:一作「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後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鍾磬:寺院里誦經,齋供時打擊鍾磬作為信號。
19、[入]:進入。
20、[古寺]:指破山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樹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鳥性]:禽鳥的習性。
譯文: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鍾磬的聲音在空中回盪。
2. 含勝的詩句
含勝的詩句:
青楓浦上不勝愁《春江花月夜》
晚來妝面勝荷花《浣溪沙》
勝如落盡秋江岸《漁家傲·嫩綠堪裁紅欲綻》
酥盤金勝自生春《牡丹》
紅葉臨流巧勝春《九月八日游渦》
欲知嗣續無窮勝《題東湖涵虛閣》
雙金縷勝延嘉節《辛春日詞·內廷》
便勝卻人間無數《鵲橋仙·纖雲弄巧》
百官西望涕難勝《大行太皇太後輓詞二首》
頭上兩般幡勝影《元日立春三絕》
僧與開亭待勝游《題閻求仁虛樂亭》
主承客御勝復存《醫者》
欲因此勝高構閣《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
千里勝形歸俎豆《蓬萊閣》
雨荷風蓼不勝秋《霅上感懷》
未信桃花勝菊花《處州閑題》
先社姜芽肥勝肉《寄蓴姜法魚糟蟹》
勝日尋芳泗水濱《春日》
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
數株殘柳不勝春《楊柳枝》
百勝本自有前期《競渡曲》
應覺清談勝綺羅《夏日寄宣武令狐相公》
重聞天樂不勝情《與歌者何戡》
枕伊背洛得勝地《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見寄》
擁旄年少勝荀郎《送李尚書鎮滑州》
猶勝獨居荒草院《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
纖草數莖勝靜地《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
山水途中入勝游《奉和裴侍中將赴漢南留別座上諸公》
尊酒相逢盡勝流《南鄉子·早歲入皇州》
絕勝鎖向朱門里《冬夜讀書示子聿》
糝羹珍美勝羔豚《冬夜讀書示子聿》
尊酒相逢盡勝流《南鄉子·早歲入皇州》
北軒雷雨不勝涼《即事》
天定方知果勝人《即事》
中原形勝關河在《秋思》
3.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什麼意思
《題破山寺後禪院》解析鑒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作者介紹】
常建(生年年不詳),唐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弟,太歷時曾任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尉。一生仕途報不得意,常游覽名山勝景以自娛。他的詩以山水、田園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堆、孟浩然一派。《全唐詩》編其詩為一卷。
【解題】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卷一四四。是詩人游覽破山寺後禪院時所作。詩中著力描寫後禪院景物的幽靜,表現了作者淡泊的襟懷。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於南齊。禪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注評】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時間。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自興建至盛唐時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稱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樹的梢頭。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叢中,氣氛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處:幽靜之處。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二句寫禪房幽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鳥性:禽鳥的習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 ○觀賞山光水色,觸發了出世的情思。 萬籟(1ài)此俱寂,但餘鍾磬(qìng)音。 萬籟:一切聲音。籟:空穴里發出的聲。這里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俱:副詞。全都。寂:沉寂,聽不到。但:只。餘:剩下。鍾磬音:敲擊鍾磐所發出的聲音。磐: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像缽,銅鐵鑄成。寺院誦經、齋供時以鍾磐之聲為號,發動用鍾,止歌用磐。 ○以鍾磐音結束全篇,更加突現古寺之幽。
【譯文】
清晨進入這座古老寺廟,
旭日正照著高高的樹林。
一條竹徑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周圍花木鬱郁蔥蔥。
山林的美景使百鳥歡悅,
潭水倒影讓人雜念全消。
一切聲響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鍾磐聲在空中回盪。
【簡析】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現已辟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麓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緻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游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里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出獨特的環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贊嘆之情。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里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後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里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凈化人的靈魂。遊人在塵世煩躁、疲憊的心態,一到這里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裡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里的陽光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於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里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凈土。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贊。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鍾聲和清脆的磬聲在回盪,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贊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游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4. 題法院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標題 題法院 作者 常建 年代 唐 內容 勝景門閑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宮里一僧禪。 注釋 【注釋】:
5. 皓齒還如貝色含,
皓齒還如貝色含,長眉亦似煙華貼。鄰娃盡著綉襠襦,獨自提筐采蠶葉。 常建 【題法院】 勝景門閑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宮
6. 含有「皓」,「皓月」或者「彌」字的古詩詞
薛奇童 【吳聲子夜歌(一作崔國輔詩,題雲古意)】 凈掃黃金階,飛霜皓如雪。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
皇甫冉 【同李三月夜作】 霜風驚度雁,月露皓疏林。處處砧聲發,星河秋夜深。
鮑家四弦 【送韋生酒】 白露濕庭砌,皓月臨前軒。此時去留恨,含思獨無言。
陸龜蒙 【相和歌辭·陌上桑】 皓齒還如貝色含,長眉亦似煙華貼。鄰娃盡著綉襠襦,獨自提筐采蠶葉。
常建 【題法院】 勝景門閑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宮里一僧禪。
呂溫 【晉王龍驤墓】 虎旗龍艦順長風,坐引全吳入掌中。孫皓小兒何足取,便令千載笑爭功。
白居易 【病免後喜除賓客】 卧在漳濱滿十旬,起為商皓伴三人。從今且莫嫌身病,不病何由索得身。
蔡京 【責商山四皓】 秦末家家思逐鹿,商山四皓獨忘機。如何鬢發霜相似,更出深山定是非。
陸龜蒙 【陌上桑】 皓齒還如貝色含,長眉亦似煙華貼。鄰娃盡著綉襠襦,獨自提筐采蠶葉。
胡曾 【詠史詩·四皓廟】 四皓忘機飲碧松,石岩雲殿隱高蹤。不知俱出龍樓後,多在商山第幾重。
劉兼 【春夜】 薄薄春雲籠皓月,杏花滿地堆香雪。醉垂羅袂倚朱欄,小數玉仙歌未闋。
李續 【和綿州於中丞登越王樓見寄(時為同州刺史)】 早年登此樓,退想不勝愁。地遠二千里,時將四十秋。邅迍多失路,華皓任虛舟。詩酒雖堪使,何因得共游。
齊己 【過商山】 疊疊疊嵐寒,紅塵翠里盤。前程有名利,此路莫艱難。雲水侵天老,輪蹄到月殘。何能尋四皓,過盡見長安。
蕭穎士 【江有楓一篇十章】 有鳥有鳥,粵鷗與鷺。浮湍戲渚,皓然潔素,忘其猜妒。彼何人斯,曾足傷懼。
李白 【友人會宿】 滌盪千古愁,留連百壺飲。良宵宜清談,皓月未能寢。醉來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韋應物 【月夜】 皓月流春城,華露積芳草。坐念綺窗空,翻傷清景好。清景終若斯,傷多人自老。
劉長卿 【弄白鷗歌】 泛泛江上鷗,毛衣皓如雪。朝飛瀟湘水,夜宿洞庭月。歸客正夷猶,愛此滄江閑白鷗。
宋之問 【夜飲東亭】 春泉鳴大壑,皓月吐層岑。岑壑景色佳,慰我遠游心。暗芳足幽氣,驚棲多眾音。高興南山曲,長謠橫素琴。
駱賓王 【途中有懷】 眷然懷楚奏,悵矣背秦關。涸鱗驚照轍,墜羽怯虛彎。素服三川化,烏裘十上還。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
張說 【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應制二首】 朗朗神居峻,軒軒瑞象威。聖君成願果,太子拂天衣。至樂三靈會,深仁四皓歸。還聞渦水曲,更繞白雲飛。
李乂 【幸白鹿觀應制】 制蹕乘驪阜,回輿指鳳京。南山四皓謁,西嶽兩童迎。雲幄臨懸圃,霞杯薦赤城。神明近茲地,何必往蓬瀛。
沈佺期 【和中書侍郎楊再思春夜宿直】 西禁青春滿,南端皓月微。千廬宵駕合,五夜曉鍾稀。星斗橫綸閣,天河度瑣闈。煙光章奏里,紛向夕郎飛。
王維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雲外山。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李白 【古風】 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歸去瀟湘沚,沉吟何足悲。
李白 【覽鏡書懷】 得道無古今,失道還衰老。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捫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終成南山皓。
杜甫 【散愁二首】 聞道並州鎮,尚書訓士齊。幾時通薊北,當日報關西。戀闕丹心破,沾衣皓首啼。老魂招不得,歸路恐長迷。
杜甫 【舟月對驛近寺】 更深不假燭,月朗自明船。金剎青楓外,朱樓白水邊。城烏啼眇眇,野鷺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鉤簾獨未眠。
司空曙 【送菊潭王明府】 業成洙泗客,皓發著儒衣。一與遊人別,仍聞帶印歸。林多宛地古,雲盡漢山稀。莫愛潯陽隱,嫌官計亦非。
司空曙 【龍池寺望月寄韋使君閻別駕】 清光此夜中,萬古望應同。當野山沈霧,低城樹有風。花宮紛共邃,水府皓相空。遙想高樓上,唯君對庾公。
王建 【題壽安南館】 明蒙竹間亭,天暖幽桂碧。雲生四面山,水接當階石。濕樹浴鳥痕,破苔卧鹿跡。不緣塵駕觸,堪作商皓宅。
7. 古詩以luoman開頭的有哪些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法院 常建
勝景門閑(開)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
皓(皎,素)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宮里一僧禪。
陪李金吾花下飲 杜甫 詳細內容 到網路里查
勝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娛。見輕吹鳥毳,隨意數花須。
細草稱偏坐,香醪懶再酤。醉歸應犯夜,可怕李金吾。
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
勝事經非少,芳辰過亦多。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勝賞信多歡,戒之在無荒。
勝事那能說,王孫去未還。
8. 常建的資料
網路「常建」就有啊,要的話我復印給你。
常建(708-765),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官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唐代詩人。字型大小不詳。《唐才子傳》說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2006年有古碑證籍常建的祖籍為邢台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天寶中年為盱眙尉。後隱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遊無顯貴。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現存詩57首,題材較窄,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題破山寺後禪院》、《吊王將軍墓》,尤其前一首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廣為古今傳誦。他還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今存《常建詩集》3卷和《常建集》2卷。
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實並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這在占相當比重的邊塞詩中尤為明顯。有《常建集》。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選語精妙,境界超遠。
常建其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於一尉,士論悲之。詩一卷。
常建的詩題材比較狹隘,雖然也有一些優秀的邊塞詩,但絕大部分是描寫田園風光、山林逸趣的。
[編輯本段]詩集:
題破山寺後禪院(選自《全唐詩》)
(破山寺,就是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聞鍾磬音。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江上零興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冷冷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
送李十一尉臨漢
冷冷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天際一帆影,預懸離別心。
以言神仙尉,因致瑤華音。 回軫撫商調,越溪澄碧林。
燕居
青苔常滿路,流水復入林。 遠與市朝隔,日聞雞犬深。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嘯傲轉無欲,不知成陸沉。
塞上曲
翩翩雲中使,來問太原卒。 百戰苦不歸,刀頭怨明月。
塞雲隨陣落,寒日傍城沒。 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
昭君墓
漢宮豈不死,異城傷獨沒。 萬里馱黃金,峨眉為枯骨。
回車夜出塞,立馬皆不發。 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
吊王將軍墓
嫖姚北伐時,深入幾千里。 戰徐落日黃,軍敗鼓聲死。
嘗聞漢飛將,可奈單於壘。 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
送陸擢
聖代多才俊,陸生何考第。 南山高松樹,不合空摧殘。
九月湖上別,北風秋雨寒。 殷勤嘆鄧鳳,早食金琅殲。
送李大都護
單於雖不戰,都護事邊深。 君執幕中秘,能為高士心。
海頭近初月,櫥里多愁陰。 西望郭猶子,將分淚滿襟。
漳州留別
賢達不相識,偶然交已深。 宿帆謁郡佐,帳別依禪林。
湘水流入海,楚雲千里心。 望君杉松夜,山月清猿吟。
聽琴秋夜贈寇尊師
琴當秋夜聽,況是洞中人。 一指指應法,一聲聲爽神。
寒蟲臨砌默,清吹裊燈頻。 何必鍾期耳,高閑自可親。
泊舟呼胎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江行
平湖四無際,此夜泛孤舟。 明月異方意,吳歌令客愁。
鄉園碧雲外,兄弟祿江頭。 萬里無歸信,傷心看鬥牛。
古意 共作四首
牧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蕭條愁殺人,蟬鳴白楊樹。
回頭望京邑,合沓生塵霧。 富資安可常,歸來保貞素。
高樓夜彈箏
高樓百徐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開簾彈工箏。
山高猿秋急,天靜鴻雁鳴。 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
落菜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寫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塞下
鐵馬胡裘出漢營,分廢百道救龍城。
左賢未通新華折,過在將軍不在兵。
顧法院
勝景門閉對遠山,竹深松老半含煙。
皎月殿中三度磐,水晶宮里一僧禪。
嶺猿
杳杳裊裊清且切,鷓鴣飛處又斜陽。
相思嶺上相思淚,不到三聲合斷腸。
三日尋李九庄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回盪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送宇文六
花映垂楊漢水清,曉風林里一枝輕。
即今江北還如此,愁殺江南離別情。
戲題湖上
湖上老人坐礬島頭,湖裡挑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波際,不知何者吞香鉤。
吳故宮
越女歌長君且聽,芙蓉香滿水邊城。
豈知一日終非主,猶自如今有怨聲。
古意
井底玉冰洞地明,玻由糧護青絲索。
仙人騎鳳披彩霞,挽上銀瓶照天閣。
黃金作身雙飛龍,口銜明月噴芙蓉。
一時渡海望不見,曉上青樓十二重。
古興
軸轉井上雙梧桐,飛鳥銜花日將沒。
深閨女兒莫愁年,玉指冷冷怨金碧。
石榴裙據峽蝶飛,見人不語梁峨眉。
青絲素絲紅綠絲,織成錦券當為誰。
漁浦
春至百草綠,膠澤聞鴿鵬。 別家投釣翁,今世滄浪情。
漚綻為縵袍,折麻為長纓。 榮譽失本真,怪人浮此生。
碧水月自闊,安流凈而平。 扁舟與天際,獨往難能名。
造整十少府
微風吹霜氣,寒影明前除。 落日未能別,蕭蕭林木虛。
愁煙閉千里,仙尉其何如。 因送別鶴操,贈之雙鯉魚。
鯉魚在金盤,別鶴衰有徐。 心事則如此,請君開素書。
海日馬鐙曲稍次中流作
夜寒宿蘆葦,曉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遊子心。
晴天無纖翳,郊野浮春明。 波靜隨釣魚,舟小綠水深。
出浦見千里,曠然諧遠尋。 扣船應漁父,因唱滄浪吟。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兩崖。 二月尋片雲,願宿秦人家。
上見懸崖崩,下見白水瑞。 仙人彈棋處,石上青蘿盤。
無處求玉童,翳翳唯林巒。 前溪通新月,聊取玉琴彈。
張山人彈琴
君去芳草綠,西峰彈玉琴。 豈推丘中賞,兼得清煩襟。
朝從山口還,出嶺聞清音。 瞭然雲霞氣,照見天地心。
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聲,又聽飛龍吟。
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 其將煉金鼎,永矣投吾管。
閑齋卧病
旬時結陰霖,簾外初白日。 齋沐清病容,心魂畏虛童。
閑梅照前產,明鏡悲舊質。 同施四五人,何不來問疾。
行葯至石壁,東風變萌芽。 主人門外綠,小隱湖中花。
時物堪獨往,春帆宜別家。 辭君響滄海,爛漫從天涯。
夢太白西嶺
夢寐升九崖,杳靄逢元君。 遺我太白峰,寥寥辭垢氛。
結守在星漢,宴林閉伍三。 格授覆徐翠,巾舄生片雲。
時往溪水間,孤亭晝仍瞑。 松峰引無影,石做清霞文。
恬目緩舟趣,並心授馬群。 春風又搖掉,潭島花紛紛。
客有自燕而歸哀其老而贈之
贏馬朝自燕,一身為二連。 記親拜孤家,移葬雙陵前。
幽願從此畢,劍心因獲全。 孟冬寒氣盛,撫轡告言旋。
碣石海北門,除寇惟朝鮮。 離離一寒騎,裊裊馳白天。
生別皆自取,況為士卒先。 寸心漁陽興,落回族等懸。
西山
一身為輕舟,落日西山際。 常隨去帆影,遠接長天勢。
物象歸徐清,林巒分夕麗。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繼。
清目遠陰映,湖雲尚明突。 林昏楚色來,岸運荊門閉。
至夜轉清退,蕭蕭北風厲。 沙邊雁鷺泊,宿處蒸蔑蔽。
圓月逗前浦,孤琴又搖曳。 冷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第三峰
西山第三項,茅手依雙松。 香沓欲至天,雲梯升幾重。
瑩魄澄玉虛,以求寫鶴蹤。 遣返非天人,執節乘赤龍。
旁映白日光,縹緲輕霞客。 孤輝上煙霧,徐影明心胸。
願與黃低磷,欲飛而英從。 因寂清萬象,輕雲自中峰。
山瞑學棲鳥,月來隨暗蒙。 尋空靜徐響,裊裊雲溪鍾。
湖中晚驛
湖廣舟自輕,江天欲澄界。 是時清楚望,氣色猶霾喀。
踟躕金霞白,波上日初麗。 煙虹落鏡中,樹木生無際。
香沓涯欲辨,蒙蒙雲復閉。 言垂星漢明,又睹定流勢。
微興從此愜,悠然不知歲。 試職滄浪清,遂覺乾坤細。
豈念客衣薄,將期水投袂。 遲回漁父間,一雁聲嘹唳。
白龍富泛舟寄天台學道者
夕映翠山深,徐暉在龍窟。 扁舟滄浪意,治措花影沒。
西浮入天色,南望對雲闕。 因憶毒首峰,初陽濯玄發。
泉莫兩幽映,松鶴間情越。 碧海瑩於神,玉青澤人骨。
忽然為枯木,微興送如兀。 應寂中有天,明心外無物。
環回從所泛,夜靜猶不歇。 澹然意無限,身與波上月。
仙谷遇毛大意知是秦官人
溪口水石淺,冷冷明葯叢。 人溪雙峰峻,松括疏幽風。
垂嶺枝裊裊,臀泉花蒙蒙。 黃緣齋人目,路盡心彌通。
盤石橫陽崖,前流殊末窮。 回潭清雲影,彌漫長天空。
水邊一神女,千歲為玉童。 羽毛經漢代,珠翠逃秦宮。
目覲神已寓,鶴飛言本終。 祈君青雲秘,願謁黃仙翁。
嘗以耕玉田,龍雞西項中。 金梯與天接,幾日來相逢。
鄂精招王昌齡張債
對蘆曠野中,沙上飛黃雲。 天晦無精光,茫茫悲遠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偶。 春雁又北飛,音書固難聞。
滴居未為嘆,讒征何由分。 午日逐故龍,它為吊冤文。
翻覆古井然,官宦安足雲。 貧士任枯槁,捕魚清江清。
有時荷鋤犁。曠野自耕耘。 不然春山隱,溪澗花氮包。
山鹿自有場,賢達亦顧群。 二賢歸去來,世上徒紛紛。
古興
漢上逢老翁,江口為僵屍。 白發沾黃泥,遺骸集鳥鳴。
機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風吹鉤等折,魚躍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彼。 唯留扁舟影,系在長江涓。
突兀枯松枝,悠揚女蘿絲。 託身難憑依,生死焉相知。
遍現今時人,舉世皆爾為。 將軍死重圍,漢卒猶爭馳。
百馬同一街,萬輪同一規。 名與身就親,君子宜固思。
張天師草堂
靈溪復清字,傍倚枯松根。 花葯繞方丈,瀑泉飛至門。
四氣閉炎熱,兩崖改明昏。 夜深月暫皎,亭午朝始撤。
信是無人居,幽幽寂無喧。 萬壑應鳴磐,諸峰接一魂。
遂登仙子谷,因醉田中樽。 時節開玉書,它映飛天言。
心化便無影,目精焉累煩。 忽而與霄漢,寥落空南軒。
空靈山應田叟
湖南元村落,山舍多黃布。 淳樸如太古,其人居鳥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獻嘲。 油舟問溪口,言語告啞咬。
土俗不尚農,豈暇論肥曉。 莫候射禽獸。浮客烹魚統。
余亦果富人,獲康今尚苞。 敬君中國來,願以充其庖。
日久聞虎鬥,空山滿咆哮。 懷人雖共安,異域終難交。
白水可洗心,采蔽可為餚。 曳策背落日,江風鳴稍稍。
太公農晚遇
日出渭流白,文王政獵時。 釣翁在蘆葦,川澤無熊羆。
詔書起遺賢,匹馬令致辭。 因稱江海人,臣老筋力衰。
遲遲詣天車,快快語靈龜。 兵馬更不錯,君臣皆共治。
同車至咸陽,心影無磷緇。 四牡玉墀下,一言為帝師。
王侯擁朱門,軒蓋昭長逵。 古來榮華人,遭遇誰知之。
落日是桑榆,光景有頓虧。 倏悲天地人,雖貴將何為。
贈三侍御
高山臨大澤,正月蘆花乾。 陽色薰兩崖,不改青松寒。
土賢守孤貞,古來皆共難。 明君錯甚才,台上飛三奇。
操與霜雪明,星與江海寬。 束導視天涯,安能窮波瀾。
孤鶴在積棘,一枝非所安。 逸翩望絕霄,見欲凌雲端。
層台何其高,山石流洪湍。 固知非天池,雞躍同所歡。
難念獨枯槁,四十長江干。 責躬貴知己,效拙從一官。
折翩悲高風,苦飢候朝餐。 湖月聯大海,天空何漫漫。
託身未知所,謀道庶不刊。 吟彼喬木詩,一夕常三嘆。
由湖寺後溪宿雲門
落日山水清,亂流鳴淙淙。 舊蒲雨抽節,新花水對窗。
溪中日已沒,歸烏多為雙。 杉松引直路,出谷臨前湖。
洲諸晚色靜,又觀花與蒲。 入溪復登嶺,草淺寒流速。
圓月明高峰,春山因獨宿。 松陰澄初夜,曙色分遠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陸。 亂花覆東郭,碧氣銷長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歸寸心。 前瞻王程促,卻戀雲門深。
畢景有徐興,到家彈玉琴。
古意三首
二妃方訪舜,萬里南方懸。 遠道同江漢,孤舟無歲年。
不知蒼梧處,氣盡呼青天。 愁淚變楚竹,峨眉喪湘川。
後人立為廟,累世稱其賢。 過客設調祭,狐狸來坐邊。
懷古來忍還,孩吟徹空山。 明月照高閣,彩女賽羅幕。
歌舞臨碧雲,策聲沸珠箔。 青灣臨南海,天上雙白鶴。
萬里齊翼飛,意求君門樂。 玉霄九重閉,金鎖夜不開。
兩翅自無力,愁鳴雲外來。 態深入空貴,世屈無良媒。
俯仰顧中禁,東飛白玉台。 楚王竟何去,獨自留巫山。
偏使世人見,迢迢江漢間。 駐舟春溪里,皆願拜靈顏。
寤寐見神女,金沙鳴佩環。 閑艷艷世姿,令人氣力微。
含笑意不語,化作朝雲飛。
塞下曲四首
(1)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2)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詞上望龍准。
銀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3)龍斗雌雄勢已分,山崩鬼哭恨將軍。
黃河直北手餘里,冤氣蒼茫成黑雲。
(4)因嫁單於怨在邊,蛾眉萬古葬胡天。
漢家此去三千里,青家常無草木煙。
[編輯本段]另有記載
在唐朝燦若星辰的詩人中,常建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著名詩人。在歷代唐詩選本中,都有常建的詩入選,《唐詩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處》二首。其中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成為唐詩中的名句,廣為流傳,影響很大。在唐朝文壇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李白。如唐丹陽進士殷王番的唐詩選本《河嶽英靈集》中就把常建置於卷首,位在李白、王維等人之前,並在詩序中大加稱贊。
詩人之謎
但常建的祖籍是哪裡?一直是一個懸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新注》說:常建的籍貫,《全唐詩》未書。《唐才子傳》作長安人。但他的《落第長安》詩有「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語,似非長安人。此說見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傅璇琮先生《談新編本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叢刊第三期)。傅璇琮《考》也對《唐才子傳》所記常建事跡作了辨正,他認為《唐才子傳》說常建是長安人不確,但他究系何地人,限於目前的史料,只能闕疑。
高步瀛選注的《唐宋詩舉要》中註:常建,長安人。開元進士。大歷中,為盱眙(在今江蘇)尉,頗不如意。後寓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齡、張僨同隱,見唐才子傳。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辭典》中註:長安(現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曾任盱眙尉。
《辭海》「常建「條是這樣解釋的:唐詩人。故里不詳(一說長安人,誤)。開元15年進士,與王昌齡同榜。曾任盱眙尉。天寶年間卒。一說大歷時尚在世,實誤。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題破山寺後禪院》一首,為世傳誦。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在目前僅存的《唐人選唐詩》,只有十種,由唐朝人元結和殷王番等選編的,應該是比較權威的選本。這些選本的選取標准雖然各有不同,但總的可以看出他們對本時代詩歌的一些看法與評價。其中第三集是《河嶽英靈集》,由殷王番選編,共選詩二十四家,殷番在此集前言中說了他的編選標准:「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他在目錄中又寫道:「切見詩之流傳於世多矣。若唐之河嶽英靈。中興間氣。則世所罕見焉。本堂得此本。編次既當。批摘又精。真詩中無價寶也。」說明編者是非常認真的,目的確是以質論詩。在此集中,第一名就是常建,第二位才是李白,而與常建同榜進士的王昌齡,卻被排在了卷上的倒數第二位。並且,常建詩15首,而李白詩僅選了13首,由此可見常建在當時文壇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超過了李白。此集在常建集前評語中言:「高才無貴士。誠哉是言。曩劉楨死於文學。左思終於記室。鮑照卒於參軍。今常建亦淪於一尉。」
辭海「河嶽英靈集」條稱:「選錄唐開元二年至天寶十二年(714――753)期間常建、李白等二十四人詩二百一十四首,每人各附評語。番論詩反對輕艷矯飾,提倡風骨聲律的統一,注重興象。所選以此為標准,是唐人選唐詩中較好的選本。」
古碑證籍
2006年8月,臨城縣文管所在徵集文物中,收上來一塊古碑,是常建後人的一塊墓誌銘。墓誌銘刻於威通六年。墓誌銘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破解了這個千年之謎:唐朝大詩人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
在此碑額上刻有「唐故府君常公墓誌銘」字樣。碑題是:《唐故府君前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常公墓誌銘並序鄉貢進士傅融撰》:碑文為:公諱□,先邢州縣人也。建國,命謚其來遠矣,粵文場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靈集,冠群公之首,詞華品藻,具在小序。祗如夢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為盡美矣。曾祖琳,皇試太子通事舍人。祖如玉,皇授左龍武軍軍使兼御史大夫。天寶未年,安史作亂,四海鼎沸,公發貔虎之威,掃盪妖氛,無不泯盡。敕書於詔至今見在。父太平,皇右軍兵馬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厝事,上柱國,河內縣開國伯,食邑三百戶。
公秉仁義之權俠,忠貞之勇卒,因內外游歷,中丘御史端公曹公一見如舊,署以爪牙之任,亦非願焉。早年知命,退身鄉里,□茅二房,結文場之友,清文麗藻,觀之璨然。復至暮年,漸遵釋教,毗藍凈宗,往來不絕。或圖畫真容,或書寫經典,前後數年,不可勝記。何圖天下□音,魚靳遺殞,此明哲於大中九年三月五日,享年六十有四,終於私茅焉。夫人雍氏,志性溫雅,令望謙柔,名著陶家,恩同孟氏。自公淪亡,經於數載,饋奠之禮,靡有闕輿,不幸忽抱疾瘵,枕席彌留,禍亟飛鍾,遄流不息,於咸通四年三月甘日,享年七十奄終。華室唏吁,喬柯先折,鸞鏡沉輝。自親非親,咸悉悲悼。女王氏,長適太原王氏。幼奉訓誡,長習箴規,克著三從,罔虧四德。次在室,豈豈令漱難可比焉。幼曰喜娘子不幸華年奄遘,大夜琢玉,記銘至今。
見在令子三人,二人早亡。幼曰現,少詣儒門,頗覽墳典,曾蒙鄉薦,雲漢攀鯢,久躡秦川。東堂折掛,自遭荼毒,泣血庭隅,公之□榆,歲月深遠,道路睽阻,護喪不任。以咸通六年八月十二日,卜兆於茲邑西南十里,禮也。其塋也,前臨郊邑,卻眺山河,韓魏之風雲,燕代之委氣,其在茲矣,慮以陵谷遷改,年代湮沒,乃命刊石而記焉。
銘曰:粵惟常公,堂堂挺秀,杖德松筠,懷仁苑囿,話言惟新,傾蓋如舊,守禮不差,防閑匪晝,掛冠嚴嶺,濯纓滄浪。晚就釋曲,時赴道場,心懷松柏,□德珪璋,氣如浮雲,志若秋霜。疾疹彌留,亦奠痊損。泰山其頹,哲人將殞,於戲夫子,微言將泥。令德令圖,道光惟允。嗚呼哀哉,喪我英逸。已矣夫人,古今難匹。動合箴規,如琴如瑟。雲逐蟾輝,魂飛白日。猿啼青山,長歸幽冥。滔滔者川,渾渾東注。悠悠者人,茫茫不□。自古在昔,何新何故。長夜冥冥,千載不寤。
碑文中「建國,命謚其來遠矣,粵文場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靈集,冠群公之首,詞華品藻,具在小序。祗如夢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為盡美矣。」 此碑文的說法與《河嶽英靈集》的說法完全一樣,由此完全可以認為常建的祖籍是邢州是肯定的。
常建其詩
盛唐詩派中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之稱。他的詩現存57首,數量雖不多,《四庫全書總目》稱常建「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河嶽英靈集》中常建序稱「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於如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又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數句,並可稱警策。」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悠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最著名的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在優游中寫會悟,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和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居一格。現江蘇常熟虞山破山寺已成蓍名景點,全賴常建此詩以傳。
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曲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曲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
再如常建以下四首詩:
江上琴興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黃金。
此詩語言情致幽靜,引人遠思,反映了作者的隱逸生活。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極),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此詩在盛唐時已傳為山水詩名篇,清朝受到「神韻派」推崇。
昭君墓
漢宮豈不死,異域傷獨沒。
萬里馱黃金,蛾眉為枯骨。
回車夜出塞,立馬皆不發。
共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
此詩見《河嶽英靈集》,也被墓誌銘例舉,有名於當時。
塞下曲之一:
玉帛朝回望帝鄉, 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 兵氣銷為日月光。
此詩獨辟蹊徑,得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於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
常建
常建,唐代詩人。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而自然,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殷□《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詩,評論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惟論意表。」並舉「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宿王昌齡隱處》)等句,稱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將軍墓》,認為善敘悲怨,勝過潘岳。歐陽修特別欣賞其《題破山寺後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聯,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題青州山齋》)。他的詩現存57首。數量雖不多,而「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庫全書總目》)。在盛唐詩派中曾有王、孟、儲、常之稱。
今存《常建詩集》3卷,輯入《唐六名家集》。《常建集》2卷,輯入《唐百家詩》;《常建詩集》2卷,輯入《唐詩二十六家》。
擴展閱讀:
1.古碑證籍
2. 2006年8月,臨城縣文管所在徵集文物中,收上來一塊古碑,是常建後人的一塊墓誌銘。墓誌銘刻於威通六年。墓誌銘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跡,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破解了這個千年之謎:唐朝大詩人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
3. 在此碑額上刻有「唐故府君常公墓誌銘」字樣。碑題是:《唐故府君前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常公墓誌銘並序鄉貢進士傅融撰》:碑文為:公諱□,先邢州縣人也。建國,命謚其來遠矣,粵文場常建者,公之近祖也,在英靈集,冠群公之首,詞華品藻,具在小序。祗如夢太白西岑、哭王昭君可為盡美矣。曾祖琳,皇試太子通事舍人。祖如玉,皇授左龍武軍軍使兼御史大夫。天寶未年,安史作亂,四海鼎沸,公發貔虎之威,掃盪妖氛,無不泯盡。敕書於詔至今見在。父太平,皇右軍兵馬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厝事,上柱國,河內縣開國伯,食邑三百戶。
4. 公秉仁義之權俠,忠貞之勇卒,因內外游歷,中丘御史端公曹公一見如舊,署以爪牙之任,亦非願焉。早年知命,退身鄉里,□茅二房,結文場之友,清文麗藻,觀之璨然。復至暮年,漸遵釋教,毗藍凈宗,往來不絕。或圖畫真容,或書寫經典,前後數年,不可勝記。何圖天下□音,魚靳遺殞,此明哲於大中九年三月五日,享年六十有四,終於私茅焉。夫人雍氏,志性溫雅,令望謙柔,名著陶家,恩同孟氏。自公淪亡,經於數載,饋奠之禮,靡有闕輿,不幸忽抱疾瘵,枕席彌留,禍亟飛鍾,遄流不息,於咸通四年三月甘日,享年七十奄終。華室唏吁,喬柯先折,鸞鏡沉輝。自親非親,咸悉悲悼。女王氏,長適太原王氏。幼奉訓誡,長習箴規,克著三從,罔虧四德。次在室,豈豈令漱難可比焉。幼曰喜娘子不幸華年奄遘,大夜琢玉,記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