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法律新聞

法院法律新聞

發布時間: 2022-04-17 01:15:46

A. 跪求發生在近期的一個有關法律的案例或者新聞!!!最好有地址!

2009年國慶前夕,一名男子在前門大柵欄步行街酒後持刀行凶,最終造成了一起二人死亡、六人重傷、三人輕傷、五人輕微傷的惡性刑事案件。2010年11月8日,北京一中院經過開庭審理此案,認定張健飛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審判處其死刑,同時賠償各被害人以及各被害人家屬經濟損失共計105萬余元。今天(5月11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一中院將罪犯張健飛驗明正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張健飛今年50歲,吉林人,捕前系吉林省永吉縣金家鄉中心小學職工。經法院審理查明,張健飛於2009年9月17日18時許,酒後在宣武區大柵欄步行街、糧食店街、六必居旅館等處無故持刀刺扎被害人邱某、歷某等十餘人。其中邱某被刺擊左下腹部傷及左側髂外動脈,致急性失血性休剋死亡。歷某被刺擊左側腰部傷及脾臟、胰腺及左腎,致急性失血性休剋死亡。其餘被害人均不同程度被張健飛扎傷。張健飛作案後被當場抓獲。

據張健飛的供述稱,2009年9月17日上午,他一個人去了前門大柵欄。傍晚,他在一個東北飯館喝了兩小瓶二鍋頭和1瓶啤酒,喝完後他繼續在大柵欄里轉悠,喝得有些迷糊的他記不清是有人撞他,還是他撞別人,總之是他在與對面走過來的男子碰了一下後,他突然轉身回來,從包里拿出尖刀扎了那個人,扎完後,他就拿著刀往前跑,誰擋在他前面他就扎誰……

另據北京市公安局法醫精神病學鑒定中心出具的《精神病司法鑒定意見書》鑒定意見證明:被鑒定人張健飛實施違法行為時處於普通醉酒狀態,辨認、控制能力存在,具有完全責任能力。

一中院審理後認為,張健飛酒後在公共場所持刀隨意刺扎多人,致二人死亡、六人重傷、三人輕傷、五人輕微傷,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其行為已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性質極其惡劣,後果特別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依法應予嚴懲。

B. 法律有關的新聞有啥 要詳細的!!!

吳睿鶇:年收入30萬免個稅與法律相悖:應當說,廣東省對服務業高端人才渴求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筆者覺得,省政協所提議對高級人才特殊的個稅優惠政策,無異是將個稅政策當作了獎品,隨意發放,此舉實在讓人難以苟同。一方面,與現行法律相悖。按照人大常委會最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從今年3月份起,全國個稅的起征點為2000元,也就是月免徵額度為2000元。而廣東省作為一級政府,當然沒有權力擅自提高免徵額度,出台與國家法律不符的政策。
二、淮北市法律援助工作成績斐然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法律援助是政府為民服務的「民心工程」,為夯實法律援助工作的基礎,在市、縣(區)健全法律援助的基礎上,全市27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80%的社區(村)設立了法律援助點,基本形成了由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法律援助縱向網路,並下發規范性文件,明確各援助工作站工作職責,制定工作站工作流程,使困難群眾能及時就近申請法律援助。
三、法律社會 家庭培養 教育機制:該如何直面劉海洋 :在涉及肇事者法律責任的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應依據刑法第341條,將肇事者的行為認定為非法狩獵或者殺害野生動物罪,但該法律保護的是國家野生動物資源,目的是懲處那些破壞野生動物的行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而在「傷熊事件」中,當事人傷害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動物,更不屬於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劉海洋所傷害的那5隻熊是動物園花數萬元買回來的,為了飼養這些動物,動物園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修建場地、配置設備、購買飼料等;並且動物園還利用這些動物來招攬遊人參觀獲取營業收入。這表明,雖然這5隻熊仍具有作為野生動物的生理特徵,但事實上已被賦予了社會屬性即財產屬性。劉所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法律所保護的公共財產,應依據「故意毀壞公私財產罪」定罪量刑。 刑法第275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的過程中,應對當事人進行司法精神鑒定,然後在此前提下考慮對他的定罪量刑事宜。如果劉海洋不具有排除刑事責任的合法理由,其行為就符合故意毀壞財物罪。
四、謝岳明:法律給了「有償新聞」一記耳光:8月4日上午,山西檢察官進京抓捕央視女記者的案件在太原開庭審理,原央視記者李敏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期四年執行。
法律給了李敏一記「重拳」,這實際上則是法律給了「有償新聞」一記耳光。
有償新聞,是新聞工作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有償新聞還包括故意隱匿和扣押新聞的活動。
有償新聞是任何意識形態,任何社會制度的新聞從業人員都不恥的行為。無論東方、西方,有償新聞都是新聞職業道德所明令禁止的。有償新聞,其實質就是某些新聞從業人員將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權利,作為個人和團體的私有商品非法出賣,權利和金錢進行了非法交易。有償新聞是"拜金主義"在新聞領域的反映,是新聞界的不正之風,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聞行業的恥辱。
有償新聞的危害性可以從三個方面剖析:一是破壞了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的原則。因為有償新聞出於以提供信息服務來獲取利益的不正當方式。不少有償新聞為了達到某些個人或者集團的利益不惜誇大,歪曲事實,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二是降低了新聞報道的質量。我們知道,大眾傳媒判斷信息的取捨在於新聞價值。有償新聞選擇標準是為了其服務對象需要的宣傳效益,將一些毫無新聞價值或者新聞價值不高的東西充塞版面和節目,擠佔了真正有新聞價值報道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影響了新聞宣傳報道的質量。三是腐蝕了新聞工作隊伍。有償新聞使一些新聞工作者腐化墮落,蛻化變質,既是個人的淪喪,也使所在媒體的公信力遭到破壞。
五、放棄早產兒治療父親被判刑 引發法律與道德討論: 屠才良被判有罪,而且判處有期徒刑完全出乎意料。」為屠才良辯護的浙江君安世紀律師事務所陳俊華律師昨天下午對記者說。
一個多月前,屠才良被餘杭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因為他放棄治療自己體重僅950克的早產兒子,而是把孩子抱回家,導致出生才一天的早產兒夭折。(早報6月20日曾報道)
餘杭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後,於上周作出一審判決。陳俊華律師到餘杭看守所會見了被羈押的屠才良,並徵求屠對上訴的意見。
整個會見過程中屠才良的情緒非常激動。」陳俊華律師說,在一個多小時的會見中屠始終認為,自己不是醫學專家,也不懂法律,他只是聽了醫生的話,覺得孩子治不了了,加上自己也沒錢治,才把孩子抱回家的。
屠才良所在單位開具的收入證明顯示,屠的年收入為1.8萬元。據早產兒出生醫院相關護士事後證言,早產兒的治療費用一天要1000元至2000元,而且需要治療2—3個月。
沒錢放棄早產兒治療被判刑
法院的判決是8月1號下達的,原先被取保候審的屠才良在宣判當天就被收監,昨天離上訴的最後期限還有6天。
法院經審理查明,今年1月11日,屠才良妻子早產得一男嬰,胎齡6個月25天,體重950克。醫生告知屠嬰兒有呼吸困難、體重超輕等症狀,需要搶救,但搶救費用較高,以及即便嬰兒搶救存活也可能出現後遺症等情況。屠才良因不願意承擔其兒子的治療費及擔心嬰兒長大後會留下後遺症,未與其妻子等人商量,擅自決定放棄搶救,而後,將嬰兒從醫院新生兒科抱回家中,交由其母親照顧。由於未得到必要搶救,該嬰兒於次日淩晨5時許死亡。
法院認為,被告人屠才良對剛出生的兒子負有法定的撫養義務,但其卻怕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放棄對嬰兒的必要救治,造成嬰兒死亡,屬拒不履行撫養義務,情節惡劣,其行為已構成遺棄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屠才良及其辯護人提出無罪辯護意見,法院不予採納。據此,一審法院認定屠才良犯遺棄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
六、武漢反扒人士涉嫌打死小偷引起社會關注 反扒聯盟法律地位引爭議: 「罐子」姓馮,27歲的自考大學生,「武漢反扒志願者聯盟」的成員。在一次行動中,小馮因涉嫌將一小偷故意傷害致死,於2006年12月10日被刑事拘留,並於同月28日被批准逮捕。

死亡的小偷叫陽滿(化名)。2006年9月24日,陽滿在武漢市青年路公交車站行竊時被志願者擒獲。「陽滿被擒獲後,對我們挑釁辱罵,小馮用甩棍打擊了楊某的腿部和胳膊。10分鍾後,警察將抓到的人帶走。陽滿當時就被帶到醫院做了專門檢查,拍片表明沒有內傷。」參加反扒活動的同伴「一輩子」(網名)回憶。不料,28天後,陽滿外出活動時,突發抽搐,意識模糊,被送至同濟醫院救治不及而死亡。經法醫鑒定認為,其系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致中樞性呼吸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
建立反扒聯盟,是武漢一群年輕人在網上組織起來的。反扒聯盟先後進行了數十次反扒活動。7月份,名稱為武漢志願者聯盟的網站建起來了。反扒活動一度進入高潮。
據介紹,反扒聯盟的成員的交通和部分防身器械,都是自己出費用,並無一文報酬。他們一般採取驅趕或現場擒獲的方式,對付正在行竊的小偷,將擒獲的小偷扭送到就近的派出所。
武漢的小偷很猖狂,光天化日之下結伙偷竊,很多市民懾於威脅而不敢制止。我們想做的就是凝聚一股正氣,讓小偷們不敢過於放肆。網名「手術刀」的反扒聯盟成員這樣說。
因為小馮的被捕,反扒聯盟最近停止了反扒活動。大家都在等待案件的偵查結果。與此同時,對於反扒聯盟的地位及相關問題引起了諸多思考。
一種意見認為,反扒聯盟屬於沒有登記的社團,開展活動屬於非法。也有人認為,民間能夠自發組織一個專門打擊「扒手」的聯盟,不計名利,公開與違法人員作斗爭,不但合法,這更是一種見義勇為的公民精神。
據了解,反扒聯盟曾經向公安機關提出技術指導,警方沒有首肯,而當有人提出取締反扒聯盟,禁止其活動時,警方也沒有採納。「這裡面確實有些復雜!我們不發表看法,也不會出面叫停反扒聯盟。」武漢公安機關一位人士說。
打擊違法犯罪是法律賦予公安機關的職責和權力,反扒聯盟的活動合法嗎?這個問題同樣讓人爭議。武漢律師任訓祥認為,任何人在行使權利的時候,哪怕是維護社會正義,也要在法律限定的范圍內進行。在維護社會秩序的時候,要以合法對非法,不能以非法對非法。而另一名律師周靜雯則認為,任何一個普通公民,看到有人行竊時,都有權利、有義務進行制止並爭取將其扭送至公安機關。
爭論歸爭論,大多數群眾還是認為,應該承認反扒聯盟合法。因為法律並沒有禁止公民結隊反扒,那麼就不應該認定它是違法的。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恢忠認為,出現這些民間群體,說明它還是有一定社會需求的。應該鼓勵這些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志願者更好更多地為社會服務。現在人們對武漢反扒聯盟存在質疑,是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機制,如果可能的話,有關部門可以對這些民間力量因勢利導,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培訓,合力會比想像的要大。
七、女司機掌摑高速路女收費員 稱要挑戰法律:月25日深夜和26日凌晨,一名駕駛東風本田小轎車的女司機大鬧廣州白雲機場高速公路收費站,期間,她不但拿出車頭鎖、警示牌砸收費站,還高喊著「我要挑戰法律」,眾目睽睽之下,掌摑第五收費車道的收費員小藍。5月8日,在公安部門的勸說調解下,女司機再次來到機場高速公路收費站向小藍道歉,然而,女司機依然一副趾高氣揚姿態。這令小藍等收費員感到十分氣憤。 記者從機場公安分局獲悉,鬧事打人的女司機,在公安部門調解勸誡過程中,態度比較誠懇且願意上門道歉,故沒有處以行政拘留,而是處以200元行政處罰,目前,正在呈批當中。 4月25日晚11時55分 女司機兩度刁難女收費員 「那輛車開過來的時候,我就預感會出事。」回憶起那一場惡性事件,收費員小藍神色黯然,她告訴記者,當時女司機的車一下子就沖過了收費窗口,「我伸手去接卡,她卻沒有任何動靜,往常我會說『小姐,麻煩你把卡遞過來』,但是她眼光很凌厲,我看了一眼就嚇住了,所以只好盡全力彎下腰伸直手去夠她的卡。」 經過1分多鍾的努力,小藍才從女司機手中接過粵通卡,刷卡完畢,正當小藍要將卡還給女司機的時候,女司機卻發動了油門,「她把車又往前開了一點,這樣離收費站的距離就更遠了。」目擊事件全過程的當值班長曾站長告訴記者,為了把卡還給女司機,小藍又一次探出身子彎著腰把卡放在她手上,「可是,她不是開車離開,而是罵了起來。」女司機情緒激動,不但罵出來的話越來越難聽,而且還從車上沖了出來站到收費站窗前指手畫腳地越罵越凶。只有一年工作經驗的小藍嚇壞了,匆匆忙忙把收費站的窗戶拉上。
• 八、南京「6•30醉駕事件」引反思 法律不應再給寬宥南京「6•30醉駕事件」引反思 法律不應再給寬宥:6月30日醉酒駕車五死四傷 2009年8月19日下午,當筆者向發生在南京6月30日酒後駕車,導致5死4傷事故的目擊證人詢問時,在南京市江寧區金盛路上賣瓜的瓜農李虹仍心有餘悸,眼淚情不自禁地撲簌簌掉了下來:「太慘了!那個醉酒肇事的司機,應該蹲一輩子班房。」 2009年6月30日晚8時20分,李虹像往常一樣在路旁擺西瓜攤。突然,一輛牌號蘇ATH900的黑色別克轎車像野馬一樣,由南向北歪歪扭扭向她撞過來,「轟」的一聲,被撞飛的一輛垃圾車砸向瓜攤,她的額頭受傷,鮮血直流。 李虹看到,轎車繼續向前沖,撞到了路邊停放的兩輛轎車,破碎的玻璃散落一地。 之後,失控的汽車撞上一對散步的夫妻,男的被撞進路邊一輛麵包車內,女子被撞到另一輛車上。這名女子已有7個月身孕,未足月的嬰兒被撞了出來…… 目擊慘狀的路人紛紛大叫司機停車,可轎車繼續向前沖去,撞上路邊一輛停著的三廂轎車,該車後備箱被撞進車內,被撞掉的左輪胎在路上亂滾…… 轎車飛馳過一家超市門口,一對剛從超市購物出來的小夫妻被撞飛…… 在發生了一連串事故後,轎車依然沒有停下來,繼續向北飛馳。憤怒的市民紛紛奔跑著大喊「追上他!追上他!」一名路過的計程車司機駕車向肇事車輛追去。一會兒,計程車司機發現肇事車輛的引擎冒出白煙、速度減慢,他迅速將自己的車攔在了肇事車前方。 計程車司機下車後發現,肇事轎車內安全氣囊全部打開,車前蓋損毀嚴重,司機趴在方向盤上一言不發。這時警察聞訊趕到,看到這血淋淋的場面,忍不住號啕大哭。 李虹說,當天晚上她從公安部門了解到,肇事車輛沿途撞倒9名路人,撞壞停放轎車6輛。其中,3人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2人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另外4名傷者在江寧區醫院救治。 警方將肇事司機控制後,發現其一身酒氣,經抽血化驗,司機血液中酒精含量為每百毫升381毫克。按照法律規定,成年人每百毫升80毫克就屬於醉酒,肇事司機屬嚴重醉酒駕駛。 肇事司機張明寶,43歲,個體施工隊負責人。審訊中張明寶交代:當天晚上,他約了幾個客戶在金盛路一家飯店吃飯,喝了七八兩白酒。飯後他駕車回家,由於喝酒太多,導致車輛失控。 酒醒後的張明寶意識到闖下大禍,面對警方的訊問,他聲音發顫,兩眼通紅,一再表示要賣房、賣車,盡最大努力賠償死者和傷者家屬。 警方於第二天對張明寶實施刑事拘留。
九、合浦2少年非法采沙場溺亡 家屬將通過法律索賠:7月20日,合浦西場鎮蜆港村兩名溺亡孩子的家人向記者表示,他們決定通過法律途徑,向沙場老闆索賠。7月13日下午,他們的孩子在一個非法采沙場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據西場鎮蜆港村村民黃女士介紹,7月13日下午,村裡的小南(8歲)、小文(13歲)兩兄弟和堂哥小雄(14歲),一起到離村子不遠的鱟港江邊玩耍,隨後到正在作業的采沙場江邊游泳、玩水。不料剛過了一會兒,他們就往水裡沉。小南被哥哥小文奮力托出水面後大喊救命,被旁邊抽沙船上的幾名工人救起,但小文和小雄不幸遇難。 村民告訴記者,兩少年的屍體打撈上來以後,由於家人和采沙場老闆沒能就賠償達成一致協議,家屬找來大塊的冰塊敷在孩子遺體周圍,在出事地點停屍三日。 死者家屬指責說,未采沙前的鱟港江水深不足一米,挽起褲腳就可以直接過河,但現在采沙場的采沙導致河底高低不平,出現很多近十米的深坑,而采沙工地附近卻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或警示不可游泳的標志。他們認為,這起悲劇的發生與這個采沙場有著直接的因果聯系,采沙場老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還了解到,這個采沙場已開辦一年多,但並未持有開采證。 采沙場老闆裴某稱,出事前,現場的采沙工人多次警告三個孩子,讓他們不要在此游泳,但他們沒有理會。當孩子出事時,正在采沙的三位工人又積極施救,把小南救上岸後,又繼續潛到水裡搜救兩個孩子。「兩個溺亡的孩子,都屬於未成年人。孩子們在外出事,監護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事故發生後,合浦縣西場鎮政府非常重視,15日下午召集死者家屬和采沙場老闆開了調解會。死者家長認為,采沙場應向兩個孩子的家庭作出15萬元的一次性賠償,外加2萬元的安葬費。采沙場老闆認為,自己已盡到責任,出於人道主義,他只願意支付8000元的喪葬費。 16日,兩名溺水少年在停屍三日後被安葬。20日,死者的家人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委託律師,將通過法律途徑向采沙場索賠。
十、多個業主家門外被小偷踩點留下行動暗號:案發:冒充裝修工人行竊 12日下午5時40分左右,沙坪壩區梨樹灣的尚賞居小區,保安分隊長趙彬巡邏到B幢樓下電梯口。「抓賊!」突然,13樓有業主從陽台探出頭,大聲呼救。 趙彬堵住底樓電梯口,用步話機調來2名巡邏保安,同時指派另外的保安在負樓層的電梯口把守。眾保安很快到位,另一路保安則順著B幢的樓梯,逐層往上搜尋。 過了一會兒,底樓電梯門打開,走出一個穿紅衣、神色慌張的中年男子。趙彬上前詢身份。男子說,他是21樓張姓業主家的裝修工人。言畢,他掏出一張家裝公司名片,點起一根香煙。 「業主叫啥名?咋聯系?」面對追問時,男子只能講出業主姓名,卻不知聯系電話。 「他跑到我家裡偷走了電腦!」在13樓呼救的業主趕來,立刻認出男子就是盜賊。21樓張姓業主也接到物管通知趕回來,證實男子並非她家裝修工人。 聞訊趕來的眾業主十分氣憤,爭相「審訊」男子。男子最終坦白,他入室盜竊了一台筆記本電腦,藏在5樓的過道隱蔽處。在其指引下,保安找出了被盜的電腦。男子被移交派出所。 調查:門外發現神秘符號 盜賊哪裡來的膽子,大白天也敢入室盜竊?據B幢業主張先生說,面對業主「審問」時,賊娃子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同夥進小區已踩點兩三天,並根據哪些家白天沒人、哪些家晚上沒人,分別在家門外留下了記號。 昨日,重慶市尚賞居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陳光緒介紹,此事發生後,保安加大了巡邏力度,並在B幢13樓及相鄰樓層發現了7處神秘符號——其中4處由「+」「-」組成,多畫在防盜門外的牆壁上。另有3處只在門外畫了一個「A」。 經保安帶領,記者見到畫有這種符號的牆體。神秘符號僅離地約1米,一般不易發現。保安介紹,這些符號排列有一定規律,有的是「+」在上,「-」在下;有的則「-」在上,「+」在下。不同的排列代表什麼意思?保安也不太清楚。 尚賞居的業主群經過討論,對神秘符號給出了解釋:「+」在上「-」在下,表示業主家白天有人,晚上沒人;「-」在上「+」在下,則表示白天沒人,晚上有人。 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業主說:「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盜賊踩點的新聞,國內其他城市也發現過這種符號,公安機關事後證實是入室盜竊的一種新趨勢。」 提醒:奇怪記號及時清除 記者昨從警方獲悉,盜賊姓袁,今年46歲,忠縣人,有入室盜竊前科,目前已被刑拘。對盜賊踩點留暗號一事,警方表示需進一步調查。 警方根據曾破獲的案例提醒市民:有的盜賊會佯裝發放廣告單的促銷員或聲稱替業主裝修混進小區踩點,慣用手法主要是在業主門把手上插廣告單,兩三天後再返回觀察,若廣告單未被去掉,就判斷室內可能近期無人,遂大肆入室盜竊。值得一提的是,門上或門框邊隨意塗畫或寫常人看不懂的符號等圖案,跟插廣告單的踩點原理相似——若數天無人清除,盜賊會認為室內無人,盜竊就可能發生。 警察認為,市民若發現門上插異物或塗有奇怪符號時,不管從保潔或防盜的角度講,都應立即清除。 發現小偷暗號全樓居民憂心兩月 昨日,沙坪壩區沙北街92號樓的居民說,他們也曾在樓內發現神秘暗號,不久便有盜賊光臨。 原來,在該樓5層與6層之間的過道上,樓梯上寫著「有狗,11.18」。一位住該樓2單元5樓的居民說,去年11月18日,他下班回家看見「有狗」字樣。幾天後,就有居民反映,深夜聽到樓道異響,推門發現有黑影倉惶往樓下跑。之後,因警車常到樓下停留,異響和黑影的事再未發生。 居民們推測,「有狗」是指樓上的偷不得,要偷就偷樓下的。發現小偷的暗號後,有的居民換了密碼鎖防盜,個別頂樓住戶乾脆自製鐵柵欄把整個樓道封死。 「發現小偷暗號讓我們擔驚受怕了近兩個月。」6樓的朱先生說,居民現在仍憂心忡忡——說不定那天,樓內又會出現讓人看不懂的字或符號。

C. 中國法院網-被執行人信息查詢

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中案件狀態顯示:
「已結」是表示本次執行程序已經終結。
「執行中」是指通過申請執行人的申請,法院受理並啟動了執行程序,執行工作處於執行程序的運行中,尚未執行終結。
(3)法院法律新聞擴展閱讀:
第十一條 申請執行人以被執行人一方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為由申請恢復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恢復執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恢復執行:
(一)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後申請恢復執行的;
(二)執行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或者履行條件尚未成就的,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執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執行和解協議約定履行義務的;
(四)其他不符合恢復執行條件的情形。
第十九條 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根據當事人自行達成但未提交人民法院的和解協議,或者一方當事人提交人民法院但其他當事人不予認可的和解協議,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和解協議履行完畢的,裁定終結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二)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或者履行條件尚未成就的,裁定中止執行,但符合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情形的除外;
(三)被執行人一方正在按照和解協議約定履行義務的,裁定中止執行;
(四)被執行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裁定駁回異議;
(五)和解協議不成立、未生效或者無效的,裁定駁回異議。

D. 2014年關於法律的新聞(簡短些,100至200字)

北京法院年內全面推行網上立案 當事人可在線提交材料
刊載日期:2014-2-7來源:中國廣播網【點擊量: 92】
【關鍵字】 北京網上立案提交材料
【字體:大 中 小】【評 論】【糾 錯】【打 印】 【關 閉】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年1月1日起,北京法院系統通過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試運行網上立案、電子送達服務。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截至1月28日,不到一個月時間,已經成功立民事類案件一千多件,有望今年在全市法院推廣。

北京高院信息技術處副處長佘貴清介紹,以前在個別法院網站上推出的網上立案便民措施,年內將有望通過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這個平台在全市法院推開。

佘貴清:大家在不出門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網上直接預約立案,目前我們實現的是試點,我們開通了第三中級法院、西城法院、大興法院、朝陽法院,開通的是民事類案件,目前為止,已經成功立案1000多個,全市所有律師,2.5萬名律師都可以通過我們這個網,進行網上立案。這也是我們司法為民的新舉措。

打過官司的人都知道,從立案到交換證據、開庭、裁判,要去法院好幾次,單就立案環節,由於不了解需要准備的材料,也可能往返多次。網上立案,直到提交材料全了,再到法院就可以。

佘貴清:立案這個階段,有好多人材料不全回去了,下次再來,還不全。我們這個呢,他可以提交,一看你全了,就通知你過來立案,不全,提醒你還缺什麼東西,而且我們在審理過程當中我們還會給他提供這種方式,比如裁判文書的電子送達,電子送達已經入法了,有法律效力了,比如應訴通知書等等,也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

記者注意到,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還提供了各類訴訟文書樣式,以及訴費計算工具、人身損害賠償計算工具、勞動爭議計算工具,當事人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北京法院還同步開通手機等移動終端訴訟信息服務,社會公眾可在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上通過掃描北京法院訴訟信息服務APP二維碼實現此功能。 (記者 孫瑩)

E. 誰能告訴我什麼是審判新聞(法院新聞)嗎

公開審判與新聞報道是兩個不同范疇的問題,一個是法學理論與實踐問題,一個是新聞學理論與實踐問題。然而,兩者又具有密切關系。原則上說,凡是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可以在新聞媒體上公開報道。然而,新聞媒體在對公開審判的案件進行報道時,有一些不易把握的問題,值得研究。
公開審判制度是當代世界各國通行的一項審判制度。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所謂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主要指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公開審判的反面是秘密審判,封建專制的秘密審判由於秘密進行,致使公民的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為了防止對公民權利的司法侵害,近、現代國家紛紛在法律中規定了公開審判制度。實行公開審判,既便於社會監督,又便於群眾參與,有利於實現司法公正。在我國,雖然法律規定了公開審判制度,但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公開審判制度的落實情況並不是很好。近一兩年來,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的大聲疾呼下,法院的公開審判已經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1998年4月15日,肖揚院長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把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開審判」制度落到實處。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理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公開審理案件,除允許公眾自由參加旁聽外,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並在必要時進行電視和廣播對審判活動的現場直播。
在推行審判公開過程中,庭審直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全程現場直播庭審活動,我們已經有兩次:一次是關於電影糾紛審理的現場直播;一次是綦江虹橋垮塌案件審判的現場直播。特別是中央電視台對重慶綦江虹橋垮塌案件進行的電視實況直播,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虹橋案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話題,電視直播庭審案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這一舉措,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我認為,庭審現場的電視直播有助於強化審判公開的積極效應(特別是目前中國各地旁聽公開審判均有一定困難)。同時,電視直播較之媒體的轉述或評論具有更強的保真度,更宜於社會公眾對司法過程的監督。實際上實況轉播無非是擴大了公開審判旁聽觀眾的范圍,是公開審判的擴大化,只要是全面的報道,並不會影響法官獨立審判,如果說有影響,也應該是好的影響。
庭審直播的前提是公開審判,不公開審判的案件,是不能進行庭審直播的。但是對公開審判的案件,不一定完全適於庭審直播。對公開審判案件的庭審直播應當有所選擇,並應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有利於對司法審判的社會監督;二是有利於普及、傳播法律知識;三是有利於審判案件的順利進行。根據這幾項原則,能否對庭審案件進行電視直播,應當堅持兩選兩不選。
所謂「兩選」是:一選原被告背景比較復雜,人們對司法機關能否公正審判存有疑慮的案件。電視直播這樣的案件,使億萬雙眼睛關注著法官的舉止言行,關心著案件的是非曲直,法官縱使有偏袒一方的傾向,也不敢枉法裁判。對這樣的案件的直播將會起到很好的社會監督的作用。中央電視台對重慶綦江虹橋垮塌案件進行的電視實況直播就屬於這類案件。二選是非不易分清的案件。這類案件一般屬民事案件,中央電視台所選擇直播的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國內十大電影製片廠訴電影作品著作權被侵權案件,就屬此類案件。也有一些新型的刑事案件,如計程車司機撿到旅客遺失在車上的巨額錢款不還,是否屬於犯罪行為等等,可以通過直播類似案件的審理過程,使廣大觀眾獲得新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能夠起到很好的普法作用。
所謂「兩不選」是:一不選可能披露犯罪方法,並可能渲染暴力的案件。一般來說,即使在文字報道中,對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過程也不宜描寫得十分詳盡,更不應該借題發揮、大肆渲染。在電視直播特大犯罪案件的審理中,作案手法與過程是控辯雙方不可迴避的內容。電視直播時,無法對這些內容進行技術性刪節,所以對犯罪案件的庭審直播,特別是重大惡性犯罪案件的現場直播,應當慎之又慎,必要時可以直播宣判結果,而不宜直播審理過程。二不選可能影響法庭審理的案件。比如廣州電視台對一刑事案件的直播報道,案件涉及60餘名證人,由於證人害怕因電視直播使其形象暴露而遭受打擊報復,僅有3名證人到庭作證。這樣的直播,除了對可能違法犯罪的人有一定的震懾作用外,其它方面的正面作用則不會太大。
對公開審判的報道問題,實際上涉及司法與輿論監督的深層次問題。根據一些學者的意見,現實地看,對司法實施傳媒監督的制度保障應集中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有關部門取消對傳媒的不恰當限制;再就是司法機構在實際工作中為傳媒的工作提供必要條件。在這方面,可行的措施是:(1)凡公開審理的案件均應准予媒體采訪報道。(2)司法機構通過新聞發布制度等方式,建立與傳媒對話的常規渠道。(3)依法應予公開的法律文書均應允許傳媒機構查閱。(4)對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司法機構應給予媒體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體適時報道進展情況。(5)借鑒國外的範例,設立某些對記者的庇護性保護制度。
對於公開審判的案件尚不宜完全公開報道,對依法不公開審判的案件,當然更不能公開報道了(可以報道審判結果,不能報道審判的詳細過程)。然而,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看到,一些新聞媒體在公開報道的問題上又走得太出格了。比如,有些涉及他人隱私的案件,新聞媒體也公開報道了,甚至還配發被報道人的肖像照片,這顯然是違法的。

F. 我怎麼看到與法院有關的新聞太多了,難道人民法院有攝像機啊

法律這門學科浩如煙海,司法解釋太多了。民間法律人僅供參考。人民法院自媒體和專傳媒工作做得好,屬所以有關法院的新聞就太多了。你怎麼看到與法院有關的新聞太多了,當然現在人民法院有攝像機。因為需要報道一些事情,就會用攝像機拍

G. 法制新聞\社會新聞\法院新聞\犯罪新聞的區別是

區別不是很大,主要是題材和命題方向的區別,不管是法制新聞\社會新聞\法院新聞\犯罪新聞,其實都是報道法制和社會方面的素材,起到宣傳法制教育,避免犯罪的教育意義與宣傳效果。

H. 有關法律的時事新聞

最近這些天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正是按照憲法賦予的權利行使職專責,決定國家大事,屬審議國務院、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所做的工作報告,選舉國家主席;
陝西省神木縣「房姐」龔愛愛因擁有多個戶口,涉嫌偽造國家證件、印章,被批准逮捕;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與夢鴿之子李天一(又名李冠豐,未成年)因涉嫌強奸罪,被批准逮捕;
……

I. 幫我找幾篇有關法律的新聞

任瑩訴周志麗擅為其起藝名、《文化藝術報》刊登柏雨果宣稱其失蹤的文章並配發其生活照侵犯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案
http://www.FindLaw.cn/ 作者:

原告:任瑩,女,1986年5月16日出生,在校學生。
法定代理人:白玉萍,女,原告母親,個體工商戶。
被告:周志麗,女,陝西省雜技團演員。
被告:文化藝術報社。
被告:柏雨果,男,西安電影製片廠幹部。
原告任瑩於1991年6月經人介紹到陝西省雜技團演員周志麗處學習雜技並共同生活。1994年7月,被告周志麗未徵得原告父母同意,將原告姓名改為周任瑩(未變更戶籍登記)。1994年12月,原告參加了由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邵氏電影公司聯合攝制的電影《變臉》的拍攝,並擔任該片女主角「狗娃」的扮演者,影片上署名為「周任瑩」。1995年9月30日,原告由其母從周志麗處接走,後再未回周志麗處。電影《變臉》獲獎後,被告柏雨果受該片導演吳天明委託,去周志麗處通知原告領獎及參加首映式時,周志麗告知柏雨果,原告已由其母親於1995年9月30日下午一時許領走,至今音訊全無,及原告父親好賭並沾染吸毒等,家中早已折騰得四壁空空等家庭狀況。柏雨果遂以周志麗所述撰寫了《狗娃,你在哪裡》一文,於1996年4月27日在《文化藝術報》第一版轉第四版予以刊登,並附有二幅原告在電影《變臉》中飾女主角「狗娃」的劇照及三幅生活照。文中寫到:「吳天明還不知道,狗娃已失蹤二十多天了」;「半年多過去,狗娃仍無蹤影,缺了主角的扮演者,首映式等一系列宣傳活動無法進行,於是《變臉》在國內的上映式便一推再推」;「小任瑩四歲多離開父母被周家領養已逾五載,她的生母吸毒多次被關,生父到今仍在監牢之中」等等。該文見報後,鄭州創意文化傳播工程有限公司先後在北京、廣州等地張貼了尋找「狗娃」的海報,後《法制日報》、《民主與法制》,《羊城晚報》等報紙相互轉載。由於原告由其母領回後,一直隨其母生活,上述新聞媒介相互傳播原告失蹤的消息,使原告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壓力。為此,原告向西安市碑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原告任瑩訴稱:其在被告周志麗處學雜技藝術期間,周志麗未徵得其父母同意,私自將其姓名改為周任瑩,之後又和被告文化藝術報社、柏雨果通過《文化藝術報》虛構事實,以《狗娃,你在哪裡?》、《狗娃,為何變臉?》為題宣稱其失蹤,給其精神造成極大壓力,名譽受到極大損害。被告周志麗之行為侵犯了其名譽權、姓名權,被告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均侵犯了其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現要求各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並要求周志麗一次性賠償其8000元,柏雨果賠償18000元,文化藝術報社賠償3萬元。
被告周志麗答辯稱:原告隨其學藝期間,為表明學藝者出自的門派班底,故在原告姓名前冠以周姓,此系為原告取的藝名,且亦是徵得原告父母同意的,其行為並未侵害原告姓名權。四年後原告由其母領回,其如實向前來通知原告在電影《變臉》中已獲獎的柏雨果敘述了原告在其處學習生活情況及坎坷身世,但從未向任何新聞媒介講述原告失蹤及同意將此事向社會公開。新聞媒體刊登撰文稱原告失蹤的消息與其無關,其不構成侵犯原告名譽權。不同意原告之訴訟請求。
文化藝術報社答辯稱:本報刊登《狗娃,你在哪裡?》一文,題材屬長篇紀實報道,該文只記述原告家境,和在參加拍攝電影過程中的片斷,及原告與攝制組失去聯系這一客觀事實,沒有對原告隱私的任何描寫,也沒有捏造事實,醜化原告的人格,更沒有用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原告的名譽。文中對周任瑩姓名的使用,是沿用電影《變臉》中的署名,沒有濫用、假冒原告的姓名。文中所使用原告的五幅照片屬於題頭照片,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商業廣告。因此,其行為均不構成侵犯原告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不同意原告之訴訟請求。
被告柏雨果答辯稱:其撰寫《狗娃,你在哪裡?》一文,是出於對原告的一片愛心。文中描寫的原告家庭狀況,是根據周志麗講述如實敘述,並非虛構事實,也沒有對原告進行人格的貶損和醜化。文中使用周任瑩姓名是來自銀幕,所附原告的照片是由其拍攝,其享有著作權,使用權屬於攝制組,目的是對原告進行宣傳,沒有對原告的形象進行損害。因此,其行為並未侵犯原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不同意原告之請求。
【審判】
碑林區人民法院認定上述事實,認為:公民享有姓名權。公民的姓名包括本名、藝名、筆名、別名和字型大小。公民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公民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被告周志麗是受原告父母委託向原告傳授雜技藝術的,被告周志麗未徵得原告父母同意,私自在原告任瑩姓名前冠以「周姓」,是對原告行使姓名權的干涉,其行為侵犯了原告的姓名權,其對此應承擔過錯責任。但其向被告柏雨果告知原告已由其母接回及原告的家庭境況,未有貶損詆毀原告的故意,亦未向社會張揚,未造成對原告名譽的損害,因此其行為不構成侵犯原告的名譽權。被告柏雨果從周志麗處明確得知原告已由其母領回,但沒有向原告父母及親屬進行了解,又未向原告及父母所在當地的有關部門進行調查核實,即撰寫了《狗娃,你在哪裡?》的文章,文中有關原告失蹤的消息報道失實。被告文化藝術報社未有作者單位對上述文章內容是否屬實的證明,又未向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即刊登該文,造成其他新聞媒介的相互轉載,在社會上公開報導原告「失蹤」的消息,從而給原告名譽造成貶損。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之行為均已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故應承擔過錯責任。但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在文中使用周任瑩之姓名,是沿用電影《變臉》中扮演「狗娃」的女主角署名,故不構成侵犯原告姓名權。文中所附原告的生活肖像照片,雖系柏雨果拍攝並享有著作權,但該二被告未經原告本人同意,公開發表刊登原告生活肖像照片,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權,應承擔過錯責任。現原告以周志麗侵犯其姓名權,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侵犯其名譽權、肖像權為理由,要求各被告停止侵害,並予以經濟賠償,理由正當,依法予以支持。但以周志麗侵犯其名譽權,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侵犯其姓名權,要求賠償,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第一百零一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九)項、第(十)項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0條之規定,該院於1998年7月15日判決如下:
一、周志麗、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於本判決生效後五日內分別在《文化藝術報》登報為任瑩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登報內容須經本院審核)。
二、周志麗、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於本判決生效後五日內各賠償任瑩精神損失費500元。逾期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利息。
三、原告任瑩其餘之訴駁回。
宣判後,原、被告雙方均未上訴。
【評析】
一、周志麗在任瑩姓名前寇以周姓,謂之藝名,未經其監護人同意起藝名,是否構成侵犯姓名權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公民的姓名不僅包括戶籍機關正式登記的姓名,也包括自己的藝名、筆名、化名、別名、曾用名等。也包括「字」、「號」等。任瑩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姓名應由其監護人決定。周志麗雖系周家班傳人,但未經原告監護人同意,擅自在原告姓名前冠以「周姓」,並在電影銀幕上公開使用,主觀上有故意,也有損害結果,故周志麗侵犯原告姓名權成立。
二、柏雨果、文化藝術報社未經原告同意,使用其生活照片,但並未以此營利,是否構成侵犯肖像權
《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肖像權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形象再現的專有權,其它任何人不得分享和侵犯。如果以「以營利為目的」做為侵權要件,意味著肖像權權利的分割,即肖像權成了共有權。同時以此為要件無法有效保護肖像權人的人格尊嚴。肖像權著重保護的是肖像人的精神利益。「以營利為目的」實際上將人格商品化。而肖像權基本內容是精神權利而不是財產權利。
對一百條應理解為是一條授權性規范。它規定的並不是侵害肖像權的責任構成,規定在民事權利一章中,應當是民事主體的權利。「以營利為目的」只是侵權的一種形式,就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9條規定一樣,「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這里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同樣也是侵犯肖像權的形式,只列舉了部分,並未窮盡所有侵犯肖像權的行為。故侵犯肖像權只要符合「未經本人同意」即可。
三、各被告各賠償原告精神損失500元,是否合適
精神損失的大小,應當同被侵權人的年齡、地位、資歷、社會影響等掛鉤。「狗娃」,是任瑩出演的第一個電影角色,此前是一名雜技演員,演出時只有八歲,不能說在社會上有什麼地位和影響。但由於《變臉》在國際上獲獎,因此,確認任瑩有一定的知名度。綜合這些因素,判令各被告各賠償原告500元,是合適的。
責任編輯按:
本案原告訴三名被告侵犯其3種人身權利之訴訟,作為一案審理,是由名譽侵權事實上的關聯性決定的,即周志麗作為《文化藝術報》刊登的柏雨果所寫《狗娃,你在哪裡?》一文的素材提供者,依此反映了名譽侵權的全過程這樣的事實決定的。而關於侵犯姓名權之訴和侵犯肖像權之訴,則是各被告之間沒有聯系的獨立的行為事實所決定的,因不是與侵犯名譽權的同種類之訴,又分別是針對不同被告的,故與名譽侵權之訴合並審理,與必要共同訴訟和普通共同訴訟合並審理之要件就不相符。但實踐中予以合並審理確又減少了訟累和訴訟成本,與合並審理機制設計之主要目的相符。這種矛盾狀態反映的是立法規定和訴訟理論上的局限性,還是實踐中的非理性,確值得深入研究,認真探討。
就周志麗的行為來看,周志麗未經原告父母的同意,為原告起藝名並公開使用,侵犯了「公民決定、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應是成立的。按照一般社會習俗,學藝從師,師傅為徒弟起藝名似為正常之舉。但在法制社會,公民享有獨立自主的人身權,權利之保護比習俗之遵循更為重要,當兩者發生沖突時,習俗之遵循應服從權利之保護。周志麗向柏雨果提供原告的有關情況的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犯,是因為其在柏雨果向其了解原告現在何處時,如實說明原告已由其母領走,此後全無音訊,沒有說原告失蹤;同時,也沒有同意柏雨果可將其所說寫成文章並公開。其行為屬被動向了解人提供有關信息的行為。後果類似於最高人民法院法釋〔1998〕26號《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問第(二)項所說「因被動接受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後果。
就柏雨果的行為來看,其所寫文章確屬好意。但名譽侵權是以過失為侵權主觀要件,而不以故意為侵權主觀要件,「好心辦壞事」在名譽權領域是常見之現象。其過失在於聽了周志麗的介紹後,未經進一步了解核實,就擅下原告已失蹤之結論,違背了紀實文章客觀真實的要求,失蹤即為其虛構。這種虛構也許或者確實能引起「轟動」效應而引起社會的更廣泛的注意,但這同時可能是被寫的公民最不願意看到的一種結果。這種結果的出現,也許並不降低社會對該公民的評價,但它同樣會對該公民帶來極大的心靈創傷,這種精神損害就藉助於「名譽權」損害的外殼來得到救濟。所以,名譽侵權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是否可能降低社會評價的層面上,而應向更深的層次發展。
報刊刊登他人文章的名譽侵權問題,是個極為復雜和需在理論上作認真、負責的正確定位的問題。但無論如何,要報刊對任何投稿的內容真實性負責,不僅在實際上根本不可能,而且在理論上也說不通,更遑論還要「作者單位對其文章內容是否屬實出具證明」,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正視。
還有這里: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0-12/01/content_60474.htm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對百姓的好處 發布:2025-04-26 09:33:43 瀏覽:998
司法局開庭 發布:2025-04-26 09:32:13 瀏覽:991
房地產總經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6 09:31:37 瀏覽:396
法院疫情突圍 發布:2025-04-26 09:30:40 瀏覽:349
娛樂律師 發布:2025-04-26 09:30:34 瀏覽:236
法院網人文 發布:2025-04-26 09:29:05 瀏覽:50
四川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幾年制 發布:2025-04-26 09:25:46 瀏覽:239
刑法攻略序 發布:2025-04-26 09:25:38 瀏覽:137
立法程序和立法過程 發布:2025-04-26 09:24:23 瀏覽:838
自考合同法資料 發布:2025-04-26 09:19:31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