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塞古埃騎馬像
㈠ 有關美國的資料與圖片
名 稱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國 旗
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區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徵英國,白色條紋象徵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自由,藍色則象徵忠誠和正義。
國 徽
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美國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書「合眾為一」。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徵美國國旗。禿鷹的上方是藍色天空中13顆星,四周光芒萬道,環繞著雲朵組成的圖案。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美國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橄欖枝和箭象徵決定和平與戰爭的權力;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徵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首 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
政 治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採用兩黨制。
民 族
美利堅民族84%、印第安人12%等
宗 教
美國是一個沒有國教的多宗教國家,宗教信仰極為普遍。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猶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4%,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9%。(1989)
歷 史
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在1776年後的100年內,美領土幾乎擴張了10倍。2000年12月,布希當選為美第43任總統
人 口
2.703億(1998年底)。其中白人佔83.4%,黑人佔12.4%,亞洲人佔3.3%。
地理位置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
氣 候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
禮 儀
在美國,朋友之間通常是熟不拘禮地招呼一聲「哈羅」,哪怕兩個人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以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下,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在美國,握手時,男女之間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緊,如果對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賓主之間,則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掐下手套。如果因故來不及脫掉手套,須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還應注意人多時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見面時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後順序一樣,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子介紹給女子,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稱呼隨便舍姓喊名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並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與人交談莫問私事,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和美國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為宜。社交場合 女士優先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禮貌用語多多益善 在美國,不論什麼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節 日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2月12日 林肯誕辰 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
2月18日 華盛頓誕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聖帕特里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4月1日 愚人節 Fool's Day
4月…日 復活節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5月…日 植樹節(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
5月…日 母親節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5月26日 陣亡將士紀念日 Memorial Day
6月14日 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6月…日 父親節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7月4日 美國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
9月1日 勞動節 labor Day
10月12日 哥倫布日 Columbus Day
1O月…日 退伍軍人節(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
10月31日 萬聖節 Halloween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
11月27日 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
12月25日 聖誕節
語 言
英語、西班牙語(一些少數民族)
經 濟
19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很大利益,經濟急劇增長,變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國民經濟宏觀體制。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200美元,雄居主要工業國家榜首。
教育制度
美國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研究院,小孩滿5歲進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進入小學一年級,小學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美國的主要城市
費 城
(Philadelphia) 美國第五大城,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全稱費拉德爾菲亞。位於該州東南緣,特拉華河與斯庫爾基爾河的交匯處,東距大西洋142公里。市區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158.6萬(1990);大市區包括費城等5縣和新澤西州的卡姆登等2縣約140個城鎮,總面積9202平方公里。
城市背靠阿巴拉契亞山麓台地,沿兩河之間的狹長半島伸展,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0米。經特拉華河和運河通往大西洋。斯庫爾基爾河及其支流流經山麓台地「瀑布線」,富水力資源。鄰近東賓夕法尼亞煤田。氣候溫和濕潤,冬、夏平均氣溫分別為0.2℃和24.9℃,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美國歷史名城。17世紀初為瑞典人移居地。1682年由英國教誼會派移民始建城市,「費拉德爾菲亞」之名取自希臘語,意為「兄弟之愛」。1701年設市。到18世紀中葉,已發展為英國美洲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地位重要。1774-1775年兩次大陸會議在此召開,通過獨立宣言;1787年在此舉行制憲會議,誕生了第一部聯邦憲法。1790-1800年曾是美國首都。19世紀以來,鐵路和港口發展很快,製造業興起,1860年製造業產值曾佔全國30%。現仍為美國主要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還有化學、電機、電器、機械、鐵路機車、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被稱為「美國的魯爾」。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亦負盛名。全市約2/5就業人口從事工業。工廠企業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圍、特拉華河沿岸各衛星城鎮。如城北的莫里斯維爾(鋼鐵)、特倫頓(鐵路機車),城南的埃迪托納(飛機)、切斯特(汽車、造船)、威爾明頓(化學),城東的卡姆登(食品)等。商業和金融業也較發達。美國第一所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現大市區內有2萬余家零售、批發商,商業職工占總就業人口的1/5,有商業銀行58家,互助儲蓄銀行7家,為美國第三聯邦儲備區銀行總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國造幣廠。
費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港區沿特技華河西岸分布,岸線長達80多公里,有300個碼頭。航道水深12.2米,河口處達16.6米,可供遠洋海輪出入;有運河溝通特拉華河和切薩皮克灣,水深7.6-10.7米。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有3條鐵路干線,稠密的公路網與港口連接,水陸聯運便捷。市內有地下鐵道和高架鐵路,公共交通設施完備。大市區內有6座大橋橫跨特拉華河,與對岸新澤西州各城鎮相連。費城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南12公里處,客、貨運量在國內居前列。
市區以居河間地正中位置的本廣場為中心,聳立於廣場的市政廳塔樓為城市制高點;廣場四角各有一林蔭廣場。街道布局呈棋盤狀。城市安靜,適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稱。市區居民38%為黑人,郊區居民則95%為白人。經中央廣場的麥凱特大街和布魯德大街是東西和南北兩大幹道。麥凱特大街和本廣場西側的約翰』F.肯尼迪大街沿線的新「本中心」為主要商業區,多高層建築。
從市政廳向西北延伸的本傑明·弗蘭克林大街是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途經費城藝術博物館、羅丁博物館、本傑明·弗蘭克林紀念館和菲斯天文館等重要文化設施,通往費爾蒙特公園。該公園沿斯庫爾基爾河延伸,佔地16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內有1876年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會址。城東多歷史遺址。1730年建立的獨立廣場,現為國家獨立公園的一部分,內獨立宮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宣言的地方,珍藏著著名的自由鍾。附近的卡本特廳是第一次大陸會議的會址。建於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華盛頓、弗蘭克林及其他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們的禮拜堂,附近有弗蘭克林墓。城西是大學區,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坦帕大學、聖約瑟夫學院;克爾提斯音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美術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學府。費城管弦樂團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獨立紀念館 Independence Hall
建立於1732年,原為州政府,後於1776年7月,在該處發表獨立宣言。其後,又在該處起草合眾國憲法,從而誕生了美利堅合眾國。
議事廳 Congress Hall
與獨立紀念館連接的建築物。1790年到1800年為止,該處為聯邦議事廳。華盛頓曾在該處被推選第二次擔任總統。廳內留存歷史性遺物極眾。
羅斯故居 Betsy Ross House
這是設計美國國旗星條旗的羅斯夫人的老家。據說,它是1774年由華盛頓總統建議而興建的。附近的Elfreth'sAlley和BladenCoat小路仍留存了十八世紀美國開國初期的形跡,散步其間,易興思古幽情。
羅丹博物館 Rodin Museum
是除了法國之外,收藏名畫家羅丹作品最多的一家博物館。
賓州美術館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創設於1801年的美國最古老的美術館。美國美術界的傑作,幾乎都收藏在該館。
佛蘭克林科技館 Franklin Institute
為了紀念本傑明·佛蘭克林的貢獻而興建的科學博物館,展出運輸、航空、物理、天文、化學資料。
紐約
(New York) 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國最大的金融、商業、貿易和文化中心。位於美國東北部哈得孫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處。市區面積9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人口732萬(1990)。由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昆斯和里士滿5個區組成。此外,還包括自由島、埃利斯島、加弗納斯島、羅斯福島等小島。大紐約市除上述5個區外,還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個縣,面積32400餘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區之一;人口1680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紐約氣候溫和濕潤,全年無霜期276天,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1091毫米,雨日123天。
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蘭人從印第安人手中低價買下曼哈頓島,在近哈得孫河口一角地闢作貿易站,稱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國奪占,改名紐約,范圍擴大到鄰近陸地和長島等處。1686年設市。1789年為美國臨時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此就職。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紐約到五大潮地區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溝通了美國中西部與大西洋沿岸的經濟聯系,使紐約處於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交接點上。隨著「紐約中央鐵道」及多條鐵路和公路的興建,經濟日益繁盛,紐約成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居民中,種族與民族構成復雜,以黑人(約占紐約市人口總數的25%)、猶太人(20%)、義大利人(15%)、波多黎各人(11%)和愛爾蘭人(10%)五族後裔居多,合計約占紐約市人口的81%。
紐約是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及僅次於芝加哥和洛杉磯的全國第三大工業中心。工業以服裝和出版業最盛;次為化學、電氣器具、金屬製品、食品、化妝品、玩具和煉油等。服裝業集中於曼哈頓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業中心之一。印刷出版業集中於市區,佔有全國約1/6的印刷能力和1/3的出版物。設有全國著名出版社的總部。新澤西所屬的幾個縣,也是主要的工業區,有電機及設備製造、飛機零件、化妝品、化肥、化學、紡織、皮革等工業。
紐約是美國和世界的金融和證券交易中心。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聳立著許多摩天大樓,集中有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工業公司和運輸公司的總經理處。紐約也是美國運輸業最發達的地區,紐約港區岸線總長1200多公里,主要由哈得孫河下游、長島海峽和斯塔滕島西面水域組成;水深9.13米的泊位400多個,擁有現代化的裝卸、干船塢和庫藏設施。貨運量居全國第2(次於新奧爾良),但對外貿易居全國首位(佔全國l/5)。港口與河運、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一個綜合運輸系統,計有200條水運航線、14條鐵路線、380公里地下鐵道、3個現代化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公路網。昆斯區南端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為世界上客貨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大市區所屬的各島之間,有多座橋梁和多條河底隧道相連貫,其中通行汽車的重要隧道有林肯隧道和荷蘭隧道(連接新澤西和曼哈頓島)、布魯克林隧道(連接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間河面較狹,有著名的橋梁3座和地下電車道5條。
紐約也是全國文化教育和電視、廣播中心。擁有94所大學和學院,976所公立學校,914所私立學校。紐約市立大學規模最大,包括17個學院和一個研究生所院,注冊學生17.7萬人。哥倫比亞大學是全市創建最早的高校(1754年始建),是最著名的私立大學;其次是紐約大學等。福爾特罕和聖約翰大學是著名天主教會學校。此外還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藝術中心等。其中最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洲規模最大的一所。自然歷史博物館也享有盛名。紐約的公園、游樂場、海灘療養地、劇院、歌劇院、音樂廳、畫廊等均佔全國首位。僅公園就有100餘個。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被視作紐約市的「陸標」,建成於1886年,是法國人民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和兩國人民友誼而贈送的禮物。自由女神像連底座約高100米,內有螺旋形階梯和電梯可抵達女神像頭部,頭部內是一間可容40餘人的觀覽廳,可眺望港區全景。
布魯克林和昆斯兩區都位於長島西部。前者在島西端,在5個區中人口最多;面積231平方公里。其西部是主要的港口和工業點。區中心商業發達。昆斯區在布魯克林區之東,在5個區中面積最大,329平方公里,有地下隧道和橋梁通達曼哈頓區,是曼哈頓經濟發展的延伸。海陸空運輸都很發達。主要工、商業點靠近伊斯特河,被稱為長島中的精萃。區中央有「森林山」,其旁為同名公園,系1913年所建,景色優美。
里士滿區位於斯塔滕島上。東北隔紐約灣同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相望,面積166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少的一區,也是5個區中經濟規模最小的。建有煉油廠等。東南岸和南岸多公園、海灘和療養地。
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長時期來象徵著紐約摩天大樓的高達102層超高層大廈。頂層高度達1,250英尺
381公尺)。在第86樓上有一展望台,氣候晴朗時,可以眺望周圍50英里以內的景色。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呈現美國典型的一面,在都市建築學方面也頗饒興趣的商業與娛樂中心。自第49街與第50街之間,通過第五街的Promenade Gardens內,四季花草茂盛,美麗如圖畫,公園四周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大廈,諸如PCA Building、Radio City Music Hall,Center Theatre等。NBC與ABC的製作室就是RCA大廈的第70樓。
自由女神 Statueof Liberty
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紐約灣的利勃坦島上,像高約46公尺。自由女神像內部中空,可搭電梯直達神像頭部。此外,還有新設的移民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
聯合國 The United Nations
紐約的歷史系由曼頓產生,而現代世界史則與聯合國密切相關。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廣達18英畝的地基上,就興建著著名的聯合國大廈。聯合國容許觀光客依到達先後次序入內參觀會議情形。
中國城 Chinatown
中國城已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城內居住的華裔第二代約有六千人。中國城位於ChathamSquare的西邊一部份,城中主要街道為Mott。城內有中國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乃是世界最大美術館之一。自由代東方到現代,有關美術史的重要事項,一一呈現眼前。內中有一美國館,可由館中陳列品窺知初期美國人的生活狀況。
華爾街 Wall Street
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銀行大廈,除了大通銀行之外,紐約股票交易所,美國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的史跡的國立紀念館、聯邦廳等,都在這條街上。
世界貿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是紐約一處新的名勝,樓高110層,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層建築物。在這幢高層建築物中,除了貿易公司之外,有運輸公司、通信機構、銀行、保險公司、海關等公私機構,凡與貿易及港灣活動有關的活動,均集中於此。有12萬人在建築物中工作。世界貿易中心佔地達16英畝之廣。
華盛頓
(WASHINGTON D.C) 首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位於馬里蘭州與弗吉尼亞州之間。范圍與哥倫比亞特區相同,市區面積174平方公里,人口57.8萬(1993),其中黑人約佔70%。標准都市統計區還包括馬里蘭的2個縣、弗吉尼亞的4個縣及費爾法克斯、福爾斯徹奇、亞歷山德里亞3個城鎮,人口320萬。市區位於波托馬克河和阿納卡斯蒂亞河匯合處的東北岸「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22米,僅西北角有和緩的起伏高地。氣候冬冷,夏熱,全年濕潤。年平均氣溫.12.6℃,7月20-31℃,1月3--6℃;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
1790年國會決定在波托馬克河畔建都。城市規劃為巴羅克建築與凡爾賽、巴黎的建築形式相結合,以國會大廈、白宮等建築物為中心修建林蔭大道向四方輻射,再於其間增築格狀街道。
華盛頓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僅以政府行政職能為主的現代化大城市。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政府公務及各企業的業務活動,其次是旅遊業。製造業只佔經濟結構的一小部分。聯邦政府禁止在該市發展工業。例外的是為本地行政與文化機構服務的印刷出版業、食品工業、高級化妝和服裝業等。
從市中心起,以北、東、南3條國會大街和邁爾為分區的基線,可把市區分為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4區。其中心部位有建於低矮丘陵國會山的國會大廈,大廈西北約2.5公里處為總統居住的白宮。國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有「聯邦三角」建築群,包括聯邦政府各部、機構以及國家美術館、國家檔案館、泛美聯盟、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和聯邦儲備大廈等。國會大廈東鄰為最高法院大廈,附近的國會圖書館為僅次於莫斯科列寧圖書館的世界第二大館,毗鄰的莎士比亞圖書館以藏莎翁著作及其研究文獻而著稱於世。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樓座落於波托馬克河西南岸。
全城有數百處紀念建築物、紀念碑、雕像等,大部與歷屆總統有關。在市區西部、波托馬克河東岸的綠化地帶,有歷史上3位總統的紀念地:華盛頓紀念塔面臨波托馬克河公園,為白大理石的方尖塔,高169米,可俯視全市景色。沿河是著名的日本櫻花林;紀念塔西面有林肯紀念堂,為古希臘式建築,堂外有36根白大理石圓校,象徵當時組成國家的36個州;內有林肯坐像;紀念塔南面有傑斐遜總統紀念堂,堂外有他的騎馬雕像。1971年又建成約翰。肯尼迪中心,包括現代化的劇院、音樂廳、歌劇院、交響樂院和芭蕾舞劇院等。
華盛頓多公園、林蔭道和草地廣場。最大是羅克公園,佔地710公頃,在市區西北。著名的大學有建於1789年的喬治敦大學,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利堅大學和霍華特大學等,後者為全國最大的黑人學生占優勢的大學。
20世紀60年代建成長158公里的市內「鐵路運送系統」。包括地下鐵道和地面鐵道,通達市內和郊區各地。最大鐵路站「聯邦車站」位於國會大廈東北。有華盛頓、杜勒斯和巴爾的摩-華盛頓3個客運國際機場,其中華盛頓國家機場是國內最繁忙的機場。
華盛頓紀念碑 Washington Momument
為紀念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興建,塔高55英尺,內部中空,有電梯可直達塔頂展望台。
傑佛遜紀念堂 Jefferson Memorial
紀念起草獨立富言與權利章典的作者傑佛遜而興建於EastPotomacPark內,可眺望泰達灣的地點。整個建築物呈圓柱狀,象徵傑佛遜總統完整的人格,紀念堂內鑄有傑佛遜總統銅像。
林肯紀念堂 Lincoin Memorial
為紀念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而興建,林肯總統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和解放了南方的黑奴,這一偉大的歷史功績,為今日美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白宮 The White House
美國總統宮邸。於1792年10月由華盛華總統親臨奠基,但華盛頓總統未能目睹其完成即進行逝世,因此,最先使用此一官邸的乃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白宮東側一部分建築可供人們參觀。
史密蘇尼博物館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4年根據英國化學家JamesSmithsonian的意見而建造的。史密蘇尼博物館是一總稱,內中包括了航空太空館、美術工藝館、歷史技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建築物。拉埃脫兄弟試乘的第一架飛機KittyHawk就陳列在館內。
國會 The Capitol
美國參、眾兩院構成的國會就在這里舉行會議。國會內天花板與牆壁上繪滿了以建國史為題材的壁畫。可自由前往參觀,也可參加有向導作說明的觀光團。
國會圖書館 Libraryof Congress
是一幢文藝復興時代式的建築物,圓形天花板由各式玻璃鑲成的,二千扇玻璃窗製造出極好的採光效果,國會圖書館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林肯總統在格的斯堡發表的著名演說的草稿,就保存在館內。
㈡ 美國的資料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國 旗
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左上角為藍色星區,區內共有9排50顆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顆、一排5顆交錯。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50顆星代表美國50個州,13道條紋代表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據華盛頓說:紅色條紋象徵英國,白色條紋象徵脫離它而獲得自由。更普遍的說法認為,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自由,藍色則象徵忠誠和正義。
國 徽
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美國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書「合眾為一」。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徵美國國旗。禿鷹的上方是藍色天空中13顆星,四周光芒萬道,環繞著雲朵組成的圖案。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美國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橄欖枝和箭象徵決定和平與戰爭的權力;禿鷹上方的群星圖案象徵著擁有主權的新生共和國。
首 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
政 治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與制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制的政黨制度。採用兩黨制。
民 族
美利堅民族84%、印第安人12%等
宗 教
美國是一個沒有國教的多宗教國家,宗教信仰極為普遍。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猶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4%,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9%。(1989)
歷 史
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在1776年後的100年內,美領土幾乎擴張了10倍。2000年12月,布希當選為美第43任總統
人 口
2.703億(1998年底)。其中白人佔83.4%,黑人佔12.4%,亞洲人佔3.3%。
地理位置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
氣 候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
禮 儀
在美國,朋友之間通常是熟不拘禮地招呼一聲「哈羅」,哪怕兩個人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以示親熱。但在正式場合下,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在美國,握手時,男女之間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緊,如果對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年長的先伸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賓主之間,則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掐下手套。如果因故來不及脫掉手套,須向對方說明原因並表示歉意。還應注意人多時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見面時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後順序一樣,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子介紹給女子,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稱呼隨便舍姓喊名 大多數美國人不喜歡用先生、夫人或小姐這類稱呼,他們認為這類稱呼過於鄭重其事了。美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並把它視為親切友好的表示。美國人之間,不論職位、年齡,總是盡量喊對方的名字,以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土等。與人交談莫問私事,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和美國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為宜。社交場合 女士優先 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都要謙讓婦女,愛護婦女。步行時,男子應該走在靠馬路的一邊;入座時,應請女子先坐下;上下電梯,應讓女子走在前邊;進門時,男子應把門打開,請女子先進。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子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子;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子可以走在前邊,為婦女找好座位;進餐時,要請女子先點菜;同女子打招呼時,男子應該起立,而女子則不必站起,只要坐著點頭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時,男子必須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東西掉在地上時,男子不論是否認識她,都應幫她拾起來。禮貌用語多多益善 在美國,不論什麼人得到別人的幫助時都會說一聲「謝謝」,即使總統對待者也不例外。美國人在一家人之間也是客氣話不離口,不僅夫妻之間如此,對小孩子們說話也常帶「請」和「謝謝」,這樣,孩子便自然地養成了講禮貌的好習慣。
節 日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2月12日 林肯誕辰 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 聖瓦倫丁節---「情人節」
2月18日 華盛頓誕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聖帕特里克節 Saint Patrick's Day
4月1日 愚人節 Fool's Day
4月…日 復活節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5月…日 植樹節(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五)
5月…日 母親節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5月26日 陣亡將士紀念日 Memorial Day
6月14日 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6月…日 父親節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7月4日 美國獨立日 Independence Day
9月1日 勞動節 labor Day
10月12日 哥倫布日 Columbus Day
1O月…日 退伍軍人節(10月的第四個星期一)
10月31日 萬聖節 Halloween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
11月27日 感恩節 Thanksgiving Day
12月25日 聖誕節
語 言
英語、西班牙語(一些少數民族)
經 濟
19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很大利益,經濟急劇增長,變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勞動生產率、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有較為完善的國民經濟宏觀體制。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200美元,雄居主要工業國家榜首。
教育制度
美國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研究院,小孩滿5歲進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進入小學一年級,小學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美國的主要城市
費 城
(Philadelphia) 美國第五大城,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全稱費拉德爾菲亞。位於該州東南緣,特拉華河與斯庫爾基爾河的交匯處,東距大西洋142公里。市區面積352平方公里,人口158.6萬(1990);大市區包括費城等5縣和新澤西州的卡姆登等2縣約140個城鎮,總面積9202平方公里。
城市背靠阿巴拉契亞山麓台地,沿兩河之間的狹長半島伸展,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0米。經特拉華河和運河通往大西洋。斯庫爾基爾河及其支流流經山麓台地「瀑布線」,富水力資源。鄰近東賓夕法尼亞煤田。氣候溫和濕潤,冬、夏平均氣溫分別為0.2℃和24.9℃,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美國歷史名城。17世紀初為瑞典人移居地。1682年由英國教誼會派移民始建城市,「費拉德爾菲亞」之名取自希臘語,意為「兄弟之愛」。1701年設市。到18世紀中葉,已發展為英國美洲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地位重要。1774-1775年兩次大陸會議在此召開,通過獨立宣言;1787年在此舉行制憲會議,誕生了第一部聯邦憲法。1790-1800年曾是美國首都。19世紀以來,鐵路和港口發展很快,製造業興起,1860年製造業產值曾佔全國30%。現仍為美國主要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還有化學、電機、電器、機械、鐵路機車、汽車等重要工業部門,被稱為「美國的魯爾」。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亦負盛名。全市約2/5就業人口從事工業。工廠企業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圍、特拉華河沿岸各衛星城鎮。如城北的莫里斯維爾(鋼鐵)、特倫頓(鐵路機車),城南的埃迪托納(飛機)、切斯特(汽車、造船)、威爾明頓(化學),城東的卡姆登(食品)等。商業和金融業也較發達。美國第一所銀行和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現大市區內有2萬余家零售、批發商,商業職工占總就業人口的1/5,有商業銀行58家,互助儲蓄銀行7家,為美國第三聯邦儲備區銀行總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國造幣廠。
費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港區沿特技華河西岸分布,岸線長達80多公里,有300個碼頭。航道水深12.2米,河口處達16.6米,可供遠洋海輪出入;有運河溝通特拉華河和切薩皮克灣,水深7.6-10.7米。設有面積約29公頃的自由貿易區。有3條鐵路干線,稠密的公路網與港口連接,水陸聯運便捷。市內有地下鐵道和高架鐵路,公共交通設施完備。大市區內有6座大橋橫跨特拉華河,與對岸新澤西州各城鎮相連。費城國際機場位於市中心西南12公里處,客、貨運量在國內居前列。
市區以居河間地正中位置的本廣場為中心,聳立於廣場的市政廳塔樓為城市制高點;廣場四角各有一林蔭廣場。街道布局呈棋盤狀。城市安靜,適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稱。市區居民38%為黑人,郊區居民則95%為白人。經中央廣場的麥凱特大街和布魯德大街是東西和南北兩大幹道。麥凱特大街和本廣場西側的約翰』F.肯尼迪大街沿線的新「本中心」為主要商業區,多高層建築。
從市政廳向西北延伸的本傑明·弗蘭克林大街是一條寬闊的林蔭大道,途經費城藝術博物館、羅丁博物館、本傑明·弗蘭克林紀念館和菲斯天文館等重要文化設施,通往費爾蒙特公園。該公園沿斯庫爾基爾河延伸,佔地16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園,內有1876年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會址。城東多歷史遺址。1730年建立的獨立廣場,現為國家獨立公園的一部分,內獨立宮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宣言的地方,珍藏著著名的自由鍾。附近的卡本特廳是第一次大陸會議的會址。建於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華盛頓、弗蘭克林及其他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們的禮拜堂,附近有弗蘭克林墓。城西是大學區,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坦帕大學、聖約瑟夫學院;克爾提斯音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美術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學府。費城管弦樂團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獨立紀念館 Independence Hall
建立於1732年,原為州政府,後於1776年7月,在該處發表獨立宣言。其後,又在該處起草合眾國憲法,從而誕生了美利堅合眾國。
議事廳 Congress Hall
與獨立紀念館連接的建築物。1790年到1800年為止,該處為聯邦議事廳。華盛頓曾在該處被推選第二次擔任總統。廳內留存歷史性遺物極眾。
羅斯故居 Betsy Ross House
這是設計美國國旗星條旗的羅斯夫人的老家。據說,它是1774年由華盛頓總統建議而興建的。附近的Elfreth'sAlley和BladenCoat小路仍留存了十八世紀美國開國初期的形跡,散步其間,易興思古幽情。
羅丹博物館 Rodin Museum
是除了法國之外,收藏名畫家羅丹作品最多的一家博物館。
賓州美術館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創設於1801年的美國最古老的美術館。美國美術界的傑作,幾乎都收藏在該館。
佛蘭克林科技館 Franklin Institute
為了紀念本傑明·佛蘭克林的貢獻而興建的科學博物館,展出運輸、航空、物理、天文、化學資料。
紐約
(New York) 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國最大的金融、商業、貿易和文化中心。位於美國東北部哈得孫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處。市區面積9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人口732萬(1990)。由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昆斯和里士滿5個區組成。此外,還包括自由島、埃利斯島、加弗納斯島、羅斯福島等小島。大紐約市除上述5個區外,還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個縣,面積32400餘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區之一;人口1680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紐約氣候溫和濕潤,全年無霜期276天,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1091毫米,雨日123天。
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蘭人從印第安人手中低價買下曼哈頓島,在近哈得孫河口一角地闢作貿易站,稱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國奪占,改名紐約,范圍擴大到鄰近陸地和長島等處。1686年設市。1789年為美國臨時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此就職。1825年伊利運河開通,紐約到五大潮地區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溝通了美國中西部與大西洋沿岸的經濟聯系,使紐約處於對內對外貿易的重要交接點上。隨著「紐約中央鐵道」及多條鐵路和公路的興建,經濟日益繁盛,紐約成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居民中,種族與民族構成復雜,以黑人(約占紐約市人口總數的25%)、猶太人(20%)、義大利人(15%)、波多黎各人(11%)和愛爾蘭人(10%)五族後裔居多,合計約占紐約市人口的81%。
紐約是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及僅次於芝加哥和洛杉磯的全國第三大工業中心。工業以服裝和出版業最盛;次為化學、電氣器具、金屬製品、食品、化妝品、玩具和煉油等。服裝業集中於曼哈頓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業中心之一。印刷出版業集中於市區,佔有全國約1/6的印刷能力和1/3的出版物。設有全國著名出版社的總部。新澤西所屬的幾個縣,也是主要的工業區,有電機及設備製造、飛機零件、化妝品、化肥、化學、紡織、皮革等工業。
紐約是美國和世界的金融和證券交易中心。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聳立著許多摩天大樓,集中有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工業公司和運輸公司的總經理處。紐約也是美國運輸業最發達的地區,紐約港區岸線總長1200多公里,主要由哈得孫河下游、長島海峽和斯塔滕島西面水域組成;水深9.13米的泊位400多個,擁有現代化的裝卸、干船塢和庫藏設施。貨運量居全國第2(次於新奧爾良),但對外貿易居全國首位(佔全國l/5)。港口與河運、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一個綜合運輸系統,計有200條水運航線、14條鐵路線、380公里地下鐵道、3個現代化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公路網。昆斯區南端的約翰·肯尼迪國際機場為世界上客貨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大市區所屬的各島之間,有多座橋梁和多條河底隧道相連貫,其中通行汽車的重要隧道有林肯隧道和荷蘭隧道(連接新澤西和曼哈頓島)、布魯克林隧道(連接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間河面較狹,有著名的橋梁3座和地下電車道5條。
紐約也是全國文化教育和電視、廣播中心。擁有94所大學和學院,976所公立學校,914所私立學校。紐約市立大學規模最大,包括17個學院和一個研究生所院,注冊學生17.7萬人。哥倫比亞大學是全市創建最早的高校(1754年始建),是最著名的私立大學;其次是紐約大學等。福爾特罕和聖約翰大學是著名天主教會學校。此外還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研機構、藝術中心等。其中最著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洲規模最大的一所。自然歷史博物館也享有盛名。紐約的公園、游樂場、海灘療養地、劇院、歌劇院、音樂廳、畫廊等均佔全國首位。僅公園就有100餘個。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被視作紐約市的「陸標」,建成於1886年,是法國人民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和兩國人民友誼而贈送的禮物。自由女神像連底座約高100米,內有螺旋形階梯和電梯可抵達女神像頭部,頭部內是一間可容40餘人的觀覽廳,可眺望港區全景。
在紐約市的各區中,曼哈頓區居最重要地位,向有「紐約市的心臟」之稱。它位於同名島上,面積80平方公里,在5個區中面積最小。百老匯大街呈東南一西北向斜貫全島,島上著名的旅社、餐館、百貨公司、專業商店、影劇院、音樂廳和博物館大都集中於此。此區中部有洛克菲勒中心,聚集了許多摩天樓群。座落在本區南部第五大道與34街口的帝國大廈,完成於1931年,樓高381米,有102層。1973年又建成「世界貿易中心」大廈,並立兩座方柱形建築,高419米,110層,是目前紐約的最高建築物。中央區西南是「服裝業區」。北鄰為商業繁盛的時報廣場。中央區西部,伊斯特河畔,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矗立著39層的聯合國秘書處大樓(聯合國大廈);其北是聯合國會議廳,南為藏書數十萬冊的聯合國圖書館。中央區以北是中央公園,公園西面有「林肯中心」,佔地約6公頃,是美國的藝術和文化中心,世界各國有名的交響樂隊、歌劇團和芭蕾舞團常到此演出。曼哈頓島南端集中了市政廳和聯邦、州、市、縣許多辦公機構。其東南即為華爾街,東西走向,與百老匯大街斜交。曼哈頓島北端是黑人聚居區哈萊姆區,充塞著破舊的貧民窟。島南有康尼小島,兩島間僅隔狹窄水道,是假日游想的地區之一。
曼哈頓東北隔狹窄的哈勒姆河,是布朗克斯區,面積約140平方公里。三面臨水,西經哈勒姆河通哈得孫河,南隔伊斯特河同長島相望,東為長島海峽。僅北部連接大陸,是紐約唯一在大陸的一個區。有規模很大的現代化火車客、貨運站,工商業都很發達。
布魯克林和昆斯兩區都位於長島西部。前者在島西端,在5個區中人口最多;面積231平方公里。其西部是主要的港口和工業點。區中心商業發達。昆斯區在布魯克林區之東,在5個區中面積最大,329平方公里,有地下隧道和橋梁通達曼哈頓區,是曼哈頓經濟發展的延伸。海陸空運輸都很發達。主要工、商業點靠近伊斯特河,被稱為長島中的精萃。區中央有「森林山」,其旁為同名公園,系1913年所建,景色優美。
里士滿區位於斯塔滕島上。東北隔紐約灣同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相望,面積166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少的一區,也是5個區中經濟規模最小的。建有煉油廠等。東南岸和南岸多公園、海灘和療養地。
帝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
長時期來象徵著紐約摩天大樓的高達102層超高層大廈。頂層高度達1,250英尺
381公尺)。在第86樓上有一展望台,氣候晴朗時,可以眺望周圍50英里以內的景色。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呈現美國典型的一面,在都市建築學方面也頗饒興趣的商業與娛樂中心。自第49街與第50街之間,通過第五街的Promenade Gardens內,四季花草茂盛,美麗如圖畫,公園四周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大廈,諸如PCA Building、Radio City Music Hall,Center Theatre等。NBC與ABC的製作室就是RCA大廈的第70樓。
自由女神 Statueof Liberty
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紐約灣的利勃坦島上,像高約46公尺。自由女神像內部中空,可搭電梯直達神像頭部。此外,還有新設的移民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
聯合國 The United Nations
紐約的歷史系由曼頓產生,而現代世界史則與聯合國密切相關。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廣達18英畝的地基上,就興建著著名的聯合國大廈。聯合國容許觀光客依到達先後次序入內參觀會議情形。
中國城 Chinatown
中國城已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城內居住的華裔第二代約有六千人。中國城位於ChathamSquare的西邊一部份,城中主要街道為Mott。城內有中國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乃是世界最大美術館之一。自由代東方到現代,有關美術史的重要事項,一一呈現眼前。內中有一美國館,可由館中陳列品窺知初期美國人的生活狀況。
華爾街 Wall Street
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銀行大廈,除了大通銀行之外,紐約股票交易所,美國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的史跡的國立紀念館、聯邦廳等,都在這條街上。
世界貿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是紐約一處新的名勝,樓高110層,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層建築物。在這幢高層建築物中,除了貿易公司之外,有運輸公司、通信機構、銀行、保險公司、海關等公私機構,凡與貿易及港灣活動有關的活動,均集中於此。有12萬人在建築物中工作。世界貿易中心佔地達16英畝之廣。
華盛頓
(WASHINGTON D.C) 首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位於馬里蘭州與弗吉尼亞州之間。范圍與哥倫比亞特區相同,市區面積174平方公里,人口57.8萬(1993),其中黑人約佔70%。標准都市統計區還包括馬里蘭的2個縣、弗吉尼亞的4個縣及費爾法克斯、福爾斯徹奇、亞歷山德里亞3個城鎮,人口320萬。市區位於波托馬克河和阿納卡斯蒂亞河匯合處的東北岸「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約22米,僅西北角有和緩的起伏高地。氣候冬冷,夏熱,全年濕潤。年平均氣溫.12.6℃,7月20-31℃,1月3--6℃;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
1790年國會決定在波托馬克河畔建都。城市規劃為巴羅克建築與凡爾賽、巴黎的建築形式相結合,以國會大廈、白宮等建築物為中心修建林蔭大道向四方輻射,再於其間增築格狀街道。
華盛頓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僅以政府行政職能為主的現代化大城市。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政府公務及各企業的業務活動,其次是旅遊業。製造業只佔經濟結構的一小部分。聯邦政府禁止在該市發展工業。例外的是為本地行政與文化機構服務的印刷出版業、食品工業、高級化妝和服裝業等。
從市中心起,以北、東、南3條國會大街和邁爾為分區的基線,可把市區分為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4區。其中心部位有建於低矮丘陵國會山的國會大廈,大廈西北約2.5公里處為總統居住的白宮。國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有「聯邦三角」建築群,包括聯邦政府各部、機構以及國家美術館、國家檔案館、泛美聯盟、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和聯邦儲備大廈等。國會大廈東鄰為最高法院大廈,附近的國會圖書館為僅次於莫斯科列寧圖書館的世界第二大館,毗鄰的莎士比亞圖書館以藏莎翁著作及其研究文獻而著稱於世。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樓座落於波托馬克河西南岸。
全城有數百處紀念建築物、紀念碑、雕像等,大部與歷屆總統有關。在市區西部、波托馬克河東岸的綠化地帶,有歷史上3位總統的紀念地:華盛頓紀念塔面臨波托馬克河公園,為白大理石的方尖塔,高169米,可俯視全市景色。沿河是著名的日本櫻花林;紀念塔西面有林肯紀念堂,為古希臘式建築,堂外有36根白大理石圓校,象徵當時組成國家的36個州;內有林肯坐像;紀念塔南面有傑斐遜總統紀念堂,堂外有他的騎馬雕像。1971年又建成約翰。肯尼迪中心,包括現代化的劇院、音樂廳、歌劇院、交響樂院和芭蕾舞劇院等。
華盛頓多公園、林蔭道和草地廣場。最大是羅克公園,佔地710公頃,在市區西北。著名的大學有建於1789年的喬治敦大學,以及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利堅大學和霍華特大學等,後者為全國最大的黑人學生占優勢的大學。
20世紀60年代建成長158公里的市內「鐵路運送系統」。包括地下鐵道和地面鐵道,通達市內和郊區各地。最大鐵路站「聯邦車站」位於國會大廈東北。有華盛頓、杜勒斯和巴爾的摩-華盛頓3個客運國際機場,其中華盛頓國家機場是國內最繁忙的機場。
華盛頓紀念碑 Washington Momument
為紀念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興建,塔高55英尺,內部中空,有電梯可直達塔頂展望台。
傑佛遜紀念堂 Jefferson Memorial
紀念起草獨立富言與權利章典的作者傑佛遜而興建於EastPotomacPark內,可眺望泰達灣的地點。整個建築物呈圓柱狀,象徵傑佛遜總統完整的人格,紀念堂內鑄有傑佛遜總統銅像。
林肯紀念堂 Lincoin Memorial
為紀念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總統而興建,林肯總統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和解放了南方的黑奴,這一偉大的歷史功績,為今日美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白宮 The White House
美國總統宮邸。於1792年10月由華盛華總統親臨奠基,但華盛頓總統未能目睹其完成即進行逝世,因此,最先使用此一官邸的乃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白宮東側一部分建築可供人們參觀。
史密蘇尼博物館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4年根據英國化學家JamesSmithsonian的意見而建造的。史密蘇尼博物館是一總稱,內中包括了航空太空館、美術工藝館、歷史技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建築物。拉埃脫兄弟試乘的第一架飛機KittyHawk就陳列在館內。
國會 The Capitol
美國參、眾兩院構成的國會就在這里舉行會議。國會內天花板與牆壁上繪滿了以建國史為題材的壁畫。可自由前往參觀,也可參加有向導作說明的觀光團。
國會圖書館 Libraryof Congress
是一幢文藝復興時代式的建築物,圓形天花板由各式玻璃鑲成的,二千扇玻璃窗製造出極好的採光效果,國會圖書館乃是世界最大的圖書館。林肯總統在格的斯堡發表的著名演說的草稿,就保存在館內。
波士頓
(Boston) 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最大港市,馬薩諸塞州首府。位於查爾斯與米斯蒂克兩河河口,東濱馬薩諸塞灣,西南距紐約2卯公里。市區面積121.7平方公里,人口57.4萬(1990);大市區包括薩福克縣和鄰近4縣的一部分,共92個城鎮,面積4867平方公里。
背靠新英格蘭高地,濱海臨河,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僅6.4米。城市初建在查爾斯河口南岸小半島上,幾乎被水域包圍,僅以一條狹窄的地峽與大陸相連。地峽西側原有大片泥沼,稱「後灣」,後填成陸地。現市區面積的1/4仍為水域。氣候溫和濕潤,1月平均氣溫-1.6℃,7月22.9℃,年降水量1080毫米。
波士頓是美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630年由英國清教徒始建。港口距歐洲較東海岸其他城市近,海上貿易漸盛,促進了城市發展。18世紀中葉以前一直是英屬北美最大城市和殖民統治中心。1770年發生英軍槍殺當地平民的「波士頓慘案」。
㈢ 世界油畫大師名字
不計其數,不知道你說的是故去的,還是在世的?
故去的大家一般比較公認,在世的不一定。
告訴你幾個故去的吧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
義大利文藝復興:
佛羅倫薩畫派
喬托——《猶大之吻》、《逃亡埃及》
馬薩喬——《失樂園》、《納稅的奇跡》
波提切利——《春》、《維納斯誕生》
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
米開朗基羅——《創世紀》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雅典學園》
威尼斯畫派:
喬爾喬內——《田園合奏》、《沉睡的維納斯》
提香——《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花神》
委羅內塞——《里莫家的宴會》
丁托累托——《聖馬可的奇跡》
尼德蘭文藝復興:
凡 艾克兄弟——《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布魯蓋爾——《農民的婚禮》
德國文藝復興:
丟勒——《四使徒》、《草叢》
荷爾拜因——《亨利八世像》
巴洛克美術:
卡拉瓦喬——《女占卜者》、《召喚聖馬太》
貝爾尼尼——《聖德麗莎的幻覺》
哈爾斯——《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自畫像》
維米爾——《讀信的少女》
雷斯達爾——《猶太人墓地》
霍貝瑪——《米德爾漢尼斯大道》(並木道)
魯本斯——《劫奪呂希普斯的女兒們》《蘇珊娜。福爾曼》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委拉斯開茲(委拉斯貴之)——《教皇英洛森十世》
格列柯——《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洛可可美術:
華多——《愛情島朝聖》
布歇——《浴後的黛安娜》
弗拉戈納爾——《鞦韆》
夏爾丹——《餐桌上的炊具》
庚斯博羅——《藍衣少年》
學院派:
阿尼巴勒。卡拉奇——《美惠女神為維納斯梳妝》
勒布倫——《大法官賽古埃騎馬像》
布留洛夫——《龐貝城的末日》
古典主義:
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
大衛——《賀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
安格爾——《泉》
浪漫主義:
籍里柯——《梅杜薩之筏》
德拉柯羅瓦——《自由領導人民前進》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
布萊克——《上帝創造亞當》
羅塞蒂——《看!神的侍女》
密萊——《奧菲利亞》
莫羅——《莎樂美在希律王前起舞》
勃克林——《死島》
現實主義:
庫爾貝——《石工》
米勒——《拾穗》《晚鍾》《播種者》
杜米埃——《三等車廂》
柯羅——《孟特芳丹的回憶》
盧梭——《老橡樹》
康斯太布爾——《運乾草的馬車》
門采爾——《軋鐵工廠》
柯勒惠支——《織工暴動》
特羅平寧——《織花邊的姑娘》
菲多托夫——《少校的求婚》
彼洛夫——《送葬》
克拉姆斯柯依——《無名女郎》
列賓——《伏爾加河的纖夫》
蘇里柯夫——《近衛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老橡樹》
列維坦——《弗拉基米爾卡》
蒙卡奇——《死囚牢房》
印象主義:
馬奈(馬內)——《草地上的午餐》
雷諾阿——《包廂》
德加——《歌舞團芭蕾舞學校的舞蹈課》
莫奈(莫內)——《印象。日出》《池塘。睡蓮》
畢沙羅——《蓬圖瓦茲的紅屋頂》
西斯萊——《聖馬丁運河風景》
惠斯勒——《藝術家母親肖像》
卡薩特——《藍色扶手椅中的小女孩》
新印象主義:
修拉——《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西涅克——《早餐》
後印象派:
塞尚——《蘋果與橘子》《聖維克多山》《紅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梵高(梵谷)——《向日葵》《星夜》《纏綳帶叼煙斗的自畫像》
高更——《兩個塔希提少女》《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去?》
納比派:
波納爾——《餐桌和庭院》
維亞爾——《公園》
野獸派:
馬蒂斯——《舞蹈》
弗拉芒克——《紅樹》
表現主義:
蒙克——《吶喊》《青春期》《生命之舞》
克利姆特——《滿足》《吻》
立體主義: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三個音樂家》
勃拉克——《水罐與小提琴》
未來主義:
巴拉——《鏈子上一條狗的動態》
波丘尼——《城市的崛起》
達達主義:
杜尚——《下樓梯的裸女》
超現實主義:
達利——《記憶的持續性》
米羅——《羽毛美麗的鳥》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在黑色正方形中間》
蒙德里安——《百老匯連奏爵士樂》
克利——《圍繞著魚》
亨利摩爾——《斜倚的人體》
巴黎畫派:
莫迪里阿尼——《橫卧的人體》《馬格麗特坐像》
夏加爾——《舉著葡萄酒杯的二重肖像》《生日》
亨利。盧梭——《夢》
以上這些人基本都可以稱得上大師,他們的畫幾乎都是價值連城。不過這還不全,還有落下的一些,不能一一列舉,請各位同行諒解。
其他還有前蘇聯的和歐美現當代的一些,個人覺得沒大有意思,就不推薦了。
㈣ 非洲木雕象墩的資料
非洲木雕 開放分類: 藝術、美術、非洲、雕刻、木雕 目錄• ▲非洲雕刻簡介 • ▲藝術風格 • ▲類別 • △班巴拉人木雕 • △多貢人木雕 • △塞努福人木雕 • △巴加人木雕 •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約魯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庫巴人木雕 • △巴盧巴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約魯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庫巴人木雕 • △巴盧巴人木雕 ▲非洲雕刻簡介 凡是到過非洲的人,無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從威猛高大的非洲獅,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從罕無人跡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處都體現著非洲毫無掩飾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這塊遼闊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傳統藝術,那是幽玄與瑰麗,粗獷與嫵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藝術則更具一格,曾在無數人的心中激盪並引起美的思索。畢加索則毫不客氣地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 非洲的雕刻並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臉上的兩隻眼睛無非是隨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經意拉出的一條開口,鼻子則概括成簡略的幾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勢去其形,頭飾與耳朵的誇張似乎是人神之間的一種意境。據說畢加索的立體畫風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幾何形狀面具的啟發。這類大寫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細節的刻劃,局部看,顯得十分隨意簡單;整體看,卻透露出一種活潑鮮跳的內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載體,它的地位如石雕於歐洲,如陶瓷於中國。木雕藝術代代傳承,學徒經過三年左右的觀察和模仿逐漸掌握這一技能,當然,最後沒有結業考試。雕刻者或全職或兼職,這取決於周圍的需求,在他們的社會里這些藝人備受尊敬(蘇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塊的樹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鑿子和錘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過燒烤或者用木灰著色,色彩則來自植物和礦物質。由於多用未完全乾燥的木頭雕刻(據說是為保全它的靈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養,防止裂縫出現。 非洲的雕刻多為宗教題材,包括面具在內的雕刻造型全部為靜態,而且多為單個人物。雕刻並不注重寫實,而是試圖展現一種自然的本性。他們大多認為有一個萬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運轉。人們藉助宗教祭祀儀式,讓這些神靈降臨到雕塑里,並從它們那裡獲取神靈的庇護和智慧。他們相信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而木雕正是其祖先靈魂的化身。也許是為了讓靈魂有較大的空間棲身,非洲人物形象的頭部顯得格外突出。 美國第斯曼夫人曾恰當地為非洲的藝術作結:「非洲的藝術製作,不是徒供欣賞,而是為神靈與王者服務。而其作用,非為裝飾,過去以迄現在,都是為社會生存而表達與支持他們的基本精神價值。」 ▲藝術風格 熱帶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藝術傳統。當我們看到黑人民族熱情奔放的舞蹈聽到激昂動人的鼓聲的時候,不由得會想起另一種無聲的藝術——黑非洲雕塑文化。奈及利亞的雕刻藝術代表著非洲雕刻藝術的精粹,凝聚著黑人祖先的靈巧智慧。奈及利亞的雕刻包括諾克雕刻、伊費雕刻和貝南雕刻,有石頭的、青銅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種材料。伊費和貝南雕刻精緻優美,幾乎可與同時期的歐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帶有種族偏見的西方學者認為,這些傑作根本不能出於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臘、羅馬或葡萄牙大師創作的。實際上,這些優美別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藝術家獨立創作出來的。 從雕刻風格上來看,熱帶非洲西部和東部的雕像有很顯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動而富有想像力;東部的雕像則比較單調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喬克維族、約曾巴族的雕像是寫實的,線條具體細膩,生動優美,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態。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則很程式化,幾乎所有的雕像都出於一個模子,表情比較僵化呆滯。占羅族面具的特點是長團臉、尖鼻子,眼睛裡蘊涵著一股憂郁的神色。與之相反,馬里的多員族、布吉納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豐滿,蘊含著活力和生命的氣息。 雖然我們在非洲雕刻中沒有感到古希臘雕刻的那種溫暖柔和靜穆偉大,沒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的特點,但是我們卻可以欣賞非洲雕刻的造型獨特、激動人心的形象。非洲藝術家們用他們的雙手,使真實的事物完全變形,形成了與原來形態結構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顯示出大膽的創造精神、強烈的節奏感以及新穎的構思。 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熱帶非洲(也就是西非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傳統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熱的熱帶氣候很容易毀壞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無法保存下來。但是木雕創作手法源源流長,有著古老的傳統,呈現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原始木雕像,與歐洲雕像不同——沒有正常的人體形態,沒有復雜的動作,也沒有多人物的構圖,而是通過非常誇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這種怪誕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對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著一種感人之深的純朴、稚拙、粗獷,並富有紀念性和節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存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另一種轉移。他們強烈崇拜死者,認為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相信他們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們認為靈魂需要一個新的躲避場所——就像人的軀體一樣,在那裡靈魂才能繼續生存。於是他們創造了雕像來容納死者的靈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種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對於黑人來說,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無關緊要,主要是給幽靈製造一個棲身之處。他們認為宗教儀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靈魂、大自然的靈魂、神祗靈魂的化身,認為小雕像附著靈魂的本性。 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們使用的主要材料。他們既使用軟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鐵木、紅木和烏木。用硬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軟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並被塗上白、黑、紅褐三種鮮艷的顏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製成,往往呈直立狀態,沒有任何轉身姿勢,沒有手勢動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藝術作品的特點:節奏感!黑人藝術家通過安排雕像的各個部分的體積、形式及空間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達著各種感情。他們賦予雕像不同的節奏,使作品產生出穩定感或靈巧感、重量感或輕盈感、宏偉感或優雅感。 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類型經過許多世紀的演變,又發展為無數種變體。雕像藝術家經常在橢圓體的頭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沒有瞳孔,一條豎的細縫貫穿眼睛中間,形成一種憂郁的眼神。還有用白色貝殼作眼睛,甚至用釘子、玻璃珠子等發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用一條寬的或窄的縫隙來表現。縫隙中,有時表現出牙齒,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質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庫巴族國王雕像等。 巴庫巴的意思為「閃電部族」。相傳巴庫巴族曾有過一百二十四個國王,他們都是神靈的後代。大約於公元一至十世紀巴庫巴族遷居到剛果河流域。據說,他們由一個英俊的國王率領越過了四條大河,到達了山庫魯河。傳說中的剛果國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藝的能手,他們精通五金手藝,懂得使用銅和鐵,善於從事木雕手藝。第九十三世國王沙巴·博隆貢果在位期間,剛果城邦達到了昌盛時期。沙巴·博隆貢果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他在黑非洲歷史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國王。在他即位之前,為了精通各種手藝,他周遊各地求人學藝。他向巴彭德人學習刺綉、紡織等。沙巴·博隆貢果登基後,立刻召集許多著名的木雕師在宮廷里給他雕刻塑像。木雕藝術由此迅速發展,並形成了一種雕刻國王塑像的藝術傳統,保持了很長時間。現存的十九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叉盤坐,身上佩帶刀劍,帶有很多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其中一個手持鐵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國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剛果王國的一個偉大的工匠,以製作鐵鑄人像而著稱。巴庫巴王國的第一百零九世國王卡塔·姆布拉紀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國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單面御鼓,頭戴盛滿象徵尊貴的貝殼帽子。 ▲類別 非洲黑人部族創造的木雕藝術包括人物雕像、動物雕像和人們參加各種儀式時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兩臂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很少著色,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如貝殼、珠子、銅環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舉臂且多同動物雕刻在一起的樣式,特徵為硬木,灰或斑紅色,動態優美。有的人像具男女兩性之特徵。較近代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多貢人的面具洗練而大膽,還有多層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為沃爾特河流域部族,定居象牙海岸北邊、布吉納法索、馬里等地。 其作品分 5 類:①德布勒雕像。身軀、四肢細長,頭小,頸細。②德格勒面具。夜間葬禮時使用的盔形面具,對稱、工整、庄嚴。③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突出,臂長,曾設有黑奴轉運站的塞內加爾葛雷島肩後傾,背曲 。④鳥的雕刻,鳥為塞努福部族象徵,多成展翅狀。⑤噴火獸面具,眼鼻周圍飾各種動物如野豬、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河遷到幾內亞的部族 。木雕頭傾,碩大,尖尖的鷹鉤鼻,軀體由無手胳膊支撐,龐大呈桶狀,腿粗而壯。各階層均有相應面具,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於幾內亞灣,與古羅人、塞努福人混居。他們多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總以寫實態度創作,因此人物性格鮮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肅穆雅靜,手置前胸,腿粗壯豐滿,兩膝稍微內轉,軀體長而圓潤,並有裝飾性文身,表面塗黑,磨光發亮。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鮑勒人雕像優美動人,表情安靜古雅。 班巴拉人是馬里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布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發式也很別致。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復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像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胡須,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台座上。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練、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像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庄嚴寧靜。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發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鶴、兀鷹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徙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聯系。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發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祗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它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裹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對象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麼看到鮑勒人和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們在塑造對象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胡須;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發,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緻。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南共和國)、多哥和迦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對象,雕像色彩鮮艷,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唇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發飾復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艷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爾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扎伊爾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彩,保存了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扠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它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接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謝納-馬盧拉麵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艷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彩。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范圍,包括扎伊爾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郁的內容,其特徵是:發飾復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發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對象。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裡,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
㈤ 非洲南部的木雕有什麼樣的
非洲木雕
開放分類: 藝術、美術、非洲、雕刻、木雕
目錄• ▲非洲雕刻簡介
• ▲藝術風格
• ▲類別
• △班巴拉人木雕
• △多貢人木雕
• △塞努福人木雕
• △巴加人木雕
•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約魯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庫巴人木雕
• △巴盧巴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約魯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庫巴人木雕
• △巴盧巴人木雕
▲非洲雕刻簡介
凡是到過非洲的人,無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從威猛高大的非洲獅,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從罕無人跡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處都體現著非洲毫無掩飾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這塊遼闊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著悠久的傳統藝術,那是幽玄與瑰麗,粗獷與嫵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藝術則更具一格,曾在無數人的心中激盪並引起美的思索。畢加索則毫不客氣地說,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 非洲的雕刻並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體寫意的手法,臉上的兩隻眼睛無非是隨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經意拉出的一條開口,鼻子則概括成簡略的幾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勢去其形,頭飾與耳朵的誇張似乎是人神之間的一種意境。據說畢加索的立體畫風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幾何形狀面具的啟發。這類大寫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細節的刻劃,局部看,顯得十分隨意簡單;整體看,卻透露出一種活潑鮮跳的內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載體,它的地位如石雕於歐洲,如陶瓷於中國。木雕藝術代代傳承,學徒經過三年左右的觀察和模仿逐漸掌握這一技能,當然,最後沒有結業考試。雕刻者或全職或兼職,這取決於周圍的需求,在他們的社會里這些藝人備受尊敬(蘇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塊的樹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鑿子和錘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過燒烤或者用木灰著色,色彩則來自植物和礦物質。由於多用未完全乾燥的木頭雕刻(據說是為保全它的靈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養,防止裂縫出現。
非洲的雕刻多為宗教題材,包括面具在內的雕刻造型全部為靜態,而且多為單個人物。雕刻並不注重寫實,而是試圖展現一種自然的本性。他們大多認為有一個萬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運轉。人們藉助宗教祭祀儀式,讓這些神靈降臨到雕塑里,並從它們那裡獲取神靈的庇護和智慧。他們相信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而木雕正是其祖先靈魂的化身。也許是為了讓靈魂有較大的空間棲身,非洲人物形象的頭部顯得格外突出。
美國第斯曼夫人曾恰當地為非洲的藝術作結:「非洲的藝術製作,不是徒供欣賞,而是為神靈與王者服務。而其作用,非為裝飾,過去以迄現在,都是為社會生存而表達與支持他們的基本精神價值。」
▲藝術風格
熱帶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藝術傳統。當我們看到黑人民族熱情奔放的舞蹈聽到激昂動人的鼓聲的時候,不由得會想起另一種無聲的藝術——黑非洲雕塑文化。奈及利亞的雕刻藝術代表著非洲雕刻藝術的精粹,凝聚著黑人祖先的靈巧智慧。奈及利亞的雕刻包括諾克雕刻、伊費雕刻和貝南雕刻,有石頭的、青銅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種材料。伊費和貝南雕刻精緻優美,幾乎可與同時期的歐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帶有種族偏見的西方學者認為,這些傑作根本不能出於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臘、羅馬或葡萄牙大師創作的。實際上,這些優美別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藝術家獨立創作出來的。
從雕刻風格上來看,熱帶非洲西部和東部的雕像有很顯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動而富有想像力;東部的雕像則比較單調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喬克維族、約曾巴族的雕像是寫實的,線條具體細膩,生動優美,我們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態。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則很程式化,幾乎所有的雕像都出於一個模子,表情比較僵化呆滯。占羅族面具的特點是長團臉、尖鼻子,眼睛裡蘊涵著一股憂郁的神色。與之相反,馬里的多員族、布吉納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豐滿,蘊含著活力和生命的氣息。
雖然我們在非洲雕刻中沒有感到古希臘雕刻的那種溫暖柔和靜穆偉大,沒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的特點,但是我們卻可以欣賞非洲雕刻的造型獨特、激動人心的形象。非洲藝術家們用他們的雙手,使真實的事物完全變形,形成了與原來形態結構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顯示出大膽的創造精神、強烈的節奏感以及新穎的構思。
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熱帶非洲(也就是西非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傳統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熱的熱帶氣候很容易毀壞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無法保存下來。但是木雕創作手法源源流長,有著古老的傳統,呈現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原始木雕像,與歐洲雕像不同——沒有正常的人體形態,沒有復雜的動作,也沒有多人物的構圖,而是通過非常誇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這種怪誕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對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著一種感人之深的純朴、稚拙、粗獷,並富有紀念性和節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存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另一種轉移。他們強烈崇拜死者,認為死者永遠存在於活人中間,相信他們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們認為靈魂需要一個新的躲避場所——就像人的軀體一樣,在那裡靈魂才能繼續生存。於是他們創造了雕像來容納死者的靈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種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對於黑人來說,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無關緊要,主要是給幽靈製造一個棲身之處。他們認為宗教儀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靈魂、大自然的靈魂、神祗靈魂的化身,認為小雕像附著靈魂的本性。
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們使用的主要材料。他們既使用軟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鐵木、紅木和烏木。用硬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軟木製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並被塗上白、黑、紅褐三種鮮艷的顏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製成,往往呈直立狀態,沒有任何轉身姿勢,沒有手勢動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藝術作品的特點:節奏感!黑人藝術家通過安排雕像的各個部分的體積、形式及空間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達著各種感情。他們賦予雕像不同的節奏,使作品產生出穩定感或靈巧感、重量感或輕盈感、宏偉感或優雅感。
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類型經過許多世紀的演變,又發展為無數種變體。雕像藝術家經常在橢圓體的頭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沒有瞳孔,一條豎的細縫貫穿眼睛中間,形成一種憂郁的眼神。還有用白色貝殼作眼睛,甚至用釘子、玻璃珠子等發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用一條寬的或窄的縫隙來表現。縫隙中,有時表現出牙齒,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質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庫巴族國王雕像等。
巴庫巴的意思為「閃電部族」。相傳巴庫巴族曾有過一百二十四個國王,他們都是神靈的後代。大約於公元一至十世紀巴庫巴族遷居到剛果河流域。據說,他們由一個英俊的國王率領越過了四條大河,到達了山庫魯河。傳說中的剛果國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藝的能手,他們精通五金手藝,懂得使用銅和鐵,善於從事木雕手藝。第九十三世國王沙巴·博隆貢果在位期間,剛果城邦達到了昌盛時期。沙巴·博隆貢果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他在黑非洲歷史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國王。在他即位之前,為了精通各種手藝,他周遊各地求人學藝。他向巴彭德人學習刺綉、紡織等。沙巴·博隆貢果登基後,立刻召集許多著名的木雕師在宮廷里給他雕刻塑像。木雕藝術由此迅速發展,並形成了一種雕刻國王塑像的藝術傳統,保持了很長時間。現存的十九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叉盤坐,身上佩帶刀劍,帶有很多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其中一個手持鐵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國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剛果王國的一個偉大的工匠,以製作鐵鑄人像而著稱。巴庫巴王國的第一百零九世國王卡塔·姆布拉紀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國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單面御鼓,頭戴盛滿象徵尊貴的貝殼帽子。
▲類別
非洲黑人部族創造的木雕藝術包括人物雕像、動物雕像和人們參加各種儀式時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兩臂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很少著色,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如貝殼、珠子、銅環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舉臂且多同動物雕刻在一起的樣式,特徵為硬木,灰或斑紅色,動態優美。有的人像具男女兩性之特徵。較近代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多貢人的面具洗練而大膽,還有多層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為沃爾特河流域部族,定居象牙海岸北邊、布吉納法索、馬里等地。
其作品分 5 類:①德布勒雕像。身軀、四肢細長,頭小,頸細。②德格勒面具。夜間葬禮時使用的盔形面具,對稱、工整、庄嚴。③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突出,臂長,曾設有黑奴轉運站的塞內加爾葛雷島肩後傾,背曲 。④鳥的雕刻,鳥為塞努福部族象徵,多成展翅狀。⑤噴火獸面具,眼鼻周圍飾各種動物如野豬、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河遷到幾內亞的部族 。木雕頭傾,碩大,尖尖的鷹鉤鼻,軀體由無手胳膊支撐,龐大呈桶狀,腿粗而壯。各階層均有相應面具,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於幾內亞灣,與古羅人、塞努福人混居。他們多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總以寫實態度創作,因此人物性格鮮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肅穆雅靜,手置前胸,腿粗壯豐滿,兩膝稍微內轉,軀體長而圓潤,並有裝飾性文身,表面塗黑,磨光發亮。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鮑勒人雕像優美動人,表情安靜古雅。
班巴拉人是馬里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布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發式也很別致。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復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像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胡須,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台座上。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練、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像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庄嚴寧靜。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發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鶴、兀鷹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徙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聯系。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發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祗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它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裹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對象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麼看到鮑勒人和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們在塑造對象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胡須;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發,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緻。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南共和國)、多哥和迦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對象,雕像色彩鮮艷,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唇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發飾復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艷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爾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扎伊爾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彩,保存了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扠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它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接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謝納-馬盧拉麵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艷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彩。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范圍,包括扎伊爾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郁的內容,其特徵是:發飾復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發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對象。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裡,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
㈥ 狼犽榜皇上身邊帶面具的那些人是什麼大
非洲傳統工藝: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馬里最大的一個部族,除沙漠地區外,遍布全國。他們是一個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堅持自己的傳統宗教和風俗習慣。他們的木雕像特徵是:臉面凸起,唇部方尖,發飾下墜,姿態生硬而有力。一種叫「塞古」的雕像,其鷹鉤鼻從頭越額而下,身軀細長並呈圓柱形;半圓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較下的部位;兩臂自然下垂,手部寬大,呈爪狀或手掌張開,有突出的蛙嘴,發式也很別致。而且很少塗顏色,但附加裝飾品和金屬釘,有的嵌入貝殼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銅環。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頂飾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徵,當地青年男女喜歡在喜慶節日時,用這種飾物裝飾自己。班巴拉人經常將羚羊題材用於木雕,但並不是一成不變地重復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動物形象結合起來,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在尼日河上游,有一種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點是兩角向上而又向外彎曲,口形大張,好象在歡叫;後背有一個優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紋;表面光滑,圖案勻稱;羚羊腿用曲折線表現。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蘇古尼面具所代替。這種構圖是一種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這類構圖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軀幹上有一些動物形象(蜥蜴﹑馬﹑小羚羊),並且在上面經常雕上一個女人像。
多貢人木雕
多貢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他們是幾百年前從南方遷徙來定居在廷巴克圖以南的。其木雕藝術,同多貢人一樣,具有獨特的個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約產生在200多年以前。這是一種舉著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動物雕刻結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這種雕像的特徵是:木料堅硬如石,多為灰色或斑紅色,動態生動優美,極其富於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兩性的特徵:面部有胡須,乳房突出,臍帶顯著,後背彎曲,臀部線條突出並猛然折斷,多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寶,有的拿著斧頭,還有抱著孩子的。較近代的多貢人雕像,構圖趨於幾何形體,具有庄嚴寧靜之感。特徵是:雕面明顯,雕線多呈直角形,身軀與四肢有形似寶石的切面,臍帶呈金字塔形,頭部往往形成一個半圓形,在下額處切斷,兩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兩耳為半圓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兩個人像並排安放在一個台座上。多貢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練﹑大膽而概括的形式處理的。其特徵是:形狀細長,有時呈長方形,凹頰與鼻樑明顯分開,鼻樑呈長方形或人字形,富於裝飾性,口形好象一個突起的圓錐體,人面造型與動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貢人還有一種多層面具,帶有一個鏤空雕刻的頂飾,高達5米。卡納加面具是一種有「■」式圖案的圓形面具,頂上有祖先像。對這種圖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它是獵取飛鳥的象徵;也有人認為,它是多貢人神話鱷魚的象徵。多貢人面具種類多達80餘種,都用於舞蹈裝飾。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爾特河流域的農業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邊以及布吉納法索和馬里的某些地區。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風俗習慣。他們的雕刻作品大體上分為5類:德布勒雕像。身軀與四肢細長並呈圓柱形安放在一個狹窄的底座上,頭部有時很小,頸部細長。舉行祭祠儀式時使用這種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間舉行葬禮時使用的一種形狀不大的盔形面具。頂上有一個抽象人像,沒有胳臂。構圖對稱﹑工整,面部表情庄嚴寧靜。雕像作品。形式簡練,充滿活力。向前突出的身體各部(頭﹑乳房﹑臍帶等)形成一種韻律感。發飾有一遮蓋前額的下垂物,面頰突出,乳房圓尖,腹部在臍帶處向前突出,兩臀細長,手腳有時誇大形似獸爪。肩膀後傾,背部彎曲,具有一種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騎馬像,在送葬時把雕像放在帶蓋的祭皿上,有時把雕像裝飾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農民舉行農活競賽時則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鳥的雕刻。鳥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徵,雕刻形式簡單,往往雕成展翅的樣子,有時鳥的形象也作為裝飾品安放在面具上。噴火獸面具。這種面具用於宗教儀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圍,有各種動物形象,如野豬﹑袋狼﹑水牛﹑羚羊﹑鱷魚﹑猿猴﹑鶴﹑ @鷹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從尼日河發源地遷徒到幾內亞來的。雕刻風格與班巴拉人有些聯系。特點是:形式簡單,頭大,有尖尖的鷹鉤鼻,發式新穎;頭部前傾,由兩祗無手胳臂支撐著;身軀龐大而呈桶狀,有的腰部緊縮,兩腿短小粗壯。巴加人各階層都有相應的面具。在收獲季節或葬禮時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體積龐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個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這種面具的光滑面與雕出的線條﹑魚脊骨花紋及其它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銅釘作為裝飾,形成平衡和諧的感覺。還有一種高2米的班達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較高階層人的代表。
鮑勒人和古羅人木雕
鮑勒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鮑勒人同居住在這裹的古羅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並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鮑勒人和古羅人對象牙海岸的藝術都曾做過貢獻。鮑勒人和古羅人的雕刻藝術很有特色,如果認為非洲藝術風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鮑勒人和古羅人這種有素養的藝術之後就會得出相反的結論。雕刻是鮑勒人和古羅人用來給他們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們在塑造對象時,總是以寫實的態度來進行創作,在遵循傳統習慣時,沒有放棄對人物個性的典型刻畫,因此所創造的人物性格鮮明。鮑勒人雕像姿態肅穆雅靜,多為立像或坐像;雙手放在胸前或撫摸胡須;雙腿粗壯豐滿,兩膝微向內轉;身軀修長而圓潤,並雕有明顯的裝飾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發亮,塗油抹黑。古羅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細。鮑勒人的面具也很優美動人,面部表情安靜古雅。胸部極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額頭上的裝飾性刺花,波紋起伏的頭發,臉龐的曲線輪廓,都證實鮑勒人藝術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幾內亞灣沿岸,他們的木雕藝術十分雅緻。如阿庫阿巴雕像,是民族風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這種雕像是婦女帶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夠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權。「金凳子」是一隻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葉包鑲的。這種神凳的基本樣式不斷地改變,後來以金銀薄葉鑲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鏤空細工雕成的。
約魯巴人木雕
約魯巴人是非洲較大的民族之一。他們大都定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廣大地區,並且深入到達荷美(今貝南共和國)﹑多哥和迦納境內。這個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東方藝術的影響,又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他們創作的木雕多以象徵手法表現對象,雕像色彩鮮艷,串珠裝飾豐富,而人和動物形象相配合又是這種藝術的主要特點。約魯巴人木雕種類有:國王﹑貴族和酋長雕像,寶座上的雕像花紋,寺廟門口兩側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壇上的神像以及各種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徵是:嘴唇豐滿前突,眼睛大睜﹑瞳孔圓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碩大下垂。約魯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並按照一定的宗教儀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兩種:格萊德面具,呈半球狀,戴在頭上或斜扣在額前。前額向上傾斜,發飾復雜,雙目圓睜,表情豐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狀套帽形,套戴在整個頭上。有的被雕成大張著嘴,眼睛突出的雙面頭像,在頭頂上聳立著一個龐大的色彩鮮艷的裝飾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奈及利亞東南及尼日河三角洲東部,以務農為業。他們的面具作品有白臉女人和黑臉男人,人像雕刻,身軀及頸部細長,頭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爾寬果河﹑盧伊河及因濟亞河之間西部,他們的面具形式新穎,構圖協調,其特點是,睫毛彎曲,眼瞼下垂,前額突出,顴骨高突,下頦細尖,鼻尖稍微上翹,鼻孔露出。
巴庫巴人木雕
巴庫巴人居住在扎伊爾開賽河及其支流桑庫魯河之間。雕刻藝術豐富多彩,保存了下來的19個國王雕像,都是兩腿交扠盤坐的坐像,並佩戴刀劍及其它表明個人特殊成就的標志。巴庫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種外表鑲有銅葉的大型木盔面具,額頭顯著突出,用豎線把寬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連接起來,參加會社儀式戴這種面具。馬桑博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藤框,上面覆蓋棕櫚葉,並用縫上去的附屬物如貝殼﹑串珠和皮革塊等作為裝飾。祗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長從前佩戴它,用來強迫女眷服從他的領導。現在舞蹈演員佩戴它,在市場上表演節目。謝納-馬盧拉麵具。這種面具色彩鮮艷美觀,裝飾富於變化,豐富多彩。眼睛雕成圓錐體形,周圍鏤刻出許多小孔。
巴盧巴人木雕
巴盧巴人居住的范圍,包括扎伊爾的東南部,遠至坦尚尼亞和姆韋魯湖一帶。他們的雕像沒有粗糙怪誕的形式和憂郁的內容,其特徵是:發飾復雜多為十字形或波浪形,頭發與前額分界明顯,兩眼成杏核狀,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見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則以部落英雄為主要對象。每個酋長都有威嚴的雕像。一種稱作「乞婦」的女人像更富於表情。孕婦在臨產前經常把這種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門前,過路的人把禮物放在那裹,產婦在產期可以不致於因為不勞動而生活困難。在巴盧巴人的風俗習慣中,面具沒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們也雕刻一些生動的面具。如基佛韋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紋,並在溝紋內塗上白色。這種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長和訪問高官顯赫時佩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