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法院碰瓷
『壹』 我把碰瓷我的老人告上法庭期間,他害怕到猝死了,我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他的死亡和你的起訴行為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死亡的,法院應當中止審理,等待被告的繼承人是否參加訴訟。如果經通知參加訴訟,依法變更被告。如果經通知,其繼承人不參加,應當依法作出判決,並可以強制執行被告的遺產。
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其遺產繼承人沒有放棄繼承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變更被執行人,由該繼承人在遺產的范圍內償還債務。繼承人放棄繼承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被執行人的遺產。
簡而言之,如果老人的財產被其子女繼承,你被碰瓷的錢法律仍然支持你追回。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採納支持。
我是付律師,關注我,交一個律師朋友。
『貳』 員工一年內告了9家用人單位,法院為何會認定這是「碰瓷」行為
康某曾在入職三天後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並於當年12月將用人單位告上法院,要求用人單位給他14萬元的“經濟賠償”。這不是個例,而是康某“賺錢”的手段,最高紀錄是一年告9家用人單位。
法院調查發現康某在多個省份牽涉勞動合同案件,是以此為生的勞動合同“碰瓷慣犯”,最終中山市人民法院對康某處以5萬元的罰款。
『叄』 一年內告9家用人單位被認定碰瓷,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勞動者往往都是弱勢群體,和企業之間幾乎每一次都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因此在勞動者和企業兩者之間打官司,大部分人都會同情勞動者。可是這一次一個案件,偏偏顛覆了大家對勞動者是弱勢群體的認知。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企業應該如何做才能不被職業碰瓷?
其實很多的受害者都是中小企業,因為這些企業他們法律意識薄弱,用工不規范,管理制度缺失,因此這就讓那些勞動者找到了漏洞,因此惡意製造一些原因,讓用人單位將自己辭退。所以企業需要加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同時規范用工,合法合規,這樣才可以有效防範這種事情發生。
『肆』 關於碰瓷,碰瓷為什麼不判刑
沒有明確的證據的話碰瓷不容易被判刑如果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是碰瓷並且造成的情節嚴重的話就可以構成詐騙罪。
法律分析
本罪往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欺詐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為的成立。。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條 盜竊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使用欺騙手段騙取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百一十條之一明知是偽造的發票而持有,數量較大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數量巨大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伍』 上海一騎手為還賭債一個月碰瓷10次遭上訴,法院最終是如何判決的
近日,在上海市發生了一件“自作自受”典型案例,一名在生鮮店打工的騎手,因為欠下了賭債,所以便想到了利用碰瓷來獲得了了賠款,在一個月內先後造成了十起交通事故,獲得了幾千元的賠償。但是該騎手的陰謀還是沒有逃過警方的火眼金睛,警方很快便調查出了真相,並且將該騎手起訴到法院了,法院最終判定該騎手詐騙罪名成立,判處270天有期徒刑,並且罰款3000。
最後,因為這名騎手的詐騙罪行昭然若揭,而他的違法罪名也已經成立了,所以上海市人民法院在一審中,處罰這名騎手罰款三千元、有期徒刑270天,希望他這一次能夠真正長教訓。
『陸』 遇到碰瓷 對方起訴,法院會怎麼判
遇到碰瓷後,首先應該報警,找公安部門處理。碰瓷在法律上屬於詐騙行為。當然,你也可以起訴到法院,但首先應先報警處理,對你有利。
『柒』 員工1年告了9家用人單位被認定碰瓷,法院對其進行了什麼處罰
5月10日左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勞動爭議十大典型案例,案例涉及勞動報酬、經濟補償等內容,涵蓋了一些普遍的爭議情況的典型案件。
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康某存在篡改重要證據並在訴訟中進行虛假陳述的行為。而且,康某亦確實存在頻繁、短暫地與不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再以各種其他理由解除勞動關系後通過訴訟謀取利益的情形。對於康某所提交的證據以及據此主張的訴訟請求均不予採納,對經傢具廠確認的工資數額予以確認。同時,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妨礙民事訴訟為由,決定對康某進行罰款5萬元。
但是不得不說康某之所以能夠碰瓷成功,並短短的幾年間一直碰瓷不同的企業,說明這些企業存在讓人“敲詐勒索”的條件,並沒有按照勞動法給勞動者應有的勞動保護和待遇。
這起案件不僅僅是康某“職業碰瓷”,更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很多企業並沒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去執行。
『捌』 員工一年內告了9家用人單位,法院為何會認定為是「碰瓷」行為
被判定“碰瓷”,是短時間內有多次相關訴訟,且理由都差不多。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網上發布了和勞動爭議有關的十大典型案例。在這些案例中,有一個2018年的案件非常特殊,具體是一個人進入一家傢具廠工作,入職三天就被違法解除勞動關系,此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近14萬元。
這件事聽起來很奇葩,傢具廠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可是該員工的行為,也有“碰瓷”的嫌疑。後來經過法院的調查,發現該男子5年內參與了30餘件勞動訴訟,僅僅是2018年就有10件。在法院的判決中,認為男子故意篡改證據,且虛假陳述一些事情,最終判決妨礙民事訴訟,罰款了5萬。
這個案例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除了案件本身之外,網友們還質疑“碰瓷”的意思。按照常規的認知,被碰瓷的人都是無辜的路人,他們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是受害者。
然而在相關案例的涉事企業中,顯然是他們存在法律不允許的行為,才會被鑽了空子。希望有關部門懲罰“碰瓷”人員的同時,調查一些公司,這樣才能讓勞動者,享受到應有的權力。
『玖』 起訴過多也違法,員工1年告9家用人單位被認定碰瓷,背後真相究竟如何
大家出門在外工作都想找到一個好企業或者好老闆,畢竟這些都能滿足了,可以免除一個打工人的後顧之憂,但是現實往往也是挺無奈的,畢竟如今的用工制度並不盡是如此完善,所以難免也會發生員工和企業之間的糾紛問題,雖然在勞動糾紛當中法律基本上都會偏向於弱勢的勞動者。但是大家何曾有沒有想過,勞動者也會在打官司當中存在碰瓷的行為,可謂讓人大開眼界。
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勞動者能夠勇於做出行動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畢竟運用法律武器去維權也是要講究實事求是,一切都要依據事實的根據去進行,不能做出任何的篡改隱瞞,屬於自己的一定要去合法爭取,不屬於自己的更不要放棄自己原本做人的原則去無理要求。
『拾』 被人碰瓷,將我告上法院,該怎麼辦
你主張對方是「碰瓷」,應當提供對方是「碰瓷」的相關證據,不能舉證的,你的主張不能成立。
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 誰舉證」的制度
1、《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1款規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第4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以上法律法規闡明了我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法官在審判中對舉證責任進行分配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