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最高法院
『壹』 英國的三權分立和美國的三權分立有什麼區別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可以彈劾總統,但是美國建國200多年來,國會從來沒有通過總統彈劾案。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比較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們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權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門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1929年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權取得美國總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美國聯邦法院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一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羅斯福為推行新政,於1936年3月6日進行
三權分立
了「爐邊談話」,將矛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法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了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並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保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
英國的內閣制
英國的權力分立跟美國的有很大程度的差異,主因是英國的政治現實跟其他地方的不同。英國的議會由上、下院組成。
上議院也叫貴族院,主要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的重要人物組成。上議院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按照英國的傳統,上院議長由大法官兼任。英國的大法官亦即法律大臣,位高權重,不僅是全國司法界領袖,而且是內閣部長。
下議院又稱平民院或眾議院,其議員由選民按小選區多數代表制直接選舉產生。
下議院行使立法權、財政權和行政監督權。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議案、議會辯論、經三讀通過、送交上議院通過,最後呈英王批准頒布。議會的財政權由下議院行使,財政大權為內閣一手把持。議會對行政的監督權是通過議員對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質問;對政府的政策進行辯論;批准或否決政府締結的條約;同時議會有權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出現這種情況時,內閣必須辭職,或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
和下議院相比,上議院的權力相對有限,它的職權主要有擱置否決權,有權審查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上議院如果不同意下議院通過的議案,只能將議案拖延1年後生效,對於下議院通過的財政法案,則只能拖延1個月。上議院保留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司法權,是英國最高上訴法院,也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上議院有權受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事和刑事上訴案件,也審理貴族的案件和下議院提出的彈劾案。
基本上英國也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可是英國因為歷史的緣故,並沒有明文的憲法,以致於立法權在三權分立的地位高於其他二權(即行政權及司法權),亦即議會通過的任何法案皆是最高的法案,並不受任何憲法章程規范。英國議會可以通過任何新法案而司法機構是沒有權力宣布該新法案為無效的(案例如Pickin v British Railway Board)。
另外傳統上英國行政的權力是源自二個方面,一是議會通過的法例(Acts),二是英王特權(Royal Prerogative)。英王特權是一些源自英王保有的權力如簽署國際公約的權力,宣戰權,向國民發出護照的權力,特赦權等。英王特權也是司法權不能挑戰的權力。所以總括的說在英國立法權是最高的權力,這個安排亦是憲法的基石。其次的是行政權而最低的是司法權。在英國,司法部門只是按著現有的法例及普通法內的案例對案件作出判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議會(下議院)是民主選舉產生的,但首相(即行政機關首長)一職是英王按慣例,委任組成議會的最大黨的黨魁出任的,亦即是說執政黨在英國是執行政權及立法權的政黨,政府很容易會運用影響力去通過一些對自已有利的法例,例如1965年的War Dam
『貳』 英國最高法院是上議院嗎
不是!抄
英國上院和下院都是立法機構,最高法院是司法機構,在三權分立的政體下,他們是互不隸屬互相對抗的關系。
英國的議會充分體現了君主立憲 的政體特點,下議院由公眾選舉產生,上議院由國王任命,實行了王權與民權的微妙平衡。
『叄』 為什麼英國最高司法機關是議會上院
這應該涉及到英國法律傳統方面的知識吧,英國史我不熟所以不敢亂說。不過可以知道的是議會在英國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一點上法院是不能與其相比的。不是有這么一句話么,「議會除了不能把男人變成女人,把女人變成男人以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雖然有所誇張,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英國,議會的權力是多麼的寬泛。盡管三權分立的概念是由英國人洛克最先提出來,但實際上在英國並沒有真正的貫徹這一原則,英國法學家詹寧斯認為,是民主而不是分權制度保證了英國人民的自由。
但實際上,雖然不像美國有那麼完備的三權分立制度,但是在英國憲法中還是體現了某種分權制衡的因素。從1215年的大憲章到1688年光榮革命後制定的權利法案,都賦予了議會以一定的司法權,而1701年通過的王位繼承法則規定,法官非經兩院彈劾不得被免職,由此確定了法官的獨立地位。而在現實中,大量的民事案件都在級別較低的治安法庭(Magistrate's Court)得到解決,只有很少的案件會上訴到上訴法庭(Court of Appeal),更不用說是上議院了(House of Lords),因此,上議院對於民事案件的最終審判權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
『肆』 英國法院系統的最高法院
是刑事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的合稱,並非獨立的法院,也不是最高審級。
『伍』 英國沒有最高法院
有上訴法院 ,同時上議院是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最高法院
英國的法院制度
現代英國法院
1873年《司法法》統一了一系列法規,1925年重新起草為《最高法院司法(統一)法》,推翻了整個傳統的英國法院結構。當代英格蘭有一個含有兩個部門的上訴法院,一個部門管轄民事案件,一個部門管轄刑事案件,常常是由同一個法官主持審判。
英格蘭在諾曼征服(1066年)以後,皇權逐漸延伸至封建領主,到13世紀初期,盡管完全意義上的地方法院還未廢除,但是從御前會議演變來的中央法院----即財政法院(the Court of Exchequer)、普通訴訟法院(the Court of Common Pleas)和王座法院(Kings Bench)的至上地位已經得到確立。普通訴訟法院審理涉及普通臣民間的案件,而王座法院審理涉及高爵位的人之間的案件並充當上訴法院。不久皇家巡迴法院(itinerant royal courts)設立,以節省民事訴訟當事人去首都威斯敏斯特的人力財力並審判在被刑事起訴關押在郡監獄的人。到14世紀,中央法院的首要職能就是聽審來自巡迴法院的上訴案件。16世紀,作為一個由大法官執行的與眾不同的一套法律體系的衡平法的出現,至少是暫時地打破了法院的統一。
管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持續著,直到1875年, 《1873年司法法》開始實施才告終止,這一法令規定了最高法院包括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和上訴法院(the Court of Appeal)的審判權。純粹出於管理目的,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管轄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分為三個部分:衡平法官法庭(Chancery)、家事法庭(Family)和王(女王)座法庭(Kings Bench)。從上訴法院有時可上訴到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樞密院司法委員會(the 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審判來自英國殖民地及英聯邦國家的上訴案件。
1873-75年的《司法法》保證了普通法的規則和衡平法的原則在同樣的法院都被執行。現在1981年《最高法院法》已取代了先前的立法。
A)民事法院處理私人間的糾紛,其目標不是懲罰而是盡可能恢復當事人雙方以前的狀態。民事法院包括: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上訴法院,高等法院,郡法院the county courts和治安法院the Magistrates Courts。
B)刑事法院處理被指控犯罪的人,並決定他們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再決定犯罪分子應承擔的後果。英格蘭和威爾士當前的法院系統的建立幾乎全部都依靠過去一百年來通過的法律:1873-75年的《司法法》;1971年的《法院法》。
刑事法院的結構從低到高的級別如下:
治安法院the Magistrates Courts
刑事法院the Crown Court
王座法院分院Divisional Court of the Queens Bench Division
上訴法院:刑事分院
上議院
大部分刑事案件由治安法官審理,因此沒有陪審團。判刑的程序和審判的程序必須分開,判決有罪是陪審團的程序(證明責任必須讓人滿意),判刑則交給了法官。
治安法官是由御前大臣the Lord Chancellor以女王的名義任命,一個治安法院有三個作用。首先,它是一個審判法庭。治安法院是一個行使簡易審判權的法院,它在無陪審團參與的情況下審理和判決案件。它們審理不重要的簡易罪(輕微盜竊、酗酒、交通肇事),大多是判6個月監禁和/或2000英鎊罰款。其次,它是一個預備調查法院地。一個被控可訴罪(譯者註:由大陪審團起訴)的人在沒有被治安法官審查之前是不能被刑事法院審判的。這個階段就是廣為人知的委託程序。第三,某些治安法官得審理兒童(14歲以下)犯罪和青少年(14歲至17歲)犯罪。
刑事法院the Crown Court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建立於1972年,受御前大臣the Lord Chancellor直接領導,它分為六個巡迴區,高等法院法官由御前大臣the Lord Chancellor推薦由女王任命。在整個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主要城市定期開庭。它包括高等法院的王座分區法官、巡迴法官和記錄法官recorders(兼職法官)。他們在陪審團參與下開庭。中央刑事法院the criminal court就是人們所知道的「奧貝利」,只審理倫敦市區和郊區或在公海上發生的可訴的刑事案件。
有三種類型的法官在刑事法院開庭。高等法院法官、巡迴法官和記錄法官。在刑事法院可訴罪按審理目標分為四類,所有的這些案件只要有無罪辯護的提出,則法官必須在由12位市民組成的陪審團的協助下決定。在倫敦,中央刑事法院創立於1834年,即人們所知道的「奧貝利」。從刑事法院來的上訴案件由上訴法院刑事分院決定。
王座法院分部是一個審理對刑事法院定罪和判刑提出上訴的案件(刑事上訴法,1968年)它包括英格蘭皇家首席大法官the Lord Chief Justice of England,上訴法院法官the Lords Justices of Appeal和一定數量的由御前大臣the Lord Chancellor任命的王座法院分院的法官。由三個法官共同審理一個上訴案件。
對上訴法院的判決可再次上訴到上議院。上議院是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最高法院。1876年的《上訴管轄權法》組建了一群終身薪水制的上院議員----普通上訴貴族the Lords of Ordinary或法律貴族Law Lords。五個普通上訴貴族組成上議院的刑事審判權。上訴必須至少由三個普通上訴貴族共同審理。每一個貴族發表獨自的意見,但判決採納多數人的意見。
C)上訴法院檢查初審法院的工作並糾正其錯誤。
『陸』 英國最高司法機關是什麼
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
英國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版士實行普權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柒』 英國最高法院的介紹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國的一所最高法院,對於英格蘭法律、威爾士法律(由威爾士國民議會為威爾士制定,並與英格蘭存異的法律除外)及北愛爾蘭法律三個司法制度下的事務擁有終審權,也是這些司法管轄地區的最高上訴司法機關。
『捌』 英國最高法院的英國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在蘇格蘭法律擔當的角色則相對有限,此外,對於因權力下放而衍生的訴訟,最高法院亦擁有審判權。這些涉及權力下放而衍生的訴訟,是指關於北愛爾蘭行政院、蘇格蘭政府及威爾士議會政府三個地方政府,涉及其法律權力的訴訟、以及由這三個地方政府的立法機關因制定法律而導致的訴訟。最高法院現址位於倫敦西敏的前米德爾塞克斯市政廳(Middlesex Guildhall)。
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乃依據《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第三章而設立,並於2009年10月1日起開始運作。它的司法權力主要繼承自上議院,這些權力過往一直由12位同時擁有上院議員身份的常任上訴法官(Lord of Appeal in Ordinary,通稱「上議院高等法官」)行使。至於涉及權力下放事務的審判權,過往則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執掌。
聯合王國最高法院無權審理來自蘇格蘭的刑事案件,這些案件一概由蘇格蘭的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Justiciary)審理,因此蘇格蘭高等法院是當地的最高刑事法院。然而,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則一如昔日的上議院,繼續有權審理來自蘇格蘭高等民事法院(Court of Session)的上訴案件,但要上訴獲最高法院受理,就必先要由兩名蘇格蘭大律師(Advocate)確認上訴理據合理。
『玖』 英國最高法院的成立背景
設立最高法院的主要論據,在於原本的上議院不應集立法權及司法權於一身,而最高法院首任院長菲利普斯勛爵(Lord Phillips)亦指出,昔日上議院具備終審權,令人混淆之餘,亦有違三權分立的原則。
受歷史因素影響,英國過往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未有明確分清,而一旦司法人員同時擁有立法或行政權力,就使到司法審訊潛在不公平的因素,有可能違反《歐洲人權公約》內的規定。基於這種背景,有意見認為昔日由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審理案件,隨時可受《歐洲人權公約》挑戰。然而,資深法官廖柏嘉勛爵(Lord Neuberger)則擔心,聯合王國最高法院法官有機會比昔日上議院的法官擁有更多權力,從而使到他們權力膨脹。菲利普斯勛爵曾回應承認的確有這種風險,但他認為實際發生的機會不大。
設立最高法院的建議,最初由工黨的布萊爾政府在2003年6月正式提出。在提出建議前,由於政府未有廣泛咨詢公眾,使方案初時備受一定爭議,不過建議後來仍在國會得到詳細討論。在2004年間,上議院一個特別委員會對成立最高法院的正反意見作出詳細審視,經修訂後方案最終隨《2005年憲制改革法案》獲通過而正式落實。政府在籌建最高法院期間,估計總籌建開支約為5,690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