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擔當
❶ 法院里的人的職責各是什麼
人民法院以及基層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能是:(1)審判刑事案件回和民事案件;(2)通過審判活動,懲答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3)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4)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5)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6)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❷ 法院的官職是怎麼排的(從小到大)
法官的官職是副庭長、庭長、副院長、院長等。法官的等級分十二級:1,首席大法官;2,大法官:一級、二級;3,高級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4,法官: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
❸ 法院的人員組成是怎樣的
審判人員: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包括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法院院長,或者被任命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必須具有法學專業知識。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必須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法官依法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
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按照需要可以設助理審判員,由本級人民法院任免。助理審判員協助審判員進行工作。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提出,經審判委員會通過,可以臨時代行審判員職務。
司法人員: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但是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期間,是他所參加的審判庭的組成人員,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由原工作單位照付工資;沒有工資收入的,由人民法院給以適當的補助。各級人民法院設書記員,擔任審判庭的記錄工作並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3)法院的擔當擴展閱讀
法院共有四級。
1、基層法院:指縣級、不設區的市級、市轄區設置的法院。除了法律規定由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外,其餘一切民事案件都由基層法院管轄。
2、中級法院:人民法院體系的一個層級,其上級單位是高級人民法院,布局在省、自治區內的地區和自治州,設區的市以及直轄市內的人民法院。
3、高級法院:設於省、自治區、直轄市,是省一級的最高審判機關,依法行使審判權並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其上級為最高人民法院,對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4、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成立於1949年10月22日。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以維護憲法法律尊嚴為己任,秉持司法為民之理念,致力於構築法治社會基礎,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
❹ 訴訟擔當與訴訟承擔聯系與區別
借別人的答案來說明一下吧。
我國應設立任意訴訟擔當制度
——從對一個案例的分析談起
案例:甲在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傷。經交警部門處理,甲與肇事者丙達成了損害賠償協議,該協議約定丙在五日內一次性賠償甲人民幣2萬元。但到期後,丙並無款賠付。甲與其妻乙多次找到丙要求其按協議給付賠償款,而丙在給付了5000元以後,對餘款寫下欠條一張,內容為:欠到乙人民幣1.5萬元,兩個月後內付清,欠款人:丙,日期。兩個月後,因丙分文未付,於是乙以原告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丙立即給付賠償款1.5萬元。
對本案的處理,即對乙是否具有原告資格及其理由,存在以下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因侵權損害賠償屬於民法上債的范疇,而債是可以轉移的,本案應該推定甲已經將債權轉移給了乙,而且丙寫的欠條也可證明其已認可了乙為新的債權人。故乙可以作為原告向法院起訴。
第二種觀點認為,承認甲與丙達成的侵權之債的協議。但民法上的賠償損失在性質上是一種財產流轉關系,該債權的實現與否,關繫到受害人的財產增減。鑒於甲與乙系夫妻關系,故協議所確立的債權應屬於夫妻共同債權,即夫妻為連帶債權人,夫妻中任何一人都可以向債務人主張該債權,即使沒有欠條照樣成立。所以,乙作為原告並不是因受債權,而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實體權利的享有者。故乙具有原告資格。
第三種觀點認為,本案因丙侵犯了甲的健康權而使甲具有侵權之訴的原告資格,但本案中的丙基於侵權的原因事實而與乙發生的合同之債,又使得乙具有了違約之訴的原告資格,因此,其屬於請求權竟合的情況。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可以分別產生獨立的請求權,如因一個請求權的行使便達到目的而發生債權消滅時,另一個請求權也因此消滅。由於兩種請求權的各自獨立,故應當承認請求權可以讓與。兩個請求權可以分別讓與給不同的人,或者自己保留一項請求權而將另一項請求權讓與他人。所以本案中甲、乙可以各自單獨起訴,但不得同時或重復起訴。
第四種觀點認為,乙並不是實體權利被侵害的人。我國民事訴訟法學者一般認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系民事權益被侵犯或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當事人就是案件的實體利害關系人。本案中的1.5萬元賠償款是基於甲的健康權被侵害而形成的,甲才符合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而丙出具的欠條僅是支持其訴訟主張的證據。由於民事訴訟法沒有賦予人民法院可以更換原告的權利,故本案中的乙不能作為原告。
究竟是哪種觀點正確,筆者試作以下法理分析:
首先看第一種觀點。我們知道,健康權是人身權的一種,它是沒有財產內容,不直接體現為一定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其與公民人身緊密相連,具有不可分離性。因人身權被侵害而形成的侵權之債權是否可以轉移,絕大多數國家都未作規定,而往往列舉不得讓與的債權的種類。我國《民法通則》也是把債權讓與規定在有關合同的條款之中的(第91條),對於合同以外的債權可否讓與,則未作規定。有學者認為,因人格權被侵害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讓與。但根據我國一些學者對人身權種類的劃分,其人格權並不包括生命健康權。所以說,對於侵害健康權所形成的侵權之債,其債權讓與既無法律規定,也無理論可循,因而本案中的甲、乙之間不存在債權轉移,乙、丙之間也不存在所謂新的債權債務關系。故乙不應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主張權利。
再看第二種觀點。我們所理解的侵權之債雖屬於債的范疇,但其卻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侵害人實施侵權行為的目的並不是要設立債權債務關系,而法律設立侵權行為之債的目的,在於以此由侵權行為人承擔其不法行為所造成的不利後果,給受害人以救濟,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以使被破壞的正常法律關系得到恢復。因此,侵犯健康權所生之債權不宜認定為夫妻共同之債。而且,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8條的規定,因一方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為夫妻一方的財產,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但本案中我們不難看出,甲乙之間並未對損害賠償費進行約定,而僅是致害人丙寫了欠乙1.5萬元款。故乙不應作為連帶債權人提起訴訟。
關於主張屬於請求權竟合的觀點,筆者以為,請求權竟合理論根本無法適用於本案。請求權竟合是從責任竟合理論引申出來的。當債務人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竟合時,相對於權利人而言就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請求權。但須知,無論是責任竟合還是請求權竟合,其都必須是基於同一個行為或者說是基於同一個事實。本案首先基於丙之侵權,然後又基於一個行為設立債權債務關系,顯然,其侵權與違約並不是基於同一個法律事實,故不符合請求權竟合特徵。再者,責任竟合或請求權竟合都必須在同一當事人之間產生,在不同的當事人之間不能產生竟合。從這個方面來說,本案也不適用請求權竟合原理。所以,本案中就更不存在請求權讓與的問題。權利人任意處分兩個請求權,可能會造成訴訟上的困擾。因此,本案的第三種觀點,筆者實在不能苟同。
從現有的法律規定看,筆者倒是認同第四種觀點。對於侵權之訴,就應該由受害人本人作為原告。因為訴權,是由法律規定的賦予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程序,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權利;它是當事人所享有的進行訴訟的基本權利。 所以,只有受害人甲才是實體權利的享有者,故應當由甲自己作為原告參加訴訟。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所得出的結論都從不同的角度否定乙作為原告。於是,我們進入了一種莫名的困惑之中:乙為何就不能代替甲向丙主張1.5萬元的賠償款呢?
對這個問題進行深思,我們發現,在我國尚沒有建立完善的任意訴訟擔當法律制度。羅森貝克對無條件的訴訟擔當較為推崇,認為只要有權利人的授權就足可以構成任意訴訟擔當。訴訟擔當使權利主體獲得了新的救濟,訴訟擔當人成為適格的當事人,原告的權利人則成為案外人。在日本,一般認為訴訟實施權應連同其實體法律關系中的部分管理處分權一同授予他人,才成立訴訟擔當;而對單純授予訴訟實施權但無任何實體法律關繫上的授權,實務上認為不能成立訴訟擔當。從中看出,在日本,承認訴訟擔當的一般基於兩種情況,一種是訴訟擔當者對於所進行的訴訟有自己固有的利益;另一種是第三人根據權利主體的授權,授予訴訟擔當人實體法上的利益,不過,訴訟擔當人應當就該權利關系有實際參與。我國台灣地區許可訴訟擔當的范圍與日本訴訟擔當實踐內似,也僅在於合夥人的擔當訴訟、群體訴訟中的一人擔當訴訟等少數情況。
我國大陸沒有訴訟擔當這個概念,但是有訴訟承擔、訴訟代位、訴訟信託等詞語,而這些詞語均不是訴訟擔當的同義詞。我國民事訴訟法理論及實務均是不輕易讓第三者進入訴訟領域的,當事人乃實體利害關系人的觀念根深蒂固。如同本文案例中的乙,原本不是實體權益受侵犯的受害人,卻要以自己的名義提起侵權賠償之訴。依一般見解,其當然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筆者認為,只有在建立起訴訟擔當法律 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夠更好的保護民事權利的實現,而要克服現有的無法可依的狀況,就必須從價值上進行研究。為了權利的實現,「允許委託人將實體權利和訴訟實施權一並授予他人,雖然不能避免包攬訴訟的現象,但是與放棄司法救濟的後果相比,多數民眾在受到傷害或利益面臨侵害時能夠選擇授予他人為訴訟擔當的方式予以救濟,是利大於弊。」我國的訴訟代表人制度中就包含訴訟擔當機理。我國也完全可以允許將委託代理人的代理權擴大到實體權,那麼,委託人就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擔當起他人實體權利義務所生訴訟。同時筆者建議,必要共同訴訟人也可訴訟擔當;企業與分支機構、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可成立訴訟擔當;合夥人之間對外可成立訴訟擔當;夫妻之間可成立訴訟擔當;公益性質事件中受害人可因授權給他人而成立訴訟擔當等。如此規定,不僅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從訴訟法上說,在強調公正與效益的前提下,建立任意訴訟擔當制度,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這僅是表面的、宏觀意義上的一種構想。其實,建立一套法律制度肯定需要深入地從多方面研究,並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雖然這種構想目前尚不系統、不完備,但至少這種構想可以解決本案所產生的困惑。總而言之,訴訟擔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必將推動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而且也必將在司法實踐中發揮其特有的功能。筆者的此建議,希望能被正在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採納
所謂訴訟擔當,是指法律明確規定第三人(非系爭實體法律關系主體)為他人而以自己名義作為訴訟當事人提起訴訟和進行訴訟的制度。訴訟擔當理論主要是圍繞第三人代替權利義務主體參加訴訟的場合展開討論的。
訴訟承擔是指訴訟進行中,由於某種特殊原因的出現,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轉移給案外人,由案外人作為本案當事人繼續進行訴訟 。訴訟承擔的基礎實質上是民事權利義務的承擔。
❺ 法院的職能有哪些
人民法院以及基層人民法院的基本職能是:(1)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內案件;(2)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容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3)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4)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5)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6)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❻ 我想投訴一個問題。比方說有這么一回事有人在法院擔當挺重要的一個職位他的愛人也在法院是財務人員。
紀委監委投訴。
❼ 民事訴訟中訴訟擔當與訴訟代理的區別
訴訟擔當是指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因故不能參加訴訟,由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以當事人的資格,就該涉訴訟法律關系所產生的糾紛行使訴訟實施權,判決的效力及於原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訴訟代理是指代理人基於法律的規定、法院的制定或訴訟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託,以當事人本人的名義代為進行訴訟活動的一種制度。
縱橫法律網 韋鋒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