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當場調解
Ⅰ 開庭後法官要求調解可以么
法律分析: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時應當先行調解:(一)婚姻家庭糾紛和繼承糾紛;(二)勞務合同糾紛;(三)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引起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明確的損害賠償糾紛;(四)宅基地和相鄰關系糾紛;(五)合夥協議糾紛;(六)訴訟標的額較小的糾紛。根據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不能調解或者顯然沒有調解必要的除外。根據以上規定,除適用簡易程序需要先行調解的上述6類案件,在不能調解或者沒有調解必要的情況下,都可以依法作出判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Ⅱ 法院的調解會是個什麼場面什麼流程
法院法官在了解雙方爭議焦點之後會同時做雙方的工作,顧名思義就是讓專雙方陳述各自的要求,另屬一方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一方不履行調解書義務的。法院的調解模式一般會有兩種,法官也一般不會完全依據死板的法條來做當事人工作,因此法院不可能強制介入去制定一個標准;現在法院一般都是兩種模式結合起來進行調解。
當面調節;法院和倆方一起談。
背靠背調解;一方迴避,法院一方一方單獨去談。
Ⅲ 開庭當天法官調解成功,有判決書還是調解書
開庭當天法官調解成功,法院出具的是調解書而不是判決書,其法律效力等同於判決書
Ⅳ 法院開庭後法官提出調解是什麼原因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開庭後,法官提出調解的,說明案件情況適合進行調解。人民法院立案之後,對案件進行開庭審理的,法官了解案件情況後,認為案件情況適合調解的,會向雙方當事人提出調解,雙方當事人知道後,願意調解的,法官應當對案件進行調解,當事人拒絕調解的,法官應當盡快對案件進行判決,其中,離婚案件必須進行調解,即使當事人拒絕調解,人民法院也必須履行職責,對案件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一百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堅持不願調解的,應當及時裁判。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但不應久調不決。
Ⅳ 法官調解是什麼
法官調解是指在當事人之間調停疏導,幫助交換意見,提出解決建議,促成雙方化解矛盾的活動。
根據調解的主體不同有:
1、人民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進行的調解;
2、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3、行政調解是基層人民政府或者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4、仲裁調解是在仲裁機構主持下進行的調解。
當事人可以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人民調解員根據調解糾紛的需要,在徵得當事人的同意後,可以邀請當事人的親屬、鄰里、同事等參與調解,也可以邀請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經驗的人員或者有關社會組織的人員參與調解。法院調解的特點如下:
1、在人民法院審判員或合議庭主持下進行;當事人之間屬於和解,是廣義的調解,調解委員會或其它組織的調解,屬於非訴訟調解,不屬於法院調解;
2、當事自願是基本原則,自願體現在完全自願,一方當事人不同意調解的,法院不能強制調解,調解內容的意思表示要真實;
3、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事實一定要清楚而且事非分明,也就是說要依法調解;
4、法定調解,婚姻案件屬於法定調解,包括調解和好,同時也包括調解離婚兩個內容;
5、法院調解與判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調解的生效,以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簽收為生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一百二十五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Ⅵ 民事糾紛的庭前調解有什麼好處及後果
你說的是訴前調解還是立案後未開庭的?
無論前者後者,調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費用,照樣可以出具法院調解書,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調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麼轉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後者,那麼法院開庭判決
Ⅶ 法官庭前調解的技巧
法官必須在司法實踐中認真揣摩,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調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彈性化、開放化、自主化的調解作為「東方經驗」,對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官非常善於做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卻不注重調解的技巧和方法,導致許多案件久調不解、調而未解。法官調解的方法妥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調解的進程和效果。
2、調解時法官首先要及時有效釋明法律法規,對因不懂法的當事人通過講解法律規定使其釋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釋明法律時,態度要誠懇,語言表達要清楚、准確、通俗、親近,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法律規范。當事人之間難以達成調解,有時是因為信息不全面、不對稱、不暢通導致的。法官要暢通信息交流,以對方當事人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傳達,也可鼓勵當事人雙方進行信息的交換,改變當事人之間信息不全面、不對稱的局面,為順利調解打下有利基礎。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並非所有的當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認識者、評估者和決策者。因此,法官作為公正的中立者,應當幫助當事人分析、評估利害,並幫助當事人進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計算和衡量,指導其作出理性的選擇和決策。法官調解時還要善於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需要平衡協調,組成同一方當事人的不同獨立主體之間,作為當事人的組織內部不同成員或次級組織之間,以及當事人與其代理律師之間的利益分歧,也離不開法官的平衡協調。要成功地平衡協調各種利益分歧和沖突,法官必須在展現親和力的同時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協調利益時,應當鼓勵靈活性,要引導當事人把焦點從過去轉向未來,從而消除各方當事人相互之間的戒心,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消弭雙方之間的矛盾糾紛。
4、調有方,大不同。在調解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有調解的意向,法官可應當事人的請求,也可主動提出調解方案,以供當事人參考。司法實踐一再證明,法官通過激勵各方當事人關注雙方相互對立的立場背後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創造力的方案,或者作為第三方提出富於創造力的解決方案並為雙方所接受,收到「雙贏」的結果。這種「增量調解」的方式,不但能實現原有的權利和價值,還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會調,也要會解。在調解時,法官要寓教於調,引導當事人樹立誠實信用意識和履約意識。調解協議的簽訂體現了當事人之間的互相諒解,雙方當事人都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調解協議的達成要求當事人雙方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在主觀上必須誠實、善良,不得假借調解的名義意圖損害對方當事人、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時,法官要告誡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後,應當依約自覺履行,否則將承擔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後果。
Ⅷ 在協調時法官當庭宣布協調和判決金額違法嗎
人民法院的調解始終在案件立案時到判決之前可以隨時進行。
關於仲裁裁決國家間的承認和執行,早在1923年就有《日內瓦仲裁條款議定書》和1927年的《日內瓦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但由於在執行外國仲裁裁決上條件過嚴,手續復雜,不能適應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新形勢。因此,1958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在紐約召開了有45個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的國際商事仲裁大會,於6月10日通過了《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簡稱《紐約公約》,並於1959年6月7日生效。《紐約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必須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除非當事人證明有第5條規定的五項情形之一的,被申請執行的法院可以拒絕承認和執行。日前已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加入丁《紐約公約》,這為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提供了保證和便利,為進一步開展國際商事仲裁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仲裁機構依法作出的裁決和調解書,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裁定以及國外仲裁機構裁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