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法官
A. 求翻譯: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是什麼意思
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法官居中裁判
Equ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prosecutors and defendants, judges refereeing
B. 法官對抗上級法院的裁判是什麼行為
法院對抗上級法院的裁判,是一種,不服從命令的行為
C.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審判方式方面的不同
關於審判方式方面比較明顯的不同應該就是法官的許可權不同。
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必須考慮制定法的規定,根據制定法的規定來判決案件,法官對制定法的解釋也必須受制定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判決。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制定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理案件。在審理案件時,法官首先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案件的事實加以比較,然後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而且,英美法系法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在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3)對抗法官擴展閱讀:
在審判之前,關於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訴訟的程序也是不一樣的。
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用審理方式,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隨後按有關規定來判決案件。
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對抗制,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案件事實加以比較,然後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陸法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美法系
D. 原告、被告、律師、法官 英文怎麼翻譯,在美國的叫法
1、原告:源accuser,plaintiff,complainant,,laimant,prosecutor,在美國一般叫做prosecutor
2、被告:defendant,defendant,indictee,respondent,the accused,在美國一般叫做defendant和the accused
3、律師:attorney,barrister,counsellor,gownsman,lawyer,在美國一般叫做attorney和counsellor
4、法官:judge,deemster,gownsman,judge,judiciary,justicer,law-officer,在美國一般叫做judge
(4)對抗法官擴展閱讀
美國訴訟程序:
1、民事訴訟程序採用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判決。
2、刑事訴訟程序的特點是:聯邦和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罪起訴的制度;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廣泛使用審判前的「答辯交易」,辯護時,民事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律師,刑事案件中的公訴人和被告律師相互對抗爭辯,法官不主動調查,僅起「消極仲裁人」的作用。
E. 什麼是對抗制審判模式
在現代刑事訴訟中,主要存在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兩種基本的訴訟模式。其中,職權主義的非對抗制模式,其特徵主要是強調國家機關的職權作用,審判中主要由法官直接調查主導審判。而當事人主義的對抗制模式,則是以控辯雙方的訴訟對抗和法官的中立聽證為審判結構的基本法理。
F. 為什麼現在的律師那麼囂張打警察,罵法官,公然和國家對抗,甚至鼓
你那來說的不是律師,是黑自社會了
律師是靠嘴吃飯的,用的是法律,要是按你這么說,打警察,被拘留十五天,妨礙公務拘留十五天,那還打什麼官司
還有你說的對抗調查的事,除非發現當事人有著確鑿的犯罪證據或者與犯罪行為有關,否則作為一個正常人是沒有義務配合司法機關調查的
G. 建立「審判中心主義」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在以審判為中心的結構中,辯方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升,形成與控方的實質性對抗。控方在庭審中會面臨更大的變數,證人出庭、交叉詢問、非法證據排除等將形成對控方的壓力。而通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結構改造,對偵查行為形成反向制約,倒逼偵查機關嚴格規范取證工作。
一、從司法操作上看,審判中心主義意味著從案卷向庭審的方法轉換。
以往法官習慣於通過庭前閱卷,對證據進行審查認定,形成內心的確信。「案卷筆錄中心主義」盡管可以對證據進行充分審查,具有深刻的國情基礎,然而卻違反了直接言詞原則,違背程序正義。以審判為中心則意味著工作重心從辦公室低頭閱卷向法庭開庭審案的轉變,最根本的就是通過控辯對抗,在法庭上形成裁判結論,而不是在法庭以外。
二、從審判權運行上看,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從審判管理監督權到審判權的職能回歸。
當前司法改革以「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為特徵,根本的是司法權的科學配置,具體而言就是合理界定審判權、審判管理權和審判監督權的關系,使之運行有序。以審判為中心,就是要求審判管理權、監督權要圍繞審判權運行,服從於服務於這個中心。當前取消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指標,某種意義上,就是權力重新配置的結果。
三、從法治理念上看,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公眾從質疑到信仰的心理換位。
當前少數人存在一種傾向,就是習慣性的質疑司法,對司法不信任,突出表現為信訪不信法、輿論審判、惡意炒作等。以審判為中心就是要發揮司法在社會糾紛化解中的總樞紐和最後一道防線的作用。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通過法官專業化的審判,最終形成裁判結論,從而化解糾紛,保證社會機體的正常運行。在這一過程中,盡管專業化的思維與大眾思維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法官也有義務在法律射程內彌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落差,但是通過正當程序和實體法獲得的裁判既判力應當得到尊重,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認同法律、信仰法律、執行法院判決的氛圍,維護法律權威。
然而在審判實踐中,與以審判為中心相比,還存在證據審查形式化和裁判形式化的問題,如對非法證據不能大膽排除,在打擊犯罪和保護人權上難以平衡;法庭調查側重書面證據,甚至有的公訴人僅僅簡單宣讀證據所在頁碼,對證據的內容不予展示;控辯雙方地位不對等,控辯雙方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對抗;法官缺乏必要的回應,對證據不敢當庭認證,缺乏有效的釋明,心證沒有及時公開,當庭宣判率低等。
四、全面落實審判中心主義,需要相應的保障:
1、制度層面。
法院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排除各種干擾,對非法證據進行強制或者裁量排除,倒逼偵查機關規范取證行為。保證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出庭,藉助交叉詢問制度,保障「眼對眼」權利的實現,形成實質性對抗。通過庭審小結、歸納爭點等方式,及時固定無爭議事實,引導雙方圍繞爭點進行有效率的攻防,在此基礎上形成法官的內心確信,條件允許時當庭宣判。
2、運行層面。
「審者不判,判者不審」是庭審形式化的權力配置根源,落實主審法官責任制,讓法官成為真正的裁判者,才能保證裁判結論形成在法庭,否則「行政化」的庭院長審批會將審判從法庭重新帶回到案卷筆錄中。
3、方法層面。
全面推進審判中心主義,法官要避免幾個誤區。以審判為中心並非單一強調公檢法的相互制約,如對於非法證據排除的案件,未必就是認定無罪,而應當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判斷;審判中心或者庭審中心並不是否定庭前准備程序的重要性,提前閱卷、庭前會議是庭審中心的必要保障;以審判為中心或者庭審中心也不意味著所有的案件都要按部就班走個過場,特別是在司法公開,庭審直播的大背景下,庭審不應當僅僅是一場「秀」,而應當實質化,真正通過庭審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形成裁判。
H. 什麼是糾問式訴訟
糾問式訴訟其對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發端於羅馬帝國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國家的君主專制時期和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亦曾是歐洲宗教裁判的一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我來多說一句: 糾問式訴訟是指法院可根據公眾告發或者當時人控告,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有官方負責。
I. 美國法庭的設施布局是什麼
法官的位置最高,且居於法庭正中,其高度大致使得法官坐著的時候,也比站著的律師和檢察官高出一頭。法官座位背後的牆上不像聯邦法庭,有一塊刻著「我們信仰上帝」的牌子,而是賓州的徽標,邊上是美國國旗和賓州州旗,法庭後面還有一道門,打開就是法官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少的情況下,法官會把辯護律師和檢察官同時叫進辦公室,要麼商量不便向旁聽者和陪審團公開的問題,要麼責備檢察官或律師。有些法庭有陪審員席位,那是在被告人不認罪並要求由陪審團審判的時候才會使用。
(9)對抗法官擴展閱讀
美國的法庭跟中國的很不一樣:首先它是法官個人的法庭,美國憲法規定,法官任職是終身的,除非瀆職或辭職,不受退休和政黨更替的限制。因此每個法庭都會有一些法官個人的風格體現出來,比如有的法官會掛一幅自己的肖像。
法庭里除了檢察官、辯護律師和當事人外,所有的人員都為法官工作,包括速記員、書記員和法官助理。著名中國法專家柯恩教授,年輕時就曾經擔任過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沃倫先生的助理。
中美法庭最大的不同,還是被告人的位置。全美國的法庭,都不像中國那樣,將被告人單獨置於一種包圍的環境中,而是讓被告人跟自己的律師坐在一起(律師和檢察官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站著的,尤其是跟法官說話的時候),與檢察官並排面對法官。這種設計,當是基於普通法根深蒂固的無罪推定的法律傳統。
J. 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
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