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官談
Ⅰ 求出處,美國法官漢德在稅務案件中的經典判詞被收錄於哪本文獻中
《Learned Hands Contribution to the Law of Tax Avoidance》
Ⅱ 為什麼國外法庭上稱呼法官為 「Your Honor」 ,而...
法庭上稱呼法官為 「Your Honor」主要是在美國。這種稱呼是基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法官的審判權利是人民賦予的,法官只是一種職業,沒有特權,被尊稱為「Your Honor」。
Ⅲ 美國最高院法官意見不一致怎麼判
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Federal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的最高審級和最高審判機關,是唯一由憲法規定的聯邦法院。1790年根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立,設於首都華盛頓。最初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5人組成,1869年根據國會法令規定由首席法官1人和法官8人組成,9位大法官中,有1位是美國首席大法官,其產生過程與另外8位大法官一樣。法官均由美國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65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另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薪水不能被裁減。美國憲法規定,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大使、其他使節和領事以及一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有初審權;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法律問題進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聯邦最高法院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 。判決以法官投票的簡單多數為准,判決書寫下各方意見。1882年開始發行官方匯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美國最高法院前任大法官--戴維-蘇特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
Ⅳ 開綠燈造句
1.放過一次違章操作,等於為十次事故開綠燈。
2 當地政府給那家公司開綠燈,容許他們經營證券交易.
3 政府已決定為這項計劃開綠燈。
4 陶表示,明年衛生部極有可能給該標准開綠燈.
5 但是科學家發現一種基因,它似乎可以給乳腺癌擴散開綠燈.
造句網zaojv.com隨機好圖 不顯示
6 這個城市違法活動大開綠燈的現象是全國最嚴重的,對此市長要負主要責任。
7 一些人害怕這是為政府軍血腥鎮壓抗議活動開綠燈,這將意味著很多的生命逝去.
8 美國法官大開綠燈,同意政府資助通用公司的解救方式,將這家身陷囹圄的公司資產賣給由美國納稅人掌控的新公司。
9 哥本哈根將為綠色增長大開綠燈。
10 我們永遠不會給*博開綠燈。
11 不過韋廠長最後拍板,決定打破陳規,給這四個人開綠燈,他們當時的平均年齡就27歲。
12 人們沒有給西方的這些思想開綠燈.
13 互惠協定促紐西蘭開綠燈去年早些時候,光明乳業也認購了紐西蘭乳企Synlait。
14 圖書館的肇老師對方木很不錯,每次方木來借書都大開綠燈,有一些規定不得帶出圖書館的書,也允許方木帶走,不過次日一定要還。
15 葉劉淑儀則認為北京不會在2017年前對香港的「全民普選」開綠燈,主張由北京來決定什麼時間實行全民普選。
16 甚至還有更驚人的傳言,說布希已經懇請俄羅斯總統普京開綠燈,允許以色列對伊朗「做些事情」。
17 出於對經濟發展的迫切追求,當時的政府幾乎對所有項目一律大開綠燈。
18 此外,*品使吸*者的體質下降,也為艾滋病的感染和發病大開綠燈。
19 我們拒絕接受昨天布希總統發表的殘暴無恥的演講,布希的講話為以色列新的沖突升級大開綠燈。
20 不僅如此,在亞洲鄰國強烈的反對和譴責聲中,日本政府竟然充耳不聞,堅持為那種臭名昭著的教材大開綠燈。
21 舉例來說,大多數的猶太人和穆斯林不認為一個已經受精的胚胎具有完全的人形,所以給克隆技術在醫療上的研究大開綠燈。
22 中央電視台一年一度的「3·15」晚會過去十多天,記者回訪了為製造垃圾簡訊大開綠燈、大發利市的上海電信部門。
23 對於程家驥的公私兩便之舉,剛承了他一個大人情的羅上將,又哪裡不大開綠燈呢!十五日,中緬邊境重鎮,侵在綿綿細雨里的保山縣城。造 句 網
24 他強調,在解決問題階段仍要依法辦事,如果訴求中確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會違規為被接見者「開綠燈」。
25 西安到廣州高鐵7小時,小冰估計需要10個氧氣袋,在當地媒體的幫助下,獲得鐵路部門「開綠燈」,把攜帶易用氧氣袋的數量限制臨時提高到15個。
26 考上考不上,全由主試官說了算,叫「通榜」,這就為走後門兒大開綠燈。
27 河南省桐柏縣城郊鄉鄉長頂風違紀,以權謀私,為違法建房戶開綠燈。
28 還特事特辦,在一些原本只有辦出房產證、遷完戶口的才能享受的補貼、民政救助或是醫療上大開綠燈。
29 花東興平常日子除了向上巴結,就是結交像花二一樣的生意人,為那些生意人開綠燈,從而獲取滿兜鈔票。
Ⅳ 《東京審判》
反日情緒如此高漲的今天,又加上幾乎遺忘了所學過的歷史,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有時候難免有些困惑。《東京審判》再現了日本投降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 28名甲級戰犯的過程,喚起了我一些記憶,也幫我理清了一些思路,所以不必追求情節的合理性,演員的演技,一部電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已經可以讓人致敬了。
回來以後網路了一些當時的史料,影片中梅汝傲關於座次的爭取,及法庭上關於皇姑屯、南京大屠殺等訴因的辯論,基本都是真實的,看得人熱血沸騰;影片中另一條線索是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其中兄弟姐妹四個在戰爭的影響下,命運各有不同,卻都以悲劇收場。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雖然僅僅只有六十年,但當時的一切在時間的這邊慢慢的變淡,很少再有人提及。但用看電影的方式重溫歷史,總能喚醒心裡沉睡的一些東西。戰爭的年代,百姓的身上留下的是災難帶來的累累傷痕,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而戰爭的始作俑者雖然被處以極刑,卻無法彌補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樣想來,無比悲哀,所慶幸的是我還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雖然一些自由被禁錮著,但起碼的尊嚴還能夠保持。
梅汝傲說的好:「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在影片的開頭,看見日本人拿著酒瓶辱罵著中國人,雖然被槍擊,但他們倒下以後,我們所受的屈辱也並未消失,聯想起最近「流氓老外」事件,迪斯尼國民素質受指責新聞,還是老話,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工作,做好份內事,國家強大了,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可惜,這樣做的人不在多數,所以,多一些《東京審判》這樣的片子,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評論《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國人必看。為什麼?沖著它的名字,想著它的內容,就足以讓我、讓很多國人涌現出一種莫名的憤恨和愛國的沖動。就在前半個小時,我還在電影院里默默的體會著這部電影。現在,在剛回到家的第一時間,我沒有做任何事,只是打開電腦,開始記錄我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值得留下的記憶。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讓我比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時候,幾個主角義憤和激情的演說辭讓我對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親身坐在電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時候,整個過程卻只有一種木漂於水的輕浮感。明知道這些歷史足以讓人的心感到壓抑和刺痛,但是這些歷史的負重卻堵塞在咽喉處,缺少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力量,讓這些負重瞬間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澱——然而,沒有!!!整個過程中,感受不到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主義以及其伴隨的殺戮、血腥給人帶來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國對歷史事件激辯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惡受到懲罰以及和平得以彰顯的快感和激動。
總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從中國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將整個庭審過程中的一些節點作為重點,還穿插了中國記者和日本記者之間的戀情,某些日本人的覺悟,某些日本青年對戰爭的曲解、對中國的仇恨心態以及報復行為,日本老兵在戰爭後留下的陰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戰爭中響應國家號召被侮辱後的恐懼等等。
印象比較深的重點情節:一是庭審剛開始時梅汝?H對審判座次的據理力爭;一是兩醉酒日本人被美國司機開槍打死的情景;一是溥儀的作證;一是美國法官對東條英機的盤問,以及東條英機最後死硬承認如果可能還會將侵略戰爭繼續進行的丑惡嘴臉;一是日本老闆娘被子彈打死時的情景;最後是對死刑進行投票的情節。
然而,讓我不太滿意的恰恰就是這些重點情節。這些情節並沒有深化和細膩,無法讓人將感情投入,甚至是我這個滿懷激憤、時刻准備投入情緒的觀眾都無法將感情沉澱下去。整個影片中其實時刻都存在爆發點,況且有劉松仁和曾江這兩個老牌的實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擔心他們無法將這些情緒表達出來。然而,不知是編劇的原因還是導演的原因,這些情緒激動的演員卻在闡述一些空洞的說辭,完全沒有力度。這就好像朝你打過來一個大拳頭,讓你顫抖,讓你恐懼,但是打到身上卻沒有想像得那麼痛。
不知道是否導演的角度太過客觀,卻又極力的想用情緒來煽動觀眾,以至於在影片的拍攝中產生一種情緒上的矛盾。整個影片中貫穿的真實的歷史膠片,以及不斷出現的字幕,使得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讓人有一種被人搔你癢癢但是又無法發笑的難受感覺。似想爆發,卻如鯁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來。
還有一點也存在著失誤,那就是整個情緒的導線都是集中在中國法官身上。中國法官力爭座次問題,中國法官說服大家贊同死刑,似乎整個的審判都是中國人在主導,都是中國人在利用大多數的權力來對日本進行鎮壓和報復。這樣容易誤導觀念,誤導情緒。
在演員方面:首先,溥儀的出場應該是一個爆發點。在這個情節上,應該是讓溥儀用平靜而朴實的語氣訴說讓別人氣憤和窩心的事實,但是溥儀的表現更像是在做秀,有很著跡的偽君子的圓滑和無賴;其次,「小偷」和尚的回憶,情緒激憤是對的,但是他回憶的內容還無法讓別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顫栗,應該換個內容並且繼續細膩;再次,美國律師對東條英機的盤問是很不錯的一個部分,有情緒也有內容;還有就是那個日本辯護律師,讓他的辯護詞更為卑鄙和狡猾一點,也許效果會更好……類似的小角色還有很多,但是都有一個總體上的毛病——沒有細膩和深化,只是粗線條的描繪和表演者的沖動肯定是無法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
不過,這些的表演者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現都比較到位。而且,這些演員從外形到氣質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比較符合,在選角上沒有太大的參差,可以表揚。
另外,影片的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銜接有不連貫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斷裂的跡象。比如對東條英機審判的那個場景,鏡頭對准了東條英機的頭頂處,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後下一個畫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國律師的臉上,如果從頭頂處往下推進,再緩慢過渡到律師的臉上,效果會很好。不知道導演怎麼會有這么大的疏漏,顯然監制和剪切的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夠。
總而言之,鄙人認為這部影片原本應該拍得比現在的更精彩,演員的表現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音效也還是有分量的,畫面還算精緻;但是劇本顯然沒有寫到位,該入的不入,該出的倒是出的很開;導演、監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來,真的很平靜,還會有一種很窩囊的感覺。不過,這部影片的意義以及本意還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電影這樣的宣傳手段將歷史的真相揭露到國際社會面前。不過類似作品的後繼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劇本的深度和力度問題,不要再浪費這些優秀的實力演員。
最後,考慮到配音的不真實性,鄙人覺得還是再重看一遍原聲片比較好,也許沒有加工過的聲音會比配音後的更有震撼力。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自從千禧年以後,中國電影就沒了骨氣和血性,讓人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悲觀。歷數這些年來的所謂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都是空洞的卡通式的江湖臆想。《少林足球》、《功夫》則是一種觸景生情的吶喊和宣洩,《卧虎藏龍》、《花樣年華》更不行,華麗的情調只能從單一角度解讀中國的文化,卻不能注入真正的民族精神。
直到今年,《東京審判》的到來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這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描述歷史的電影,同時也是代表所有中國人發出的一聲怒吼,絕不能允許日本人要抵毀真相、顛倒黑白!東京審判已經過去整整六十年了,日本右翼份子一直在試圖篡改歷史,抵賴曾經的侵略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侵略真相否認南京大屠殺、為戰爭元兇立靖國神社、厚顏無恥地申請「入常」……面對這樣赤裸裸的反動行為,作為中國人,我們怎能無動於衷?
還好,《東京審判》站了出來捍衛直相,狠狠地抽了日本人一個嘴巴,鐵證如山,面對正義的審判,日本右翼的信口雌黃只能是螞蟻撼樹,徒勞無功。
多年來,日本文藝界一直都不缺少懷有狼子野心的人,《山本五十六》、《啊!海軍》這種明晃晃地為戰爭狂人樹碑立傳的右翼電影並不可怕,我們要警醒的東西還有很多,如當年在東京大審判期間,黑澤明拍攝《我於青春無悔》來表達反動思想,審判結束後又用《羅生門》暗示每個證人都是各執一詞,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結尾處更是用偽裝的善良把軍國主義思想寄託在日本下一代的兒童身上,無恥到了極點。
還有在日本組建自衛隊期間,黑澤明又假借《七武士》來為自衛隊搖旗吶喊,七個武士保護村莊的故事用意路人皆知,其間借用大量細節來宣揚護衛隊的精神。其實,黑澤明的大部分影片,如《活人的記錄》、《亂》、《紅鬍子》中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法西斯傾向,雖然這些影片的藝術成就很高,但是這種為軍國主義甘當走狗的作風不由人不鄙視!
日本另一位反動大導演是小津安二郎,這個曾經入侵中國的三流軍官,負傷回國後絕口不提戰爭的罪惡,以鼓吹社會和諧和家庭美景揚名世界影壇,一生竭力為日本政府粉飾太平。還有拍攝過《壬生義士傳》的瀧田洋二郎和宮崎駿等大師級導演都是軍國主義藝術家的代表。
當時在日本國內,堅持反戰態度的大島諸、今村昌平等導演的影壇地位是低於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歸根結底,是因為日本政府一直在扶持右翼電影的發展。在那個大師如雲的年代裡,黑澤明在奧斯卡的影響力很大來源於政府的強力支持,而後來的今村昌平能在戛納兩度摘下金棕櫚,憑的就完全是實力了。
日本影人在為軍國主義的重新抬頭在無恥造勢,中國影人絕不能再沉默下去。除了抵制日貨,反對日本入常,我們要做的事還有很多。高群書和他的《東京審判》已經開始行動了,應該不會比《羅生門》拍的更漂亮,也不會比《七武士》的場面更宏大,但是它講的是一件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並牢記的事,我們都應該去認真地看它,愛護它,讓它流傳下去……
為了民族的尊嚴,為了家園能保持純凈和美麗,也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挺胸抬頭地面對外國人,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的《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我們需要的是《東京審判》。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9b429b1010004zw
Ⅵ 中國人偷渡到美國後在加州如何與法官談
很難,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遣送回來.
美國人不會同情他的.如果是政治犯,美國可能會保護他.
Ⅶ 美國法官如何判案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美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遍地都是行行色色的勢力集團、群眾組織,互相牽制,互相制約。美國法官審案時也是如此,雖然是獨立審判,但也有有形與無形的監督或「領導」。
Ⅷ 陳思誠被長澤雅美演技震撼,你覺得她演技怎麼樣
我覺得她的演技還是挺不錯的,特別是在法庭上的那一段,表現的很好。這部劇不知道大家都看過沒有,其實這部劇的好評沒有前兩部高,我個人看了之後也有這樣的感受,不過依舊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這部劇,特別是裡面有幾個鏡頭是讓大家爆笑的。《唐探3》還是採用的推理以及動作的元素,並且異國的元素也還有在延續,然後裡面還有喜劇的元素,這部劇整體的製作品質還是挺高的。這次他們是去到了日本,主人公在日本經歷了一系列的故事,而演員陣容也採用了很多日本的演員,接下來就說被陳思誠誇贊的長澤雅美吧。
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一點用力過猛
我們都知道在第一部的時候,唐仁這個角色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悲情的小角色,那個時候他是在泰國生活最底層的人,身上的市井氣息是非常濃的,這也是他這個角色很討喜的一個地方,接著就是到了第二部,他們去到了紐約,這部劇裡面有一個口音很重的宋義,他的出現讓這部劇的效果又非常的好,可是到了第三部的時候就有那麼一點油膩感覺。比如在第一部的時候唐仁是很喜歡阿香的,然後第二部的時候唐仁就看上了陳英,這次唐仁又看上了小林杏奈,所以這么油膩就有一點反感了。
Ⅸ 如何認識美國的法制精神
英裔美國人保留了各國在司法權上通有的特徵——但他們使司法權變成了強大的政
治權力——怎樣變的——英裔美國人的司法制度在哪些方面與其他所有國家不同——
美國法官為什麼有權宣布法律違憲——美國法官怎樣利用這項權利——立法者為防
范濫用這項權利而採取的措施
根據寫作計劃,我要專用一章來討論美國的司法權。美國司法權的政治作用極大,
所以我覺得必須著重說明,免得因一筆代過而被讀者忽略。
除了美國之外,其他一些國家也有聯邦的組織。共和政體不單存在於新大陸的海岸,
而且也見於世界上其他地方。代議制已為歐洲好幾個國家所採用。但我認為,迄今為止,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還沒有象美國這樣建立過司法權。
使一個外來者最難理解的,是美國的司法組織。在他看來,簡直是沒有一個政治事
件不是求助於法官的權威的。因此,他自然會得出結論說,法官在美國是很強大的政治
勢力之一。當他繼而考察法院的組織時,他一眼就可以看清司法的特點和程序。他可以
看到,法官好像只是偶然干預公共事務,但這種偶然性卻是天天出現。
當巴黎的最高法院駁回政府的法案或拒絕為政府的法令備案時,或當它本身傳訊一
個被控瀆職的官員時,人們可以認為這是司法權在發生政治作用。但在美國,卻看不到
這類事情。
美國人仍然保留了司法權的一切人所共知的特徵。他們嚴格地把司法權局限於有章
可循的范圍之內。
司法權的第一特徵,表現在所有國家都是對案件進行裁判。要使法院發揮作用,就
得有爭訟的案件。要使法官進行裁判,就得有提交審理的訴訟案件。因此,只要沒有依
法提出訴訟的案件,司法權便沒有用武之地。司法權存在那裡,但可能不被行使。在法
官審理一個案件而指責與此案件有關的法律時,他只是擴大了自己的職權范圍,而不是
越出了這個范圍,因為在審理案件之前,他一定要對該項法律進行一定的判斷。但在法
官開始審理案件之前就對法律說三道四,那他就完全是越權,侵犯了立法權。
司法權的第二個特徵,是審理私人案件,而不能對全國的一般原則進行宣判。在法
官判決某一私人案件,由於他堅信某一一般原則的一切推論都有毛病而認為它無效並加
以破壞時,他並沒有越出應有的職權范圍。但是,在法官直接指責一般原則或沒有待審
的私人案件而破壞一般原則時,他就越出了所有國家都同意應予限制的法官的職權范圍,
因為他擅自取得了比一般官員更重要而且或許是更有用的許可權,但他卻因此不再是司法
權的代表。
司法權的第三個特徵,是只有在請求它的時候,或用法律的術語來說,只有在它審
理案件的時候,它才採取行動。這個特徵不如其他兩個普遍;但我認為,盡管有一些例
外,仍可以把這個特徵視為最重要的特徵。從性質來說,司法權自身不是主動的。要想
使它行動,就得推動它。向它告發一個犯罪案件,它就懲罰犯罪的人;請它糾正一個非
法行為,它就加以糾正;讓它審查一項法案,它就予以解釋。但是,它不能自己去追捕
罪犯、調查非法行為和糾察事實。如果它主動出面以法律的檢查者自居,那它就有越權
之嫌。
美國人保存了司法權的這三個顯著特徵。只有在有人起訴的時候,美國的法官才能
審理案件。它從無例外,只受理私人案件,而且總是要在接到起訴書後才採取行動。
因此,美國的法官跟其他國家的司法官員完全一樣,但他們被授予巨大的政治權力。
這是怎樣產生的呢?既然他們的權力范圍和行動手段與其他國家的法官並無二致,
那他們為什麼又擁有其他國家法官所沒有的權力呢?
其原因只在於:美國人認為法官之有權對公民進行判決是根據·憲·法,而不是根
據·法·律。換句話說,美國人允許法官可以不應用在他看來是違憲的法律。
我知道,其他國家的法院有時也要求過類似的權力,但它們從來沒有得到。而在美
國,所有方面都承認法官的這項權力,沒有一個政黨,甚至一個個人,對此提出過異議。
這個現象的存在,可從美國憲法規定的這項原則得到解釋。
在法國,憲法是不可修改的,或被認為是不可修改的;任何權威均不得對憲法做任
何修改,這是公認的學說。(L)
在英國,國會有權修改憲法。因此,在英國,憲法是可以不斷修改的,或者無寧說
它根本沒有憲法。國會既是立法機關,又是制憲機構。(M)
在美國,政治理論比較簡單和比較合理。
美國的憲法並不象在法國那樣被認為是不可修改的,但也不象在英國那樣可被社會
的公認權威所修改。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法典,代表全體人民的意志,立法者和普通公
民均須遵守;但可以按照規定的程序,在預先規定的條件下,根據人民的意志加以修改。
因此,美國的憲法是可以改動的,但只要它存在一天,一切機構和個人均須照舊服
從。只有它擁有唯一無二的權威。
由此不難看出,這些差異一定會影響我所說的這三個國家的司法機關的地位和權力。
假如法國的法院可以以法律違憲為理由而不服從法律,那麼,法國的制憲權實際上
就將落於法院之手,因為只有它們將會有權解釋誰也無權更改其條文的憲法。因此,它
們將會代替國家和統治社會,而且司法權固有的弱點也會促使它們這樣做。
我知道法國的法官無權宣布法律違憲,所以法國的憲法修改權便間接地賦予了立法
機關,因為沒有合法的障礙來阻止它修改憲法。但我還是認為,把人民憲法的修改權賦
予即使是部分地代表人民意志的人,也比賦予除了代表自己誰也不代表的人為好。
假如授予英國法官以抵制立法機構的意志的權利,那將更加不合理,因為制定法律
的議會也制定憲法,從而在任何情況下,凡由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公布的法律,都不
能認為是違憲的。
這兩個推論都不能用於美國。
在美國,憲法也象制約普通公民一樣制約立法者。因此,美國的憲法是一切法律之
首,其他任何法律均不能修改它。可見,法院在服從法律的時候要優先服從憲法,也是
正確的。這正是堅持司法權宗旨,即法官在選擇合法的處置辦法時,要從其中選擇最合
乎根本大法的辦法,乃是他的天然權利。
在法國,憲法也是一切法律之首,法官均有權以它作為判決的根據;但在行使這項
權利時,他們又可能侵犯比這項權利更為神聖的其他權利,即侵犯他們所代表的國家的
權利。
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理由必須對國家理由讓步。
在美國,國家永遠可以通過修改憲法的辦法使法官服從,所以不必害怕這種危險。
因此,在這一點上,政治和邏輯是一致的,而人民和法官也都保存了他們各自的特權。
因此,在要求美國的法院援引一項在法官看來是違憲的法律時,法官可以拒絕援引。
這項權利雖然是美國法官所特有的,但卻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實際上,法律很少能夠長期逃脫法官的驗證分析,因為法律很少不涉及私人利益,
而且訴訟當事人在涉及他的利益時也可以和必然向法院提出異議。
於是,自法官在辦案中拒絕應用某項法律之日起,這項法律便將立即失去其一部分
道德力。這時,利益受到損害的人就會找到方法不去履行該項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以致
此類訴訟案件開始增加,而該項法律也將變得無力。不是人民修改憲法,就是立法機構
宣布廢除該項法律,結果兩者必擇其一。
可見,美國人雖賦予法院以無限的政治權力,但在法院強其他們服從的時候,他們
也可以通過司法手段來抵制,即可以大大減少這種權力的弊端。
如果法官可以從理論方面和以一般方式抵製法律,可以自主行動和彈劾立法者,那
他就顯然進入了政治舞台,變成某一政黨的支持者或反對者,激起全國人民紛紛參加戰
斗。但是,當法官在一件不甚重要的政治糾紛和私人案件中抵製法律的時候,其抵制的
重要意義可能不被公眾注意。這時,他的判決隻影響到個別人的利益,而法律也只是偶
然受到了損害。
還有,受到損害的這項法律並沒有被廢除,因為只是它的道德力減弱了,而它的實
際效力還沒有中止。只有經過一步一步的抵制,在無數判例的反復驗證下,該項法律最
後才能作廢。
而且也不難理解,允許私人彈劾法律,使對法律的審判與對人的審判緊密地結合起
來,還會保證法制不致輕易地受到攻擊。由於採用這種辦法,法制便不再天天遭到政黨
的侵擾。在指責立法者的錯誤時必須服從實際的需要,即必須實事求是和有據可查,因
為這要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
我很清楚,美國法院的這種作法不僅十分有利於公共秩序,而且十分有利於自由。
假如法官只能從正面攻擊立法者,他就有時不敢這樣做;
而在另一些時候,黨派精神又在天天驅使他敢於如此。結果,制定法律的權力機關
軟弱時,法律就要受到攻擊;在這個機關強大時,人們便會不敢吭聲,老老實實服從法
律。也就是說,當人們感到尊重法律對自己最有好處時,法律最常遭到攻擊;而當法律
容易以自己的名義進行壓迫時,法律反而會受到尊重。
但是,美國的法官是不由自主地被拉上政治舞台的。他們所以要審理法律,是因為
有要審理的案件,而他們又不能拒不審理。需由他們定案的政治問題,都與當事人的利
益有關,只要他們不否認正義,他們就不能拒不審理。他們履行法官職業的嚴肅職責,
就是在盡公民的義務。不錯,在這種制度下,法院對立法機構進行的司法彈劾,是不能
毫無差別地擴及所有法律的,因為有些法律決不會引起那種稱之為訴訟的針鋒相對的爭
端。即使有可能出現這種爭端,仍然可以預料沒有人願意把它送交法院解決。
美國人也經常感到這種辦法的不便,但他們甘願修修補補,不作徹底修正,唯恐修
正之後會在各種案件上產生危險的後果。授予美國法院的這種范圍有限的可以宣布某項
法律違憲的權力,也是人們迄今為反對議會政治的專橫而築起的強大壁壘之一。
授予美國法官的其他權力
在美國,所有公民均有權向普通法院控告公職人員——他們怎樣行使這項權利——
法蘭西共和國第八年憲法的第七十五條——美國人和英國人無法理解這一條的意義
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談一談在象美國這樣的自由國家,所有公民均有權向普通法院
的法官控告公職人員,和所有法官均有權判處公職人員的問題,因為人們以為在自由國
家這是自然的。
在行政官員犯法時責成法院懲治他們,並非是授予法院以特權,而是法院行使其禁
止犯法的當然權利。
在我看來,美國讓全體公職人員對法院負責,並未削弱政府的許可權。
相反,我覺得美國人在這樣做的時候,卻使政府應當享有的尊重得到加強,而政府
也更加註意工作,以免遭到批評。
我從來沒有見到哪個國家的政治訴訟案件象美國那樣少,而且我也不難說明其原因。
不管案件的性質如何,訴訟總是一件困難和費錢的事。在報章雜志上指責一個普通人很
容易,但要把他拉到法庭去受審,就不能不有重大的理由。因此,要依法對一個官員起
訴,就得有控訴他的正當理由。如果官員們害怕被控告,那他們就決不要向人們提供這
樣的理由。
這種情況並非決定於美國人所採用的共和制度,因為同樣的情況也可以每天發生於
英國。
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不曾認為把國家的主要官員置於法院的監督之下,他們的獨立
就有了保證。他們認為要想確保自由,與其依靠他們從未求助過的或很晚才能提出的大
訴訟程序,不如依靠普通老百姓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提出的小訴訟程序。
在很難抓住在逃罪犯的中世紀,法官逮捕幾個罪犯之後,往往要對這些落網的人處
以可怕的酷刑,但這並未減少犯罪案件的數目。人們以後發現,審判越是正確和溫和,
就越是有效。
美國人和英國人主張,應把虐待和專橫都視為盜竊,所以他們簡化了審訊程序和減
輕了刑罰。
法蘭西共和國第八年公布了一部憲法,其第七十五條寫道:「部長級以下的政府官
員因職務關系而犯罪時,只有根據行政法院的決定才得被捕。這時,可向普通法院起訴。」
第八年憲法已經廢除了,但這一條並沒有廢除,至今仍被保留,而且每天都在遭到
公民的公正抗議。
我曾多次向美國人和英國人解釋,試圖叫他們理解這第七十五條的意義,但我很難
做到這一點。
他們原來以為,法國的行政法院(Le Conseil d』Etat)原來是王國中央常設的一
個大法院;而首先要把所有的原告都推到那裡去,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暴政。
但是,當我一再解釋,告訴他們行政法院不是一般所說的司法機構,而是其成員直
接隸屬於國王的行政機構,因而國王欽命他的一個叫做省長的臣僕違法之後,可以欽命
另一個叫做行政法院法官的臣僕去使前者免受懲處的時候;當我向他們說明因君主的命
而受到損害的公民只能向君主本人要求損失賠償的時候,他們總是不相信天下會有如此
荒謬的事情,指責我胡說和無知。
於是,專制政體暴露出它的真面目,而人們只是在壓力之下才屈服於它。
Ⅹ 電影《永不妥協》可以從哪個角度剖析美國法律文化
可以從高昂的律師費方面談,也可以談具結裁決的優缺點,或者談環境侵權訴訟的特點。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