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法院嗎
A. 歐洲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採用的各種管理制度是什麼
英國人對辛巴威的行政管理
綜觀歷史,英國人管理和統治非洲殖民地的方式有些以老大帝國自居,統治方式上比較地赤裸裸和硬梆梆。
辛巴威是19世紀末被英國南部非洲公司(BSAC)最先控制的一塊地方,此後很快便被英國殖民軍佔領,改稱南羅得西亞。1923年,羅得西亞又整個成為由白人定居者控制的自治殖民地。那些白人定居者對非洲人分而治之,統治、分化無孔不入。1945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民族主義者們的舉動更加具有政治性和進攻性。他們日益明確地反對英方成立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聯邦的主張(現在的辛巴威當時稱南羅得西亞,尚比亞稱北羅得西亞,馬拉維稱尼亞薩蘭)。這個聯邦終於在1963年被迫解散。
1964年,白人右翼史密斯在南羅得西亞上台執政。
1965年,史密斯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管轄,成立南羅得西亞國。但他的這一舉動受到大部分黑人族群的抵制。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開始進行激烈的游擊戰爭,試圖推翻白人當權者。這時,辛巴威的兩大政黨——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和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相繼誕生。
1980年2月,辛巴威舉行該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民主選舉,穆加貝與他領導的ZANU在選舉中獲勝,取得政權。從此,辛巴威的國家政權轉移到黑人政府手上,辛巴威共和國於1980年4月18日正式獨立建立。
穆加貝此後又連續贏得大選,一直執政至今。
法國人對塞內加爾的行政管理:
1、與英國人不同,法國人對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採取的是同化政策,通過使非洲人不斷吸收和接受歐洲的文化和文明,最終達到使非洲人被歐洲人同化的目的。
2、 法國人在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內加爾建立起4個共同體,即聖路易(St. Louis)共同體、戈雷(Goree)共同體、達喀爾(Dakar)共同體和呂菲斯克(Rufisque)共同體。
3、1895年,成立法國西部非洲殖民地聯邦,這一聯邦共包括塞內加爾、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特.尼日(Malid Niger)、貝南、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
4、 法國人把本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別看做是法國的一部分或法國的海外省。
5、下面所顯示的就是法國在塞內加爾的塔形行政管理體系的7個層級:
1)法國政府的殖民大臣
2)殖民地總督
3)副總督(代理總督)
4)總督府的部門行政長官(指揮官、司令官)
5)地區長官
6)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
7)村莊長官(村長)
其中,從殖民大臣到地區殖民長官均須由法國人擔任,只有縣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可由非洲人擔任。
6、 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對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統治方法上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使用的都是進行間接統治和控制的辦法。
法國人對西部非洲統治的壓迫性和虐待性本質:
1、 法國統治非洲的體制的本質是壓迫性的和虐待性的;
2、 非洲人在法國人體制中充當官員和職員——縣長官或縣以下的鎮長官、村長——的分子同樣是殘忍、粗暴的,同樣遭到非洲百姓的厭惡;
3、 這些非洲人(給法國人當縣長、鎮長、村長的人)的職責和任務是:
1) 收稅和催款;
2) 強制招募勞工;
3) 抓捕年青人當兵;
4) 強制監管非洲人必須從事農作物種植。
4、法國人強制非洲人從事種植性勞動。
1945年以後法國對非洲殖民地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
1、非洲人的強迫性勞動被取消;
2、容許非洲人參加巴黎的下議院,即國民議會;
3、容許個別的殖民者個人進入地方政府任職;
4、劃撥更多資金用於發展非洲人教育和其他社會管理服務部門;
5、非洲人開始建立政黨;
6、容許殖民地對是否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做出選擇;
7、幾內亞放棄加入法蘭西國民議會,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宣布獨立,此後,法國也斷絕同幾內亞的一切聯系。
比利時人對剛果的行政管理:
1、15——18世紀,葡、荷、英、法、比等國的歐洲殖民者相繼入侵剛果;
2、1878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以組織商業而不是建立殖民地的說法,誘迫扎伊爾河流域的部落首領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條約;
3、1884——1885年,西方15國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議,將整個扎伊爾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國自由國」;
4、1908年,剛國正式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也派出大批官員對殖民地進行管轄,又將殖民地劃分為行政區(district)、地區(zone)和分區(sector);
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的民族主義開始發展,政黨開始出現;
6、1960年6月,剛果獲得獨立;
7、獨立後,內戰幾乎接踵而至。
歐洲人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的後果:
非洲的主流媒體認為,歐洲人對非洲進行的殖民統治的後果,應從反、正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總結。
應該否定的一麵包括:
1、 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們不理解、不諒解、不同情非洲的傳統宗教,並同時傷害、削弱、破壞了非洲的傳統文化;
2、 致使在非洲,傳統的音樂、電影和舞蹈被時髦的流行音樂、電影和舞蹈所取代;
3、 傳統的非洲文化幾乎被侵蝕、腐蝕凈盡;
4、 對人民強迫征稅;
5、 在非洲人為劃定的國界和邊界割裂了非洲不少傳統國家、氏族和部族共同體;
6、 殖民的勢力、權力和武力將歐洲人的許多不適合非洲的東西強加或推行到非洲。
值得肯定的一面:
1、 殖民管轄將歐洲的教育制度和健康醫療中心(醫院)引入非洲;
2、 殖民者將商品經濟引入了非洲;
3、 殖民者們在非洲創立了非洲的現代農業經濟;
4、 殖民者們為非洲帶來了新式耕作和飼養機械、新的農作物和牲畜品種;
5、 他們也把警察、法院、監獄體系引入非洲;
6、 他們使非洲國家之間有了清晰而明確的國界線;
7、 他們在非洲開創性地發展和開辦起非洲前所沒有的一系列新的事物和事業,如:用柏油碎石鋪成的道路、鐵路、飛機場、電視台、過境簽證站、銀行、郵政系統、大學、工廠和高層建築。
B. 高額懸賞。。。非洲各囯詳細資料。。
國名:安哥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獨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慶日:11月11日(197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地由紅、黑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旗面中間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齒輪和砍刀。在弧形齒輪和砍刀之間有一顆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對非洲大陸的頌揚;紅色表示同殖民者進行斗爭的先烈的鮮血。五角星表示國際主義和進步事業,五個角象徵團結、自由、正義、民主與進步。齒輪和砍刀象徵著工農勞動者和軍隊的團結,並表示對早年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農民和戰士的紀念。
國徽:呈圓形。圓面為淺藍色,圓周由齒輪和安哥拉的主要農產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綠枝圖案組成。下方齒輪和綠枝連接處是一本打開的書,象徵教育和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書之上為冉冉升起的太陽,象徵這個年輕的國家;太陽光芒中交叉著鋤頭和砍刀,象徵國際主義和人民永遠向前;之上為一顆黃色五角星,寓意同國旗。底端的黃色綬帶上用葡萄牙文寫著「安哥拉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Jose E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總統。
自然地理:位於非洲西南部,北鄰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接尚比亞,南連納米比亞,西瀕大西洋,海岸線全長1650公里。面積124.67萬平方公里。全國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勢東高西低,大西洋沿岸為平原區。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庫邦戈河、寬扎河、庫內內河和寬多河。北部的剛果河(扎伊爾河是安與剛果金(原扎伊爾)之間的界河。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安哥拉雖靠近赤道,但由於地勢高聳,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響,使得其最高氣溫不超過攝氏28度,年平均氣溫攝氏22度,有「春天國度」的美稱。
人口:約1400多萬 。主要由奧溫本杜、姆本杜、巴剛果、隆達等30多個部族組成。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49%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羅安達 (Luanda),人口約400萬(2004年)。
簡史:中世紀時期,安哥拉分屬剛果、恩東戈、馬塔姆巴和隆達四個王國。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隊首次抵達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東戈王國,1576年建立羅安達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安哥拉被劃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佔領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將安改為「海外省」,派總督進行統治。 50年代中期以後,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簡稱「安人運」)、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安解陣」)和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簡稱「安盟」)先後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運」開始進行武裝斗爭。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個組織同葡政府達成關於安哥拉獨立的《阿沃爾協議》。1月31日安三個組織同葡當局組成過渡政府。不久,「安人運」、「安解陣」、「安盟」之間發生武裝沖突,8月過渡政府解體。葡當局於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權力交給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運」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阿戈斯蒂紐·內圖任總統。1976年「安人運」擊潰「安解陣」部隊,並將「安盟」部隊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議會決定將國名改為安哥拉共和國。
政治:現行憲法於1975年11月11日頒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憲法規定,實行多黨制。共和國總統經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總統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有權公布或廢除法律,宣布戰爭或和平狀態,任免政府部長、軍隊高級將領、省長、總檢察長、最高法院法官等。憲法還規定,安哥拉既不參加任何國際軍事組織,也不允許外國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安哥拉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議會同政府的權力分開。法院和法官有權獨立行使審判權。1992年8月,議會決定將國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國」改為「安哥拉共和國」;「人民議會」改為「國民議會」;各級法院均刪去「人民」字樣。
經濟:安哥拉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鑽石、鐵、銅、黃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業是安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石油日產量為120萬桶。鑽石等礦產在安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4年鑽石產值約8億美元。安森林面積達5300萬公頃(覆蓋率約40%),出產烏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貴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劍麻、花生等,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麥、豆類等。安哥拉的漁業資源也很豐富,每年漁業產品出口創匯達數千萬美元。
國名:蒲隆地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1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徵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於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徵「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蒲隆地三個部族——胡圖族、圖西族、特瓦族,及其團結。
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中繪有一個金色的獅子頭,盾徽背後交叉豎著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當選,26日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的分水嶺;裂谷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河網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
人口:734萬(2004年),由胡圖(85%)、圖西(13%)和特瓦(2%)三個部族組成。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
首都:布瓊布拉 (Bujumbura),人口40萬(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至26℃左右。
簡史: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比利時軍隊佔領。1922年成為比利時的委任統治地。1946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大通過關於蒲隆地獨立的決議,7月1日布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稱蒲隆地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孔貝羅首相發動政變,廢黜恩塔爾五世,宣布成立蒲隆地共和國,自任總統兼總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總參謀長巴加紮上校為首的一批軍官推翻了米孔貝羅政權,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1984年8月布舉行全民選舉,巴當選為總統。1987年9月布約亞少校發動政變,推翻巴加扎政權,組成救國軍事委員會,布約亞任軍委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宣布中止憲法。1988年8月北部地區發生流血騷亂,致使5000餘人喪生,4萬多人逃往鄰國盧安達。騷亂平息後,布約亞總統宣布成立「民族團結協商委員會」,並於同年10月19日改組政府,增設總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團結憲章草案」,12月,布民族統一進步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憲法草案」,組成了由圖西和胡圖兩個部族各佔一半的新中央委員會,以取代原最高權力機構—救國軍事委員會。1992年3月13日頒布實施布獨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布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總統以單名兩輪制普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總理由總統任命,對總統和議會負責。 蒲隆地各派權力分享談判取得進展
國名:貝南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Bénin)
獨立日:8月1日(1960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左側為一綠色豎長方形,右側為上黃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綠色象徵繁榮,黃色代表土地,紅色代表太陽。綠、黃、紅三色也是泛非顏色。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上有四組圖案:左上角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為十字勛章,左下角為棕櫚樹,右下角為航行的船隊。盾徽兩側各有一隻金豹;上端為兩只羊角,裝著顆粒飽滿的玉米,象徵豐裕;下端的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友愛、正義、勤勞」。
國家政要:總統托馬·博尼·亞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11.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西非中南部,東鄰奈及利亞,西北、東北與布吉納法索、尼日交界,西與多哥接壤,南瀕大西洋。海岸線長125公里。全境南北狹長,南窄北寬。南部沿海為寬約100公里的平原。中部為海拔200-400米波狀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為全國最高點。韋梅河是全國最大河流。沿海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和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高溫多雨。
人口:660萬(2002年)。共60多個部族。主要是芳、約魯巴、阿賈、巴利巴、頗爾和松巴等族。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使用較廣的語言有芳語、約魯巴語和巴利巴語。居民中65%信奉傳統宗教,15%信奉伊斯蘭教,約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諾伏(Porto-Novo),國民議會所在地,人口30萬。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萬。
簡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在沿海地區販賣奴隸。17世紀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國。1670年法國入侵。189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獨立,成立達荷美共和國。獨立後政局動盪,先後發生5次軍事政變,12次更換國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陸軍副參謀長克雷庫少校為首的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以阿奧馬德貝為主席的三人總統委員會,成立軍政府。克雷庫自任總統和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1975年11月30日國名改為貝南人民共和國,1990年3月1日又改為貝南共和國。 貝南青銅文化:非洲藝術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過了貝南歷史上第七部憲法。憲法規定,「建立一個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國家」,實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離的原則和總統內閣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議會稱國民議會,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權並監督政府工作。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職。
經濟: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和轉口貿易為國民經濟兩大支柱。資源貧乏。礦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磷酸鹽、大理石、黃金等。天然氣儲量910億立方米。鐵礦石儲量約5.06億噸。漁業資源豐富,海洋魚類約有257種。森林面積3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6%。工業基礎薄弱,設備陳舊,生產能力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和建材業。有可耕地830萬公頃,實際耕種面積不足17%。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0%。糧食基本自給。主要糧食作物有木薯、山葯、玉米、小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櫚、咖啡等。旅遊業是貝南新興產業,政府對旅遊業的投入不斷加大。主要旅遊景點有岡維埃水上村、維達古城、維達歷史博物館、阿波美古都、野生動物園、埃維埃旅遊公園、海灘等。
國名:波札那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獨立日:9月30日(1966年)
國慶日:9月30日(1966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中間橫貫一道黑色寬條,上下為兩個淡藍色的橫長方形,黑色與淡藍色之間是兩道白色細條。黑色代表波札那人口中的絕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數部分;藍色象徵藍天和水。國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藍天下,黑人和白人團結、生活在一起。
國徽: 中間為盾徽。盾面上有三組圖案:中部為淡藍色、白色相間的波紋;下方的牛頭象徵該國傳統的飼養業,表明國家的經濟特點;上方有三個齒輪,象徵農村地區與正在振興的工業之間的合作。盾徽左側是一根象牙;右側是一株黍米,象徵該國的農業。兩只非洲斑馬支扶著盾徽,象牙和斑馬象徵國家的動物群。斑馬的花紋黑白相間、合為一體,象徵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和睦。底端的綬帶上用當地文寫著「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風調雨順。
國家政要: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選獲勝蟬聯。2004年10月獲得連任。
自然地理:面積58.173萬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內陸國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東接辛巴威,西連納米比亞,北鄰尚比亞,南界南非。地處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為奧卡萬戈三角州沼澤地,東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圍是丘陵。大部地區屬熱帶乾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半沙漠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萬(2005年)。絕大部分為班圖語系的茨瓦納人(占人口的90%)。全國有8個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納、恩瓦凱策、塔瓦納、卡特拉、萊特、羅龍和特羅誇。恩瓦托族最大,約占人口的40%。歐洲人和亞洲人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茨瓦納語和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農村地區部分居民信奉傳統宗教。
首都:哈博羅內(Gaborone),人口約18. 6萬(2001年)。年均最高氣溫為28.3℃,年均最低氣溫為12.9℃,年均氣溫20.7℃。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0個行政區:西北、喬貝、中部、東北、杭濟、卡拉哈迪、南部、東南、昆嫩、卡特倫。
簡史:獨立前稱貝專納。茨瓦納人於公元13~14世紀由北方遷居於此。1885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稱「貝專納保護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獨立,改名為波札那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由波札那民主黨執政,卡馬任總統。1980年7月,卡馬病逝,馬西雷接任總統職務。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接連獲勝,馬西雷三次蟬連總統。1998年,馬西雷主動辭去總統職務,4月1日,莫哈埃接任總統。
政治:憲法規定實行多黨議會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次;總統死亡或辭職時,副總統自動接任總統職務。總統和國民議會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國民議會通過的決議、法案須經總統批准才能生效;總統有權召集或解散國民議會。酋長院是議會的咨詢機構,由15名成員組成,8個主要部族的8名酋長是當然成員,任職終身;這8名酋長再從憲法指定的4個市區的副酋長和行使副酋長職務的人中選出4名「選舉成員」,任期5年;最後再由這12人從選民中選出3名「特選成員」,任期5年。酋長院的職責范圍和權力僅限於傳統的、有關非洲組織的一些特定事務,比如習慣法、非洲法院、領導職務、部族財產、部落首領的任免、憲法修正案等。每年議會開幕前,酋長院先召開例會,向議會提出動議和議案,但不具有任何約束力。酋長院在必要時可要求有關部長到酋長院說明情況,部長也可到酋長院征詢意見。酋長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員選舉產生。實行總統內閣制。
經濟:博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以鑽石業、養牛業和新興的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鑽石,其次為銅鎳、煤、蘇打灰、鉑、金、錳等。石油勘探正在進行之中。鑽石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銅鎳礦蘊藏量為4600萬噸,煤蘊藏量170億噸。從七十年代中期,采礦業取代畜牧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之一。鑽石基本出口,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現有三大鑽石礦:吉瓦嫩、奧拉帕和萊特拉卡內。傳統輕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其次是飲料、金屬加工和紡織等。近年來,汽車裝配業發展很快,一度成為第二大創匯行業。農業較落後,80%以上的糧食依靠進口。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15%,種植面積為可耕地的5%。主要農作物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類。畜牧業以養牛為主,產值約占農牧業總產值的80%,是博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產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和肉類加工廠。博是非洲主要旅遊國,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是主要旅遊資源。政府把全國38%的國土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了3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奧卡萬戈內陸三角洲和喬貝國家公園為主要旅遊點。主要出口鑽石、汽車及零配件、銅鎳礦、牛肉、紡織品和蘇打灰製品等;進口汽車及交通設備、機械及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金屬、化工和橡膠製品、燃料和煙草等。
國名: 象牙海岸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獨立日:8月7日(1960年)
國慶日:12月7日(197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橙、白、綠三色。橙色代表熱帶大草原,白色象徵南、北方的團結,綠色代表南部地區的原始森林。橙、白、綠三色還分別解釋為:民族愛國精神、和平與純潔、對未來的希望。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綠色的盾面上有一隻非洲大象頭,象牙是該國的象徵,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陽圖案,兩旁各有一棵油棕樹——該國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下端的綬帶上寫著「象牙海岸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職。
自然地理:面積32萬多平方公里。位於非洲西部,西與賴比瑞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為鄰,東與迦納相連,南瀕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550公里。地勢由西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海拔500-1000米的芒達山和丘里山地,北部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東南部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瀉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寧巴山(科幾邊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達馬河、科莫埃河、薩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屬熱帶氣候。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7°以北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 1810萬(2005年)。全國有69個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約佔42%)、曼迪族系(約佔27%)、克魯族系(約佔15%)和沃爾特族系(約佔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迪烏拉語(無文字)。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人口的40%信奉伊斯蘭教,27.5%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 (Yamoussoukro),人口15萬(1998年),位於阿比讓以北220公里,是獨立後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費埃—博瓦尼的家鄉;經濟首都,阿比讓(Abidjan) ,人口300萬(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決定將首都遷往亞穆蘇克羅,但政府機構及外交使團至今仍留在阿比讓。
行政區劃:全國劃為56個省、197個市和198個縣。1991年6月,科政府將全境劃為10個行政管轄區,各轄區下轄幾個省,駐管轄區首府的省長負責該區協調工作,但不算一級行政機構。1996年7月改為12個管轄區,1997年1月調為16個,2000年增至19個。
簡史:象牙海岸1986年以前曾譯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如宮格王國、印德尼埃王國、阿西尼王國等。公元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非洲南北貿易中心之一。13-15世紀科北部曾隸屬於馬里帝國。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入侵。掠奪象牙和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該地為象牙海岸(意為象牙海岸)。1842年淪為法國保護地。1893年10月法國政府通過法令,確定科為法國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劃入法屬西非。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告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獨立後,首任總統烏弗埃-博瓦尼曾7次蟬聯,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象牙海岸政治危機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經全民公決通過的新憲法規定,科實行共和國總統制,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享有最高行政權力,其次為國民議會、憲法委員會、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新憲法對總統候選人資格亦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須是象牙海岸人。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每屆任期5年。
經濟:獨立後實行以「自由資本主義」和「象牙海岸化」為中心內容的自由經濟體制。六、七十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創造了「經濟奇跡」。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01. 9億美元,為1960年獨立時的22倍。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由於西方經濟危機的影響,特別是出口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出口收入銳減,經濟狀況惡化。為克服經濟困難,1990-1993年實施「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削減行政開支、改革稅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貶值有利於出口的機遇,繼續執行「穩定和振興經濟計劃」,大力增加出口,經濟開始呈現復甦。1995年經濟形勢繼續好轉,1996至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年增長7%左右。主要礦藏有鑽石、黃金、錳、鎳、鈾、鐵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12億噸,天然氣儲量156億立方米,鐵礦30億噸,鋁礬土12億噸,鎳4. 4億噸,錳3500萬噸。森林面積250萬公頃。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食品加工業是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營業總額的35%~40%,其次是棉紡織業,還有煉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業。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長較快。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收入的66%。可耕地面積802萬公頃,全國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兩大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60%。
A可可生產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國家出口總額的45%。咖啡生產現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產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櫚產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糧食不能自給,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葯等。1994年起,熱帶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蘿、木瓜等。森林資源豐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產品。畜牧業不發達。禽蛋基本自給,肉類一半靠進口。漁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7%。重視發展旅遊業和開發旅遊資源。外貿連年順差,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槍魚、棕櫚油、棉花、橡膠等,進口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化學製品、石油製品、建築材料、電器、食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法國,其次為荷蘭、義大利、奈及利亞、美國、德國、馬里、比利時和盧森堡等。進出口貿易的98%以上通過海運。阿比讓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也是布吉納法索、馬里等西非內陸國家的主要出海口和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港口設備較完善。聖佩德羅港是第二大港口。
國名:剛果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ongo),簡稱剛果(布)
獨立日:8月15日(1960年)
國慶日:8月13日(196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綠、黃、紅三色構成,左上方為綠色,右下方為紅色,一條黃色寬頻從左下角斜貫至右上角。綠色象徵森林資源及對未來的希望,黃色代表誠實、寬容和自尊,紅色代表熱情。
國徽:為一年輕黑人女子圖案,銘牌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國家政要:總統德尼·薩蘇-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幾次當選總統。
自然地理: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東、南鄰剛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麥隆,西連加彭,西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間;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扎伊爾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誇拉河等,庫依路河單獨入海。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中部、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高,濕度大。
人口:386萬(2004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大小民族56個。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剛果族,約占總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佔16%;中部太凱族佔20%;北方原始森林裡還生活著少數俾格米人。官方語言為法語。民族語言南方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全國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人口95萬(1996年)。
行政區劃:全國共劃分10個省,6個直轄市,83個縣。
簡史:13世紀末14世紀初,班圖人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15世紀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繼侵入。1884年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佔領了剛果。
C. 南非的司法首都到底是三個首都中的哪個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
比勒陀利亞(PROTERIA)是南非行政首都,位於東北部高原的馬加萊斯堡山谷地,跨林波波河支流阿皮斯河兩岸。海拔13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為17℃。建於1855年,以布爾人領袖比勒陀利烏斯名字命名,其子馬爾錫勞斯是比勒陀利亞城的創建者,市內立有他們父子的塑像。1860年,它是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1900年,被英國佔領。1910年起,成為白人種族主義者統治的南非聯邦(1961年改為南非共和國)的行政首府。風光秀美,有」花園城」之稱,街道兩旁種植紫葳,又稱」紫葳城」。
市中心的教堂廣場上聳立著保羅�6�1克魯格的雕像,他是德蘭士瓦(南非)共和國的首任總統,其舊居已改為國家紀念館。廣場一側的議會大廈,原為德蘭士瓦州議會,現為省政府所在地。著名的教堂大街全長18.64公里,為世界最長的街道之一,兩側摩天高樓林立。聯邦大廈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俯瞰全城的小山上。座落在保羅�6�1克魯格大街上的德蘭士瓦博物館內收藏著自石器時代以來的各種地質、考古文物和標本,此外還有國立歷史文化博物館、露天博物館等。
市內公園眾多,面積共達1700公頃以上,其中以國家動物園和文寧公園最為有名。建於1949年,造價34萬英鎊的先驅者紀念碑聳立在南郊的小山上,這是為紀念南非歷史上著名的「牛車大行進」的民族大遷徙而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布爾人在英國殖民者排擠下,成群結隊,從南非南部的開普省一帶,向北轉移,來到這里,遷徒歷時3年之久。市郊的噴泉山谷、旺德布姆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也都是旅遊勝地。
比勒陀利亞為礦業城市,近郊為金剛石、白金、黃金、錫、鐵、鉻、煤等礦的開采中心。
南非立法首都開普敦
開普敦(Cape Town)是南非 立法首都,重要港口,好望角省首府。位於好望角北端的狹長地帶,瀕大西洋特布爾灣。始建於1652年,原為東印度公司供應站駐地,是西歐殖民者最早在南部非洲建立的據點,故有「南非諸城之母」之稱,長期是荷蘭、英國殖民者向非洲內陸擴張的基地。現為立法機關所在地。
城市背山面海迤邐展開,西郊瀕大西洋,南郊插入印度洋,居兩洋之會。市內多殖民時代的古老建築,位於大廣場附近,建於1666年的開普敦城堡是市內最古老的建築。當年其建築材料多來自荷蘭,後用作總督官邸和政府辦公處。
南非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南非的司法首都布隆方丹(Bloemfontein)是南非的司法首都,位於中部高原,為全國的地理中心,四周有小丘環繞,夏熱,冬寒有霜。它最初為一堡壘,1846年正式建城。現為重要交通樞紐。布隆方丹一詞,原意為「花之根源」。市內丘陵起伏,風景秀麗。
它是南非最高司法機關所在地,主要建築物有:市政廳、上訴法院、國家紀念館、體育場和大教堂等。國家博物館內有著名的恐龍化石。建於1848年的古堡是市內最古建築。1849年所建的舊省議會,只有一個房間,現在是全國性的紀念建築物。國家紀念碑是為紀念在第二次南非戰爭中死去的婦女和兒童而建,碑下為南非歷史著名人物埋葬地。市內有奧蘭治自由邦大學,建於1855年。
D. 海牙國際法庭有那些國家組成
海牙國際法院,其正式名稱為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位於荷蘭海牙。是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成立於1946年。海牙國際法庭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候選人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分別獲得絕對多數贊成票才能當選,每屆任期9年,每三年改選1/3,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全體法官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舉院長,院長每屆任期三年。法官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他們人數雖少,但還得考慮到地區均衡,尤其是照顧到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據此原則,亞洲三名,非洲三名,拉美兩名,西歐、北美、大洋洲五名,東歐兩名。在程序上,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選舉產生,而且都要獲得絕對多數,所以往往數次投票才能成功。由於世界矚目的位置,除了兩會選舉之外,不能有哪個國家在國際法院中自動擁有一席之地。但作為特權,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一直有人擔任法官。
E. 有非洲人權法院、歐洲人權法院,為什麼至今沒有亞洲人權法院
要解釋這個有點復雜,想了解就去看看人權發展歷史吧,現在亞洲的人權制度沒建立起來,當然就沒有人權法院了。
F. 海牙國際法庭是干什麼用的
海牙,荷蘭名城,國際法院所在地。這是一座綠色城市,整座城市幾乎就是一片大森林,而建築物則分散掩映在林地之中。
國際法院設在市中心的和平宮,這是一座由灰色花崗岩做底座,由紅磚砌成牆壁的坡頂建築,高四五層,長六七十米。門前是一片比足球場還大的草坪,周圍是鬱郁蔥蔥的樹林。和平宮建於1913年,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常設國際法院及其繼承者——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國際法院均在此辦公。進得門來,廳廊寬敞,牆上懸掛著著名法學家的畫像,樓梯旁陳列著各國贈送的禮品。
國際法院只受理國家之間的爭端,而不負責個人與國家的糾紛。該院受理的案件中,半數以上是領土和邊界糾紛,同其他法院一樣,國際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無權主動受理案件。
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每屆任期9年,每三年改選1/3,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全體法官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舉院長,院長每屆任期三年。法官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他們人數雖少,但還得考慮到地區均衡,尤其是照顧到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據此原則,亞洲三名,非洲三名,拉美兩名,西歐、北美、大洋洲五名,東歐兩名。
按照《國際法院規約》規定,當選國際法院法官,必須是品格高尚並在本國具有最高司法職位的任命資格或公認的國際法專家。在程序上,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選舉產生,而且都要獲得絕對多數,所以往往數次投票才能成功。由於世界矚目的位置,除了兩會選舉之外,不能有哪個國家在國際法院中自動擁有一席之地。但作為特權,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一直有人擔任法官
G. 非盟都有哪些國家
非洲聯盟成員共有55個,分別是阿爾及利亞、埃及、衣索比亞、安哥拉、貝南、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赤道幾內亞、多哥、厄利垂亞、維德角、甘比亞、剛果(布)、剛果(金)、吉布地、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迦納、加彭、辛巴威、喀麥隆、葛摩、象牙海岸、肯亞、賴索托;
賴比瑞亞、利比亞、盧安達、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里、模里西斯、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塞內加爾、塞席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史瓦濟蘭、蘇丹、索馬里、坦尚尼亞、突尼西亞、烏干達、尚比亞、查德、中非;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南蘇丹以及摩洛哥。
(7)非洲有法院嗎擴展閱讀:
非洲聯盟的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的非洲統一組織。1999年9月9日,非統第四屆特別首腦會議通過《錫爾特宣言》,決定成立非洲聯盟(以下簡稱「非盟」)。2002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為紀念非統和非盟成立,每年的5月25日、9月9日分別被定為「非洲日」和「非洲聯盟日」。非盟總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組織宗旨:
成員國主權平等,相互依存;尊重獨立時存在的邊界;和平共處;不幹涉內政;制定共同的防務政策;和平解決爭端,禁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尊重民主原則、人權、法治和良政;尊重人的生命的神聖性,譴責和反對暗殺、恐怖主義行為和顛覆活動;
讓非洲人民廣泛參與非盟建設;反對以非憲法方式更迭政權;成員國發生戰爭罪、種族屠殺或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時,非盟有權依照大會決定進行干預;為恢復和平與安全,成員國有權要求非盟干預;促進性別平等;促進社會公正,推動經濟平衡發展。
H. 國際法庭所在地在哪
海牙國際法院,其正式名稱為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位於荷蘭海牙。是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成立於1946年。國際法院也設在海牙市中心的和平宮,這是一座由灰色花崗岩做底座,由紅磚砌成牆壁的坡頂建築,高四五層,長六七十米。門前是一片比足球場還大的草坪,周圍是鬱郁蔥蔥的樹林。和平宮建於1913年,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常設國際法院及其繼承者——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國際法院均在此辦公。進得門來,廳廊寬敞,牆上懸掛著著名法學家的畫像,樓梯旁陳列著各國贈送的禮品。
國際法院具有雙重作用: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向國際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須是國家。國際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轄許可權的民事法院,而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
該院受理的案件中,半數以上是領土和邊界糾紛,同其他法院一樣,國際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無權主動受理案件。海牙國際法庭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候選人需要在聯合國安理會和聯合國大會分別獲得絕對多數贊成票才能當選,每屆任期9年,每三年改選1/3,以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全體法官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推舉院長,院長每屆任期三年。法官是國際法院的靈魂,他們人數雖少,但還得考慮到地區均衡,尤其是照顧到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據此原則,亞洲三名,非洲三名,拉美兩名,西歐、北美、大洋洲五名,東歐兩名。
按照《國際法院規約》規定,當選國際法院法官,必須是品格高尚並在本國具有最高司法職位的任命資格或公認的國際法專家。在程序上,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選舉產生,而且都要獲得絕對多數,所以往往數次投票才能成功。由於世界矚目的位置,除了兩會選舉之外,不能有哪個國家在國際法院中自動擁有一席之地。但作為特權,五個常任理事國可一直有人擔任法官。
海牙國際法庭其主要作用是:解決各國向其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聯合國機關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國際法院依據《國際法院規約》和本身的《規則》運行,依照國際法解決各國向法院提交的法律爭端,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2、國際海洋法法庭,位於德國漢堡,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獨立司法機關,旨在裁判因解釋或實施《公約》所引起的爭端。法庭管轄權包括根據《公約》及其《執行協定》提交法庭的所有爭端,以及在在賦予法庭管轄權的任何其它協定中已具體規定的所有事項。
海牙國際法庭從1993年,其主要任務是對前南斯拉夫地區所謂嚴重侵犯人權和違反人道主義的人員進行起訴和審判。在1995年波黑戰爭結束後,該法庭指控並通緝70多名涉嫌在波黑內戰期間犯有各種罪行的人員。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軍事侵略後期,該法庭又以「種族清洗」和「反人類」等罪名對米洛舍維奇等5名南聯盟高級軍政官員發出通緝令。
I. 南非,有哪些省法院
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議會所在地)開普敦,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布隆方丹。
南非共和國(英語:TheRepublicofSouthAfrica),簡稱「南非」。地處南半球,有「彩虹之國」之美譽,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陸地面積為1219090平方公里,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陸地上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東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
J. 非洲國家有法律嗎
當然有了,任何國家都會有法律的,只是內容規定不同和得到施行的程度不同,有的國家比較亂的話,法律就形同虛設,根本就沒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