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王朝明

法院王朝明

發布時間: 2022-04-20 07:01:04

Ⅰ 明朝的官職都有哪些掌有什麼權利實權孰大明朝「海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 「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 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公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兩者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的官銜!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明初,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丞相制度被廢除,殿閣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幹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 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直接對皇帝負責, 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尚書為各部正官,侍郎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正二品官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為從二品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正二品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從二品,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從二品,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正二品。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從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於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員外]「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為五品。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監察機構,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范疇。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明代為正七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兵部在地方設立的牧養軍馬機構)卿2人。 太僕寺卿,太僕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副長官,正四品。 鴻臚寺:「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傳頌的意思。管招待外賓 [鴻臚寺卿]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儀,明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正四品。 [鴻臚寺少卿]鴻臚寺卿的副職,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葯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幹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 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 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 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 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國子監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後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後,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縣。 承宣布政使司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 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於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並稱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定為六品官,實際上同知沒有區別。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知縣]縣的最高長官。明代知縣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 主要是禁止對日通商 嘉靖二年(1523)日本各邦(諸道)爭相向明帝國朝貢 左京兆遣僧人宗設,右京兆遣僧人瑞佐和投奔日本的中國人宋素卿赴明進貢,因爭中國宴席上座位的高下,大動干戈。 「時瑞佐後,而素卿狡,賄市舶太監先閱佐貨,而宴又坐設上。設不平,遂與佐相殺。太監又以素卿故,陰助佐,授之兵器。而設眾強,拒殺不已,遂毀嘉賓堂,劫東庫,逐瑞佐及餘姚江。佐奔紹興,設追之城下,令縛佐出;不許,乃去。沿途殺掠至西霍山洋,殺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執指揮袁琎,百戶劉恩;又自育王嶺奔至小山浦,殺百戶胡源,浙中大震。」(選自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沿海倭亂」) 自此,明罷除市舶,雖明令禁止,但通商在民間仍有。所以說,明王朝的禁商,不徹底。總結起來,明王朝為了尋求社會的穩定和重視國防,才不得不罷市舶。 我想,作為曾經的封建國家,日本也經歷了閉關鎖國,尤其是德川幕府中後期,所以可以參見日本史,與之比較。可能會有不少收獲。

滿意請採納

Ⅱ 宋朝和明朝同為重要朝代,這兩個朝代有什麼異同點

說起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其實整體來說變化不大。社會還是王朝社會,政治還是皇權政治,經濟還是農耕經濟,文化還是禮治文化。甚至農耕經濟,到了清末,依然是兩千年前刀耕火種的方式,農業技術也沒有太大的提高。


但當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又有另外一種感覺:宋朝和明朝相隔不過幾十年,卻覺得相隔很遠,似乎兩個朝代完全不同。


總的來說,我們覺得整個封建社會前後變化不大。單看宋朝和明朝,就覺得兩個朝代相差太遠了。這是怎麼回事?

(農民起義)


第三,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不同。


在宋朝300年的歷史中,農民起義的次數是歷代最高的。但是到了宋代,並沒有出現讓人記憶深刻、影響全國的農民起義。北宋後期,當徐金國入侵時,大多數農民起義都將矛頭指向了徐金國。南宋末年,沒有農民起義軍和蒙古人一起乘火滅宋。


明朝不一樣。明朝大部分時間沒有農民起義。但明末爆發的農民起義卻是驚天動地。而且這些農民起義軍並沒有因為明朝被外族入侵而把槍口對准侵略者,而是繼續渾水摸魚,直到最後在外族面前推翻了明朝。


宋明之別,顯示兩朝對峙之別。宋朝對抗很少,明朝對抗激烈。明朝出現了一本叫《水滸傳》的書,講的是宋朝農民起義,最後接受了朝廷的寵愛,調轉槍口攻擊遼國。這本書出現在當時,意義深遠。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以上三種關系的差異,其實是因人而異的。宋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然更加和諧,也更容易理解。明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對立,沖突也更多。


雖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但不能說與元中期人分四等,從而破壞正常的人倫關系密切相關。

Ⅲ 揭秘,什麼樣的人能入選最高人民法院首批員額法官

  1. 對審判委員會委員、現任或曾任巡迴法庭主審法官按要求審查後,提請遴選委員會審議入額。

  2. 對審判員採取考核方式,擇優入額。

  3. 對助理審判員採取業績考核為主、考試為輔的方式擇優入額。

Ⅳ 秉公執法形容什麼歷史人物

秉公執法形容包拯;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

(4)法院王朝明擴展閱讀:

拯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的張方平及「在蜀燕飲過度」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則能秉公力薦,如楊紘、王鼎、王綽三人皆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

Ⅳ 古代的法院叫什麼法司衙門又是什麼

古代法院沿革

中國古代類似今天法院的機構最早叫什麼稱謂,史無可考。據後專人的屬研究,一般認為夏、商、周三代稱「司寇」,這與古人所說的「刑起於兵」關系密切。「司寇」兩字的本意是「負責抵禦外來侵略」,管理曰「司」,外敵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國者稱之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稱皆與軍旅有關,也印證了「兵刑同源」這一古人的判斷。
西周時期,從機構上講,其時官署與官員是同一物,同一稱謂。周天子作為國王,按今天的權力概念,他不僅是最高行政權,也是最高立法權和審判權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貴族官員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確切地說,在周人的觀念中,無法理解我們今天常言的行政與司法之別。但他們自有一套設官分職的理論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負責審理案件的機關就是「司寇」,這一機關的長官也叫「司寇」,成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級審判機關。史書《周禮·秋官》上說「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輔佐官稱「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國司法,後者助前者「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

Ⅵ 一些明朝的歷史

明朝
明朝(英譯: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

明朝初年國力比較強盛,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衛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後來國力逐漸衰落,尤其到了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甚至激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但後來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十多年,直到最後被清朝消滅。

明朝歷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敗,國庫也日漸空虛。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還發行新鈔「至正寶鈔」並大量印製,致使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非常憤怒。於是,「治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農民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貧苦農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執掌該部的領導權。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為應天府,然後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處境十分艱難。朱元璋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經過幾年努力,朱元璋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先後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滅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滅張士誠,降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佔大都(今北京),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面懲治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他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朱棣興建了北京城,於1421年遷都北京。其間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又編纂《永樂大典》。成祖之後,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滿9歲的明英宗繼位,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俘虜。但是在於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明景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復興。明孝宗弘治年間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這位皇帝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嚴嵩把持朝綱,致使政治腐敗,財政出現危機,以至海瑞稱「嘉靖嘉靖,家家皆盡」。

萬曆年代

萬曆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神宗又廢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污、黨爭激烈的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敗招致國庫空虛,邊關危機。這一時期,位於東北的後金的崛起,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此時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滅亡的危機已然形成。

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魏忠賢專攬朝政,迫害異己、鎮壓人民。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628年,戰爭在陝北爆發,涌現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起義軍。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深得農民擁護。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三月,佔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身亡,主宰中國的明朝至此滅亡。之後清兵入關,並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進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殘余勢力大多投降清朝或與清朝合作共同對抗起義軍;而在南方,忠於明朝的各種勢力建立了數個流亡政權,史稱「南明」,在隨後的十多年間被清朝逐一消滅。

* 直隸:京師、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東、山西、河南、 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 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統管黑龍江流域——西起阿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的廣大地區),1409年建立,共持續25年,後廢棄。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

o 御史台

*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揮使司

明朝設有特務機構監視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錦衣衛,成祖設東廠,憲宗設西廠,武宗有內行廠。

軍事制度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

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為明初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造成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到明朝這里來騙錢。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完了以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體現了永樂時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到了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後期,倭寇逐漸平息,才重新開放禁海。

公元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後,葡萄牙人於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中國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列強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西方國家的東來,使不少新鮮東西也傳入中國。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羅馬教皇派出利瑪竇去中國教區工作。由於萬曆援朝之戰的爆發,利瑪竇一行沒能及時到達中國。後來戰爭中國得勝,利瑪竇才能進入中國境內,由於利瑪竇很快學會中文,並穿儒服、通儒書,頗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後來他被舉薦到北京,頗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國進獻坤輿萬國地圖、自鳴鍾、日晷、西洋炮、望遠鏡、火槍、西葯、聖母像、十字架等貢品。先後在北京、肇慶等地展出。利瑪竇不僅傳播天主教,還啟發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學習西學,另外他還將中國各種文化傳入歐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學說、圍棋等,可謂「貫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軍隊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不比西方國家小,但是隨著滿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減小了。

明朝的農業發展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高於宋元時期,為明朝中葉開始的人口穩步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則以及嚴厲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了一定的壓制。隨著明朝紙幣「大明寶鈔」的流通失敗,整個貨幣體系轉向為以白銀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也進一步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嘉靖、萬曆時候,各地出賣絲綢、酒肉、蔬果、煙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計其數,外國的不少東西,如歐洲的西洋鍾,美洲的煙草,中國城市都有賣。當時商業大都會有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業集團有徽商、川陝商、蘇商、京畿商、粵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紀、17世紀時期手工業、經濟最繁華的國家之一。

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比較迅速,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時作品。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間文學很發達,唐伯虎是傑出的代表人物。民間盛行對聯,還有鎖南枝等山歌,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陽明的新哲學「心學」在嘉靖以後盛行,形成一股反對傳統束縛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會風尚,也使明代後期的士大夫有一種別於其他時代的生命哲學。如「異端」思想家李贄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較大的發展,直至16世紀,一直處於世界的前列。

這一時期出現的科學著作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還有《徐霞客游記》等著作是我們現在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

於謙寫得《詠煤炭》詩歌說明當時煤炭已經普遍應用。計成的《園冶》則是園林建築的專著。

明朝的軍事科技也較發達,明末已經出現了火銃槍,還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據說有個叫萬戶的人,坐在綁滿火葯棍的椅子上,試圖利用火葯的推力飛上天空,可惜失敗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探索太空犧牲的人。

明朝時期的名人
王陽明 劉基 * 常遇春 * 解縉 * 張居正

* 魏忠賢* 鄭和* 海瑞* 於謙* 戚繼光* 袁崇煥

* 鄭成功* 袁宏道(「三袁」)* 歸有光* 朱載堉* 文徵明

* 唐寅* 黃宗羲* 李贄* 徐光啟* 湯顯祖* 史可法

* 李時珍* 宋應生

耕地面積世界第一: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爭議。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五千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七千到八千萬左右,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過四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礦產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萬曆年間達9000多噸,冶金工業極其發達,天工開物對這方面有詳盡記載,後來的兩百多年,世界上都沒有國家能破這個紀錄。

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在那裡得到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當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他們第一件要乾的事就是向中國買絲綢,瓷器和茶葉,到最後這些白銀和黃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國。美國佛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種說,在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

據記載在明初,明朝有二百萬官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到了明末,長江一帶的經濟圈為皇侯和軍閥把持,中央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明朝政府已養不起那麼多軍隊了,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軍工產值世界第一: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一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跟宋朝不一樣,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間諜機構世界最龐大:

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組織和最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鼎盛時期人數達到六萬人。在武俠小說裡面,錦衣衛,東西廠常常被描寫成是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但實際上,明朝間諜機構的主要作用是打擊貪污,叛臣,維護國家穩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跟專門從事顛覆敵國政權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來,明朝的間諜組織其實並不太可怕。

船隻總噸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最大的寶船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寶船外,鄭和的船隊還有二百多艘平均長度達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葉,雖然朝廷再沒有進行像鄭和那樣的大航海,但中國的水師卻仍然控制著整個南太平樣,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國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國的。對明朝的海上實力,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的,只要中國的皇帝願意,他們可以一夜之間徵集到從大陸連接致馬六甲海峽的那麼多船隻。到了明末,由於要抗擊倭寇,聯朝抗日,明朝政府無瑕南顧,最後被葡萄牙和荷蘭鑽了空子,把勢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這樣,荷蘭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盤踞在台灣的鄭氏政權進貢。

第三產業世界最大:

據阿拉伯旅遊家記載,當時在中國,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產業,在北京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者保守估計就有近兩萬人。跟歐洲和回教世界不同,當時第三產業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員不以掃盪第三產業為政績,明朝讀書人又獨愛風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數巨大,第三產業為世界之最並不奇怪。

國土面積世界最大:

明朝的國土面積在大部份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都要大,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也絕不比當時的英國要少。

防禦工事世界最多: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據傳教士記載,中國的城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城上有大炮,城牆外還有溝,戰爭時灌滿了水,中國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帝王年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陵墓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樂 長陵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高熾 1425年 洪熙 獻陵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 1436年-1449年 正統
1457年-1464年 天順 裕陵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1567年-1572年 隆慶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1573年-1620年 萬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慶陵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啟 德陵

思宗[3]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1628年-1644年 崇禎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備注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 1644年-1645年 弘光 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年 魯王

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稱隆武帝,也稱唐王

朱聿【釒粵】 1646年 紹武 史稱紹武帝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曆 史稱永曆帝,又稱為桂王

* 註:

1. ^ 此為南明弘光年間追崇,清朝乾隆年間,追謚為恭閔惠皇帝。

2. ^ 本作「太宗」,嘉靖時改為「成祖」。

3. ^ 清朝謚為懷宗,後改謚庄烈愍帝。南明政權謚為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後又改謚為毅宗,唐王謚為威宗。

4. ^ 潞王、魯王政權均稱「監國」,而未稱帝,故無年號。

Ⅶ 古代的法院什麼樣的

古代的法院什麼樣的?

最早的法院是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司寇,這是一個專門從事司法審判的一個機構,司寇與夏商兩代形成的監獄結合,成為了我國歷史早期的司法機關。

到了秦朝建立的時候,當時設立了最高直屬的法院延尉府,延尉任院長,而地方上的司法長官則由郡守和縣令充當,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劇中人們打官司總去縣衙告狀的原因了。事實上我國後來的封建王朝都是借鑒了這一套司法系統,只是機構組成有所變遷。

到了漢武帝時期,尚書台取代了延尉府成為了最高的司法機關,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將延尉府該稱為大理寺,並且創立死刑由皇帝復核的制度,唐朝以後三省六部制度逐漸成熟,出了大理寺得到保留以外,又有刑部和御史台承擔了司法職責,這個制度到了兩宋時期才得到逐步的完善,

但是在明朝都時候,特立獨行出一個別樣的獨立於司法以外的一個機構,廠衛特務審判機構,這個部門是由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組成的,這個機構主要的任務就是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這個機構的司法主要還是向皇帝和最高集團服務的。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法律部門的出現和發展,它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司法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國古代司法的結晶的一個體現,它也記錄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變遷!

Ⅷ 朱棣是大一統王朝(漢唐明清)中最殘暴的嗎

他老子和子孫一樣同他殘暴。說不上最。
明王朝的暴君數量之多,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二十任皇帝就有十七個是暴君。其中二任帝朱允炆一上任就遇到叔父發動的叛亂,四年後兵敗身死;十五任帝朱常洛在位只有三十天,還來不及作惡;如果讓這兩人多在位幾年,也極有可能成為暴君,事實上只有七任帝朱祁鈺一人不是暴君。一任帝朱元璋:大規模屠殺功臣,製造胡惟庸冤獄和藍玉冤獄,共殺五萬餘人,使明廷成為恐怖世界。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來,合家才有笑容。最惡毒的是把罪犯的妻女發配給妓院強迫賣淫,任兩條腿的動物百般凌辱。
製造文字獄,毀滅知識分子的靈性和思想。它的特徵是:罪狀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處斬。北平府學教授趙伯彥,奏章上有「儀則天下」,處斬。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處斬。這些句子的「則」本是「法則」和「標准」之意,但朱元璋卻把「則」當做「賊」,認為是譏諷他當過小偷的往事。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元被處斬。朱元璋又嘗於元宵夜出遊,市上張燈結綵,並列燈謎。謎底系畫一婦人,手捧西瓜,安坐馬上,馬蹄甚大。朱元璋見了,大怒回宮,即命刑官查緝,將做燈謎的市民拿到杖死。刑部莫名其妙,奏請寬宥。朱元璋大怒道:「褻瀆皇後,犯大不敬罪,還說可寬宥么?」刑官仍然不解,只好遵旨用刑。後來研究起來,才知馬後系淮西婦人,向是大腳,燈謎寓意,便指馬後,所以觸怒朱元璋,竟罹重辟。做了一個燈謎便招來殺身之禍,可見朱元璋的殘暴和冷血。
三任帝朱棣:製造靖難大屠殺,一下子殺了一萬四千多人。前祭祀部長黃子澄全族處斬。前國防部長齊泰兄弟全部處斬。皇家教師方孝孺屠殺十族,連朋友學生都包括在內,殺八百七十三人。財政部副部長卓敬滅三族。教育部長陳迪全家處斬,親屬一百八十餘人廷杖後貶竄蠻荒。監察部代理部長景清磔死,家屬親朋全數處決,故鄉一連數個村莊房舍一空。監察部副部長練子寧磔死,家族一百五十一人處決,數百人貶竄蠻荒。最高法院秘書長鄒瑾家族四百四十八人處決。最高法院副院長胡閏家族二百一十七人處決。
六任帝朱祁鎮:信任太監王振,王振慫恿他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朱祁鎮復位後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為王振雕像,招魂安葬。
九任帝朱見深:寵信太監汪直,在位二十四年,始終藏在深宮,不朝見政府官員。萬安因敬獻春葯有功,竟被擢升為首相。
十一任帝朱厚熜照:寵信太監劉瑾,使他權傾朝野。劉瑾有一個核心集團,被稱為「八虎」,單是這個名字就可說明這幫人的暴虐和殘酷。一天早朝時,殿階上忽然發現一封信,朱厚熜照命揀起來看,是一份揭發劉瑾種種罪行的匿名控訴狀。朱厚熜照在上面批示:「你所說賢能之人,我偏不用。你所說不賢能之人,我偏要用。」(今天聽起來仍然耳熟。)朱厚熜照有這種倒行逆施的能力,但這樣做最大的受害者恐怕是他們朱家。劉瑾有皇帝撐腰,大發雷霆,命部長以下高級官員三百餘人跪到奉先門外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級官員從早晨跪到天黑,國防部科長和北京地方法院法官焦渴過度,倒下來死掉。天黑之後,未死的人再被囚進錦衣衛詔獄。劉瑾死後,朱厚熜照在另一位太監錢寧的引導下去南中原游盪,常常信步走到一大戶人家,命錦衣衛把這家的男人趕走,而留下女人伴寢,世界上最凶暴的強盜行為也不過如此。

Ⅸ 現法院,法官在清朝分別叫什麼

清王朝建立後,抄中央司法審判機關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者號稱「三法司」。
刑部執掌全國刑獄政令,審定法律,設滿、漢尚書各1人,滿、漢左右侍郎各一人,堂主事滿五人、漢軍1人,滿、漢司務2人,繕本筆帖式40人。並置省區清吏司、督輔司、秋審處、減等處、律例館、提審廳、贓罰庫、贖罪處、飯銀處及清檔房、漢檔房、司務廳、督催所、當月處等單位,定員總數為407人,實際上官吏人數大大超過編制一倍或幾倍。光緒三年(1877)達到653人,另外還有444書吏皂隸等。主管陝西省的清吏司稱為陝西司。
大理寺為中國古代傳統司法機關。廷尉、大理等的衍屬,至唐代為「三法司」中的審判機關,明代改為司法行政機關。清大理寺的人員編制較少,大理寺卿、少卿為正副長官,其下設左、右寺,有寺丞、評事管官。
都察院是中央法紀監察機關,素稱「風憲衙門」。都察院不僅負責司法事務,還主管監察。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主管官員,分設十五道和六科,合稱「科道」。十五道各設御史若幹人分管相應的各省和中央部院寺監事務。六科分吏、戶、禮、兵、刑、工各科,各設給事中若幹人,稽案相應方面的事務。

Ⅹ 大明王朝

政治制度
明吳師轟殿閣大學十幾年來,與總理胡惟庸謀反傅竹元章則花了總理。總理的秦漢實施1600年因為系統的取消,權力和君主之一,早期的明世宗掌舵。但是,由於許多國家大事,皇帝無法處理,明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工四輔官,斜體殿閣內閣制的設計。只對皇帝的顧問櫃,皮達紀念獻給皇帝。內閣大學士後大多是大型德國蘇茹的部長或擔任唯一的意圖根據皇帝寫的,他說:「聖旨筆的時候。」權力和地位是不是最後的首相。唐玄宗時期,由於楊蒲,楊石漆,楊榕陽等3內閣,由內閣批準的紀念玄宗剝離的目的陳述自己的意見,被稱為「准票制」,並授予機構司禮監太監「批朱。 「票務救濟法案可能會損害君主不願意會見內閣部長。為了加強國家監測對象,同時也建立了第一個明衛隊的間諜機構,明成祖還設立東廠,明憲宗然後將西廠,統稱為「植物健康」,由太監命令。
明太祖朱元璋真正完全掌控朝政僅洪武永樂時期,然而,明代276年該國能夠喬。關鍵的一點是,皇族內閣加上出色的緩沖機制,正統的擴張明代之後,顯示出絕對君主制的下降,內閣的功率特性的復興。

設置在明代官員,農民,禮貌,工程,刑事,六名士兵中間,與前代,在每個每個郎尚明初相比增加。經過胡惟庸案中,朱元璋花首相一職,取消了秘書處。因此,第六位提高。每次只設置了尚書,兩名助理部長,降低了原科目尚書醫生。商侍郎排名部委也出現上漲。其中,人事部(主管公務員晉升)是最重要的,多達部的工作人員。禮部(主管祭祀儀式)和行業(公共工程總監)地位較低。商代

看門狗為王,只有帝王家位於左,右御史大夫每一個。洪武十三年,帝國罷工。十五年多的家庭都察院,設置顯示器御史八強。點監察御史浙江,河南,山東,北京,山西,陝西,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12,每個通道設置御史三到五年,堪稱12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駐扎在首都東西遊覽印度,印度付出的東西回北京完成。永樂元年,改北平路到北京路。十八年來,取得北京路,一個額外的貴州,雲南,送貨地址3。閎吸第一年,說行了都察院。宣德年間,罷工付費網站道,開始為13。正統,以「走在」字。
六個科目
六科,負責服務員,訓誡,補闕,拾遺,100處檢查六件事。明洪武年間,軍銜設置頹廢12人是七品之前,他們被分為六個主題,每個主題2。洪武二十四年,更明確的業務員,每一個主題都是官員誰是八個項目。分支機構六年級低,再高的權力。他們不同意皇帝的旨意。該系統在提高國家事務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寺,其中包括五名最高法院,太常寺,光祿寺,大和照顧寺。最高法院與刑部和都察院司為三種方法,最高法院授權和今天的類似。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稱國家元首,九卿之一。艾米莉寺剩下的四個低功率。太常寺祭祀的犧牲負責,禮部下;馬,屬於戰爭部的大管理;光祿寺負責生日,貢品等,禮部下;照顧寺將負責對客人,好的和壞的儀式(朝覲官員,諸蕃致敬外)。
內閣
洪武十三年來懲罰丞相胡惟庸,罷工秘書處,浪費了總理和其他官員。丞相,朱元璋立親政府取消後,深感疲憊,所以建立四個顧問助理公共事務官員。然而,該系統無效的有效性。洪武十五年是花費在七月份。十一月,斜體系統設置檐篷寺,吳鷹文淵閣,東閣大學士朱,還設立文華學者的榮譽身體寺廟輔導太子,任明家(廟(而不是極點世宗會館)建立極端世宗)的學者。明朝初年,內閣並無實權。內閣職位,權力逐漸增加至明朝皇帝後逐漸增加,內閣終於跳出六之上。經過嘉靖朝立場的轉變,上述所有六個列。此後,中央政府已經成為最高決策機構。
植物衛生機構
明主要情報機構,包括國民警衛隊,東廠和西廠,崇期間也提供了專業的工廠。衛隊成立於洪武十五年間,負責調查國內和國外情報,直接對皇帝,一個可以逮捕任何人,並秘密審判的權利。設立東廠後,民警衛隊的權力削弱。東廠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是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反對派和建立。廠址位於北部的首都東安門。東廠主要職責是監督各種政治力量的政府官員,名人,學者,以及直接監測報告的結果皇帝。根據監測信息獲取,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逮捕,審訊;並為政府高級官員或反對皇室貴族,獲得授權後,皇帝東廠也能逮捕他們,和審判。東廠在成立之初,曾擔任太監海軍上將的話,通常司禮監秉筆太監排名第二,第三方服務。西廠成立於憲宗時期,汪值的領袖。 1482後廢。它後來被短暫地恢復了崇。坐落於武宗時期工廠內,宦官劉瑾的領導者,劉想扶住廠房內同時與西方植物廢棄物,只留下東廠。 - 其他機構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任明後,三公都在名稱,大臣胡恩戚文武加官,贈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只有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北京有幸姚廣孝專為太子太師保持輔助王子。不用在決賽後說出來,一旦他們都在名稱。他們叫王子輔導,但實際上王子輔導機構是詹事府。房子由兩詹法嗯,一間辦公室,一個大廳。此外,有太多的醫院,所以醫院附屬動畫庫房和惠民葯店。二十四衙門(12監獄,四個事業部,八局,由太監舉行)。第二十六條直親軍衛,除了北部和南部有甄芙衛隊師,其他25衛遮嗯賦,每個人都有一個部門,一直對所有五個軍政府不屬於管轄。女官,明洪武五年司六局。永樂後,工作人員移動,使太監,只留下少數的女軍官。

熱點內容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
臨海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5-02-13 13:42:37 瀏覽:211
合同法江平 發布:2025-02-13 13:31:01 瀏覽:241